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为啥东边和南边的元朝军队和将领不打朱元璋 书上却说想打的打不了,能打的不想打。

时间: 2021-07-01 14:58: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为啥东边和南边的元朝军队和将领不打朱元璋 书上却说想打的打不了,能打的不想打。

朱元璋统一南方以后,开始北伐元朝。为什么不把蒙古的有生力量歼灭在中原?而是把他们放回了蒙古草原?

事实证明,回到蒙古草原,再消灭就难了。明朝大军出动,他们就遁往大漠深处。几十万大军在大漠里晃一圈后往往无功而返。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朱元璋灭掉的。然而,刘继兴在查阅史料时却惊奇地发现,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帝宝座的?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明朝军队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这期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相关阅读推荐:
新式火铳加分化敌人的檄文:朱元璋赶走蒙古骑兵
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了:北伐为何那么难?
明朝军队:朱元璋北伐灭元时的骑兵从哪里来的?
神风到来前曾有征兆 元军将领不懂海文致征日失败
元军首征日本败因:惧日本武士勇猛导致误判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蒙古人没完没了的同室操戈拉开了序幕。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尔遭手下叛将的毒手突然死亡,元朝痛失顶梁柱。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1363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取得江西全部。1364年攻下武昌,取得湖北。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1367年又完全打败张士诚、方国珍。基本统一了南方。
与此同时,北方蒙古统治者的内讧加剧,各支军队也开始互相攻打,一打就是好几年,元顺帝都调停不了。结果使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更要命的是,元朝灭亡的千古罪人奸相绰斯戬出现了,他贵为丞相,竟然趁乱雇人印假钞以大发横财。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库库帖木尔的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又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使得形势愈益纷乱险恶,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红巾军
1367年,当南方同根相煎的胜出者朱元璋回过头来看北方时,发现北方的统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记了,还在忙于窝里斗呢。朱元璋于是下令北伐。10月,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五万,朝北方进发。一路几乎兵不血刃。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是迎旗而降,要么闻风而逃。数得上的战斗,只有洛阳一场:当时洛阳守将托音帖木尔在洛阳城外聚集了五万军队,欲与朱元璋军队一战。却被常遇春一冲,立即溃败。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间收复的从陕西到山东的广大中原地区,朱元璋军队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占领!
1368年8月,朱元璋军队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将帅,也失却了内战时的勇敢,竟也毫不抵抗,全部逃跑。朱元璋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占领了整个北方,从而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因为中原地区的人一直认为中原是本民族生活居住的地方,而大草原不利于农耕,是游牧民族的地盘。中原地区的民族胜利后往往不会对少数民族赶尽杀绝,这基本是出于以下几点:
第一个来说是由于文化的先进性,农耕民族一般情况下讲究以和为贵,讲究仁爱。
第二点是因为农耕民族从经济角度考虑,需要的一些肉制品和皮毛制品自身不能生产,需要和游牧民族交换。
第三来说就是从自身实力角度考虑了,当时全天下都暴发了起义,蒙古人已经败了,与其浪费精力把他们灭绝,还不如让他们逃回草原,少损失实力,可以专注来对付其他各股势力。
首先这是认知错误,蒙古的灭亡和以前的朝代不一样,首先草原地区还是黄金家族统治,元朝末代皇帝还是名义上的黄金家族宗主,明朝几次北征打败了远程,但是没有消灭元朝的有生力量,元朝末代皇帝看到大势已去,主动逃往草原,接着去做北元皇帝了,他死后草原分裂几国,例如瓦剌就是其中一个。
不是放,是人家跑得快,没追上。中原百废待兴,又无力再追,只能留下最能打杖的四皇子守边……
人家又不是傻子,看见自己要被干掉了还不跑?换你人家打家门口了,你不跑?
朱元璋总不至于中原的城池不收复了,就四处追着蒙古败军打吧,就算你追,人家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善骑射,你追得上吗?你不首先把周围的城池打下来到时候处处受限制受牵制,没有城池,你拿什么给养,休整啊。人家蒙古人可不一样,打到哪抢到哪,你也去抢吗?
打仗不是想当然的事情,你会打仗,但是人家也不是傻子,洗干净脖子让你砍,有这种好事,那谁都可以当皇帝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后,为何还会多次放过元顺帝呢,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为何还会多次放过元顺帝呢?

第一,朱元璋重点是驱除鞑虏,并没有全歼元朝的残余力量。1368年的八月,明朝大将徐达奉命率领25万大军进攻元朝京城大都,元朝末代皇 帝——元顺 帝,并没有组织强有力的抵抗,而是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子女和嫔妃,率领残余的力量,有序撤离了大都,回到了草原。在这个过程中,蒙古人的军队并没有,完全被歼灭,保存了大量的军事实力。可以说,元 朝仅仅是从占领、控制的中华故土上撤离,回到了自己的故土草原。

退到草原上的蒙古人,依旧以元为国号,继续控制着北方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在实际上,形成了蒙古与明朝相对峙的局面。虽然蒙元军事实力骤降,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但是其仍然以部落武装形式,继续存在下来。

第二,理解偏差,埋下隐患。按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待敌人必须斩尽杀绝的理念,推翻元朝统治之后,明朝就应该继续以强大武力,横扫整个草原,接管草原的一切,并消灭蒙元残余势力。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已经达成,不需要再对鞑子的老窝——蒙古草原进行征讨。

一是这里的生活习惯,与中原农耕文化格格不入,放牧式的游牧生活,就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日子。二是中华自古地大物博,从秦开始,就将草原与农耕作为两个民族来对待,不愿意去管理这些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三是元朝已经被大明攻灭,驱除鞑虏的目标实现了,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恢复中华。

元朝最后一位皇帝,能够在明军攻打之前,悄悄逃离,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是个顺乎天意的皇帝。于是乎,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元朝最后一位皇帝,被称为元顺帝。此后,朱元璋励精图治,着力恢复汉家衣冠,力推汉人之精神,着力打造一个乾坤朗朗的大明朝!但是,这也为以后草原蒙古势力的恢复、发展、反攻,埋下了隐患。

其实也不是多次放过,而是元顺帝本身就活在草原之上,而当时的明朝对草原不熟悉,虽然正面战场赢了战斗可是敌人逃跑他们是找不到的。
因为蒙古的草原十分辽阔,蒙古士兵对这样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即使被明军大败了,但只要他们在草原里隐匿躲藏,那么明军是很难把所有的人都找到的。
因为如果在草原上追击元军,那就是客场作战了,这对明朝的军队来讲,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即使在追击的时候明君击败了蒙古人,但是却绝对消灭不了蒙古这个族群的。即使被明军大败了,但只要他们在草原里隐匿躲藏,那么明军是很难把所有的人都找到的,长时间下去,明军的消耗也会非常大,这就得不偿失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为什么元朝不趁势将他们歼灭,却在旁边看戏?

为什么元朝不趁势将他们歼灭,却在旁边看戏?

元朝当时已经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创伤,已经被起义军攻打了三次,并且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还没有打起来时自己就已经不堪重负了。元朝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上战场打仗了,已经牺牲掉了很多人,自己内部都还是虚弱不堪的,他们已经非常害怕了,自然是不敢贸然出手的,也就没有顺势攻打朱元璋和陈友谅他们,而是选择了在旁边看戏。

其实当时还有其他的人帮助元朝对抗这些起义军,但是这些人都忙着争名夺利,忙着去攻占地盘。他们并没有拼尽全力在帮助元朝,不过就想从中捞点好处罢了。他们自己的内部都还有些动乱,根本就没有心思好好帮助元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元朝怎么敢轻举妄动啊!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个攻打对方的好机会了,只能在一旁看戏了,毕竟当时的他们认为自己是输不起的。

一直不敢攻打的元朝最终被朱元璋给灭掉了,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大战最终以朱元璋胜利而结束了,赢了之后的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元朝了,朱元璋很快便将元朝的军队解决了,然后便建立了明朝,成为了帝王。

元朝当时倘若哪怕是有一点点的勇气去攻打他们,如今也不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啊!至少元朝不会那么快覆灭,至少还能存活下来一段时间的。不过如今说这些都晚了,元朝还是就这样被朱元璋给灭掉了。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元朝没有趁势将他们歼灭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等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元朝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们击垮了。
当时的元朝以是强弩之末,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在旁边看戏。
因为元朝当时的想法是,看着陈友亮和朱元璋打仗,然后自己做收渔翁之利,没想到朱元璋的野心不止于此,推翻了陈友亮之后直接推翻了元朝,
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武将。

朱元璋是怎么成功灭元的?

1、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出现了多个军阀割据的局面。朱元璋是这些军阀中的一个。其时,有实力的竞争者,还有另外两个,分别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2、元朝的政府军队此时已经在忙着镇压各地大大小小的叛军,焦头烂额。事实上,朱元璋统一天下的真正对手并不是元政府而是各路军阀,而陈和张是其最主要的对手。

3、朱元璋在战略上听从了他的谋士刘基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方面他暗暗积聚力量,以战略防御为主,不主动与朝廷为敌。

4、另一方面朝廷当时忙不过来,因此哪里有人称王就先镇压哪里,这样低调的朱元璋在实力还不雄厚的时候得以避免和政府军作消耗。用人上,他知人善任,文有刘基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一批英勇的名将。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政治改革

参见:胡惟庸案、蓝玉案、锦衣卫、巡检司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

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曾经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二、地方改革

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打击贪官

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胡元的政治混乱,以猛治国。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

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

一、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二、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

三、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灭元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这个问题要分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出现了多个军阀割据的局面。朱元璋是这些军阀中的一个。其时,有实力的竞争者,还有另外两个,分别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元朝的政府军队此时已经在忙着镇压各地大大小小的叛军,焦头烂额。事实上,朱元璋统一天下的真正对手并不是元政府而是各路军阀,而陈和张是其最主要的对手。
朱元璋在战略上听从了他的谋士刘基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方面他暗暗积聚力量,以战略防御为主,不主动与朝廷为敌。另一方面朝廷当时忙不过来,因此哪里有人称王就先镇压哪里,这样低调的朱元璋在实力还不雄厚的时候得以避免和政府军作消耗。用人上,他知人善任,文有刘基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一批英勇的名将。
当他的实力足够雄厚以后,他首先在洞庭湖水战中经过一番激战,以劣势的兵力击溃了最主要的对手陈友谅,由此确立了军阀之中霸主的地位,随后由南而北依次兼并了其他的军阀,并最终与元政府军决战,把蒙古人赶回了大漠。当然事实上,在与元政府的战斗中,更像是他扮演追击,元政府只是被赶着一路往北逃的角色。
蒙元把全国的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北人(原金朝境内居住的人口)、南人为第三、四等人。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朱元璋画像(11张)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得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 朱元璋,马皇后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胡军《朱元璋》形象(12张)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名马秀英(即后来大脚马皇后),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陈宝国所饰演的朱元璋(16张)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用计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明教总舵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吴晗曾经著有《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借助覆船山(是徽州白山(主峰搁船尖))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以这里原有的《九宫八卦阵》训练明教圣战士,韬光养晦,以图大业。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因为此时实力十分微弱,自己也处于几家大军阀中间。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决胜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朱元璋·蒙汉良篆刻[7]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执法如山的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即唐桂芳,以字行),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消灭割据势力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 鄱阳湖之战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元朝不知老朱推翻的。。。。。。在老朱强大以前。。。。元朝。。。。。自己在内斗。。。顺帝是一党,太子是一党,在外面,廓扩是一党,孛罗是一党。。。等他们斗完了。。已经非常虚弱了。。老朱。。一派兵。。都跑了。。。。
社会发展的必然以及一个让这个事件触发的人物而已

朱元璋和陈友谅争霸之战打了那么久,蒙元为何却没有阻拦?

蒙元为何没有阻拦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

因为蒙元政府当时出现了内斗,他们处理自己内部发生的事情已经应接不暇,所以才没有经精力出面阻拦。在陈友谅称帝准备起义的时候,蒙元政府中的一个将军造反了,当时他们内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解决这件事情,没过多久元朝也出现了内部战争,这次是皇帝和太子之间因为皇位的问题而产生的战争,当时这些事情让朝廷中的人根本无暇分身。

我们都非常清楚,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要团结,如果哪个朝廷中出现了内部战争,朝中局势肯定是非常不稳定的。政府内部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解决的,后来皇帝找到了帮手把太子赶出了皇宫,自从太子出逃皇权就落到了大臣的手中,朝中因为大臣执政更是纷争不断,这场内斗一直持续了几年才彻底结束。

在他们内斗的时候,朱元璋就完成了所有的战争成立了明朝,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当时蒙元政府其实并不想让朱元璋建立明朝,但是无奈他们内部的事情接连不断,实在分不出精力来对付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和陈友谅在一旁一直争夺皇帝之位。

可能也有人想要问,如果当时蒙元政府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内部问题,朱元璋还能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其实过了这么长时间估计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了,毕竟最后朱元璋确实做了皇帝,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怎么会有答案。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霸战,是从1360年开始,到1363年陈友谅死亡就分出胜负。
而同时期的北方,蒙元正在和刘福通红巾军进行生死搏斗,从1356年到1363年,蒙元一度要为保卫大都而战。
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有蒙元的势力阻拦。
对于蒙元来说,朱元璋和陈友良打得越狠,损失越大对他来说越有利,因为二者都不是他的同盟,而是他的敌人。两个敌人互相损耗,对于蒙元来说非常有利
从蒙元政府发生内斗的时间和朱元璋创业的时间上来看,蒙元政府并不想让朱元璋任意发展的,而是一直忙着一鬼打鬼,根本没有精力去对付朱元璋。在朱元璋中原争霸的过程中,蒙元政府除内斗以外,还有来自于红巾军的压力。他们连自己地盘的斗争都搞不定了,又怎么可能分出时间和精力,来讨伐朱元璋等人呢?
坐山观虎斗,两人都是蒙元的敌人,两人为争霸互斗,损耗的是义军的实力蒙元贸然插手,会引起两方的注意,有可能会使正在战斗的双方停战,然后合力先灭蒙元蒙元的实力不足以进行阻拦
文章标题: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为啥东边和南边的元朝军队和将领不打朱元璋 书上却说想打的打不了,能打的不想打。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432.html
文章标签:朱元璋  元朝  攻占  南边  南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