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24 02:59:3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大多时候来看,很多历史都是必然的,然而,必然中,也存在着很多偶然性。朱元璋临死前交代后事的时候,曾经给朱允炆留下四个字,如果朱允炆听进去了,后来的结局就会完全不一样。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放牛娃出身的他,本来大字不识几个,更不懂兵法,然而却在众多起义军领袖中脱颖而出,并且一步步干掉陈友谅,打败张士诚,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朱元璋虽然让国家渐渐地步入正轨,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却也犯了很多错误,正是这些错误才导致了后来一件又一件的悲剧。
其中弊端显现最早的就是规定“立嫡立长”这一继承制度。朱元璋为了将选择继承人的规则定下来,防止将来发生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的悲剧。却没想到,他定的这个制度同样也是悲剧。
朱元璋登基后,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为人温文尔雅,仁慈宽厚,又颇有文采。大概因为自己早年没条件读书,又长期处于战乱,变得粗鲁不堪,所以朱元璋很喜欢这个跟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儿子。同时,希望儿子将来能以仁治国。没想到,几年后,朱元璋就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朱标死后,按照他定下来的继承制度,长子死后,应该优先立长子长孙。但是朱标长子早夭,朱元璋见朱允炆跟自己的父亲一样,且非常孝顺,于是就立朱允炆为太子。即使朱允炆年幼,且丝毫没有治国经验。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像他的。朱棣跟朱元璋一样,有雄才伟略,甚至有些地方比父亲做得更好,文武双全。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曾经考虑过他,但是因为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再加上他怕朱棣登基后,不会放过自己的其他儿子,所以之好立朱允炆为太子。因此朱棣心里一直很不服气。
知子莫若父,对于他自己的这几个儿子,他太了解了,为了朱允炆能顺利坐稳皇位,他把儿子们都打发到封地后还不放心,留下遗旨,新帝登基后三年内不准回京。这样还不够,因为朱棣的狼子野心太明显了。临死前,朱元璋对朱允炆和几个顾命大臣说:“燕王病已”。
朱允炆当然明白,祖父的意思并不是说自己的叔叔生病了,而是燕王必须要根除了。但是朱允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不忍心杀害自己的亲叔叔。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位亲叔叔是敬佩的。假如朱允炆这时候狠一下心,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有多次除掉朱棣的机会。朱元璋死后,朱棣曾经违背父亲的遗愿,回京奔丧,朱允炆完全可以以违抗圣旨的借口将他拿下,但是他却放虎归山了。第二次犯错是削藩,假如朱允炆把朱棣作为削藩的第一个目标,那时候朱棣还没有起兵的打算,兵马也没准备充足,一定能打败他。然而朱允炆却偏偏把他放到了最后,给了他充分的准备时间。朱允炆把朱棣放在最后对付到底是不忍还是因为他太强暂时打不过,这时候已经没有意义了,从朱允炆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输了。
假如朱允炆真正理解了朱元璋临死前的那四个字,就不会落得最后丢掉皇位,葬身火海的下场了。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在这场叔侄大战中,朱棣成功地从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权。最终伴随着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踪,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
燕王朱棣当皇帝时,距离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见一切其实是朱棣早已准备好的。而朱元璋作为一名白手起家的皇帝,他的能力绝对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政治手段那也是突出的。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生前可以说是在尽力为儿子、孙子铺路,哪怕杀完文臣武将,哪怕废除丞相。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以坐稳江山。
作为一位机关算尽的皇帝,对于燕王的危险性,朱元璋自然是明白的,可惜有些事情总是无奈的。本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还活着时,储君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因为朱元璋已经把有权势的臣子都处理了,而作为长子的朱标是个仁君,可以守天下,也压得住兄弟和群臣。
可朱标的过早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此时的最佳接班人有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论能力的话,朱棣绝对是十足的人才的,如果是在乱世选择朱棣是正确的,可朱元璋从全局考虑,觉得朱棣不合适。首先朱棣是四子,前面还有老二和老三呢,他当皇帝,前面的两个儿子能服气吗?再说了,这是大明皇朝的第一次交接,一定要开一个好的示范,还是用嫡长子继承制吧!
既然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下任继承人,那么朱棣这个大威胁就应该要处理掉啊!其实朱元璋的晚年,是一直要清理朱棣的。
朱元璋对朱棣早有防范,在他的身边安排了大量的奸细,去监督他的一举一动。而期间朱元璋是有理由处死朱棣的,可考虑到老二和老三的存在,朱元璋还是希望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制衡的,毕竟之间不能一下杀死三个儿子吧!
后来,朱元璋的三子和二子接连去世,而朱元璋也已经年事已高、大限将至,此时的他已经是有心无力了。朱元璋在最后的时刻,虽然还是想清理掉朱棣的,可因为儿子们接连去世的悲伤,让他在最后选择了放过朱棣。
朱元璋一直将长子朱标视为继承人,他认为立国要强主,而治国需要仁君。只可惜天妒英才,朱标还没当上皇帝,就英年早逝了。
史书记载“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说个个文武全才,但多数都文韬武略,要说朱标去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是朱元璋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逃过众多优秀的儿子,选择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长孙,并册立为储君。
朱允炆在当储君的时候,有爷爷朱元璋做靠山,也没有叔叔敢去欺负他。但是朱元璋也深知,朱允炆绝对不是诸位叔叔的对手。原来朱元璋分封藩王,是为了让藩王保护皇帝,可是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渐渐明白,这些藩王的势力,对皇帝来说是个威胁。
朱允炆少不更事,如果将来与诸位叔叔发生矛盾,一定会落得惨败收场,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一直在想如何帮助孙儿坐稳江山。
为此,朱元璋留下他的遗诏,最终不放心地去世了。通过他的遗诏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其中两条是针对朱棣的。
一、“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顾名思义,这一条是表示,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命令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
二、“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这一条也很好理解,就是说丧礼不需要太隆重,一切从简。
三、“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就是命令诸王,不能进入京城奔丧,要好好驻守在封地。
这三条遗诏,从表面看来,只是皇帝对于后事的安排,大家只需要服从就是了。但仔细分析,当中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重点表现在后面两条。
皇帝去世是大事,一般皇帝的丧礼规格隆重,一时半会是举行不完的。可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的整个丧礼过程,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全不符合帝王入葬的规制。
而古人讲究孝道,特别是皇家,普通百姓人家,父亲去世,儿子都要回家奔丧,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如今皇帝去世,所有皇子按理来说,都应该马不停蹄赶回去奔丧,但是朱元璋却不愿意儿子们回来。
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丧礼竟然如此简陋,甚至没有儿子来送行,未免也显得太过心酸。可是这不怪后人不孝,都是出于朱元璋的无可奈何。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孙儿朱允炆。
遗诏中明确表示,让朱允炆继承大统,那么文武百家加上诸位藩王,就全部要为新皇帝服务。
朱元璋要求丧礼从简,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有藩王借此刁难朱允炆,所以他率先表明,是我自己要求一切从简,就算朱允炆把丧礼办得不够好,也不能怪他,他也是尊重我的遗愿。
另外,不准诸王回京奔丧,是为了防止有人趁机造反,如今朱允炆羽翼未丰,诸位藩王却是实力雄厚。原本让朱允炆继位,就引起儿子们的不满,如果这时候有人起异心,那朱允炆必败,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杜绝他们回来。
当然朱元璋的遗诏,主要是替孙儿防住各位叔叔,在众多藩王中,朱棣又是能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也认为,朱棣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所以他最针对的,就是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儿子。
看得出,朱元璋为了孙儿确实用心良苦,就算委屈了自己(将丧礼简化,不许儿子回来奔丧),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孙儿的皇位。朱元璋为朱允炆做了这么多,那为何最后还是没防住朱棣呢?
这就是朱允炆的问题了,只能说他还是太嫩,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想要削藩,又没有详实可行的计划,更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诸位叔叔表现又太过冷血,这就直接激怒了朱棣,导致悲惨的结果。
可惜朱元璋为孙儿筹谋一切,最后皇位还是落到了自己儿子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