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鲁迅的“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时间: 2023-11-19 05:59: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如何评价鲁迅的“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论文关于秦始皇的功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戛然终止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完成了他的周期。但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正如我们上一集所讲的,他是一个永远难以说再见的人!我举两点事实:一,在现实政治中,秦始皇是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无论你是赞成他还是反对他,你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二,在艺术舞台上,秦始皇就更精彩了,他可以说是“秦戏一哥”,在所有有关秦代戏剧中,他永远是老大,总有一些最优秀的演员去不断地展示他。我脑子里也经常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两千多年,还有人惦记他?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第一,贡献。是这个人的巨大贡献,使人们不能够忘记他。秦始皇的贡献是什么?以我个人的看法,秦始皇一生的贡献就两个字——“统一”,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统一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土的统一,二是制度的统一。我们先说国土的统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个统一使大秦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统一大势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以后,后来尽管又有分裂,即五代十国分裂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是这些分裂都是短暂的,而统一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秦始皇活得并不长,仅仅五十岁,人生五十年干这么多事情,已经很不简单了。比秦始皇活得长的人多得多,有几个人能干出像他那么多的事情呢?他是很不容易的。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功以后,立即派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然后又派五十万大军南征南越。北击匈奴前面说了很多了,征南越我们不妨多说几句。秦始皇动用五十万军队征南越,这是他兼并六国成功以后最大规模的用兵,这个仗打了四年,换了两任主帅,最后把南越这个地方整个给占领了。所谓的南越,就是指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包括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最后建立了三个郡: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象郡(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始皇都把它统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这一支南征军没有回来,都滞留在那儿了。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叫赵佗,河北正定人,就是现在河北石家庄人。赵佗在那里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王,后来又归顺了汉朝。赵佗的五十万人沉淀在南越,成为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先人。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的时候曾经给秦始皇打了个报告,要求秦始皇把中原的女子给他派过去三万。为什么呢?就是让那些女子和他五十万大军的部分士兵结合,组织家庭,繁衍后代。他要了三万,秦始皇拦腰一刀给了一万五(这在后来形成一个规律,打报告都会多要点,批下来老是给你拦腰一刀)。这一万五千中原女子到了广东以后,就成了今天被广东的客家人称为的“客娘”,客娘就是客家人的老祖奶奶。客家人后来还有两次大的移民行动,现在你到广东省河源市,那里有一个龙川县佗城镇,镇上到今天还保存有将近50个姓氏的祠堂,说明这一个镇有两百多个姓,这就是当时南征的秦军遗留下来造成的现象。秦始皇把这些地方都纳入中国的版图,建立了南到福建、广东,东到沿海,西到临洮,北到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是他第一次奠定中国大国的基本框架。当然,秦朝的版图和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不能完全匹配,后来又经过汉武帝的扩张,才基本形成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理格局。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理遗产。我们从国防上看,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是大国和强国;如果你的国家既大又强,那么你就有充分的话语权。国家大土地广阔,有着小国无法比拟的国防纵深优势,而小国只要一个小时,摩托化军队就可以横穿这个国家,而我们国家放开手脚从东部沿海跑到新疆,也够你跑一阵的。有了这个国防纵深,就可以进行梯级防御,这是得天独厚的国防条件。再从经济上讲,大国的抗风险能力比小国强大得多,因为大国有辽阔的国土,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内需能力很大,这都是小国望尘莫及的。所以真正经得起风浪的是大国,航母之所以威武,正是因为它的庞大。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再一个是制度,秦始皇不但给我们开创了辽阔的国土,还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在这个制度之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现了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而人类的政治制度不是哪一个人的独创,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的。秦始皇创立的这个制度,给后人带来了两千多年来帝国社会的繁荣,同时又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个制度最终是结束了,而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制度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秦始皇都是政治制度史上地标式的人物,他们终结了一个制度,也开创了一个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最终还是消亡了,那么他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这个制度本身有优越性;第二,是这个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那个社会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或者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制度。所以农民领袖起义成功之后,还是要当皇帝,刘邦、朱元璋不是还要当皇帝吗?因为没有更先进的政治制度了。这是秦始皇不断被人们提及的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提到秦始皇还有一个原因,表现在一个字——“骂”,叫骂不绝耳。人们总是咒骂秦始皇,我们从对秦始皇的骂声中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绝不雷同,这是个规律。所以,今人评价秦始皇同样是见仁见智。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集中的焦点是三个问题: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严刑苛法,一个是滥用民力。这三点都是应当有所分析的。比如说焚书坑儒,我们通过明、清一些学者的评论可以看出来,他们大多认为焚书坑儒只是一时的行为,不是持续的,不是连续不断地杀人。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这个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时的恼怒之下做的临时举动。就杀的人数来说,也不算最多吧,当然枉杀一人都是不对的。我们以前讲吕后时讲过,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十族,一次杀了837人,也没有人说他是暴君吧。如果以历代君王杀人多少定暴君,那就不止秦始皇一个;如果以修皇陵、修宫殿、滥用民力来认定暴君的话,没有一个皇帝不修皇陵、宫殿的。我们听说过慈禧的皇陵是花两百多万两银子修的,又拆了再重建,花了多少钱不计其数。如果用严刑苛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汉代整个承袭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汉惠帝废除协书令,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最后是三族变五族,五族变七族,七族变九族,九族变十族,反而越杀越多,哪个朝代的法律不严酷啊?
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当然要看到他确有残暴的一面,比如他把赵国灭了以后,亲自跑到赵国去,把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人全部给坑杀了。这是秦灭六国中秦始皇唯一实行了报复的行动,但这个事只是个别现象,他不是灭一国杀一国,这是和他的历史有关系的。秦始皇做的事情人们往往都称为暴政,比如说修长城、驰道、直道、皇陵、宫殿等等,这些事情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笼而统之地评论。秦始皇这些工程是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帝国安定的,长城、驰道、直道工程对于保障帝国的安定,保证农业文明下的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它是有利的。当然在进行这些工程时也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灾难。另一类工程纯粹是为他个人享用,比如宫殿和皇陵,这才是我们应该批判的。那么我认为,秦朝帝国的亡国,其原因并不在于秦始皇搞的这些工程,而在于这些工程上得太急,搞得太集中。秦始皇从三十九岁建国到五十岁去世,这中间是十二年,十二年就完成了这么多工程,而这些工程很多也是必要的。但这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下子上马这么多工程,使老百姓不堪重负,老百姓当然就无法生存。所以,陈胜、吴广一起义,老百姓都会热烈响应。这样说秦始皇是暴君,并不亏他,他就够得上暴君的标准了。但是历史上同样残暴的皇帝却不称为暴君,光说秦始皇是暴君,这就有点不公平。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帮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帮闲”指的是那帮文人,“新主子”就是刘邦了。看来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倒是看得很准的。
价一个人比较客观的说法,还是把这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零岁到十三岁,这是第一个阶段。秦始皇童年时期在赵国,前九年跟随他的父亲在赵国做人质,这九年过得连生存权都没有保障。九岁以后,他就随着父亲回来当了秦国太子。到了十三岁,他的生活相对好了很多。在童年时期,秦始皇还不是王,谈不上是君,更谈不上是暴君。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是秦始皇的人生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他虽然当了秦王,但是因为年少没有加冠,他的权力在母后赵姬、缪毒、吕不韦手里,这个时候的秦王蠃政实际上是个空架子,虽然他不是一个掌权的人,但他已经看到了宫廷的黑暗面。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是他的人生第三个阶段,秦王嬴政做了三件大事:第一,除掉了缪毒、吕不韦两大集团;第二,为兼并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三,发动并且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这个阶段是秦始皇一生最辉煌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明、果断、善于听取意见的秦王,这个阶段也没有出现什么暴政。三十九岁到五十岁,这是秦始皇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搞三公九卿,在地方搞郡县制;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南征南越;他还修宫殿、修陵墓、修驰道、修直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在这期间,他的业绩累累,但是功过参半。秦始皇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有些忘乎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为政前明后暗,越是到了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他办事越愚蠢——46岁修长城,47岁焚诗书,48岁坑术士,50岁就死了。人们骂他的修长城、焚书、坑儒都是在后期干的。应该肯定,秦始皇的一生基本上是做得不错的,只是在后期犯了一系列错误。历史在最后只证明了一句熟悉的格言:打败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世界上一切独裁者的悲剧,所有的独裁者最后都是这个下场。这是我们讲的秦始皇被人们老惦记着的第二个原因。
秦始皇短暂的一生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思考的空间。人们老是思考秦始皇,包括今人都想从秦始皇身上得到一点启示。我觉得最值得思考的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统治思想。秦始皇可以算得上是个比较成功的人,他建立的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秦始皇的失败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要靠制度,而且要靠思想;制度要靠整合,思想要靠创新。在这方面,秦始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讲过秦始皇没有废儒,但他偏好法家,这就带来了问题。法家强调的是君主独裁,这就意味着皇帝是没人能够管的,没有人能够制约的。缺少制约的皇帝一旦失误,这个帝国就崩溃了。秦始皇在统治思想上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他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治不可少,德治也不可少;法家使臣民畏惧,儒家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依法治国,而皇帝是在法之外的。儒家讲究圣贤人格的德治思想,它不仅教育臣民,而且也约束君王。一个统治思想如果不能够约束君王的话,君王就会专制独裁犯错误,使自己的帝国灭亡。秦始皇的帝国太短命了,他是第一个创建皇帝制度的人,但他不知道儒家思想对治国有多么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第二,统治阶层的腐朽,这一点过去我们讲的很少。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虐,加上赵高在中间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人们都忽视了一点,就是秦朝贵族本身的腐朽。我举一个例子,陈胜、吴广起义后,山东六国的旧贵族都纷纷建国了,但是这六国复国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全失败了。谁胜利了呢?是源自草根的那个刘邦,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他建立了西汉王朝。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刘邦的胜利和六国后裔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六国被秦国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六国贵族本身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越来越腐朽,导致最后亡国,所以六国的贵族在秦末大起义的复国运动中不可能成功。他们作为一个部族,经过当年周天子封为诸侯国,一直到最后被秦国兼并,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贵族阶层本身腐朽了。而秦国贵族是表现最优秀的,所以能够灭了六国,灭完了六国,秦国贵族本身也迅速地腐朽了。秦国贵族在灭六国之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非常谨慎的。六国灭亡以后,秦国贵族就没有敌人了。有强大的对手时他会谨慎,会格外小心。一旦没有了对手,他就肆意妄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离死期已经不远了。这就是缺少对手的可怕之处。所以秦朝最终的灭亡和贵族的腐朽有关。而秦国贵族中最主要的是秦始皇的儿子,你看秦始皇的儿子有几个是有作为的?他们是秦国皇族、贵族的核心,我们听到了他们什么声音?只是在坑术士的时候,听到了扶苏的进谏,结果扶苏就被发配到边地去了。在其他的皇族中间,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就是这个扶苏,很多人还看好他,觉得他可以做接班人,甚至有人假设,如果是扶苏继位,说不定秦王朝还不会灭亡呢。这是一个不正确的看法,扶苏其实很无能,他只是坚持一个原则,凡是他老子说的话他都照办,秦始皇假诏书让他死,他马上回房间痛哭,哭完了就要自杀。连蒙恬都劝他说,单车一骑,你怎么能相信呢?他还是自杀了。这就是秦始皇唯一有声音的一个儿子,还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个人,你说这人能行吗?我举明朝的例子,明朝朱元璋一死,他的太子朱标也没了,是他的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的。燕王朱棣这个儿子就不愿意了,马上就在北京举兵。说明在朱元璋的后代中,这个新兴的统治阶层没有腐朽,朱棣就不听,他就是敢打。扶苏就没有燕王朱棣的胆略。秦国的贵族其实在兼并六国之前一直很优秀,但是兼并六国之后,他们本身就已经腐朽了,腐朽就导致了秦帝国的必然灭亡。而出身于草根的刘邦不一样,他代表着一个新兴的阶层,他最终统一了全国。刘邦建汉以后,他以皇族和功臣为首,形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也完了。为什么呢?还是自身的腐朽。一个帝国建立的初始,这个统治阶层是比较健康的,是能够控制局面的,而随着时间推移,经过一代一代的转换,就逐渐腐朽,导致最后灭亡。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又会酝酿着,这个新的阶层开始也是健康的,它最终要代替那个旧的阶层。历史总是不断地在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也在不断地淘汰着旧的腐朽阶层,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在这个规律的运作下,秦王朝终于走向了最后的灭亡之路。
参考资料: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正面评价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伟大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文学家,带有典型的目的性的评论)根据史料记载,实际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毛泽东评秦始皇
⒈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⒉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⒊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⒋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⒌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⒍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

秦始皇,不但是中国,也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帝王。而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之深远,也确实足与他的名气相匹配。
秦始皇即位之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将王翦、王贲的雄师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个庞然大物,在几乎没有多少招架之力的情况下,就被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了。它们留下的空间,变成统一种颜色,写上了一个巨大的“秦”字。
就在统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便作出了他的改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废分封,设郡县。”全国被分为36郡,每郡又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随时调换。统一国家由此大大加强了,不过这也许也是秦短命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在确立长久统一方面的功绩还有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大多是以原秦国实行的为标准,向被征服地区推广。此外,还广泛修建通往各地的驿道。这样,秦帝国在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尽管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不如欧洲。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不能仅仅归功于秦始皇个人,还有其他人起过重要作用,如隋文帝等。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事实上,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更是世界史上的“千古一帝”。就他取得的成就而言,很难找出能出其右的君主。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罗马帝国统治时间比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
秦始皇的功过: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先说秦始皇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统一的大业,二是维护统一的建制。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秦始皇第二大功绩,是“废封建,置郡县”。
 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本文为了说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各举两例,略述于下。
  一、中央――以皇帝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机构 皇帝为国家元首――秦始皇敢于“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这是出于全面改革的需要。
2.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废除旧时之世卿世禄制或谓之世官世职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以处理日常政事。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区分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是“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1.“使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谓“田畴异亩”,不仅谓亩积的大小不一,还有土地所有制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内。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以原秦制为基础统一之。3.统一文字――汉字同源,传至商代的甲骨文阶段,已相当成熟。到战国时期,列国长期分立,“言语异声”等各种因素影响到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文字异形”现象。秦灭六国后,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国字体为基础,创制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方便的小篆(或称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的错误也是严重的。最主要的错误有两项:

  1.焚书坑儒――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政治暴行。

  2.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他却好大喜功,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总的说来,秦始皇功大于过。他的功过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好的,我们应当珍惜,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坏的,也应当总结,作为教训,永远引以为戒。
功肯定大于过的。唯一遗憾的就是祖龙死的太突然了,太早了,六国余孽没有人压制,要不哪有其他人蹦跶的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始皇不在,天下才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王,匈奴也没人压制,才有了汉之白登之围。另外,个人觉得始皇是几千年来华夏最有魄力的统治者,不管哪一方面,样样都市大手笔。本来隋朝杨广感觉魄力也不小的,可惜,他不能彻底地统御底下的人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这里面说的坏话是什么,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坏话指的当然是汉朝那些人对秦始皇的百般污蔑了。

这话时鲁迅说的。鲁迅认为秦始皇根本就没有那么残暴,只不过是秦朝灭亡得太快,汉朝人都说前朝的坏话,百般诋毁秦始皇,把秦始皇搞成了“暴君”的典型,鲁迅只是为秦始皇说一句公道话。
王朝的灭亡无非就是天灾人祸,都是这个规律的,天降大灾皇帝昏庸大臣奸佞。
死人不会说话,也不会打人,所以活人还不往死里恶评、污蔑

鲁迅为什么说“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

这里主要说的是请始皇“焚书坑儒”的事。

祖龙灭三晋、燕、楚、越、齐,基本没有使用大规模杀伤手段,几乎是兵不血刃、止戈为武,另外,翻阅《史记》,也并没有出现像后世儒者夸张的暴虐行为,可见是不实之词。唯一值得说的是“焚坑”、长城。
“焚坑”并不是后世所说的“焚书坑儒”,坑的是骗人的术士,而非纯儒;焚书也并不像后世所说是为了实行文化专制、愚民。所焚之书包括两方面,一是除秦以外列国史书,祖龙的目的为了防止原诸侯贵族利用过往的辉煌历史鼓煽复辟,维护刚刚开创的统一局面,还有就是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很显然,这也是为了清除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维护社会安定,而且只禁民间,不禁官府。祖龙曾经曰过:“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跟满清出于自私目地精心营造构陷中国文人的“文字狱”不可同年而语。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祖龙,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由于秦的速亡,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在反秦队伍里发迹的。出于典治的需要,汉代文人不免在书籍中对祖龙以及其秦国刻意歪曲、丑化,以至后来学者基本秉承了这一态度,抨击秦王朝为“暴政”。唉,一代暴君就是这样炼成的。  

鲁迅说“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是因为:一是焚书,销毁掉不利于统治的书籍,二是坑儒,杀掉反对统治者的相关人等。而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古代发生了很多次,不仅仅是秦始皇这样做了。秦始皇他的举措只限于民间进行。而朝廷以及各级官府的书籍他并没有下令烧掉,而是全部保留了。同时民间关于一些农业、医学等方面的书籍也不在焚书之列。再说坑儒这件事,秦始皇并不是杀掉所有的儒生,而是除掉那些旁门左道的术士。
说得很有道理,秦始皇根本就不残暴,主要是秦朝灭亡太快,没人歌功颂德,秦始皇历来受到很多的人的谴责,最主要就是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兴修宫殿陵寝,耗费过多的人力财力;其二就是焚书坑儒,而焚书坑儒是最受人所诟病的,两千年来这样的谴责声一直不绝于耳。事实上,秦始皇他的举措只限于民间进行。而朝廷以及各级官府的书籍他并没有下令烧掉,而是全部保留了。同时民间关于一些农业、医学等方面的书籍也不在焚书之列。
我们总是习惯的揪着秦始皇的一些过失,却忘了他的丰功伟绩。他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统一,结束了纷争的状态。这对国家、百姓都是一件幸事。而且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开创中央集权制,修建长城等,其中任何一样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功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使是放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也是屈指可数的。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曾就为秦始皇喊冤,他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确实如此,若是秦始皇的子孙能够多传几代的话,恐怕就不会遭到这么多人的诟病了,或许就不会给他戴上暴君的帽子了。
秦始皇名声臭的原因,即:(1)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子孙也几乎死光了,(2)“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汉朝文人强调秦朝残暴,证明汉朝得天下的正当性,就如康熙总要强调“大清得国最正”一样。其实,即便是司马迁也不能例外。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后代,暗示秦国王室已被“鸠占鹊巢”,血统已经不纯正,所以应该被灭亡。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关于秦始皇性格、相貌的描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那句话始终绕不开,“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稍微对上面这句话有点理解的读者,会认为司马迁眼中的秦始皇是“三等残疾”。秦二世而亡,在后世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总会绕不开一个词语:暴君。秦始皇是暴君吗?

历史上那些被后世诟病为暴君的帝王,最出名的是隋炀帝杨广,有人说他为修复长城、重启丝绸之路、开凿运河、三征高丽等,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搞了一个个劳民伤财的庞大工程,使得天下民怨四起。

殊不知,开凿的大运河更是泽被后世。嬴政继承王位后,诸子百家、战国七雄,任何一个都希望能统一全国,但真正做到了是秦国,是嬴政一统天下。所以鲁迅先生认为秦始皇非常冤枉: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在统一这个大环境下,仁义道德、无为而治都是无法实现的,唯独秦国的“霸道”、“耕战”,最终做到了。事实上,秦始皇被称为“暴君”,最大原因是秦朝二世而亡,真正的暴君是胡亥。

胡亥一上台就滥用民力,“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深。”

相信大家上中学时都学习过《陈涉世家》,当时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是“失期,法皆斩。”仅凭这一点,也能说明胡亥在位期间秦法的严酷。退一步说,秦始皇确实有刚愎自用等缺点,但他的功绩是千古流芳的。

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秦始皇可能就没有中国,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华夏。秦始皇在位期间,执政理念一直沿用发家的那一套,在治理国家上很少恣意妄为。

秦始皇是不是暴君?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作为秦朝的开国之君,为何没有杀害一个功臣,而那些比他仁慈的开国之君,为何却杀起人来一个比一个干脆。历史上的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

暴君真的就是暴君吗?

蒙冤两千年,身背史上最大黑锅?是魔还是圣?还原真实的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语)"。作为主要设计者,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且不论其他开天辟地的壮举,仅此一项,影响力度之深广,就让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其他任何帝王都难以比肩,千古一帝,的确实至名归!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的正史里,这位千古一帝与他的秦王朝却始终以负面典型出现;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暴君最佳形象代言人,嬴政同志也遭受了数不尽的口诛笔伐。那么为什么他会集巨大争议与强烈反差于一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惊人玄机?魔鬼还是圣君?到底那一个才是秦始皇的本来面目呢? 长平之战结束的次年正月初一,在赵国举国的仇恨与哭泣声中,嬴政降生于邯郸。秦昭襄王用这场胜利给曾孙送了份厚重的生日大礼包。 十三年后,小嬴政继承王位。在正式亲政前的八年时间里,他就象只硕大无朋的史前怪兽,悄无声息地潜伏于九渊之下,冷眼观察发生在秦国朝堂上的一幕幕闹剧。当时,主宰朝局的两大股势力吕不韦集团与嫪毐集团争斗正酣,他们不会想也想不到,一个嗜血无情的超一流杀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然横空出世,他目光冷静而残酷,眼角的余光扫过,便会令人不寒而栗。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自己竟成了这个超级杀手表演处女秀时的猎物。 史前怪兽 车裂嫪毐、罢黜吕不韦只不过是嬴政的牛刀小试。彻底扫荡异己,巩固王权之后,他大手一挥,数十万彪悍的精锐铁骑叩关东去,拉开了统一天下的恢宏序幕。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宙,鞭挞天下,威振四海。扫灭六国时,嬴政只有三十九岁。 桀骜奔腾的历史洪流在他超越同时代的高超政治智慧面前驯服为涓涓细流,他用无与伦比的魄力诠释了皇帝的内在涵义,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模仿的榜样,被遥尊为"祖龙"。作为主要的设计者,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影响力度之深广,让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其他任何帝王都难以比肩,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秦始皇帝 治驰道,同文字,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置阿房宫,穿凿骊山,修筑长城,封禅泰山。嬴政做得都是前无古人、令后世观止的大事。他有惊于常人的毅力,衡石量书;他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帝躬独裁;他有铁一般的手腕,决定着帝国郡守以上所有文武官员的升赏罢黜;他绝对冷血,即使后宫万千绝代佳丽的柔情亦不能使之消融一分一毫,无情的他甚至没有册立皇后。 在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待腻之余,嬴政会悠然四处巡视。在九州一统后的十一年间,他共出巡了五次。显而易见,他很乐意、也很惬意用这种方式实实在在的感受、触摸着自己一手创建的庞大帝国。 阿房宫 整个华夏大地如同一张纤尘不染的画布,任其挥洒泼墨。他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梳理整个帝国的一切,目光深邃的他甚至详细规划了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的奢华生活。 这是嬴政的性格,他有着恢弘张扬的个性。恰恰正是他的个性无意间却给中华文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个印记如同塔里木河流经沙漠后所遗留下来的河道。风沙无情,沧桑巨变,但两岸千年不朽的黄杨林却可以见证,大漠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塔里木河的河道,尽管水流时断时续、时大时小,但终究会沿着河道潺潺而来。 塔里木河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嬴政的所作所为正如初次形成的塔里木河河道。自秦以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一统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华历史的发展,这就是嬴政为我们这个唯一存续至今之古文明所做的最大贡献。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的正史里,嬴政与他的秦王朝却始终以负面典型出现;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暴君最佳形象代言人,嬴政同志也遭受了数不尽的口诛笔伐。那么为什么他会集巨大争议与强烈反差于一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惊人玄机?魔鬼还是圣君?那一个才是秦始皇的本来面目呢? 在作者看来,六国遗民的民间丑化渲染,叠加儒家长期的有组织的官方抹黑是嬴政长期历史定位模糊、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 扫灭六国 灭六国一统天下,听起来固然是气吞山河、雄壮豪迈。但彼时华夏族正处于初次大融合时期,亦无统一国家之观念,这七个字本质上就是秦国的征服史、六国血泪史。数百年的烽火连天、攻战征伐,背后是数不清的国破家亡,又浸透有多少的血海深仇?从后面的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两个大分裂时代的融合过程不难看出,民族越多,融合过程愈发艰辛曲折,融合时间至少得有三百年以上的跨度。而秦之享国只有14年,如何化解得了如此纠结繁杂的恩怨情仇?!三人可成虎,众口而铄金,遑论人怀仇恨的六国汹汹之口? 儒家与嬴政亦有深仇大恨,那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 公元前213年,嬴政为统一治国思想,独尊法家,采纳李斯建议下达"挟书令",凡藏有者治罪;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公元212年,嬴政坑杀诽谤自己的术士四百六十余人。 原本是两件事,皆有前因后果。"焚书"应是事实,但"坑儒"这件事史学界的看法是有分歧的。那么,作为两汉的官方正史《史记》及《汉书》对此事的宣传描述上,又有什么耐人寻问之处呢?为方便大家厘清脉络,我专门制作了如下表格: 焚书坑儒演化表 从焚诗书坑术士到燔书坑儒这个逐步演化过程,我们很清晰的看到了事实真相。那就是,儒家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优势,历经两汉前后数百年,终于炮制出了一件千古冤案。自此后,"焚书坑儒"这个词汇成为秦始皇暴君暴行的惯用标签! 班固和司马迁同为儒家忠实信徒。 班固 班固的上述做法,除崇儒尊经的思想作祟外,也与其出身有关。班氏祖上是楚国人,秦灭楚后被强制迁徙到雁北,与秦之间有宿怨过结,不可不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对秦始皇不仅予以"特殊关照",而且是极尽攻击之能事。在中国的史学家中,明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直接称秦始皇的名字为"吕政"者,班固是第一人。此事是他为丑化秦始皇、不惜歪曲事实的污点之一,充分暴露了他对于秦始皇的偏见。 而司马迁因祖上是秦人,代代仕于秦,对秦自有一定的特殊感情。所以,在对待秦和秦始皇的态度上,二者略有不同。如果细心你就会发现,司马迁在史记中更多的是对秦始皇治国失误的谴责反思,以及对秦帝国骤亡的惋惜叹息。而有关丑化秦始皇的词句,则几乎都是借别人之口而表达。 司马迁 例如在这段关于秦始皇相貌的最早描述中,司马迁是借助尉缭做如是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再如,有关嬴政性格的自大傲慢,通过与卢生对话来表达:"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而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则采用了较为隐晦的叙述。首先,他在《秦始皇本纪》的开篇即明确"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其后,在《吕不韦列传》内则言,"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注意大期二字,古人注释"十月而产,妇人大期"。赵姬既有身孕,却又足月而产,这段模糊不清前后矛盾近乎猎奇小说般的叙述,以司马迁的严谨治史精神,不仅略显突兀,而且令人颇感意外。究竟是有人强加授意如此,抑或是后世有人特意添加,已经不得而知。 赵姬 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不知道爸爸是谁,身世不明,血统不清,从根上否定嬴政王位继承的合法性,这绝对是极为阴毒且高明的手段!不仅如此,嬴政长像也浑不似后世多数帝王将相那般富态可人,他眼睛太细长、马鞍鼻(蜂准);声如豺狼且鸡胸(挚鸟膺);生理上侮辱完了,再来点更狠的,嬴政少恩而虎狼心,生性恶毒残暴,行事龌龊猥琐,他杀弟虐母,焚书坑儒,掠六国美女充实后宫,荒淫 *** ;他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就此打住,我算是明白了,除了那些实在无法抹灭的事迹外,其余一无是处。嬴政就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暴君。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此龌龊之人怎会有上述之大格局、大魄力?有上述之大格局、大魄力之人行事又怎会如此的不堪? 君临天下 我要为嬴政同志鸣不平! 自汉以下,历朝开国元勋鲜有善终者,皇帝肆意杀戮大臣之事也不绝于史书。但正是这位尉缭口中"少恩而虎狼心"的嬴政,在位37年却未擅杀、妄杀过一位将军大臣!开国元勋大将不仅善始也全部得以善终。胸怀之坦荡、气魄之宏大在历代开国君主里绝对是独一份,愧死汉刘邦,羞煞朱元璋,试问哪有这样的暴君?脸打得是不是啪啪滴? "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如此的自律加勤政,竟然被与卢生得出了一个"贪于权势" 的结论?作者表示确实有点懵圈加心塞! 嬴政相貌真假姑且不论,就算是丑又怎么地吧?!这玩意儿胎带的,天生如此!笑话,又不是选娈童,大丈夫看得是气魄与抱负! 秦朝疆域 出身不明?真假也暂不说,反正又没法去搞DNA鉴定。就算是出身不明,那嬴政也没法子,他做不了父母的主。再退一步,咱认定嬴政身份卑贱,敢问刘邦那厮出身好么?刘备卖草鞋的,曹操是太监的干孙子,还有石勒、宇文泰、高欢、刘裕、王建、朱温、郭威、柴荣、朱元璋等等,哪个不是从草根走出来的?英雄莫问出处,连个泥腿子陈胜还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呢! 再说好色。孔丘老儿曰:"食色性也"!又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乃天性,再说了,后世比嬴政荒淫好色的皇帝多了去了。别的朝代不说,汉武刘彻,后宫佳丽五万,占汉帝国人口的千分之一,那是多壮观多 *** 的场面。 杀弟?李世民也干过,还拿刀逼着老爹退了位。那家伙狠着呢,处心积虑,周密策划,血溅玄武门,斩草又除根,临了还把嫂子弟媳妇儿一窝子全收了去。简直禽兽不如,史书上怎么说?古今第一明君! 统一文字 焚书坑术士与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整的那文字狱相比之下如何?小巫见大巫,差得远了!嬴政不过杀了区区几百装神弄鬼欺君罔上的方士,康雍乾则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阴谋地虐杀一个民族的数代精英,禁锢一个民族数百年的言论思想,摧残一个民族的历经数千年沧桑而凛然屹立的自由精神!他们的双手沾满碧血,罪恶不可畏不滔天,如何?却不闻一声讨伐与鞭挞,爷仨儿愣是鼓吹成康雍乾盛世,呱呱叫的三代圣主! 悲乎?冤乎?"冤"莫大焉!!! 史书都是胜利者所著,贬古褒今、增删史实、扭曲夸大前代统治者暴政亦不过是其惯用之愚民伎俩,于是乎短命王朝多暴君。秦灭六国,背后有多少的国恨家仇?再加上儒家这个幕后总黑手不断地抹黑渲染。所以鲁迅先生说"秦王朝吃亏的是仅存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从司马迁笔下的某些细节可以分析出来,嬴政同志本人还是相当的了得。荆轲刺秦,图穷匕首现,他左手把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之,嬴政反应奇快,还未及身就自己绝袖而起!仓皇之下因佩剑过长拔不出,徒手与之绕着柱子躲猫猫,后在大臣们提醒下负剑出鞘,一击而斩断荆轲左股。 荆轲刺秦 那么问题来了,荆轲可以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刺之,这几乎就是俩人面对面的距离,与荆轲顶级刺客的功力相比,嬴政毫不逊色,匕首未到就已惊起,电石火光间,反应如此之快,早超越了常人的反应速度,何谈生理有缺陷?!与荆轲气力相当才能断袖而起,身体如何不健壮?!再有,据考证,秦王佩剑名曰鹿卢剑,剑身至少不会短于95厘米,身材不魁梧何以自取其辱而腰佩如此之长剑?!身无技击之能又怎会一剑而斩断荆轲大腿?!不说了,再说下去,估计老嬴政会气得从骊山下拱出来,六月里也得飘雪花!且住,咱们还是关注一下英雄暮年! 也许是东方古国在封建制度上的早熟以及国力的无比强盛冲昏了英雄的头脑;抑或是六国的红粉佳丽销蚀了伟人的意志。当老嬴政最后一次出巡途中倚在龙辇上昏昏欲睡之时,他那双控制帝国的手腕不再有力。如若不是老眼昏花,或许,这位垂暮的英雄会发现,就在不远处的驰道边,有俩竖子正死盯着自己,一个目露凶光,一个满脸艳羡,他们便是项羽与刘邦。 我一直在想,设若项羽刘邦真的站在面前,嬴政能否与曾祖昭王那样,慧眼识得真英雄?我闭目冥想,醉心于自己设计的场面。我想当头棒喝,提醒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你那庞大的帝国行将崩溃,你创造的历史辉煌眨眼便会如烟消散。可老嬴政并没听见,他对自己的帝国没有丝毫担忧,只是舒服地伸展了下老腿,酣然入睡。龙辇缓缓东去,英雄却如日西沉。 秦始皇帝巡视图 他死于沙丘平台,估计离赵武灵王的沙丘宫不远。生于赵国,死于赵国,嬴政用五十年岁月为自己的一生划了个圆。 假如早把长子扶苏这个钦定的在边疆军中历练的继承人召回身畔,假如李斯忠心耿耿不篡改遗诏,假如出巡时不带小儿子胡亥,假如扶苏听从蒙恬起兵南下,假如……,可惜的是,再多的假如也不过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可惜的是,嬴政死后,其旨意随即被篡改,扶苏自杀,剩余的二十一个儿子、十位公主亦惨遭毒手,被胡亥或砍头或车裂。可惜的是,仅过六年,刘邦的军队就攻占了咸阳,大魔头项羽随之大肆抢掠屠城焚烧,之后,末帝赢婴被处决,秦帝国灭亡。 在继承人问题上栽跟头的众多中国历代帝王中不乏明君,比如郑庄公、齐桓公、赵武灵王、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圣祖等等。嬴政算不上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秦始皇陵 由此可见,继承人问题始终是封建帝制最为复杂却又无法回避的天字号大事,火候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不至于对国家及人民造成伤害。 反之,任何疏忽都会酿成小至宫廷政变大至波及整个帝国从而使之流血崩溃的惨剧。显然,这需要极为高明的政治手腕来指挥调控。与赵武灵王的传位过早相比,嬴政是传得太晚了。而之所以拖到临死前才传位,则正是缘于他的自信----对皇权的自信。自然,他也不可能想到"人走茶凉"这一千古不易权力更替的真理。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人算不如天算。一着不慎而导致帝国顷刻间分崩离析,这最后一次东巡竟如此戏剧性的结局,不知此时尚安处于郦山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赢政有何感想? 于我辈只有发出:"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的叹息了。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鲁迅的“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203.html
文章标签:帮闲  鲁迅  是在  主子  得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