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17 13: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苏轼埋葬在河南郏县。
在距离河南平顶山郏县县城27公里处,1102年,那是苏轼在常州病逝的第二年,他被弟弟苏辙埋葬于此。此后除了苏轼之外,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苏辙夫妇以及他们父亲苏洵的衣冠冢也在此后相继葬入郏县。在现如今的三苏园北端,三苏墓冢东西向一字排开,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已在郏县长眠了近千年的时光。三苏下葬的院落中,五百多棵柏树树干微微朝西南倾斜,当地人称其为“思乡柏”——西南,正是苏轼故乡,四川眉山的方向。
事实上,苏轼的一生几乎未曾与郏县有过交集。这里不是“瓦屋寒堆春后雪”的故乡眉山,不是承载他生平惬意时光的杭州,也不似常州,是他心中认定的终老之地。或许葬于郏县,是因他是托付弟弟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苏轼,也是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的苏轼。
的确,与苏轼一生游历的诸多地点相比,郏县名不见经传。然而对于一代又一代郏县人来说,苏轼已为家乡留下最深刻的印记和符号。
三苏园门前的小广场,至今仍是附近村庄老人带孩子们嬉戏和乘凉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人不知苏轼、不知苏家父子。碰到外乡人,老人们聊天细数中带着骄傲,“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位,我们这里的三苏父子,得算是顶起了宋代诗文的半边天。”
今年夏天,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在苏坟寺村与村里的百岁老人聊起村里关于苏轼的故事和传说。受访者供图在三苏园的所在地嵌入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这座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村庄,因三苏下葬地得名,而苏家父子也是全部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启蒙者。
1101年8月24日,苏轼从流放地北上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65岁。
苏轼在病逝之前,留下了遗嘱,希望葬于汝州郏城,郏城离洛阳不远,即今天的河南省郏县。于是,当苏轼死后,他的第三子苏过遵照遗嘱,将苏轼安葬于郏城莲花山的箕形山坳里。
苏轼
古代大臣病逝于任上后,在安葬地址的选择上一般有两种。大部分会选择“叶落归根”,将灵柩送回家乡安葬;小部分会选择将灵柩安葬于病逝所在地。像苏轼这样,既没有将灵柩运送回四川老家,也没有就地安葬,而是选择第三个地方安葬的情形,实属罕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是因为从江苏到四川,路程过于遥远吗?
从江苏到四川,无论是走陆路越秦岭入蜀,还是走水路溯三峡而上,路程都达到数千里,在交通条件非常落后的宋朝,舟车劳顿非常辛苦。不过,路程遥远不是苏轼安葬于河南的主要原因。当年,苏轼父亲苏洵病逝于河南开封后,就由苏轼、苏辙两兄弟护送灵柩,乘坐官船,由水路回到四川,历时半年之久。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苏轼愿意,苏过是有能力将他送回四川安葬的。
苏洵
是因为苏轼本人不愿意回到四川吗?
当然也不是。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叶落归根”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上,自从苏轼、苏辙兄弟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回到四川眉山安葬后,两人都多次表示,死后要追随父亲安葬于家乡。
极大的可能,是与一件造反案件有关。
1094年,渝州人赵捻考中了进士第二名,点为榜眼,后出任太常博士。那些年,苏轼、苏辙兄弟官路坎坷,多次遭到朝廷的贬谪,让赵捻很着急。宋哲宗在位期间,赵捻回家乡看望父亲时,以苏轼、苏辙兄弟被贬为理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事造反。如你所想,“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赵捻的行动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就被扑灭下去了。事后,赵捻兄弟被诛杀,父母妻子全部被流放。
毫无疑问,苏轼、苏辙与赵捻造反案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差点死于非命的苏轼,一定会对这种事情避而远之,有多远躲多远。更何况,当苏轼病逝于江苏常州时,赵捻造反案件还没有最后结案,不管是苏轼还是苏辙,都不敢提出归葬于四川(宋朝时渝州属四川管辖),远离是非之地。否则的话,他们的政敌一定会借这个机会,搬弄是非,给这个多灾多难的家族带来意想不到的无妄之灾。
既然不能归葬四川眉山,那么苏轼为什么要现在安葬于汝州郏城?
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弟弟苏辙有关。
苏辙
1094年,苏辙因为上书朝廷反对宋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谪为汝州知州,在汝州居住、工作了几个月。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时与苏辙久别重逢,留下来居住了一段时间。苏辙带着哥哥游览了汝州的风景名胜。
这天,兄弟两人来到汝州郏城时,双双登临著名的钧天台。在钧天台的北面,有一座莲花山。苏轼见莲花山的余脉绵绵不绝,青翠秀美,可媲美四川老家的峨眉山,而且“土厚水深”,风水绝佳,就产生了将这里作为归宿之地的想法。
莲花山
苏轼与苏辙告别时,写下3首诗《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在第二首诗里,苏轼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伊川、缑山都位于郏城附近,由此可见苏轼对郏城的好感。
在苏轼病逝于江苏常州时,苏辙正居住在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苏轼儿子苏过则居住在斜川(今河南省许昌市境内),另外也有不少苏氏子弟散居在郏城附近。颍川、斜川距离郏城不远,苏轼安葬于郏城,可以方便子孙后代祭祀扫墓。
有意思的是,当苏轼安葬于郏城后,1112年10月25日,苏辙病逝后,也被安葬在郏城苏轼墓旁。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苏洵早已安葬在四川眉山,但1350年冬天,郏城县尹杨允在苏轼、苏辙墓旁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让父子三人团聚于小峨眉山下,由此成就了“三苏坟”。现在,郏县以“三苏坟”为主体,修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园景区。
三苏园景区
无论如何,苏轼、苏辙这两位文艺巨匠安葬于郏城,给这片厚重的土壤上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
说起苏轼,人人都会想到他的文采翩翩,他的豁达乐观,他的坎坷曲折,和他与兄弟苏辙之间的深情厚谊。
作为一位大名鼎鼎的文豪,生于四川的苏轼在去世后却没有选择落叶归根,而是葬在了河南的一个小山村——郏县。
或许正是因为多年四海为家的经历,让苏轼看淡了人间百态,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名句。
他的一生,也正如词中所写,忘却了世间营营,将自己寄身于山海之中,而在他去世了11年后,他的弟弟苏辙,卒于许昌,最终也选择与兄长葬在一起。
年少时意气风发,步入仕途饱经漂泊坎坷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豪苏轼一直是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在他21岁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
在会试中,苏轼文采斐然,洋洋洒洒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整篇文章行云流水,文笔清新洒脱。
阅卷人欧阳修看后赞不绝口,认为此考生文笔不凡,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在各位考官的赏识下,年轻的苏轼顺利进士及第。
欧阳修很欣赏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有了欧阳修的引荐,苏轼在京城很快名声大噪,成了朝堂中的新秀。
因为政治上与改革派立场不同,苏轼又为人直率,他常常会写文抨击自己的政敌,因此与很多人结下了梁子,虽然才华横溢,胸怀天下,但他的仕途之路注定不会顺利坦荡。
在之后的岁月中,苏轼不断遭遇贬谪,当时偏远的地方他几乎去了个遍。在他43岁时,因被陷害,乌台诗案让他险些丧命。
而那之后,他写下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样的诗句来表明自己对世事弄人的无奈之情。
“小峨眉”勾起思乡之情
苏轼生于四川,因常被贬谪,祖国的各地几乎都有他的足迹。他去过北方的凤翔,东北的密州,南方的苏州、杭州、徐州等地。
在游览这些大好山河时,常州一度成为苏轼心中最好的定居之地。
1804年,宋神宗想起了久居偏远之地的苏轼,想要再度任用他,于是将他从黄州调到了离京城更近的汝州。
或许是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在赴任途中,苏轼两次向皇帝上书,表明自己盘缠已经用尽,不愿再四处奔波,乞求皇帝同意让其定居在常州。
因其言辞凄婉,情真意切,皇帝最终同意让其暂居常州。
看似苏轼与汝州的缘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汝州的许洛古道苏轼在贬谪途中路过了很多次,而郏县则是这条古道的必经之路。
在离郏县不远处有一座箕山,在山脚下有两条细长的山峦脱离了山脉主体,延伸到了平原之中,乍看就像两条细长的眉毛,因此这两条山峦也得名为“小峨眉”。
多年的颠沛流离,四海为家,让苏轼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在看到“小峨眉”后,一股思乡之情奔涌而出。或许在这时,苏轼与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未选择魂归故里,最终葬在小山村
到了晚年,苏轼终于离开了官场,可以过自己的逍遥日子。在“退休”之后,苏辙给苏轼写信,十分热情地邀请他来颖昌与自己团聚。
原本苏轼已经准备携家眷一起北上,但因时局变化,苏轼最终放弃了与弟弟团聚的计划。
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一生漂泊的他,在晚年只享受了1个月的安稳时光就悄然长逝。
在他死后,苏辙悲痛万分,他遵循兄长“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将苏轼葬在了汝州的“小峨眉”。
古人一向很注重落叶归根,然而苏轼在死后,却没有嘱咐弟弟将自己葬在故乡眉山,而是葬在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中。
有人说是因为路途遥远,虽然渴望能魂归故里,但在现实面前,苏轼最终选择了与故乡相似的“小峨眉”。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苏轼选择郏县作为自己的埋骨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虽籍籍无名,却是风水尚佳的宝地
苏轼曾研读《周易》,发现嵩山一脉风水极好,这里“土厚水深”,是一块宝地,许多王室贵族都将其选作自己的长眠之地。
历史的更替中,嵩山最好的一带早已被皇室们占据,风水尚佳,虽然有些偏僻但不失为一块宝地,思虑再三,苏轼将其选作了自己的长眠之所。
当时的郏县隶属汝州,是政客们前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苏轼选择,一方面因为其风水尚佳,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离政治中心较近,有利于子孙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苏轼去世后的第11年,苏辙也离开了人世。
去世后他的子孙遵照其遗愿,也把他葬在了郏县,与苏轼的坟墓遥遥相对。在1350年,后人又将苏洵的衣冠冢迁到了苏轼和苏辙坟墓的中间,并称其为“三苏坟”。
之后,苏氏的很多子孙都葬在了这里,郏县成了著名的“苏氏坟茔”。
三苏坟的附近种植了500多株松柏,树干均向西南方向倾斜,有人传闻是三苏的品格感动了草木,向西南倾斜遥望着他们的故乡眉山。
或许后人在三苏坟种植松柏,也是表达了对三苏品格的尊敬。
苏轼的一生经历过无上的荣耀,年轻时他意气风发,靠一篇文章名动京城,但他也曾跌落过谷底,政治上的失意让他颠沛流离,甚至因为政敌陷害险些丧命。
到了晚年,因为种种原因,他最终放弃落叶归根,选择葬在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
幸好他的一生能够有弟弟苏辙相伴,苏辙在去世后,选择与兄长葬在了一处。
苏轼虽然已经离去千年,但其文章词赋依旧流传后世,三苏也成了古典文化中的宝藏。
而郏县,虽然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但这里或许是苏轼心中,最好的长眠之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