时间: 2021-10-23 13: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朱元璋预料到朱允炆坐不稳江山,所以朱元璋做出了很多的措施,防止其他的藩王造反。朱元璋相信只要朱允炆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一定能够保住自己的江山,保住大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在临终之前多次想让朱棣进京朝见,目的就是为了把他软禁起来,不让他给朱允炆造成麻烦。朱棣的狼子野心朱元璋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只要把朱棣这个大麻烦给解决了,朱允炆够坐稳自己的位置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朱允炆自己擅自更改了命令,不让朱棣来京城了。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曾经问过朱允炆如何解决藩王的问题。朱允炆当时说得头头是道,说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他们,然后再一点一点瓦解他们的势力。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可以根除藩王的势力。朱元璋也认为朱允炆说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或许朱棣就不会造反,但是朱允炆上位之后。操之过急,根本就没有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
朱允炆上位之后,马上就才采取了强制的政策削藩。面对朱允炆的步步紧逼,朱棣也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他必须联合其他的藩王势力来抵抗朱允炆。朱棣也不想提着脑袋干革命,毕竟自己也是有家室,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如果这样和平的相处下去,或许就不会和朱允炆反目成仇。
朱允炆有点太过自负了,他相信以自己的力量即使是强制的解除各藩王的权势。也能让他们乖乖服从自己的命令,他忘记了朱棣的存在,朱棣那是继朱元璋之后,明朝最有能力的军事家。朱元璋已经把过去的名将都杀的差不多了,根本没有人能够抵抗他的进攻。
朱元璋在确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明白日后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了。那么,朱元璋既然已经知道有人会反对朱允炆,他为什么还要立朱允炆为帝呢?
我们说朱元璋料定有人会反对朱允炆,这个话是有充分证据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朱元璋对功臣们异乎寻常的残杀。朱元璋最初杀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等人,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当了宰相以后,没怎么把朱元璋当回事,在朝廷中拉帮结派,独断专行。朝廷中有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主。有时候还要利用权力之便,排斥异己,捞取好处。他们这样做,让朱元璋感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严重威胁,因而才会把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等人纷纷拿下来。
并通过对他们的处理,警示那些想要在朝廷中揽权的大臣,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思。为了避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朱元璋干脆废了宰相这个职位。不过,朱元璋在处理李善长和蓝玉等人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而是为了确保将来朱允炆皇位的稳固了。他对李善长的处理,是采用追加处罚的方式。
也就是说,李善长本来已经没什么事了,但是后来,朱元璋却说,李善长的账,还没给他算完,还得继续算,因此又把李善长等一大批功臣追加处死。他处死蓝玉,把蓝玉的罪行搞成了一本叫《逆臣录》的书。以此来表明,蓝玉的罪行,实在是罪大恶极。但实际上,如果把那些罪行拿出来说,似乎每一件都挂不上号,都有一点欲加之罪的味道。由此可见,朱元璋确实是为了确保朱允炆皇位的稳定,才做这些事情的。
除了担心功臣们会对朱允炆的皇位构成威胁外,朱元璋其实也担心他的儿子们,会对朱允炆的皇位构成威胁。为此,他给他的儿子们做了很多规定,比如没有皇帝的同意,不准随便进京。比如就算藩王要进京,也只能一个一个地来,不能一同前往。比如,藩王们互相之间,不准串门,等等。朱元璋规定的这些措施,就是一种对藩王们的限制。
他认为,只要藩王们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行事,就绝对不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当然了,朱元璋虽然也担心他的儿子们会反对朱允炆,会造反。但相对于功臣们来说,这样的担心是不大的。因此在不准藩王们随便乱走的规定下,朱元璋又作了另一条规定。也就是当京城里出现有大臣试图威胁皇权的情况下,藩王们有权举兵进京“清君侧”。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大臣们的防范,显然比对藩王们的防范要严格得多。那么,朱元璋已经知道他的孙子朱允炆的皇权一定会受到威胁,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他当时若不是传给朱允炆,而是传给别的儿子,是不是皇权受到的威胁会更小,当初他就不用那么杀功臣,也不用对藩王们进行那样的限制和防范了呢?
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他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朱元璋认为那些有威胁的功臣都已经被他清理得差不多了。留下来的大臣,都是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的人。至于朱允炆上台后,他自己提拔的大臣,倒是不用他考虑的。因为这些更是朱允炆最忠实的人。所以,大臣们对朱允炆的威胁,其实是已经解除了的。事实上,如果大臣们是一个威胁,那么,无论是让朱允炆当皇帝,还是让朱棣或者别的儿子当皇帝,这个威胁照样存在。所以对他来说,把皇位传给谁,意义都是一样的。
其二,边关的威胁,也不存在了。在清理了蓝玉等大将后,他肯定会担心边关不稳的问题。但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八次派军追打蒙古人,让蒙古人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侵略了。同时,朱元璋还在边关上安插了朱棣、朱权等一众塞王。这些塞王可以有力地阻止侵略。因此也是不用考虑的。
其三,藩王们对朱允炆的威胁,朱元璋当然也是考虑过的。所以他才做了那样的规定。但是,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他并不认为他的子孙们会打起来,会为了皇位你争我夺。因此,防范措施也最轻。总之,朱棣为了朱允炆能坐稳皇位,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各方面都考虑进去了。只不过他认为最轻微的问题,恰恰成了后来夺去朱允炆江山的重大隐患,这是出乎朱元璋意料之外的。
在朱棣发动政变之后,朱允炆下落不明。作为大明第二个皇帝的朱允炆一直都是炮灰一样的存在,而他之所以成为炮灰,都是源于他的亲叔叔朱棣。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也被朱元璋封为皇太孙,在朱元璋去世之后便继承了的皇位。但是朱允炆确实是德不配位,而且他不仅仅懦弱胆小,还特别喜欢瞎折腾,还有着被迫害妄想症,总是觉得那些藩王叔叔会反了他。于是就开始要削藩,这就正好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那就是清君侧。
其实假如不是朱允炆这么作死的话,那么他的皇帝之位应该还算比较稳妥。纵观历史上就没有什么诸侯王或者是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而朱棣之所以成功,也并不是因为他在军事上有多么的优秀。最主要还是因为朱元璋生前把那些军事重臣该杀的都杀光了,结果朱允炆就真的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假如说朱元璋没有清算蓝玉,那么蓝玉看在朱标的面子上也会力保朱允炆,有了蓝玉这员大将,那么估计朱棣连造反都不敢了。但是历史并没有,假如朱元璋还是心思太重,他觉得朱标能够使得那些大臣心悦诚服,但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还是太年轻资历太浅,害怕他镇不住那些大臣。于是朱元璋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帮助自己的皇孙铲除了那些障碍,殊不知他铲除的并不是障碍,而是自己皇孙的保命符。
朱元璋后期估计也挺心碎的,先是送走了自己的发妻马皇后,接着又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自己最爱的儿子朱标。但是朱元璋错就错在不应该选择朱允炆这样一个软弱无能,又有一些刚愎自用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没选好不说,而且他还把那些军中能打仗的重臣给清算了,结果到了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无力招架只能不知所踪。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