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已知燕国在当时的正确称谓是郾国,那么河南的南燕国本来也叫郾吗

时间: 2023-08-27 18: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已知燕国在当时的正确称谓是郾国,那么河南的南燕国本来也叫郾吗

魏国、齐国、宋国、汉国、燕国、周国、吴国、赵国、楚国、唐国,现有哪个国?【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描述的越详细越好,描述好的采纳最佳。
是关于中国古代的诸候国或国家分裂时期的国吗?中国,自夏、商、周以后,古代曾建立过九个统一的政权(王朝)。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过许多诸候国。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诸候国一统于周王室,不是独立的国家。中国分裂时期,有过各个分裂的小国,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都不长。不明白“现有哪个国?”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措辞上的原因,这句话有误)现在,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西周分封制,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对提问所列的十个国作下简答

魏国
1.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 魏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魏国故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2.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
3.三国时期的魏国 又称曹魏(220年-266年)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4.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魏国 又称冉魏(350-352)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立的政权。350年,冉闵在后赵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杀死当时的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今河北临漳),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冉魏灭亡。
5.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386~557年) (初称代国)386年,由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跋魏,元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6.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534-550)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安阳地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7.中国南北朝时期西魏(535~557) 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 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都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8.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瓦岗政权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瓦岗政权(613年―618年) 瓦岗军首领翟让带领子弟兵攻陷瓦岗寨,以瓦岗为基,瓦岗军发展越盛,严重威胁了隋朝统治。613年,贵族李密逃窜到瓦岗,被翟让救。翟让与他以兄弟相称。后来,李密在众将官的支持下接受首领之位。同年,李密称魏公,建立瓦岗大魏政权。614年,李密称魏王,改元为建封元年。619年,李密在瓦岗百姓的呼叫声中登基称帝,建立大魏国,称瓦岗西魏,改元为建世元年。同年,各路藩王起兵攻打瓦岗,李密被迫降唐。魏亡。

齐国
1.周朝诸侯国周朝诸侯国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姜姓齐国,简称姜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并。自此秦国统一天下,并建立秦朝。后于前298年复国,后与前202年为西汉所灭。
2.西汉封国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派张良去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都城临淄。西汉齐国(前201年—前125年)。
3.唐末农民政权 黄巢(820~884年)领导唐末农民起义。建立国号大齐政权,历时3年,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

宋国
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国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国 公爵,国君子姓,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为周朝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即宋国,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到宋襄公之时,宋国国势渐盛达鼎盛时期,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疆域最大时包括今商丘市全部、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宋国主要历史文化名人有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

汉国
1.十六国初期政权十六国初期政权 丘沉,西晋境内的变民领袖之一,本为山都(在今中国河南一带)县吏,303年因西晋新野王司马歆,为政严苛急切,大失所辖原住民之人心,适巧正逢朝廷欲徵民兵讨益州(今四川省一带)李流之变,民兵不愿前往,遂聚而为盗,义阳蛮首领张昌抓住这个机会募为所用,并起兵反抗晋政府,丘沉遂在此时被张昌找出,改名刘尼,被假托为汉朝皇室后裔并拥立为帝,建立汉国,建年号为神凤。304年汉国亡。
2.明朝中期出现的农民政权 明成化元年(1465年),集聚在荆襄一带的鄂、豫饥民在刘通(河南西华县人)、石龙的领导下于房县的大石厂起义。刘通自称汉王,号德胜元年。荆襄流民起义后,明廷震惊......1472年汉国亡。
[汉王 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之前的封号。汉王封号“汉”后成为了汉朝的国号,并逐渐形成了“汉”文化,“汉”更成为汉族、汉人、汉字、汉语等的名称。继汉朝后,后世多有分封汉王或自立、自称、割据的汉王。中国古代一共有25位汉王。]
[蜀汉(221年~263年) 又称季汉,三国之一。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以“延续汉朝大统”。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被曹魏所灭。]

燕国
1.春秋战国北燕国春秋战国北燕国 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于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出逃,秦灭燕。
2.春秋战国南燕国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儵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3.汉封国 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年(前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4.魏封国 (以下略。详见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5990.htm)
5.晋封国
6.前燕
7.后燕
8.西燕
9.北燕
10.南燕
11.大燕
12.五代燕
13.明封国

周国
1.周国(西周初—春秋) 周公旦(周文公)的封国是周,周在“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 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周太王所居之地,后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周原遗志。周王朝的发源地。
2.西周国(前440年—前256年) 东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时(前315年),东、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降,国灭。
3.东周国(前367年—前249年) 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4.明朝藩国 国(1378年—1683年)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吴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开封府。周国共历经13位藩王。

吴国
1.春秋时吴国,又称勾吴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2.三国时的孙吴政权(229—280) 亦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东吴势力发迹于孙坚时代,3世纪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开始建于吴郡(今苏州市),后孙权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南京)。222年,曹魏封孙权为吴王,作为曹魏的藩国吴国始立。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东吴也应始于此年。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领扬州 (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280年,亡于西晋。
3.五代十国时的南吴国五代十国时的南吴国(907年-937年) 五代时十国之一。为唐朝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由于其去世时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仍奉唐正朔,实际上也未建立独立王国,就理论而言,杨行密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国国君。

赵国
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楚国
又称作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库现存大量楚贵族墓)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广东、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前202),晚期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是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 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唐国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
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唐国公李渊(566年—635年)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李�\第四子,母亲为独孤氏(隋文帝独孤皇后姐),七岁袭封唐国公。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唐朝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后唐 五代之一,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所建,都洛阳,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891年,唐朝封李克用为晋王;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后唐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南唐(937年-975年) 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再补充二个周朝的封国

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而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鲁亡于楚。

卫国
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南、新乡北附近(今卫辉市附近)。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 。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
最早的是周国。因为这些国家都是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的国家(如齐楚燕秦),或是由武王时代的诸候国分化而来的(如韩赵魏)。但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在他们地位之上的宗主国,那就是由武王亲自建立的的国家-周国,所以是这些国家中最早的。纯手工打写,望楼主采纳。
百度里找吗
“现有哪个国?”是何意?是现在吗,这些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过去吗,这些国存在的时期都不同?不知道你想问什么?

卫国和燕国的关系

先秦时代的诸侯中有一个燕国,地处蓟辽,向来被称为小弱。大家一般说的燕国也就是这个燕国,其实在《左传》中出现了两个燕国,而南燕与北燕国,在《左传》中都是“燕”,没有区分。但实际上,二者是八辈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诸侯国。

南燕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延津东北。南燕国是姞姓国,为传说中的黄帝之后。因为南燕是小国,整个国家都处于卫国的包围之中,是国中之国,所以慢慢地就成为了卫国附庸。《左传》在鲁庄公三十年之前,所出现的“燕国”,都是指南燕国。

南燕国是卫国的附庸,实力弱小。所谓“附庸”,《孟子·万章下》里解释为“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在春秋时期,南燕国最出彩的一次,恐怕就是推翻周惠王的统治了——《左传》称之为子颓之乱。
周惠王二年(前675年)秋,因为周惠王上台后得罪了众多大臣,这些大臣与王子姬颓联合苏国,一起发动了叛乱。然而,刚开始姬颓一方并未能获胜。于是,苏国国君带着姬颓来到卫国,寻求卫惠公姬朔的帮忙。卫惠公对周王室长期支持、收留公子黔牟本来就非常痛恨;此时看到姬颓前来求助,马上同意拥立姬颓。卫国出兵,向来都离不开南燕国这一小弟。因此,卫惠公立刻带上南燕国军队,再次杀入成周。这年冬,卫、燕联军成功地将周惠王赶出洛邑,而立姬颓为君。

一举将天下之主拉下马,虽然南燕国只是附属,但也足以让天下人为之侧目。

可惜,光彩时刻不能长久:第二年春天,郑厉公想出面劝和周惠王与姬颓,但是没能成功;于是,一怒之下,郑厉公把南燕国国君燕仲父给抓了起来。虽然只是附庸国,但是一国国君被已经走向没落的郑国国君说抓就抓,可以说是颜面扫地了。

之后,随着卫国被狄人灭国,实力每况愈下,南燕国随之失去了后台,再也难以登上历史舞台。鲁定公十年(前500年),是《左传》中最后一次提到南燕国;之后,甚至南燕国是何时灭亡,都没能留下历史记录。

北燕国,就是召公姬奭之后的封国,位于今天北京市附近。这一“燕国”,为人们所熟知。

西周初,作为周王国防御北方殷商残余的重要诸侯国,北燕国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进入春秋时代后,由于北燕国远离中原,一度在历史上沉寂了许久。《左传》中首次提到北燕国,是鲁庄公三十年:“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里的“燕”,就是指北燕国。第一次出现于历史舞台上,居然是因为山戎阻断了北燕国来往于中原的道路,不得不向中原霸主齐桓公求救——可见北燕国的实力,下降得也够快!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默默无闻,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弱肉强食的情况下,北燕国意外地成为战国时代存活下来的少数幸运儿,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代,也成了北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在战国时代,北燕国最广为人知的业绩,就是重用乐毅,联合其他六国,差点将齐国一举消灭。但是,由于燕昭王过世,继任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致使灭齐之战功败垂成。从此,北燕国也过了它的巅峰期,逐渐走向了下坡路。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北燕国从此灭亡。
卫国和燕国是竞争关系。
武王灭商后,南燕也向周天子称臣,但此后他们一直受到卫国的压制,并在春秋时期彻底沦为卫国的附庸,整个春秋之世他们一直紧随卫国的脚步,参加卫国与郑国的大战,和卫惠公一起扶立爱养牛的王子颓为周天子,为此南燕也与郑国结下了很深的仇,郑厉公起兵帮助周惠王夺回王位,南燕国君仲父也被郑国俘虏,此后的南燕就完全失传于史籍,他们应该是就此亡国,其地归郑国所有,此后关于他们的记载就是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娶了南燕国宗室的女儿,生下公子兰,公子兰日后成为了郑穆公,南燕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附属关系,燕国为卫国的附属,北燕国,为姬姓国,是召康公姬奭之后的封国,位于今天北京市附近。春秋时代,在河南延津还存在一姞姓的燕国,为卫国附庸。为区分两个燕国,姬姓的燕国就被称为北燕国,而姞姓燕国则称为南燕国。
卫国和燕国的关系是邻居,相互帮忙相互制约。
周朝建立初期都姬性诸侯,为兄弟关系,后来周朝王室统治力下降,卫国和燕国逐渐变成合作竞争关系。

战国时期的燕国在后来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说起燕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但奇特的是,其他国名在后世都有所重现,甚至记载颇多,唯独燕国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这种奇特之处其实表现为四点:

一是燕国真真切切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消失了长达几百年之久:

说起燕国的由来,熟悉春秋战国史的朋友往往都会提到燕国开国君主燕召公将公子燕侯克分封在如今河北北京一带后,由于戎狄势力庞大,燕国孤悬北部,导致和华夏各国几乎都是失去了联系。

从燕侯克之后,连续好几人君主都只见姓名,不知在位年数也不知道在位时间,仿佛消失了一般。直到后来齐桓公救燕的故事后燕国才重新回到华夏历史的视野中。

二是被秦国所灭的六国中流传的这一句“六国独燕无后”并不是一句夸大之语: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大家顾炎武所言,他在研究战国历史的时候,发现燕国子弟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消失无踪,而被灭的其他五国的王室和贵族则纷纷举兵复国,我们可以看到齐国有田假和田安,魏国有魏咎和魏豹,赵国有赵歇,韩国有张良、韩王信、楚国有怀王,而燕国呢?

在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迭起的年代,原来的东方六国为了复国,又或者说为了反抗所谓的暴虐秦政,纷纷各展所能,至少留下了不愿意做沉默羔羊的壮烈之举,可是燕国却没有人挺身而出,我们可以看到唯一的记载是燕人卫满逃亡到朝鲜,结果燕国旧地群龙无首,后来居然还是靠拥护外来的韩广来凝聚燕国旧地百姓。

三是燕国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名甚至没被后世所记录。

很多人以为燕这个字就是当时战国七雄燕国,但其实燕国这个字却不是当时各国与燕国交往时所用的称呼。我们能知道的是在司马迁《史记》中将这块位置的国家称之为燕国,有司马迁在前,以至于后来被流传下来的文献基本也是被称为燕国。

但如果我们从燕国出土的文物看,其实那时候记载的国名是妟国、匽国乃至于郾国。至于为什么后来会被记载为燕国,也是有一些猜测。

有人猜测本来的国名和燕国的发音可能一致,但后来的史官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个字,就随手取名了一个燕国。当然了,对于这个说法,我个人是存疑的。毕竟战国时期的发音肯定和现在有着诸多区别,估计只是一个笑谈。

四是尽管燕国消失无踪,但燕国首都反而在上千年后重新成为我国历史的文化和历史重心。

燕国首都在1153年和1271年相继成为了辽国和金国的首都,更在1271年成为了历史上绝无仅有大帝国的元朝首都。

十六国中燕国历史资料,详细!

南燕,商周时期的古国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南燕(398~410)是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所建。都广固(今山东益都)。盛时有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后燕 南燕国
慕容宝在位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宝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十月,北魏破中山,后燕被截为两部分。德以魏将来攻,邺城难保,于398年率户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燕王,史称南燕。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兖,入据广固。400年德改称皇帝。405年,德病死(谥世宗献武皇帝),兄子慕容超(末帝)嗣位。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亡。

燕国都城蓟城是现在哪里


燕国都城蓟城是现在哪里
燕国都城蓟城是现在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蓟城位置的确定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
燕国历史
西周、春秋时为燕,后人为了区分定都在蓟的燕国,常称为南燕,而北京的燕为北燕。《史记》列出的诸侯国无南燕国,可见历史上的南燕国实为春秋小国。秦统一全国后,改南燕国为南燕县,后隋文帝又将其改为胙城县。唐武德二年,设胙州,又改原胙城县为南燕县;唐武德四年,撤销南燕并入胙城,行政概念上的南燕自此消失。
北京为什么叫蓟城
1、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2、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的燕国分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个郡。其中上谷郡的首府设在蓟城。此时,蓟城的政治地位由诸侯国的国都,降为州郡的首府,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缘故,重要性反而更为加强,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3、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了三条驰道,其中一条直通蓟城。同时又将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成一线,延伸为万里长城。秦驰道的修通与万里长城的修筑,加强了蓟城的地位,也为蓟城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创造了条件。
4、西汉时,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东汉时,渔阳太守张堪率军阻止匈奴犯境,使居民安居乐业。他为政廉明,劝民耕种,在狐奴山下开辟8000多顷稻田,为北京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顺义区仍是北京重要的米粮仓之一。
芈月时期的燕国是现在哪里
燕国是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以及山西北部、辽宁南部一带。历史起源: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满意请采纳谢谢
燕国真的是苦寒之地吗
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并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天内蒙赤峰一带,气候寒冷,本来不具备成为强国的资本。但是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推动了燕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燕国经济能与中原大国媲美。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燕国均位于诸侯国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
燕国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他们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长处,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战国时,燕国已掌握了块炼铁、生铁冶铸、块炼钢、铸铁脱碳钢、退火柔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先进的冶铁技术,国内的农民在生产中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今天在河北省兴隆燕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范,就是当年燕国人在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铸而成型的,这种冶炼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件质量,使得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有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韧的铁素保护层保护,耐用性极强。
从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来看,这种犁前尖后阔,锐端有直棱,增强了刺土力。当时其他国家方多用铁制造兵器,较少用于制作成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秦墓中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只占所有生产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铜工具。
铁农具在燕国的广泛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国在生产中推行了“垄作耕法”,出现了最早的垄台与垄沟,雨季有利于排水,旱季又可顺垄沟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涝的作用。
燕国境内有易水、滹沱河、滦河等众多河流,为农田浇灌提供了便利。燕国的城池一般坐落于河边台地,城内水井密布,有相当一部分水井是为浇灌农田而开凿的。聪明的燕国人发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边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广泛应用,使燕国在战国时,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发展。
先进的农业生产让燕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燕国甚至有多余的粮食进行酿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这说明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较普遍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满足日常食用外,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
燕国粮食亩产也很高。魏、齐、秦三国分居中、东、西三地,它们的亩产有多少呢?魏国经过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地力以增加亩产,据李悝自己描述,魏国亩产“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秦国的地理条件较中原地区略差,但是秦国重视兴修水利,“收皆亩一钟”,换算成市斤的话,亩产约为120斤。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而燕国的平均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过了齐、魏、秦等国。
战国七雄各国首都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期间了,然而在这个期间里就有战国七雄相互战争。说到战国七雄,那他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是齐国。齐国的首都在临淄。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还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
其次就是楚国。楚国的首都在郢城。楚国是先秦时期在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的,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就建立了楚国。
接着就是燕国。燕国的首都在蓟城。燕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还有就是韩国。韩国的首都在新郑。韩国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为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
然后就是赵国。赵国的首都在邯郸。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还有就是魏国。魏国的首都在大梁。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从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是一百七十九年。
最后就是秦国。秦国的首都在咸阳。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是镇守西戎的好助手,也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文章标题: 已知燕国在当时的正确称谓是郾国,那么河南的南燕国本来也叫郾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238.html
文章标签:南燕  国本  河南  称谓  也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