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19 05:00: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战国动不动就几十万人的大战,其实是有人力基础的。比如最著名的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国出兵60万,赵国出兵45万。最终秦国被耗死了30万人,赵国被坑杀了40万人。为什么这个时候秦国不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呢,就是因为秦国死的是30万人军事有素养的农民。强大的秦国也是伤了元气,而赵国因为死了40万人,所以被燕国趁虚而入。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比后面的某些朝代所需要的兵力都多。因为后面的朝代都统一了,打仗不需要那么多的士兵了,而且有足够的人口供给。预备军剩下的农民专心种地都可以了,这些职业军人在军事素养和武器装备上都非常优良,除非一举遭到歼灭,不可能轮到农民上战场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术,都是只要你承认我是霸主,你就可以回自己的地方当小领导,这也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军队其实是一种贵族武士,类似于西方的骑士阶段。春秋时期的一乘是1000辆战车,大概就是1万名士兵。就算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晋国士兵的数量也就6万人左右,更不用说其他小国家了。
后来战争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首先人不够用,其次也死不起。于是就衍生出了让农民去当兵。这些士兵本质上都是农民,只不过各国都有激励政策,比如给田地免赋税等,这些农民形成了第1批职业化军人的雏形。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人数参战。
牧野之战前夕,周武王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孟津,与各诸侯会合,得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就有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后来的周天子非常注重车战,战车是军队的一个很重要配置,同时也是衡量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考虑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即: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也就是说,周王室是万乘之国,而那些大的诸侯国,顶多称得上的是千乘之国,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过有三军,战车的数量极为有限,小的诸侯国兵力就更有限了,这也是周天子对诸侯们的一种制约,不过,这种情况在东周时期发生了变化。
西周末期,周幽王和申国之间有了矛盾,最终有了灭亡西周的那次大战,申国联合缯国和犬戎在骊山脚下围攻周幽王,将周幽王杀死。而诸侯大军又将犬戎赶了回去,周幽王之子周平王被扶上了周天子的位置。
但因为周天子的军队遭受重创,而且周平王执意迁都洛邑,从此之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不如从前。
周天子式微的结果就是诸侯们趁机壮大自己的实力,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存在感并不强,大的诸侯国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承担起“尊王攘夷”的使命,当然,这种使命感并非出自对周天子的敬重,而是出于自身的发展。
就因为打着这样的大旗,才能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和诸侯国们的拥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的为自身谋私利,所以但凡大的诸侯国,都有一个霸主的梦想,春秋时期的争霸战是很激烈的,而最先争霸成功的正是齐桓公。
齐桓公身边有管仲辅佐,有如神助,在春秋初期各诸侯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九合诸侯”,成为最早的霸主。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有革车八百乘,从这个数据来看,春秋初期,各个诸侯国的兵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八百乘已经算是诸侯国中的顶端了。
齐桓公正是靠着这八百乘,联合诸侯对外攻打夷狄,对内教训不听话的诸侯国。当时的中原之地都是平原,因此战争多依靠车战,根据记载,战车的配置是这样的:“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也就是每乘的人数约为三十人,战车上有甲士三人,其中最中间的称为御者,负责驾驶战车,每个战车前面有四匹或者两匹马拉着,而战车上左边的一人负责远距离射击,右边的一人负责近距离格斗。
三人完美配合,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有一次,宋国和郑国开战的时候,宋国的华元就被自己的车夫羊斟送到了郑军那边。
这种每乘有三十人的编制应该是贯穿整个周朝的,意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这个数据,齐桓公的八百乘战车就相当于有兵力2.4万。
当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式的战争,往往都是双方约定好时间,然后各自排列成整齐的车阵。
战争的号角一响,彼此就开始进攻,这样的战争往往结束的很快,一般一天就结束了,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两天,因为只要车阵被打乱,就表示着这一方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而只要分出了胜负,起到了震慑作用,战争就会结束。
春秋时期的争霸之战大抵如此,齐桓公之后的争霸战主要集中在晋国和楚国之间,而两国之间的几次争霸战中,所动用的兵力也并不多,就比如晋国出动的兵力基本就是七八百乘,楚国也不相上下。
但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兵器的广泛应用和县制的推行,各个诸侯国的兵力都有了不小幅度的增加。即便是小国的兵力也已经处于千乘的程度,就更不用说晋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了。
楚灵王时期的楚国境内,有些大县的兵力都已经达到了“赋皆千乘”的地步,而且这样的县至少有四个,这样一算,当时的楚国应该已经达到了万乘的程度。
春秋与战国相交的一段时间内,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应该已经算是万乘之国,兵额在三十万以上,即便是中小诸侯国,也已经成为千乘之国,这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其内有这样的一句话:“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
不过,战车多的诸侯国多集中于中原之地,这和中原的地形有很大关系,而夷狄所居之地,多是山林,更适合步兵作战,因此战车相对较少,比如春秋末期的秦国,战车应该不超过三千乘。
但这是对于具体的战车来说的,如果换算成真实的兵力,则秦国的兵额也有几十万之多,也是万乘之国。
随着争霸的升级,战争越来越频繁,而战争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历史进入战国之后,战争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各个诸侯国的兵力都有很大的增加,如战国七雄般的存在,兵力基本都是几十万,也就是说都算是万乘之国了。
而其他的中小国兵力同样不小,只是在战国七雄眼里不够看而已。
不过,战国时期的战争改变了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形式,因为是大范围的开疆扩土,因此步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取代了车阵的冲击战,而且战争更加激烈,车战越来越不适应形势,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虽然是分裂的,相互制约的,但是每个国家相对来讲是比较富足的,拥有万乘,是一定的,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齐国,楚国,晋国,秦国就是这样的万乘之国,毫不夸张的说,这四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完全就是四个霸主,其余的诸侯国都得对他们俯首称臣。因为诸侯国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差不多有1000多个,但是每一个都是经不起战争的,打一次仗,这些小的诸侯国便不复存在了,但是这四个国家却是真正的拥有万乘的,兵力有几十万左右的国家了。
古代的战争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期是以车为主要的武器的。一个战车即为一乘,而一乘需要3到4个人来操作,所以万乘,士兵至少要有几十万人。要达到万乘的,那就是超级大国了。因为各个诸侯国之间都存在争斗和战争,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希望吞并别的国家来壮大自己,时间久了,随着一步又一步的吞并,最终就会产生出拥有万乘的国家来。而这四个国家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古人的眼中,万乘之国就是不可匹敌的存在了,因为不管从哪一方面,都是别的小国无法相比的。
所以,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风光的了。战国七雄都是拥有十分强大的兵力的,最差的也是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只是一种对于国力的评价,以乘为单位,乘的多少则体现出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国,这二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因为国力相差太多。
战国时期,不仅列国间的战争频次极高,且战争规模也迅速扩大,动辄便是数十万军队相互攻伐,甚至还出现了“长平之战”这种动用百万军队的战争,这种战争规模,即使放在后世大一统王朝,也是极难想象的,因而一直以来都不乏对这些数字的质疑。那么,战国时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们不妨从当时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各国人口
虽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出现相对较早,但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列国人口具体数量。而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的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约为3000万。而根据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的推测,历经了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之后,西汉建立之初人口仅余1300万左右。《史记》则有“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也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的记载,由汉初人口反推可知,秦始皇时期的人口总数大约在3200万左右,如果再减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人口增量,与《中国通史》结论相近。
而根据战国七雄的国力强弱,以及列国的分布区域,大致可以推算出战初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人口数量:
1、秦国: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盛之国,尤其是占据了渭河平原和川西平原两大粮仓,其人口数量最多,约为700万左右。
2、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3、楚国:在秦国的接连进攻之下,楚国丢失了鄢郢等地,土地面积有所缩水,但楚国却又灭了越国,且国土面积仍然不小,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4、齐国:虽然在济西之战后丢失了大片土地,国土面积大为缩水,但由于经济较强,人口密度却是七国之中最高的,人口约为400万左右。
5、魏国:战初中后期已经彻底沦为小国,人口保持在200万左右。
6、燕国:燕国不仅国土面积较小,且地处苦寒之地,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人口保持在150万左右。
7、韩国:地处四战之地,为七国之中最弱之国,末期领土已经极小,人口应该在100万左右。
综上,到战初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为2750万,再加上其他小国人口,总体与3000万相差不大。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总体差距应当不大。
战国军制:征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极为频繁,春秋时期那种以贵族为主的军队建制已经无法满足战争。此外,当时的生产模式又相对落后,因此各国普遍推行以征兵制为主,以征兵制为辅的方式,从而保证战争期间的动员能力。所谓征兵制,其主要的征兵对象乃是广大农民,平时由地方在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军事训练,战时再进行征兵征战的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定,男子16岁或17岁便“傅籍”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
所谓征兵制,便是经国家严格挑选后组建的常备军,例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这些军人全部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待遇相对较为优厚。由于这些常备军往往经过长期训练,因此这些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在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有“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 ”的记载,可见即使当时的小官吏,也是要应征入伍的。而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军队采取的是每年轮换一次的方式,这被称作“过更”。
在《商君书-兵守》中,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完全就是男女皆兵的“举国动员”,从而确保国家动员能力。即使到了汉朝,《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如上,与后世的职业化军队比起来,在战国时期的兵制下,国家动员能力极为可怕,“十丁抽一”乃是常规动员,像“长平之战”那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更是达到了“六丁抽一”的极限动员。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
搞清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和兵制,我们再来看看各国军队的规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国策》中找到相应记载。
1、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2、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3、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4、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5、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6、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7、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随着战争模式的变化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的军队已经成为历史,战国时期的军队步兵已经成为主要兵种。《战国策》中“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中的“带甲”指的便是步兵,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当时各国的步兵规模已经极为庞大。此外,战国时期的骑兵和舟师也开始迅速发展,赵国的“胡服骑射”便是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战国策》中的“骑万匹”指的便是各国骑兵数量。而舟师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楚国和秦国,《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