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元璋统治时期藩王私自处死自己封地内朝廷任命的官员会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吗

时间: 2023-11-25 10: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朱元璋统治时期藩王私自处死自己封地内朝廷任命的官员会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吗

为什么说辽王朱植是明朝最倒霉的藩王之一?-趣历史网

辽王朱植是明朝最倒霉的藩王之一,就因为靖难之役错估了形势,认为四哥没戏投靠了侄子,结果朱棣来了个翻天大逆转,从藩王直接变成了皇帝。这个结局对朱植来说是个噩耗,好在朱棣这个时候不方便杀兄弟,而朱植也识时务,靠装孙子,低调从事这才捡回一条命,朱棣在痛骂一番后将他赶回了荆州居住,不过朱植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的藩王待遇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手里仅有的一点护卫也被剥夺了,只剩了三百多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从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下子变成了三百人的队长,这个坠崖式的降职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朱植也一样不过他明白一条道理,那就是什么也没有命重要,只要活着就好于是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惩罚。

  朱植从此在荆州城里低调平静的生活着,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全家平安就好,因此在永乐年间,辽王府的人口倍增,朱植光儿子就达到了二十多个,几乎快赶上他的父亲了。常言说得好“多子多福”,朱植的确儿子多,但是“多福”并没有在他身上体现,相反朱植就因为儿子太多最后到了霉。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藩王的王位将由嫡长子或者嫡长孙继承,如果都没有则由庶长子继承,混不上亲王的都要被封为郡王。朱植的长子名叫朱贵煐,很早就被立为世子,准备接替父亲为辽王,自然排行第二的朱贵烚没戏了,在永乐二年,他按照惯例被封为长阳王。

  如果一切正常,自然朱贵烚一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他的大哥居然没命当辽王,在四岁的时候夭折了,四岁的孩子自然没有后人,于是朱贵烚直接变成了辽王世子。

  从郡王一下子成为了亲王,这可是多少兄弟梦寐以求的事,不过这种情况可不是随时能发生的,其他的兄弟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朱贵烚的大多数兄弟确实只能羡慕,本身不做任何幻想,毕竟兄弟太多,谁家能天天死哥哥,谁让自己出生晚,认命吧。目前的形势看朱贵烚只要慢慢等待就可以了,辽王爵位唾手可得,可是谁知道他差一点就当不上辽王,甚至把命给搭进去。

  有人不认命,大哥死了凭什么老二当,大家都有份。老三远安王朱贵燮和老五巴东王朱贵煊就不满二哥当继承人,他们也想当辽王。可是按照正常途径基本没戏,那怎么办?最后他们研究出来一个办法,可谓“一石二鸟”,就是举报父亲朱植谋反,这样一来朱植和朱贵烚都会被收拾,而他们兄弟会因为“大义灭亲”会被皇帝重用,亲王爵位唾手可得,而且他们认为凭朱棣和朱植的恶劣关系,一定会成功。

  果不其然,当举报信递交上去后,朱植和朱贵烚就被控制起来了,当他们得知是被朱贵燮和朱贵煊举报的,他们大吃一惊,同时恐惧无比。因为这对父子知道朱棣一直视辽王为眼中钉,只不过朱植行事低调没有找到借口处理,这次他们父子被举报谋反,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朱植一想到这些,年老体弱的他没有等到四哥的处理结果就死了,朱贵烚年青,还能承受这个压力,也正是这份煎熬终于等来了结果。

  朱棣之所以一直没有下达处理旨意是因为朱棣北征没有回来,监国太子朱高炽没办法处理这件事。

  朱棣最终没有活着回来,他死在了北征回来的路上,朱高炽登基了。这个人是个宽厚仁慈的人,由于常年受到弟弟的排挤,因此十分讨厌这种为了王位互相争斗的事。他登基之后马上赐给了十五叔“简王”的谥号,并且让朱贵烚继承辽王爵位,然后办丧事,这就等于给了之前辽王谋反一案下了结论不成立。

  虽然皇帝下了旨意,但是朱贵烚这个辽王当的很难堪,因为朱贵燮兄弟大闹丧礼,不给这位二哥新任辽王面子,表示他们绝不给谋逆披麻戴孝。

  朱贵烚很不痛快,可是还没等他上书,皇帝那边已经知道朱贵燮兄弟的所作所为,他一道圣旨直接把这哥俩给废了。

  此刻的朱贵烚心中很是高兴,继承了辽王不说还把两个刺头给处理了,从此这个整个荆州城就是自己的天下了,按理说辽王一系一直是皇帝一脉的眼中钉,靠朱植低调装孙子才延续下来,朱贵烚怎么的也得老实的当这个藩王,一代代传承下去,但是朱贵烚并不是什么好人,他在没有继承王位前,因为无权所以很老实现在当了辽王,他体内的劣根性一下子发作了,开始胡作非为最终把自己的王位给弄没了。

  朱贵烚继承王位后,清理父亲留下的遗产,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父亲没留下多少遗产,而且父亲的爵位是藩王里面最低的,父亲怎么混成了这地步。

  朱贵烚没有造反野心,他要的是吃喝玩乐,可是这点家底怎么能满足自己,而且作为王二代,和其他叔伯兄弟相比这也太没面子了。

  朱贵烚于是向朱高炽写信,表示大家都是太祖子孙,都是藩王,可是就自己俸禄低,现在自己家里人口多,已经寅吃卯粮,都快活不下去了,大哥看在爷爷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吧。

  朱高炽心善看到兄弟这个样子很同情,他也知道辽王和自己父亲的恩怨,于是同意给辽王兄弟涨工资。

  朱贵烚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涨工资了,欣喜若狂,看来皇帝也不是那么高大英明,自己随便说的谎就涨工资,于是他决定再接再厉,朱高炽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朱贵烚又如法炮制一番,表示自己家里困难人口多希望皇帝侄子照顾一下。朱瞻基刚刚登基对辽王叔叔的请求无法回绝,于是同意给他增加三百人的随从。

  朱贵烚这次可牛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于是一反其父朱植低调生活,小心保命的态度,开始耀武扬威炫耀藩王派头。

  朱贵烚对内整治自己的兄弟,他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虽然老三和老五给处理了,但是其他兄弟还是有不满他的人,尤其是十二弟衡阳王朱贵?。朱贵烚十分讨厌他还有他的母亲,于是利用辽王身份百般迫害。衡阳王母子实在受不了只能找到皇帝,可是这毕竟是人家的事,皇帝也不好出手,只能训斥一番要朱贵烚善待庶母兄弟,没想到这反而遭到朱贵烚的记恨,迫害变本加厉“绝其往来,亦不容谒家庙,悉拘其左右使令之人,至薪米无给,或忍饥终日。”想要活活饿死这对母子。

  对外,他还欺负到了死人头上。蜀王次子华阳王因为谋夺蜀王王位被迁到了沣州居住,这一脉就留在了沣州。而沣州离荆州比较近,朱贵烚听说华阳我墓园的水果不错,反正人死了也没人理,于是特意派人去死人那里抢劫,把好好的墓地给弄得面目全非。华阳王后人自然不愿意于是上报皇帝,但是皇帝对这种事也懒得管,于是最后不了了之。

  不久朱瞻基去世了,幼子朱祁镇继位。朱贵烚之前干过新君继位涨工资的事,这次又有新皇帝登基了,他决定再一次利用这机会趁火打劫,把自己的待遇再涨一倍。

  于是朱贵烚故技重施再次声泪俱下写下申请,内容还是和之前一样,待遇低,人口多,请求皇帝开恩。

  朱祁镇年幼不管事,可是张太后和大臣们看到这个上书都很生气,这个辽王每次都趁新君登基趁火打劫,两位先帝不忍都同意了,这样是长此下去什么时候是头,而且其他藩要是都效仿怎么办?于是以朱祁镇的口吻下达了一道旨意拒绝了他的请求,并训斥了他和属下一番表示你爷爷朱植有罪,朱棣开恩厚待,朱高炽给张了工资,朱瞻基给了随从,已经尽了亲戚的情分,你一定要遵纪守法,下属不匡正你的错误还敢来帮着你请求。“简王得罪朝廷,成祖特厚待,仁宗朝加禄,得支二千石。宣宗又给旗军三百人,亲亲已至。王素乖礼度,府臣不匡正,顾为王请乎!”(成祖是后来改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太宗)

  面对皇帝的指责,朱贵烚很失落,他的再次涨工资的愿望落空了,怎么办?没办法,于是朱贵烚只能继续开始自己欺男霸女的生活,一次他看到自己手下一个军士的妻子很漂亮于是马上将这个民妇抢进王府。

  朱棣夺取皇位后对藩王管束很严,每个藩王身边基本上都有皇帝的眼线,辽王更是如此,因此朱植行事倍加小心,这才没让四哥抓到把柄。朱贵烚却看不到这一切,他之前的行为皇帝都知道但是懒得管,可是这次强抢军士之妻,这可是动摇军心的事,皇帝不能不管,于是远在北京的朱祁镇训斥旨意马上到了。

  本来皇帝发话了,朱贵烚只要放人乖乖认错就行了,可是朱贵烚却不能么想,他想的是自己这件事怎么远在北京的皇帝会知道,莫非自己身边有内奸?

  一想到这,朱贵烚十分愤怒,自己的人居然背叛自己,他局不能饶了这个人,于是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王府长史杜术就是那个内奸,于是他直接把杜术打死了。

  杜术虽然是王府的官员,但是他是朝廷任命的,他负责的对象是皇帝。因此皇帝得知朱贵烚打死长史十分愤怒,下令调查朱贵烚。

  结果这一调查震惊了朝野,谁都没想到天高皇帝远默默无闻的辽王居然干了这么多坏事,巧取豪夺,搜刮钱财,逼死百姓等等,而且最让皇帝无法忍受的是朱贵烚居然还和自己的姐妹江陵郡主泸溪郡主乱伦私通,这真是奇耻大辱,给朱家丢人,让身为族长的朱祁镇无地自容。甚至于朱祁镇被气的大骂“凶悖顽狠,淫秽无状。黩乱人伦,灭绝天理。伤败风化,污辱祖宗。”

  愤怒的朱祁镇下令将让驸马姑爷爷也就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婿赵辉前往荆州将朱贵烚抓拿到北京,然后下发各藩王商议如何处理朱贵烚。

  宁王朱权作为宗室长者表示“其罪当刑,于法无赦”直接处死就完了,作为宗室中硕果仅存的朱元璋的儿子之一,朱贵烚的十七叔,他说这话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宗室的意见,确实朱贵烚的行为太恶劣了,太给老朱家丢脸了。不过朱祁镇思考再三还是决定饶了朱贵烚一命,毕竟朱贵烚没有谋反,而且朱祁镇是孙子辈,直接将爷爷辈的朱贵烚宰了也不合适,况且朱元璋有规定藩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于是决定废掉朱贵烚王位,降为庶人,发往朱植的陵园给老爹守墓思过,并且法外开恩,他的子孙免予处罚,给他一千石禄米养老。“以尔得罪祖宗神明,难奉国祀。谨遵祖训,削去王爵,降为庶人。令尔归守辽简王坟茔,岁给禄米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至于辽王王位则交给了朱植的四儿子朱贵火受承袭。

  从此朱贵烚只能以看坟为生,好在有皇帝开恩,生活还过得去,最终在正统十四年默默无闻的病死。

  朱贵烚只是被废除了辽王王位,但是他的子孙并没有获罪,他的长子朱豪土显被封为辅国将军。在成化十年,按照宁藩弋阳王,晋藩永和王的旧例被授予郡王的爵位,也就是说朱贵烚的儿子恢复了王爵,虽然不是辽王但是郡王也不错了,而且王号就是当初朱贵烚最初的长阳王。

  这一支长阳王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并没有随着辽藩被废而被废,最后一代长阳王名叫朱术桂因为天下大乱,逃到了台湾,成了一个农民,后来因为清朝统一,朱术桂不愿意投降清朝于是自杀,至此这一支彻底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贵为藩王,明初九大塞王都是怎样的结局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其中大部分都分到了北方边疆,从辽东到甘肃一线的九位藩王合称为九大塞王。

这九大塞王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这九位塞王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的继位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朱樉,朱元璋次子,生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府。

朱樉就藩西安后,朱元璋让他节制西北的军事,负责西北地区的征伐之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命率领平羌将军 宁正 前往 洮州 (今甘肃 临潭县 )征伐叛番,多有擒获,叛番畏惧于是投降。

然而朱樉在封地肆意妄为,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因诸多的过失,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朱元璋召到京师,后来经太子朱标的劝解次年被放回封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在西安被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终年40岁,他在秦王位上一共27年。值得一提的是朱樉的妻子是元朝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

朱樉去世后,王位由其长子朱尚炳继承,为秦隐王,秦王在明朝共传十一世16王。

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于太原府。

朱棡就藩太原后,筑城、练兵、屯点,多次受到老父亲朱元璋的嘉奖。然而朱棡却是九大塞王中为人最为跋扈的一位,朱棡经常鞭打下属,如果不是太子朱标的维护,朱棡的王位早就被朱元璋废了。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时,朱棡曾无故鞭打他的厨师,此事遭到了朱元璋的训诫,朱元璋还说到自己戎马天下多年,曾经处罚过很多的人,唯独不敢责备自己的厨师,生怕厨师在自己的饮食中下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棡在太原府病逝,终年41岁,王位由其嫡长子朱济熺继承。晋王爵位共传14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府。在九大塞王乃至朱元璋所有的儿子当中,朱棣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个儿子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太子朱标也非常优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继位之初他就实行削藩的政策,在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奉天靖难”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成功夺得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即位后,五征蒙古,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北京紫禁城等,所做的都是大事。他在位的永乐年间也被称为永乐盛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64岁。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庙号被改为成祖,这也是一些人疑惑为什么明朝没有太宗的原因,因为后来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就是明成祖朱棣,而不是明太宗朱棣。

朱桂是朱元璋的第13个儿子,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代王,就藩于山西大同府。

建文帝继位后,朱桂因罪被朱允炆废为庶人,朱棣造反成功即位为帝后,朱桂的王爵被恢复。朱桂虽为塞王之一,但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建树,就藩大同府期间他经常祸害封地内的百姓,也曾遭到朱棣的训斥,但是朱桂死性不改,无奈之下朱棣削去了他的三护卫。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年),朱桂去世,终年72岁,王位由其孙 朱仕㙻继承。

朱楧是朱元璋的第14个儿子,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一年两岁时被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肃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于甘州(甘肃张掖)。

朱楧负责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麾下军队有五万多人,仅次于九大塞王中的燕王和宁王。朱楧自幼聪慧,读书很厉害,被朱元璋称为朱家的秀才。

永乐十八年(1420)去世,时年44岁,王位由其 长子朱赡焰继承。

朱植是朱元璋的第15个儿子,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洪武十一年不足一岁时被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辽王,就藩于广宁。

朱植能骑善射,熟悉军旅之事,在辽东屡建军功,受到朱元璋嘉奖,令其和宁王朱权一起节制辽东军马。朱棣靖难起兵后,建文皇帝担心朱植会支持朱棣,就将朱植召回南京,改封于荆州。朱棣继位后,因恼恨朱植当年没有支持自己,对朱植多方打压责难。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植去世,时年48岁,爵位 由次子长阳王朱贵烚继承。

朱栴是朱元璋的第16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庆王,二十六年就藩于宁夏。

朱栴被授权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负责镇守塞上疆土。自洪武年间后,朱栴又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5朝。正统三年(1438年),朱栴砸庆王府病逝,终年61岁,朱栴享藩47年,王位由嫡长子朱秩奎继承。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为宁王,二十六年就藩于大宁。

在九大塞王中,朱权的实力也是比较强劲的,他统帅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朵颜三卫也归其节制。他曾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战功甚大。

建文元年(1399年),朱权被四个朱棣裹挟,被迫参加了靖难之役。朱棣即位后,朱权被改封到南昌,期间多次受到打压。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在南昌去世,终年71岁,王位由其子长子朱盘烒继承。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权的玄孙,第五代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造反,最终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废为庶人。

朱橞是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谷王,二十八年就藩于宣府。建文四年被改封到长沙。同年六月,靖难之役 末期燕王围攻南京城时,与 李景隆 共同投降并开其镇守的南京金川门让燕王军队进城,史称 金川门之变 。

永乐年间, 朱橞密谋谋反,被蜀献王 朱椿 向 明成祖 告发,使其在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明成祖削为庶人,与家人一同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国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去世,终年49岁。

朱棣为什么敢起兵造反?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计划

朱允炆决定削藩,朱棣起兵反抗,看似顺理成章,但这一切究竟是朱棣被逼无奈,还是他早有夺取皇位的打算呢?历史上削过藩的皇帝很多,自然会有藩王不愿束手就擒,但像朱棣这样直接把正统击败,自己登基称帝的就不多见了。实际上朱棣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称帝的野心,而且一早就是冲着皇位去的。一旦起兵失败,他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这个风险他比谁都清楚,如果不是为了皇位,干嘛要担当这么大的风险呢。
公元1402年,朱棣率靖难大军攻占帝都应天,建文帝随着皇宫的一把大火不知所踪,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至此结束,同年,朱棣即位大明皇帝,是为明成祖。这场起于建文元年的帝国内战,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局势和走向。那么,作为战争的胜利方,朱棣在朱元璋刚驾崩不久就起兵造反,究竟是野心太大,还是被他侄子建文帝给逼的?
提起靖难之役,不得不与建文帝的一项政举联系起来,那就是削藩。朱元璋在位时,为确保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的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就分封诸子为藩王,让他们驻守大明王朝的边境要塞,并给他们建府设官,授予军事指挥权和相应的军队,已达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目的。朱元璋在世时,这些分封的藩王确实在大明边境要塞起到保卫边疆的重要作用,诸如在北方防御蒙古贵族侵袭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练兵巡边,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等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文弱的建文帝没有他爷爷朱元璋的手段和魄力,也没有他爹朱标的威望和能力,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能让建文帝稳坐皇位,把朝中的难以驾驭的文勋武贵们都帮他清理干净了,但是却没有处理好他那群同样骄悍的藩王儿子们。
建文帝即位后也知道这些骄悍的王爷叔叔始终是个隐患,于是,在他手下的那些以黄子澄和齐泰为首的大臣们的建议下,火急火燎的便采取了处理这个隐患最直接的方法---削藩!
翻开中国历史,历史上每次帝王削藩都不是顺顺当当的开展起来的,西汉景帝削藩印发七国之乱,唐朝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最终为藩镇所亡。建文帝决定削藩的时候,不但没用吸取历朝历代削藩带来的教训,反而是以更加雷霆的手段去削他叔叔们的王冠。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时候,除了希望皇子皇孙能够戍边卫国以外,也希望皇家的荣耀能够荫及子孙,让后世永享富贵,可是,建文帝决定削藩以后,把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全都抛之不顾,被他削去王爵的王叔,均被废为庶人,甚至有些藩王不堪受辱,被逼自杀,丝毫不留任何情面。让我们来看看建文帝的具体削藩情况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借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因谋求王位而告发父亲谋反的机会,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并迁往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为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派人准备逮捕燕王朱棣。
朱棣早知道削藩会削到自己头上,但是没想到建文帝削的那么快,手段这么狠。当提前得知朝廷要逮捕自己的消息后,作为众藩之首且实力强悍的朱棣决定不再隐忍,与幕僚姚广孝等人谋划举兵事宜,并在逮捕朱棣的朝廷官员到达北平以后正式起兵,至此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彻底决裂。
朱元璋钦定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按理说新的皇位继承人应该从其他皇子中产生,但是朱元璋出人意料的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定为他的接班人,这本就引起了众皇子的不满,尤其是野心和实力最强燕王朱棣,但是迫于朱元璋的威慑和对大哥朱标的深厚感情,朱棣也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不过众藩王的势力毕竟太大,朱元璋也知道自己驾崩朱允炆恐难以驾驭,担心自己驾崩以后诸王趁来京治丧期间作乱谋反,所以,留遗诏,不许诸王入临、会葬。可以说为了朱允炆能稳坐皇位朱元璋真是操碎了心,但是朱允炆却没有领会朱元璋的良苦用心,非但没有好好安抚他的藩王叔叔们,反而在刚登基即位,龙椅都没捂热,就开始招惹他们,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而且是说干就干的那种,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
作为朱元璋亲封的藩王,而且在封地已经过惯了荣华富贵,耀武扬威的王爷生活,面对自己侄子毫不留情的削藩政策,自然都难以接受,但最初削的几个藩王都是没有什么实力的软王爷,所以削到他们的时候要么接受,要么不愿受辱选择自杀。可是当削藩削到实力和能力都在众藩之首的朱棣头上时,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朱棣没有犯过什么过错,而且一直戍边卫国,还是有大功于朝廷的;从他们皇族关系来说,朱棣是建文帝的亲叔叔,朱标在世时都对他们众兄弟关爱有加,朱允炆作为一个侄子,能对你俯首称臣就已经够尊重你了。现在你削藩削的我们没有活路,你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了,是你逼我反,我不得不反。
朱棣就这样反了,关键他反的还有正当理由,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要从朱元璋的深谋远虑说起,朱元璋当初分封诸子为藩王的时候,留有关于藩王的成法,其中就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具体的就是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元璋担心朝中奸臣作乱,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现在建文帝在黄子澄和齐泰的怂恿下,违反先皇的意志,火急火燎的举削藩之策,都把藩王们逼的走投无路了,不正是朝中有奸臣的时候吗?于是,朱棣就竖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与建文帝兵戈相见,靖难之变的大幕由此拉开。

明朝大臣叶伯巨为何会被朱元璋处死?他做了什么?

公元1376年(明朝洪武九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正在中书省处理“福建参政魏鉴鞭打奸吏”一案,钦天监监正求见,朱元璋宣他进来。监正汇报说:“近日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星象异常。”古人深信天象之说,上述天象只有在君王无道的时候才会出现。朱元璋大惊,和右丞相胡惟庸商议,下诏求言,即:让天下大小官员都可以上书给朱元璋提治国的建议。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这个诏令一下,在全国范围内闹出了诸多事端,其中,山西平遥有一位七品小吏,因此轰动明朝,并且丢了小命。这位七品小吏,名叫叶伯巨。
叶伯巨,字居升,浙江宁海人。洪武初年,经当地官员选拔,送到京城太学读书,后来担任平遥县训导。所谓训导,是指当时在某县主管教育的官吏,官居从七品。叶伯巨从小熟读经史,谈吐不凡,很有见识,当朱元璋的诏令送到平遥县后,叶伯巨便坐不住了,他早就想给当今皇帝提建议了,于是,叶伯巨洋洋洒洒写了一份“万言书”,递交给了朝廷,这份诏书就是著名的《奉召陈言疏》。
叶伯巨以为,凭他自己对明朝初年政治的分析,这份万言书只要能递到朱元璋面前,自己肯定能得到重视,说不定能平步青云。然而,他只猜对了开头,却未猜对结尾,朱元璋的确重视他,但却不会重用他。《明史》云:
书上,帝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意思是,朱元璋看了叶伯巨的万言书后,怒发冲冠,下令:快把这小子速速捉来,我要亲手射死他!
叶伯巨到底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发天子之怒呢?其实,叶伯巨的万言书篇幅较长,但主要指出明朝初年的三大弊政,即:
臣观当今之事,大过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曰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
所谓“分封太侈”,指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各自封藩。叶伯巨认为,宋朝和元朝的皇室力量太过薄弱,所以国家才不稳定。朱元璋如果大肆分封,那必将导致明朝皇室力量更薄弱。到时候各位藩王既有自己的军队,又有自己的地盘,几代人之后,必将是朝廷大患。到时候若朝廷不削藩,诸王逐渐脱离皇室控制,必将尾大不掉。若朝廷削藩,必将逼反诸王,引起更大的动乱。
“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其实,叶伯巨的话,真是金玉良言,但这番话,彻底触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我的儿子们都姓朱,以后当然会维护老朱家的天下,岂能容你造谣生事、离间我们骨肉亲情?于是,下令将叶伯巨逮捕入京。
其实,除了“分封太侈”外,叶伯巨还说明朝初年“用刑太繁”,意思是朱元璋动不动都用酷刑来治理天下,最后只会导致监狱人满为患,应该以德治天下,并且拿唐太宗李世民和朱元璋相比。这导致朱元璋更加愤怒。
最后,叶伯巨说明朝“求治太急”,叶伯巨认为,若想天下大治,必须先正风俗,重教化,结合地方的发展规律,不能用政策强迫。叶伯巨还举一个例子:春天,州县给下面的里长、甲长下了一道文书,让他们注意耕种,注意灌溉,多督促学子读书。然而,下面的人只顾怎么把回文写得更好,根本没有到田间地头走一走,最后都上报给朝廷,说是自己的政绩,上面如此急切,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规律,下面才会敷衍了事,天下何时才能大治?
朱元璋是一位极其“自信”的帝王,叶伯巨用巨大的篇幅来批评他的政策,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特别是在“分封太侈”方面,直接触动了朱元璋的逆鳞,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叶伯巨抓来,他要亲手射死叶伯巨。
可怜叶伯巨,当朝廷派人请他到京城时,他还以为是好事将近,直到临死,他才知道自己所遇的不是宋仁宗,而是明太祖。有人说,叶伯巨最终被朱元璋射死,也有人说,叶伯巨死于狱中。总之,从此,洪武一朝再无叶伯巨这样敢于提建议的人。
23年后,当燕王朱棣在北京以“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时,人们才知道叶伯巨所言非虚。又过了三年多,朱棣攻入北京,建文帝失踪,叶伯巨所谓的“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根本没有经历“数世”,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可谓一语成谶。
叶伯巨的预言成真,朱元璋的“自信”变成了“自负”。若朱元璋泉下有知,会不会为当年杀叶伯巨而后悔呢?

安定王朱尚炌,明朝第一位造反的郡王,他的结局如何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样靠“开局一个碗”起家的,可谓是绝无仅有。但是朱元璋出身虽低,却非常谦虚好学,特别善于总结历史上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
在他老人家看来,周朝以分封而享国八百年,而那些宗室孱弱的王朝无不面对权臣和叛乱时束手无策。比如被赵高杀害的秦二世胡亥,被宇文化及篡弑的隋炀帝杨广。而王莽之于西汉,曹丕之于东汉,司马炎之于曹魏,刘裕之于东晋,对宗室的苛待,最终导致王朝易主时无人援手。
历史上因宗室强盛而发生的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虽然算是前车之鉴,但宗室们再折腾,皇位还是在本家人手里。而朱元璋白手起家,所需考虑的是自己百年之后如何保证政权平稳,不要像秦朝和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因此在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正式封建诸王。众皇子的封国基本都在边境线上,拥有三护卫官军,节制本省军事,实际上就是大号的戍边大将。明初亲王肩负保家卫国,乃至开疆拓土的重担,非后世混吃等死的朝廷负担可比。
然而正因为如此,有明一朝宗室造反层出不穷,包括文治武功堪称一代圣君的明成祖朱棣,也是靠着造反起家。话说回来,燕王朱棣是明朝第一位起兵造反的亲王,那第一位造反的郡王是哪一个呢?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安定王朱尚炌,就是这样一位没有自知之明的宗室郡王
无知者无畏
朱尚炌(音kài),生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11月12日。是首封秦王朱樉的第六子,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十三孙。朱樉是朱元璋的嫡次子,洪武三年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之国西安。
由此而言,朱尚炌是幸运的,因为他生在了大明最显赫的亲王之家。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在他只有四个月大的时候,父王朱樉就被人下毒害死。如果没有画像,尚在襁褓之中的朱尚炌永远也没有机会知道他父亲的模样。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懿文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为帝,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的班底是文官,因此他的国策与其祖父截然相反,当时宗室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成为了建文君臣的眼中钉。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棣凭借着区区北平一地起兵造反,竟然通过三年的苦战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篡位之后的朱棣为了笼络人心,宣布废除“建文新政”,一切以“洪武旧制”为准。在这个大背景下,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年仅9岁的朱尚炌被封为安定王。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九月,中兵马副指挥王迪之女王氏被册为安定王妃
朱樉死后赐谥曰愍,其嫡长子朱尚炳袭封秦王。朱尚炌携王妃王氏从南京回到西安之后没几个月,朱尚炳就在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三月去世,赐谥曰隐。其嫡长子朱志堩袭封秦王,年仅9岁。朱棣在称帝之后表面上施恩宗室,实际上却始终千方百计地削弱各府亲王的实力。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太祖长孙晋王朱济熺被废为庶人。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被废为庶人。此外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都因罪被削去三护卫。作为现存宗室在伦序最为尊贵的秦王家族,自然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秦王封国西安
但是朱尚炌作为郡王,其地位比起亲王来可谓天差地别,他又怎么会胆敢造反呢?其实这件事说起来真是无知者无畏,这位安定王听信“术士”的胡扯,不但认定自己有九五至尊之命,而且行动力很强,立刻着手实施叛乱准备。
但是朱尚炌也不想想,他四叔朱棣靠造反起家,能对藩王没有提防吗?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年底,朱棣在秦王护卫中的眼线:西安中护卫百户张诚、小旗孙成向朝廷密报安定王“谤毁朝廷,咒咀魇镇”,并且提供了其招募军士的文书。朱棣派内官朱兴到西安调查取证,很快查明了事情真相。
在朱兴给朱棣的密报之中,安定王任命术士张景为军师、张谅为大将军。王府宦官阮奉、阮徐为正副总兵,秦王护卫千户尚彬为保驾指挥。从朱尚炌的叛乱计划来看,他的军师张景似乎还有些想法。
第一步、先使用毒药杀害在世的秦府宗室,包括秦王朱志堩及兴平王朱尚烐(朱尚炌四哥)、永寿王朱尚灴(朱尚炌五哥),夺取秦王三护卫的指挥权。
第二步、指挥秦王护卫将陕西都司、布政司和按察司三司长官一网打尽,同时攻下潼关,封锁关中的东大门。
第三步、率领三护卫及陕西都司官兵突袭宁夏,杀庆王朱栴(太祖第十六子)和宁阳侯陈懋(靖难功臣,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吞并庆王府护卫和朝廷在宁夏的驻军。
第四步、割据西北,和朝廷分庭抗礼。当时朱棣在北京,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安定王认为朝廷并非无懈可击。
可惜朱尚炌出师未捷身先死,再完美的作战计划,如果失去了实现的土壤,那也只是废纸一张。朱棣在其尚未完成叛乱准备之时,即给予了安定王雷霆一击,迅速将其抓捕,并带回北京严审。最终朱棣看在朱樉的面子上没有处死朱尚炌,只是将其废为庶人。而参与谋反的核心圈成员张景、阮奉、尚彬等人则全部处斩。
癸丑,安定王尚炌至京。上面诘之,尚炌皆引伏。廷臣交章劾奏请诛之,上以秦愍王故,不忍加刑。但免为庶人,令往泗州守祖陵。辛酉,同庶人尚炌谋逆内使阮奉等、术者张景名等,并狭西中护卫千户尚彬、李谦,百户刘瑜等二十八人皆伏诛。—《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八》
看守祖陵都被嫌弃
明祖陵位于泗州盱眙县,里面埋葬着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玄皇帝、曾祖父懿祖恒皇帝和祖父熙祖裕皇帝三代祖先的帝后冕服。朱棣把侄子打发到此地,自然也是想让他在祖先灵位之前好好反省自己的过失。此时的明朝尚未形成凤阳关押宗室的高墙制度,因此前文所述的齐王被监禁在南京,谷王关押在直隶新安卫,晋王则在其父晋恭王的坟园闭门思过,而这次的安定王则被安排在了泗州祖陵。
朱尚炌在祖陵一待就是五年,始终孤零零一个人。朱棣去世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可能是可怜安定王这位堂弟一个人实在可怜,派人到西安接朱尚炌的家属一起到泗州完聚。
庚申,遣中官搬取秦府尚炌家属,往泗州完聚。敕陕西都司、布政司陆路给车,水陆给舟,经过有司日用饮食等物。—《明仁宗实录卷二》
不过让朱高炽没有想到的是,五年的庶人生活,并没有让朱尚炌有所改正。他在家属完聚之后,反而肆无忌惮起来。他这一家在泗州虽然是区区一介庶人,但他毕竟是根正苗红的太祖之孙,当地官员如何得罪得起这位前郡王?
经过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两代帝王,到了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泗州官员忍了十年终于忍无可忍,向朝廷控诉庶人朱尚炌的恶行。但是这事皇帝也没办法,都已经贬为庶人了,还能咋办?总不能一刀宰了吧!最终结果恐怕朱尚炌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番胡闹,朝廷竟然让他这一家子重返西安,让秦王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当时朱志堩已经去世,在任秦王是他的庶兄朱志(土字旁加挈)。这位秦王本就以不讲亲情著称,何况朱尚炌这位六叔家中人口既多,又有谋逆的案底,实在是让人头疼。最后他决定让朱尚炌一家居住在秦愍王坟园之中,派王府军校对其进行严密防守。为了避嫌,还向朝廷请求陕西都司、布政司一起派兵防护,英宗皇帝以秦愍王坟园外人不宜随意出入为由予以拒绝。
且先王寝园岂容外人出入?若尚炌仍不守法,朝廷当别有处置。叔但以亲亲为念,待之以礼,又何避嫌之有?—《明英宗实录卷十四》
安定王身后事
朱尚炌死于何年,史书未载,但笔者以为不会晚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朱尚炌长子朱志堣殴伤其母的重大恶行。朝廷在调查、处置之时始终没有提到朱尚炌本人,笔者以为他应该已经病故。
当时秦王上奏朝廷,称朱志堣打伤母亲王氏和弟弟,“不孝凶恶”。英宗派锦衣卫指挥徐恭到西安将朱志堣管解至京审问。朱志堣到北京之后坚称醉后失德,打伤几个弟弟。当时其母王氏前来劝解,不幸被误伤,实非存心。英宗派出武定侯郭玹到西安和秦王一起当面询问其母,王氏的说法和朱志堣一致。最后英宗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朱志堣一马,同时告诫秦王厚待其母子。
盖致伤多人死者,其罪有之,伤母初非本意。朕今恭体太祖高皇帝之心,特宥遣归,令其母以家法自治。继今叔宜深体愍王之心,厚待其母子兄弟,勿令失所,则叔之令德也。—《明英宗实录卷七十》
这位秦王确实也不是宽厚之人,他趁机向朝廷提条件,称朱尚炌一家人口众多,自己府中钱粮短缺,难以供应。堂堂一位亲王,一万石的岁禄,对待自己落难的叔父一家如此薄情,实在令人不齿。最后英宗同意朱尚炌一家的开销,由陕西布政司负担。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在“土木堡之变”后取代英宗的代宗朱祁钰册立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这样的大喜事自然要大赦天下。由于诏书中针对各王府庶人后代子孙的婚配做出了特别关心,陕西布政司很快做出反应,向朝廷汇报称朱尚炌共有子女十人,皆未有室家。代宗朱祁钰立刻让他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此时朱尚炌长女年已四十,长子也已经三十六岁。
但是由于朱尚炌全家一直生活在秦愍王坟园之中,根本没有良家子弟愿意和他们结亲。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谁愿意自己的子女婚后住在墓地之中?而且这些安定王的后裔既是罪人,又无财产,哪里找得到对象。朱祁钰确实是个好人,听说了朱尚炌一家的实际困难后,下旨将他们释放并迁居于秦王府中,由秦王为其主婚。
乙卯,镇守狭西、刑部右侍郎耿九畴奏:“比者有诏俾军民之家,得与秦府庶人尚炌子女议婚。缘尚炌子女锢守秦愍王陵寝三十余年,同受禁锢。故虽奉明诏,莫肯与缔婟好。”事下礼部,议以为宜释之,俾依秦府居住,听本府主婚。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通过成化年间巡抚狭西、左副都御史马文升的奏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定王府后人的生活标准。成化十年的时候,朱尚炌一家合计人口45人,原先的标准是岁支粮计162石,厨料银486两。马文升建议将厨料银总折米数与口粮按月支取,合计一年支粮约1350石。明朝正一品高官的年俸是1044石,这一家子庶人的生活水准已经非常高了。
戊子,命秦府庶人尚炌等男妇四十五口,月粮、厨料每口通折米二石五斗五升,按月支给。从巡抚左副都御史马文升奏也。—《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收入的增加,自然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原先连对象都找不到的朱尚炌子孙,现在都过上了有妻有妾的小日子。
乙丑,命秦府故庶人志坛妾薛氏月支口粮三石。—《明孝宗实录卷九十一》
到了正德年间,甚至还发生了朱尚炌的后裔朱公钟和朱公铸,因为不遵秦王约束而被“幽之凤阳高墙”。这算是从庶人到罪人么?
安定王朱尚炌作为一个庶子出生的郡王,本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他听信术士之言,不自量力自取灭亡,可谓咎由自取。可他自己作孽,却连累6岁的长女、2岁的长子随他一同被废。而英宗朱祁镇给了他们衣食供应,景泰帝朱祁钰还将他们放出坟园,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回过头来想想,明朝除了负担正牌宗室以外,还要照顾这些庶人的生活。明代后期财政的崩溃,朱家子孙上至亲王,下至庶人,可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文章标题: 朱元璋统治时期藩王私自处死自己封地内朝廷任命的官员会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629.html
文章标签:王爵  庶人  封地  处死  朝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