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汉元帝的执政水平

时间: 2023-10-14 22: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如何看待汉元帝的执政水平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 历史 新感觉!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汉宣帝的功绩要远远高于汉武帝。

汉武帝从某种情况下说,毁掉了一个鼎盛的王朝;汉宣帝从某种情况下说,开创了一个鼎盛王朝。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盛世,结果却毁了文景之治盛世。

文景之治是一个怎样的盛世呢?

简单三句话可以概括:

粮食吃不完,堆到粮仓里发霉;铜钱花不完,堆在府库里生锈;原野上战马成群。

汉武帝与匈奴四十几年的战争,耗尽了国库,几乎毁了大汉王朝。

汉武帝晚年,大汉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简单用两句话概括:

没有人愿意出来做官,有的人为了逃避做官,宁可跳到水里淹死!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做官,就要为朝廷征税。

百姓穷苦不堪,根本无力缴纳税收,所以官员们也无法完成朝廷税收征缴任务。

至此,只好逃避做官!

汉武帝面对这样局面,颁布了《罪己诏》,明确承认,战争耗尽了国力。

汉宣帝接受这样一个烂摊子,却实现了昭宣中兴。

所以说,从结果看,汉宣帝的 历史 功绩远在汉武帝之上,那么汉宣帝的影响力与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山野老人以为这主要是过程的影响。

从过程来看,汉武帝的光环罩住了汉宣帝的功绩。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说明:

一,对外关系上,汉宣帝是延续汉武帝的路线。

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匈奴的关系,说大一点是对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分两点:一是战争;一是外交。

无论是战争还是外交,汉宣帝都被罩在了汉武帝的光环里。

对外战争,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这外甥两对匈奴战争创造的辉煌,在汉宣帝一朝没有人能超过他俩。

所以,说起对匈奴的战争,人们自然会想起卫青与霍去病,以及汉武帝,不会想到汉宣帝。

从结果看,尽管是因为汉宣帝才结束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注重卫青与霍去病征战匈奴的过程。

对于外交,主要是和亲。

和亲从汉高祖时代就开始了!

然而汉武帝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汉开始重视匈奴西边的乌孙关系。

由此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刘细君到乌孙和亲,之后又派遣刘解忧公主去乌孙和亲。

汉宣帝在和亲这一点上也是继承汉武帝的衣钵。

从结果看,汉宣帝彻底掌控了乌孙,为挫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人们记住的仍然是汉武帝时代刘细君与刘解忧去乌孙和亲的故事。

二,内政治理上,汉宣帝无法跳出汉武帝的光环。

从内政看,汉武帝几乎毁了文景之治盛世,汉宣帝开辟了昭宣中兴盛世。

然而昭宣中兴,首先是有昭帝为汉宣帝奠定了基础。

没有汉宣帝励精图治,不可能有汉宣帝接下来的盛世。

昭帝能登基,离不开汉武帝。

正因为有汉武帝临终之前的神来之笔,才迎来峰回路转的昭帝登基。

因此,当人们谈论起昭宣盛世的时候,首先想到到自然是汉武帝临终之前的大胆决定。

三,从过程看,汉宣帝无法与汉武帝相比。

汉武帝虽然差一点毁了大汉,但是临终之际扶持昭帝登基,延续了大汉盛世。

汉宣帝让太子刘奭继位,称之为元帝。

虽然元帝将汉朝推到了 历史 顶峰,但是元帝之后,是成帝,由此就彻底结束了大汉盛世。

如果汉宣帝之后,能再来一个元成中兴,或许汉宣帝的名气就会比汉武帝更加响亮。

可惜, 历史 给汉宣帝开了一个玩笑,自元帝之后,汉朝就气数已尽!

汉宣帝之后为什么没有迎来一个像汉武帝之后的中兴呢?

也许是汉武帝的运气好,但更多的是汉武帝在远见与魄力上确实胜汉宣帝一筹!

在选择继承人这一点上,汉武帝与汉宣帝有过同样的经历。

汉武帝选定刘据后,在实践中,汉武帝发现太子刘据与自己的执政风格完全不同。

说文明一点,汉武帝强势,实行的是霸道;太子刘据懦弱,注重王道。

这让汉武帝很是担忧,最后废了太子刘据。

废除太子刘据虽然是巫蛊事件的影响,但是没有巫蛊事件,汉武帝也有废除刘据太子地位的想法。

汉宣帝也是这样。

汉宣帝确定刘奭为太子后,也发现太子刘奭与自己执政风格相差甚远。

汉宣帝如汉武帝一样效法霸道;太子刘奭与太子刘据一样效法王道。

汉宣帝一度想废除太子刘奭,其原因是担心太子刘奭过于懦弱,将会毁掉汉家。

汉宣帝最终没有废除太子刘奭的原因是念及太子刘奭的母亲。

太子刘奭的母亲是汉宣帝的结发患难夫妻,出于对亡妻的感情,才没有废除太子刘奭。

如果汉宣帝能如汉武帝一样富于远见与魄力,果断废除太子刘奭,也许昭宣之后也会迎来一个伟大的中兴!

综上所述,汉宣帝的影响和名气之所以远远不如汉武帝,从主观上看,是因为汉宣帝个人的政治远见与办事魄力不如汉武帝;从客观上看,汉武帝之后带出了昭宣中兴,延续了盛世。汉宣帝之后带给大汉的是衰败,由此汉宣帝对于 历史 的影响自然不如汉武帝!

我想很多人对明君是有什么误解,在大多数人眼中,封建时代的明君无非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实际上真正的明君,从来都是那些不显山露水之人。比如唐高宗、宋仁宗、明仁宗、明孝宗等等。

为啥?你见过成绩真正好的人,会整天在同学们面前吹嘘自己的成绩多好吗?没见过吧?真正成绩好的人,都比较低调。真正的富豪也是一样低调,什么福布斯排行榜都是虚的,这里面的第一名,在全球真正的富豪眼里,都进不了前一百,尤其是到咱们这儿来,嘿嘿。

所以说真正的明君也是如此,他们没有那么多可以吹嘘的功绩,因为他们想要努力维持一个和平的时代。 只有享受和平了,老百姓才真正能过上好日子。那些整天咋咋呼呼,一言不合就要打仗的君主,实际上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有灾难。

如果能理解上面这些,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为啥汉宣帝的业绩比汉武帝强,可是名气却远远比不上汉武帝了。


一、汉武帝穷兵黩武,老百姓的小日子并不好过。

说实话,没有汉武帝,就没有我们大汉民族的骨气,这倒是真的。因为正是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才打出了大汉王朝的士气,也是他让大汉民族有了屹立不倒的勇气。

可是我们要知道,汉武帝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的背后,是老百姓们一直在负重前行。打仗需要粮饷,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况还打了几十年的仗。

有这么一个说法: 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这是啥意思?也就是说汉武帝打了30多年仗,天下也就少了一半人口的老百姓。光打仗也就算了,到了晚年汉武帝又开始大兴土木。

老百姓们不光要供给军队,还要抽出劳动力去给皇帝盖房子。所以说到了汉武帝晚年,天下流民四起,多达200万人。


甚至出现了大量农民起义军,关东、山东、河南等地都有成千上万的流民,不堪重负,选择起兵反对汉武帝。

这样一来汉朝那些老实一点的老百姓压力就更大了,不光要供应对付匈奴的军队,还要供应这帮镇压起义军的军队。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统治比起来,也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文景之治时期的老百姓日子是过得真幸福。因为君主讲究无为而治,所以一直与民休 养生 息。

所以文景之治给汉武帝攒了很多钱和粮食,几乎达到了府库中的铜钱堆不下,粮仓里的粮食白白发霉的地步。


可是汉武帝不仅把这些财富粮食都给消耗干净了,而且还透支了未来数十年老百姓们的口粮,这不是要了人家的命嘛!

有些人说,为了创造辉煌盛世,牺牲老百姓的幸福是值得的。其实这种话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的,老百姓们没有任何话语权。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封侯拜相了,可士兵们却已经是冢中枯骨了。


二、汉宣帝延续了大汉朝的第二个盛世。

大汉朝的第一个盛世,肯定是著名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讲究无为而治,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动刀兵。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并没有汉武帝那么出名。

大汉朝的第二个盛世,便是昭宣之治。 这一盛世就更加没那么出名了,汉昭帝时期是霍光辅政的时候。霍光是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他不光给汉武帝的烂摊子善后,而且还给昭宣之治开了一个头。

也是因为霍光慧眼识人,使得汉宣帝刘询,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皇帝。汉宣帝是在民间长大的,所以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他上台以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


此外,汉宣帝开始努力恢复生产,通过轻徭薄役减轻老百姓们的负担。 朝廷日子再苦,也不可能比得上老百姓。所以汉宣帝宁可让朝廷苦一点,也不愿意再看到老百姓活不下去。

别以为汉宣帝光对老百姓好,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刚柔并济的施政方针,以霸道和王道兼而用之。

在军事上,汉宣帝也有建树。他曾经联合乌孙国击败过匈奴,使得呼韩邪单于选择投降汉朝。也曾平定西羌,甚至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了汉朝的范围之内。

但是汉宣帝的军事动作,都是点到为止,所以你会发现汉宣帝时期,没有那么多著名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就算是生在汉宣帝时期,也没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毕竟汉宣帝更注重的是休 养生 息。

所以说汉宣帝时期的汉朝老百姓,不光有民族自豪感,也有相对富足稳定的生活。汉宣帝所创造的盛世,的确是汉武帝无法比拟的。

可惜的是,汉宣帝晚年却把皇位传给了专门研究儒家学术的太子刘奭,结果造成了大汉王朝走上了下坡路,这是汉宣帝比不上汉武帝的地方。毕竟汉武帝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霍光,汉宣帝留了个儒家街溜子。


总结:汉武帝的过程,或许是必经之路。

抛开汉武帝,去谈汉宣帝的成就,其实这也等于是在耍流氓。为啥?因为没有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就没有汉宣帝时期的休 养生 息。

正是因为汉武帝通过多年的征伐,打服了匈奴和西域诸国,才让汉宣帝时期,坐享其成,有了收编匈奴和西域的机会。

或许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就是一个 历史 必须要走的过程。只能说,在盛世即将到来前,必然是要牺牲一两代人的幸福,来换取后人的盛世。

参考资料:《汉书》

原因只有一个,汉武帝是儒家的大恩人,汉宣帝则是反儒家的,而此后中国 历史 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儒家思想体系下,结果不言而喻。


仔细分析汉武帝,功业不可否认,但这个人缺点也很明显,其残暴程度远超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任人唯亲、残暴不仁,狠起来连妻子儿女都不放过。几乎毁灭大汉基础的巫蛊之祸,使朝廷空虚,人人自危,国本动摇,牵连人数达到四十万之多,致死的人也要超过十万。大汉没有亡在汉武帝手里,完全仰仗文景之治带来的人心归汉。唐代宰相马周就曾经说过, 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

但是汉武帝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却被隐藏的鲜为人知,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不研究 历史 的人也能说出汉武帝曾经的很多功绩,但是却很少知道他造成的沉重灾难。武帝之前,经过文景之治,库房里积攒了大量钱币,穿钱币的绳子都烂掉了。武帝后期,国库空虚,民间饿殍遍野,朝堂重臣受巫蛊之祸牵连,百不遗一。汉武帝就是大汉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但是汉武帝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并在此后两千年的时间里统治着整个中国的话语权,所以汉武帝受到儒家的尊崇,把他奉为圣人,掩盖了他身上那些致命缺点,一点都不奇怪。


反过来再看汉宣帝,他与汉武帝相反,正是汉宣帝的雄才伟略,才使由盛转衰的大汉朝重新复起。宣帝时, 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 不管从哪方面说,汉宣帝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吏治方面,他从不任人唯亲,对腐败惩治力度也很大;经济方面,国家富足,百姓安居;军事方面,对外族宽严并用,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大坡西羌,威服海内,虽然有汉武帝打下的基础,但自身能力才使取得成就的关键,就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什么鲜为人知?因为他对儒家不够友好。


宣帝所立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历史 记载,他 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用解释,大家都看得懂,汉宣帝旗帜鲜明的打压儒家,他死后,掌握话语权的儒家能给他树碑立传?要不是汉宣帝文治武功,样样做的都很好,没什么短处被抓住,儒家能放过他才怪呢?虽然没有什么可以抹黑的点,但是我可以淡化你的影像,不给你歌功颂德,这没毛病吧?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何止是汉宣帝,在中国 历史 上只论影响力的话没有一位帝王能够比得上汉武帝,如果算上名气,也就秦皇,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隋文帝,隋炀帝,黄帝,大禹,炎帝这些帝王能够比得上。

在中国 历史 上,秦皇汉武是并称的,跟炎黄子孙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是为华夏民族打下“汉”的烙印的千古帝王,放眼整个世界史中,能为一个民族打下自己的烙印的帝王寥寥无几。

那个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李贽,其实在他的著作中评价最高的帝王不是秦始皇,而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帝王汉武帝。李贽给出的评价是“千古大圣,比黄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评价非常高,汉武帝是帝王圈中唯一一位“超凡入圣”的君主,在李贽的眼中是千古圣人。

为啥评价这么高,且听我分析!

我们评价一个人,才能非常高,通常会用到一个词“经天纬地”

何为经?南北为经。

何为纬,东西为纬。

而汉武帝的功绩便是统一中国东西南北,一言以蔽之“经天纬地”

汉武帝在位期间,一直从东边朝鲜半岛打到西边葱岭以西(现称帕米尔高原)的大宛, 直线距离超过万里,此称“纬地 ”

在东西跨度上,汉武帝设“朝鲜四郡”“辽东沧海郡”“河朔两郡”“河西四郡”西域地区按照汉书记载, 武帝末期汉军已控制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全部地区,并在此地设置校尉,驻军,移民屯田,是西域都护府的前身。

相比之下, 汉武帝最牛的还是统一中国南北,光统一中国南方此一项功绩就足以和隋文帝,宋太祖相比肩。 汉武帝,一直从中国南方的越南地区,海南岛,一直打到北方的贝加尔湖, 直线距离横跨万里,此称“经天”

在南北跨度上,汉武帝统一了“东越”“闽越”“南越”“西南夷”等诸多地方,光中国南方便设汉郡17个,北逐匈奴,漠南无王庭,匈奴西迁。



说了这么多,说的仅仅是汉武帝的武功部分,而汉武帝的功绩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说个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这并不是夸张。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以法治国”的皇帝。汉承秦制,汉文帝汉景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而汉武帝是中国 历史 第一位“以教立国”的皇帝。其创办的太学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有史可查的官办中央大学。

而且汉武帝是第一位把“兴建学校的制度”推广至是全国各地的帝王。

教育上:兴办太学。影响中国千年。

制度上:察举制选拔人才,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每一个制度都影响中国千年。

文化上: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影响中国千年。

外交上:首次开辟丝绸之路,影响中国千年。

经济上:盐铁收归中央官营,统一货币,影响中国千年。

军事上:北击匈奴,护佑华夏,统一中国东西南北,影响中国千年。

历法上:太初改历,首次将24节气和历法结合在一起,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影响中国千年。

总结一句,其实不仅是汉宣帝,我并不觉得哪一位帝王的影响力能够超越汉武帝。我并不是说汉宣帝不够优异秀,他也是一位千古明君,只不过他的曾爷爷汉武帝的一生只能用伟大来形容,要知道“雄才大略”这个词在 历史 上首次使用便是用来赞扬汉武帝的。

在我看来,汉武帝是真正的天选之子,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便是统一华夏族群,使中国成为一个整体,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为何会说是天选之子?在《易经》里,阳爻称九,乾卦是六个阳爻,六九之数五十四,乾卦代表天。

汉武帝的在位年数不多不少正是五十四年,更重要的是汉武帝的一生都可以和乾卦的六爻互相印证,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直到结束的“亢龙有悔”,所体现的正是一代千古大帝完整的一生。


至于“轮台罪己诏”所下的目的也是为了印证《易经》的一句话“天德不可为首也”。

他的时代,不算完美,但一定伟大!。借用汉武大帝的一句台词:“ 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其一,我们只会记住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会记住世界第二高峰!(不要抬杠,我知道有人会说乔戈里峰。)

其二,汉武帝的逸事比汉宣帝多!

汉武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积极对匈奴作战的皇帝,并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战绩!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将统治扩展到思想层面的皇帝,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两点也是 历史 书上常说的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主要原因。

许多文人墨客,一想到汉武帝的这些成绩,怎么能不大肆渲染?不管是偏安政权的爱国文人,还是王朝衰落时的爱国文人。歌颂汉武,都是对自身所在政权的殷切期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题材——以古喻今。


汉宣帝,在政治、军事上基本延续汉武帝的制度。他还主张“王道、霸道”兼用。十分明白儒家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因为崇尚儒学,他还说了一句名言: 乱我家者,太子也!

果不其然,汉元帝执政后期汉朝就已经开始衰落了。(说句实话,汉宣帝要是没当成皇帝,还可以靠算命为生[泪奔])

汉宣帝在位期间是汉朝疆域最大的时候,同时也是自秦开始到唐贞观年间,中国古代疆域面积最大的时候!汉宣帝也积极对抗匈奴,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

翻开 历史 书,你会发现汉宣帝的能力比起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武帝死后,大臣们是没有给汉武帝上庙号的。要知道西汉对于庙号是极为看重的。没给汉武帝上庙号,基本说明当时的人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般。可能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背后隐藏着劳民伤财,也有可能是晚年的汉武帝昏招频出!

汉武帝的庙号,就是汉宣帝刘询力排众议的结果。

我想可能是太完美的人,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如毛泽东爷爷在《沁园春·雪》中所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要是代入汉宣帝,就没办法写了。当然毛爷爷纯粹是为了押韵的原因。历代文人对于这样的君主基本不怎么感冒!因为光夸耀以前的君主,不免有媚上或犯上之嫌。

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君主更能引起人们的谈论。相对的知名度也更高。 例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皆有建树。但谈论朱棣逃不开靖难之役,谈论李世民逃不开玄武门之变等等。

在人均文化程度有了飞跃的今天,我们也更愿意谈论隋炀帝杨广,纣王帝辛等有着黑点的君主。谈论没有黑点的君主,总感觉差点意思……

这大概就是汉宣帝政绩不输于汉武帝,但影响力和名气不如汉武帝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谈论汉武帝时,除了 历史 书上我说的那两条(北击匈奴,独尊儒术)之外。我们谈论更多的则是汉武帝的罪己诏、巫蛊之祸、立子杀母、金屋藏娇等事件。

同理,信不信对于汉宣帝有些了解的人,提到汉宣帝不是什么治世、制度。而是关于汉宣帝与许平君的 情感 故事“故剑情深”。

甚至还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还有这些风流逸事,疯癫之举。

这样才符合吃瓜群众看待 历史 的角度!

政治上的角度其他楼主仔细解读过,我就不提了。

我从风月 情感 的角度来说。

从古至今,人民群众最津津乐道的无非是帝王们的感情故事。

比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和杨贵妃。

那么,汉武帝呢,第一个皇后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这个典故名流千史。

第二个皇后是卫子夫,从平阳公主府里的一名舞女,再到母仪天下的皇后,一人得道,全家起飞。由卫子夫还可以继续谈到卫青、霍去病等人。话题度不要太高了!

之后又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倾城倾国美人—李夫人。

再有悲惨的钩弋夫人,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她却被汉武帝赐死。

反观汉宣帝—刘洵,他是汉武帝的孙子,流落民间,结识了许平君,之后夫妻两人偕手入宫,相亲相爱。霍光的妻子为了让女儿霍成君当皇后,趁着许平君生产时暗害她,导致许平君难产而死。霍成君顺利当了皇后。事情真相揭开后,霍成君幽闭冷宫,霍光一族满门抄斩。

看看汉宣帝的故事,简单明了就总结完毕,比不上汉武帝故事曲折离奇。

很简单,汉武帝是第一个让汉族站起来的人,之前的秦汉一直是或和亲或被动防御,汉武帝晚年确实穷兵黩武,但匈奴确实是被他揍垮了啊,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汉宣帝确实比不上他,但是百姓肯定更喜欢汉宣帝的时代。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为何会被称为昏君?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汉元帝刘奭是一个好人,但是在历史上却被认为导致汉朝由盛转衰的皇帝,其在位期间亲信宦官、奸臣,最终大权旁落,强大的汉朝也走向了衰落。

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在历史上被后代史学家成为了昏君,但是纵观刘奭的一生,并不像那些亡国之君一样残暴不仁,生灵涂炭,相反刘奭不仅不残暴而且非常的仁厚,史书上记载刘奭多才多艺,精通史书,而且极为爱好儒学,在位期间实行过多项仁政,可以说汉元帝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帝,但是被说成昏君也源于汉元帝性格中的柔弱,汉元帝继位之后,摒弃了之前历任皇帝秉持的法家执政理念,不以王道治天下,而是尊崇儒道,就比如刘奭60多岁的老师萧望之被宦官逼迫自杀之后,虽然汉元帝非常悲痛,但是却并没有惩罚作恶的宦官,正是这样柔弱的性格,使得其权力开始旁落。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作为一个普通人,当一个好人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皇帝的话,只是一味的老好人,那么受罪的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皇帝需要学帝王之术,需要学习如何将权力交到有用的人手中,但是汉元帝却不这样,他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却不是好皇帝,正是由于其柔弱的性格,才导致皇权被宦官所把持,使得真正的贤臣没有办法发挥能力,而宦官左右朝廷大权,使得西汉逐渐走向了衰落,所以说他是昏君一点问题都没有,他并不适合当皇帝。

你觉得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为何会被称为昏君? 欢迎留言讨论。

优柔寡断,是非不分,宠幸宦官,导致中央集权被逐渐削弱。
汉元帝性格非常的柔弱,总是容忍做错事情的官员,做事情不果断,导致宦官把持朝政,没有任何的作为。
主要是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不是特别妥当,而且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称号。

汉元帝执政期间,是个怎样的帝王,为何一直下罪己诏?

为何一直下罪己诏?

汉元帝刘奭一生之中下过10道罪己诏,可以说他是大汉朝最喜欢自我批评的君王。当然不会有哪个君王愿意频繁下罪己诏来告诉臣民自己的无能,只是因为汉武帝开了大汉朝下罪己诏的先例后,收效还不错而且当时汉元帝统治时期天灾人祸太多,为了维护统治汉元帝才会一直给自己下罪己诏。

说起这个汉元帝也是非常传奇的,他原本是汉宣帝的嫡长子,他很小的时候便被立为了太子。当时汉宣帝立他为太子,不是因为他非常优秀也不是因为他嫡长子的身份,主要是因为汉宣帝对他的生母许皇后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许皇后是汉宣帝在民间的发妻,后来汉宣帝虽然登基为帝后封许平君为皇后,但是许皇后还是被霍光的妻子毒死,所以汉宣帝愧对这个患难与共的发妻,便将全部的情感都投到太子刘奭的身上,更是为了刘奭可以顺利长大并且继承帝位,汉宣帝立了毫无恩宠并且没有子嗣的王氏为继后,可见汉宣帝有多么疼爱这个刘奭。

可是刘奭长大之后,他与汉宣帝治国理念不同。他是个地道的儒生,他觉得汉宣帝以法治国惩治群臣太过残忍,所以他主张以儒治国。简单点说,就是跟大臣和子民讲道理。汉宣帝气得不得了,曾经断言“乱我家者,太子也”。不过生气归生气,汉宣帝还是铁了心让刘奭继位,于是这位讲道理的儒生帝王便成为了大汉的君王。

可以想象只会在朝堂之上讲道理的刘奭能把大汉朝治理成什么样。刘奭自己也不明白,怎么他即位后这么多天灾人祸,他除了开仓赈灾便是减免赋税,按理说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刘奭的做法不过是填饱了地方贪官的胃口而已,所以后来天灾人祸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刘奭想到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非常有用,不仅安定民心还体现了君王的仁德,所以他便开始学习汉武帝一直给自己下罪己诏。

汉元帝太过柔弱仁慈,可以说就是他这一性格弱点造成西汉衰落。 元帝很是依赖宦官,他认为宦官没有家室,形不成盘根错节的庞大集团。就这样,宦官石显之流得势,造成的问题太大,才会一直下罪己诏。
因为汉元帝在位期间是非常优柔寡断,宠信奸臣,导致朝廷比较混乱,最终走向灭亡
汉元帝执政期间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太过柔弱仁慈。他下罪己诏纯粹只是为了模仿汉武帝,给自己留下个好名声。
因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之前,有人最依照的成果是非常好的,所以说他一直学习这个方法来维护统治

汉元帝是怎么把西汉王朝,往绝路上带的呢?

西汉的气运好像在元帝即位之后,就开始下落了,汉朝的兴衰,其实就是在元帝朝代开始的。

汉元帝刘奭为西汉第八任皇帝,是汉宣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所生之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月即位,在位16年,享年42岁。在人们印象中,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要么残暴。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


汉元帝差不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成为好君。作为君主,汉元帝谈不上优秀,主要是性格与能力问题。史书说他:"柔仁好儒。"


其实,这并非弱点,一个君主胸怀宽宏柔软,主张行仁政,偏好重用儒臣,应该是天下人福分。问题是,汉元帝的宽柔最终表现为优柔寡断、软弱可欺,不能驾驭局势,听任宦官专权,败坏纲纪,危害社稷。

元帝一味地信任宦官,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军事才能,才导致了汉朝一步步的走下坡路。这就是汉武帝时期埋下宦官专权的祸根。


汉武帝后期为了强化皇权,同时兼顾个人享乐,特地建立中书尚书制度,任用宦官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从而降低丞相地位,削弱丞相职权,进而形成"内廷"与"外朝",重大事项由"内廷"决策,外朝只是奉旨行事。


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不合理,但汉武帝是颇有雄才大略的强人,可以收放自如,宦官职权再大,只能牵制丞相,而不能动摇他的权威,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后来汉昭帝即位,有强势的霍光执政,也不会出问题;汉宣帝聪慧睿智,刚柔相济,也能掌握大局。而元帝优柔寡断,过于宽厚,重用宦官的问题就不免暴露出来。


虽然不能全怪汉元帝,因为明君可不是每一个朝代都会有的,想要国家长期安稳的走下去,是需要每一位皇帝共同努力的,繁荣是,衰败也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时代常事,所以一个朝代的衰亡,也在意料之中了。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汉元帝的执政水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638.html
文章标签:如何看待  执政水平  汉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