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19 14: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
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扩展资料: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往往鸡叫时分就得起身准备。
《诗经·齐风》中有一首《鸡鸣》,描写的就是春秋时齐国官员的上班情况:“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公鸡打鸣时,官员已准备上朝了;“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当东方已亮时,官员都已站满朝堂。
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卯时对应现代24小时制是早上5点至7点。
地方官员也要卯时到岗。从程序上来说,“击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员每天办公的开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称为“散堂鼓”。
古代衙门前所设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的,相当于下班铃,到了明清时期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上班族”那些事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上班“不容易”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到处奔波劳累,"朝九晚五"、"披星戴月"的工作。
那么在我国历史上非常繁荣昌盛的大唐时期,那些官员的工作是否和我们一样,每天"累成狗"的辛勤工作呢?他们又有没有假期呢?让我们在这里来个大揭秘吧。
看古装电视剧经常都看到天亮上早朝的时候,太监喊着“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然后早朝开始了,早朝完了之后就去逛街串门或者回家陪媳妇了。
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在古代上早朝的时候一般都是现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如果是在北京的话,天也刚蒙蒙亮,并不是电视剧那种太阳高高挂的景象。
由于古代的交通条件比较差,近点的步行、远的骑马,这都需要很早就起床去准早朝,毕竟上早朝迟到是件十分严重的事情,要是碰到哪天皇帝心情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
古人们一天一般都是两顿饭的,早上起来用早膳,到下去一两点的时候用晚膳。
除了这些时间,皇帝就在书房或者金銮殿上处理政务,必要时候提前确定活动,雍正一天的工作时长一般都在14个小时左右了。
大臣们也都差不多是这个作息,5点到7点去参加早朝之后还要签到。
地方级别不用上朝的官员需要在早膳后到达他们需要处理事务的府衙,一天的额工作时间也大多在10小时或者以上。
历史上最早的公务员休假是在汉朝,当时规定当官的臣子可以每隔五天休假一天,这个假期叫做“休沐”,这一天,古代的臣子可以放假回家,洗洗澡,整理一下个人卫生。
后来唐朝的官员每隔10天休息一天,这个假期叫“旬假”。再后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个休假制度,只是休假间隔的日期略有变动。
古代的节日也是放假日。一般来说,不论是哪个朝代,春节、中秋节这样举国团圆的日子,都会休息,古代的公务员在这样的假期也能够与民同乐,享受长短不一的假期。
其中唐代的公务员待遇最高,春节可以得到7天的假期,从12月28一直放到大年初四。虽然有7天的假期,家在外地的京城官员们也没办法回家和家人团聚。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到大年初一,所有的官员必须去给皇上拜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