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没有整理东汉三国时期所有年份,中央地方官员名单的书籍

时间: 2023-11-26 14:00: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有没有整理东汉三国时期所有年份,中央地方官员名单的书籍

三国时期官职从高到低排名(官职要全)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太师
太傅:
大司马:
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仓曹、主簿。

司空: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太常(奉常)

光禄勋(郎中令)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太仆:

廷尉(大理):

大鸿胪(典客):

宗正:

大司农(治粟内史):

少腐;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

尚书令:

中书令(秘书令):

尚书:

黄门侍郎: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御史中丞:

将作大匠:
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中书舍人

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户部):

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中郎将

八校尉:
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

大都督:
不常置,属加官。

都督

上大将军:

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牙门将军(牙门将):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帐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州牧

司隶校尉

太守

国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长 长史 留府长史 东曹 西曹 别驾从事(别驾) 都官从事 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 兵曹从事 治中从事 典学从事 劝学从事 郡丞 主簿 主记 记室 参军 从事祭酒 军祭酒 师友祭酒 椽 从事 书佐 从事中郎

爵位:
列侯、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关内侯、名号侯、 关中侯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
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三国时期官职从高到低排名】

[太傅]不常置
一般为每帝初即位时置,称太傅录尚书事,等该名太傅死后,辄不再置。

[太尉]三公之一
太尉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掾史属:东西曹掾为比四百石,余掾为比三百石,属为比二百石。
3、令史:百石
4、御属

[司徒]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司空]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将军]视同三公,以大将军为第一,次为骠骑将军,次为车骑将军,次为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置。
将军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司马:千石
3、从事中郎:六百石
4、掾属、令史、御属等则与太尉同
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屯(均为建制单位)。
5、校尉:比二千石,设于部
6、军司马:比千石
7、军候:比六百石,设于曲
8、屯长:比二百石,设于屯
[太常卿]中二千石、[太常丞]比千石
[太史令]六百石、[太史丞]二百石、[明堂丞]二百石、[灵台丞]二百石
[博士祭酒]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太祝令]六百石、[太祝丞]
[太宰令]六百石、[太宰丞]
[大予乐令]六百石、[大予乐丞]
[高庙令]六百石、[世祖庙令]六百石、[陵园令]六百石、[陵园丞]、[陵园校长]
[光禄勋]中二千石、[光禄丞]比千石
[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左、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左、右仆射]比六百石、[左、右陛长]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左、右监]六百石、[羽林郎]比三百石、[羽林左、右丞]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驸马都尉]比二千石、[骑都尉]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
[谏议大夫]六百石
[议郎]六百石
[谒者仆射]比千石、[常侍谒者]比六百石、[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卫尉]中二千石、[卫尉丞]比千石
[公车司马令]六百石、[公车司马丞]三百石、[公车司马尉]三百石
[南宫卫士令]六百石、[南宫卫士丞]三百石
[北宫卫士令]六百石、[北宫卫士丞]三百石
[左、右都候]六百石、[左、右都候丞]三百石
[宫掖门司马]比千石,掌守卫宫门,具体为设七人,为:南宫南屯司马,守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守东门;玄武司马,守玄武门;北屯司马,守北门;北宫朱爵司马,守南掖门;东明司马,守东门;朔平司马,守北门
[太仆]中二千石、[太仆丞]比千石
[考工令]六百石、[考工左、右丞]三百石
[车府令]六百石、[车府丞]三百石
[未央厩令]六百石、[长乐厩丞]三百石
[廷尉]中二千石、[廷尉正]六百石、[廷尉左监]六百石、[廷尉左平]六百石
[大鸿胪]中二千石、[大鸿胪丞]比千石
[大行令]六百石、[大行丞]三百石、[治礼郎]
[宗正]中二千石、[宗正丞]比千石
[公主家令]六百石、[公主家丞]三百石
[大司农]中二千石、[大司农丞]比千石、[部丞]六百石
[太仓令]六百石、[太仓丞]三百石
[平准令]六百石、[平准丞]三百石
[导官令]六百石、[导官丞]三百石
[少府]中二千石、[少府丞]比千石
[太医令]六百石、[药丞]三百石、[方丞]三百石
[太官令]六百石、[太官左丞]三百石、[甘丞]、[汤官丞]、[果丞]
[守宫令]六百石、[守宫丞]三百石
[上林苑令]六百石、[上林苑丞、尉]三百石
[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黄门署长]四百石、[画室署长]四百石、[玉堂署长]四百石、[丙署长]四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黄门]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御府令]六百石、[御府丞]三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钩盾丞]三百石、[永安丞]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二百石、[濯龙监、直里监]四百石、[大长秋]二千石、[大长秋丞]六百石、[中宫仆]千石、[中宫谒者令]六百石、[中宫谒者]四百石、[中宫尚书]六百石、[中宫私府令]六百石、[中宫私府丞]三百石、[中宫永巷令]六百石、[中宫永巷丞]三百石、[中宫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宫署令]六百石]、[中宫署丞]三百石、[复道丞]三百石、[中宫药长]四百石。——这些职务均由宦官担任
[中藏令]六百石、[中藏丞]
[内者令]六百石、[内者左、右丞]
[尚书仆射]六百石、[尚书左、右丞]四百石、[侍郎]四百石、[令史]二百石
[符节令]六百石
[御史大夫]万石、[御史中丞]千石、[治书侍御史]六百石、[侍御史]六百石
[兰台令史]六百石
[执金吾]中二千石、[执金吾丞]比千石
[武库令]六百石、[武库丞]
[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少傅]千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太子家令]千石、[太子仓令]六百石、[太子食官令]六百石、[太子仆]千石、[太子厩长]四百石、[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洗马]比六百石、[太子中盾]四百石、[太子卫率]四百石
[将作大匠]二千石、[将作丞]六百石、[左、右校令]六百石、[左、右校丞]三百石
[城门校尉]比二千石、[城门司马]千石、[城门候]六百石
[北军中候]六百石
[屯骑、越骑、长水、步兵、射声校尉]比二千石、[司马]千石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
[河南尹]比二千石
[刺史]六百石
[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二千石
[太守]二千石、[郡太守丞]六百石、[有秩]百石
[郡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丞]六百石
[县令]千石、、[县丞]四百石、[县尉]四百石
[县长]四百石、[次县县长]三百石、[县啬夫]
[使匈奴中郎将]比二千石
[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护羌校尉]比二千石
[王国傅、相]二千石、[王国中尉]比二千石、[王国郎中令]千石、[王国仆]千石、[王国长史]六百石、[王国大夫]比六百石、[王国治书]比六百石、[王国谒者]比四百石、[王国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比四百石、[王国郎中]二百石
[侯国相]千石、[侯国家丞、庶子]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这是游戏三国群英传中的官职,我认为有一定得可信度,如果楼主是要写小说之类得完全可以用
类型 官位 等级 武将技 军师技 附加属性

武: 大将军 14 三日月斩 五岳华斩 分身斩 军魂 策反之计 尸兵 木人
武: 车骑将军 13 炎兽杀阵 莲华轰天 旋灯火 符兵引 借尸还魄 气疗大法 投石车
武: 骠骑将军 13 雷光燋狱 天剑神威 神鸢空袭 莲华轰天 魂归西天 破阵大法 轻骑兵
武: 前将军 12 龙卷旋风 土遁隐杀 驷冲车 增我军攻 地钉迎敌 轻骑兵
武: 后将军 12 剑轮斩 炎兽杀阵 符兵 增我将攻 稳定军心 轻骑兵
武: 左将军 12 驷冲车 莲华轰天 鼓舞士气 地雷星火 轻骑兵
武: 右将军 12 罗刹之盾 八卦斩 鹿角截击 鹿角拦路 轻骑兵
武: 翊军将军 11 八卦六角阵 日月轮斩 噬血魔刃 铁轮血斩阵 噬血魔刃 发在意先 借尸还命
武: 征东将军 11 水龙涛 冲射龙炮 冲车 探查援军 增加经验
武: 征南将军 11 风龙旋 神鸢空袭 增我军防 探查埋伏
武: 征西将军 11 莲华爆 火龙焰 增我军攻 探查地雷
武: 征北将军 11 鬼面盾 地龙震 鼓舞士气 探查拒鹿
武: 龙骧将军 10 八卦四方阵 月轮烈光斩 天剑神威 龙牙车队 万法自然 加速集气 弩车
武: 镇东将军 10 剑轮斩 水龙 噬血刃 减缓集气 援军连阵 轻骑兵
武: 镇南将军 10 神鸢弹 风龙 天剑开光 减敌军防 埋伏连阵 匈奴兵
武: 镇西将军 10 莲华 火龙 减敌军攻 地雷星火 猛兽军
武: 镇北将军 10 妖盾 地龙 降敌士气 鹿角十重 浪人
武: 奋威将军 10 月轮烈光斩 天剑开光
武: 破虏将军 9 冲射龙炮 三圣华斩 神剑闪 破阵大法 轻骑兵
武: 安东将军 9 心剑齐发 剑轮舞 援军排阵
武: 安南将军 9 神鸢 天剑斩 埋伏排阵
武: 安西将军 9 半月斩 神剑闪 地雷火
武: 安北将军 9 突剑四方 驱豹冲 拒鹿包围
武: 奋武将军 9 炬石炼狱 天剑斩
武: 讨逆将军 8 半月斩 土遁杀 噬血刃 解除封计 黄巾兵
武: 征虏将军 8 八卦二象阵 神剑 预留退路
武: 平东将军 8 炬石炼狱 心剑 援军班阵 忍者
武: 平南将军 8 御飞刀 月刃烈斩 埋伏班阵 蛮兵
武: 平西将军 8 落日弓 神剑 地雷 弩兵
武: 平北将军 8 突石剑 落月弓 拒鹿角 短弓兵
武: 镇军将军 8 炬石轰 铁骑突击 短枪兵
武: 荡寇将军 7 强火柱 冲射龙炮 探查地钉 轻骑兵
武: 平虏将军 7 炬石炼狱 土遁 地钉迎敌
武: 威远将军 7 迫击龙炮 无法退兵
武: 绥远将军 7 炬石轰 霜雪覆地
武: 牙门将军 7 水月斩 风云变色
武: 武威将军 7 长枪突击 天狗吞日
武: 武卫将军 7 炬石 拨云见日
武: 平狄将军 6 炬石轰 集火柱 飞鬼戟 地钉断路 轻骑兵
武: 威虏将军 6 火箭天袭 长枪突击 御飞刀 暗箭伤人
武: 扬威将军 6 火牛烈崩 落月弓
武: 振威将军 6 滚石怒冲 落日弓
武: 振武将军 6 火轮涛杀
武: 鹰扬将军 5 连弩狂涛 炬石 铁骑突击 噬血 钢地钉阵 短弓兵
武: 偏将军 5 火箭强袭 炬石 火牛烈崩
武: 扬武将军 5 火箭天袭 滚石剧压 火牛群舞
武: 折冲将军 5 火轮冲 地泉
武: 虎翼将军 4 连弩激射 龙炮 长枪突击 地铁钉
武: 裨将军 4 赤焰 火箭强袭 火年群舞
武: 横野将军 4 连弩狂涛 火轮
武: 横江将军 4 滚石 火牛阵
武: 建武将军 3 连弩激射
武: 伏波将军 3 火箭烈
武: 虎威将军 2 赤焰 连弩 地钉
武: 虎烈将军 2 连弩

文: 丞相 14 三日月斩 八卦阵斩 天剑神威 回春仙术 通天之眼 蔽天之幕 前锋尽灭
文: 卫将军 13 日月轮斩 八卦阵斩 旋灯怒张 封武将计 封必杀计 施技减半
文: 司徒 13 驷喷轀车 旋灯怒张 地狱之门 军魂 封必杀计 破阵大法 逆乾坤
文: 太尉 12 活疗术 井阑冲阵 参喷轀车 八卦突斩 ?#123;咒 魂归西天 破阵大法 逆乾坤
文: 太傅 12 旋灯火 生死门 炎兽杀阵 意发皆止 策反之计 气疗大法
文: 军师将军 11 剑轮斩 飞鬼戟 八卦斩 水龙涛 意发皆止 逆转人和 探查地钉 借尸还魄 气疗大法
文: 大司马 11 旋灯 驷冲车 炎兽 井阑冲阵 逆转地利 气疗诀 箭楼大阵
文: 司空 11 炎墙烈烧 旋灯 食尸鬼阵 喷轀车 逆转天时 借尸还魄
文: 辅国将军 10 心剑齐发 御飞刀 罗刹之盾 意发并进 发在意先 顺应人和 铜人大阵
文: 大司农 10 炎墙 食尸鬼 神鸢空袭 顺应地利 破阵大法 气疗 箭楼杀阵
文: 尚书令 10 冲车 井阑立 顺应天时 借尸还命 回春术
文: 散骑常侍 9 剑轮舞 落日弓 水龙 援军连阵 铁兽大阵 拆除铁兽
文: 安国将军 9 八卦六角阵 活天术 落月弓 地钉迎敌 破阵大法 铜人杀阵
文: 抚军将军 9 心剑 符兵连引 龙牙车队 后发先至 地钉断路 拆除铜人
文: 侍中 9 尸鬼 神鸢弹 杀气腾腾 压制杀气 拆除箭楼
文: 护军将军 8 活天术 浮雷阵 符兵引 龙牙车阵 减缓集气 加速集气 减敌军防
文: 御使中丞 8 八卦四方 雷光燋狱 神鸢 龙牙车 减敌军攻 水镜之术 女兵
文: 散骑侍郎 7 莲华轰天 月刃烈斩 龙牙车阵 减敌军防 增我军防 援军排阵 破阵大法 铁兽杀阵
文: 安远将军 7 返天术 浮雷 符兵 无法退兵 杀气腾腾 前锋铜人
文: 黄门郎 7 雷击闪 狂雷天牢 活天术 增加经验 前锋箭楼
文: 中常侍 7 八卦二象阵 龙卷旋风 杀气骤升 暗箭伤人
文: 治书执法 6 莲华爆 水月斩 龙牙车队 后发先至 无法退兵 援军班阵 水镜之术 前锋铁兽
文: 建威将军 6 突剑四方 后伏连阵 驱豹突击 减敌军攻 增我军攻 杀气骤升 铁盾阵地
文: 建文将军 6 地茅遍地 伏兵连阵 回天术 探查地雷 探查地钉 气疗
文: 太使令 6 雷击 五雷轰顶 返天术 鼓舞士气 解除封计 拒马阵地
文: 符节令 6 龙旋风 活疗术 罗刹之盾 降敌士气 杀气 石墙阵地
文: 羽林监 6 强火柱 鬼面盾 风云变色 霜雪覆地 探查地雷
文: 侍御史 5 莲华 龙旋风 龙牙车 减敌将攻 增我将攻 地雷阻敌 地雷伏击 解除封计
文: 秉中将军 5 地泉鲸浪 后伏排阵 鬼面盾 地雷星火 钢地钉阵 埋伏连阵
文: 文远将军 5 伏兵排阵 驱豹冲 体疗术 鹿角十重 杀气
文: 太使大夫 5 太极华阵 旋风 命疗术 减敌军速 增我军速 鹿角截击 鹿角拦路
文: 博士 5 击火柱 妖盾 拨云见日 天狗吞日 鹿角十重
文: 昭德将军 4 地泉冲 突石剑 后伏班阵 地雷火 地铁钉 埋伏排阵 探查埋伏
文: 昭文将军 4 赤焰火海 地茅乱刺 伏兵班阵 万法自然 预留退路 探查援军
文: 谏议大夫 4 五雷袭 驱豹 回天术 万法自然 鹿角十重 探查拒鹿
文: 太仓令 4 太极门 妖盾 风云变色 霜雪覆地
文: 郎中 4 赤焰火海 命疗术 万法自然 探查拒鹿
文: 昭武将军 3 地泉 突石 天狗吞日 地雷 地钉 埋伏班阵
文: 议郎 3 赤焰燃 拒鹿包围
文: 昭义将军 3 赤焰燃 地茅刺 拨云见日 减敌军速 增我军速
文: 黄门令 2 赤焰 拒鹿角

倭: 关白摄政 9 风龙天旋 火雷鬼玉破 意发并进 顺应人和 逆转人和 压制杀气 策反之计
倭: 太政大臣 8 土遁隐杀 风龙旋 隐忍镖阵 意发皆止 杀气腾腾 压制杀气 箭楼杀阵
倭: 内大臣 7 土遁杀 火雷鬼玉 隐忍镖 风龙 封必杀计 水镜之术 拆除铜人
倭: 大?#123;言 6 火雷玉 龙牙车队 地钉断路 稳定军心 前锋箭楼 短弓兵
倭: 中?#123;言 5 土遁 忍镖 龙牙车 地钉迎敌 铁盾阵地 破阵大法
倭: 参议 4 连弩激射 铁轮血斩阵 钢地钉阵 探查地钉 忍者
倭: 国士 3 赤焰燃 铁轮血斩 铁地钉
倭: 藩士 2 铁轮斩 地钉

羌: 单于 9 剑轮斩 火龙怒焰 活疗术 顺应天时 逆转天时 借尸还魂 策反之计
羌: 北院大王 8 剑轮舞 食尸鬼阵 火龙焰 天剑神威 借尸还魄 魂归西天 杀气腾腾 铜人杀阵
羌: 南院大王 7 炬石炼狱 食尸鬼 火龙 天剑开光 封武将计 杀气骤升 拆除箭楼
羌: 谷蠡王 6 炬石轰 尸鬼 天剑斩 地雷伏击 借尸还命 杀气 前锋铜人
羌: 大都卫 5 炬石 铁骑突击 地雷阻敌 拒马阵地 破阵大法 匈奴兵
羌: 大当户 4 冲射龙炮 长枪突击 火牛烈崩 地雷星火 探查地雷 长枪兵
羌: 骨都侯 3 迫击龙炮 火牛群舞 地雷火
羌: 族长 2 龙炮 火牛阵 地雷

蛮: 蛮王 9 地龙极震 心剑齐发 活疗术 顺应地利 逆转地利 策反之计 回春术
蛮: 国主 8 地龙震 噬血魔刃 罗刹之盾 心剑 意发并进 预留退路 解除封计 铁兽杀阵
蛮: 大洞主 7 地龙 火箭天袭 鬼面盾 噬血刃 加速集气 暗箭伤人 拆除铁兽
蛮: 二洞主 7 火箭强袭 妖盾 噬血 万法自然 鹿角截击 前锋铁兽
蛮: 三洞主 5 火箭烈 飞鬼戟 鹿角拦路 石墙阵地 破阵大法 猛兽兵
蛮: 酋长 4 突剑四方 驱豹突击 御飞刀 鹿角十重 探查拒鹿 蛮兵
蛮: 头目 3 突石剑 驱豹冲 拒鹿包围
蛮: 勇士 2 突石 驱豹 拒鹿角

东汉官名

名称说明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 <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空镜子,是爱情吧?

[楼 主] | Posted: 2005-05-11 17:28



空城绘卷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3
威望: 2037 点
天使币: 5047 TS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4(小时)
注册时间:2005-05-11
最后登录:2006-03-30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空镜子,是爱情吧?

[1 楼] | Posted: 2005-05-11 17:28



空城绘卷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3
威望: 2037 点
天使币: 5047 TS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4(小时)
注册时间:2005-05-11
最后登录:2006-03-30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9)、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10)、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3)、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4)、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东汉很长一段时期就是三国纷争的岁月,我们可以以三国官制以参考.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官场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 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 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 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 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 官名。始设于秦,在官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 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闾大夫 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 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 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 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 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 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 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 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 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 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 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合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求详尽的东汉官职,军职序列

如题,求东汉系统详尽的官职和军职序列,需标明级别与职权简介·多多益善。请精通历史的大虾受累指教,不胜感谢!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府;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合适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三队编制,大致是部,曲,屯,队,什,伍六级。伍辖五人,设伍长;什辖二伍,共十人,设什长;队辖五什,共五十人,设都伯;屯辖二队,共一百人,设屯将;曲辖五屯,共五百人,设曲长;部辖二曲,共一千人,设千人督牙将。

有关三国时期野史的书籍

有没有有关三国时期野史的书籍,可以在书店买到的,拜托了,感激不尽
《魏晋世语》,《续汉书》 ,《吴书》 ,《汉纪》 ,《魏氏春秋》 ,《杜氏新书》,《启蒙集》, 《晋阳秋》,《山阳公载》 ,《魏武故事》 ,《献帝起居注》 ,《襄阳记》,《魏末传》,《典略》,华氏《汉书》,《九州春秋》,《资治通鉴》,《三苍》 ,《蜀记》,《曹瞒传》,《家戒》,《三辅决录》,《献帝纪》,《献帝春秋》,《傅子》 ,《四体书势》 ,《魏略》 ,《异同评》 ,《典论》 ,《魏氏大事》,《资别传》,《楚国先贤传》,《魏世谱》,《魏名臣奏》,《笑林》,《金楼子》,《王朗王肃家传》,《异林》,《高士传》,《战略》,《先贤行状》,《文章叙录》,《三国评》,干宝《晋纪》,《搜神记》 ,《博物志》 ,《逸士传》 ,《异物志》,《孙资别传》

求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官职表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
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
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文章标题: 有没有整理东汉三国时期所有年份,中央地方官员名单的书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723.html
文章标签:东汉  年份  官员  整理  名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