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28 08: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苏轼与黄庭坚同属于北宋年间的一代文豪,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二人年龄相差不大,可以说生活在同一时期,苏轼的诗与黄庭坚的诗都是宋代的绝唱,所以二人在诗词上的成就都非常高,并称为“苏黄”,黄庭坚实际上是苏轼的门生,受到苏轼的大力提拔,二人有着师生之谊。
苏轼画像
苏轼是在孙觉那里看到了黄庭坚的诗文的,一见之下就大为欣赏,觉得黄庭坚的作品超逸绝尘,孙觉是黄庭坚的外舅,所以就请苏轼为黄庭坚扬名,这个时候苏轼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而黄庭坚却是黄莺初啼,苏轼于是大笑说,写出这样的文章想要不出名都难,哪里还用的着我去给他扬名?
黄庭坚在三十四岁的时候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答黄鲁直》说,我一生之中唯恐不能与您相交,今天你不惜辱没自己的才华如此待我,实在是让我又喜又愧,几乎是难以承受啊。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个人是惺惺相惜。
因为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苏轼一生坎坷,黄庭坚也跟着一生磕磕绊绊。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被杀了头,后来由于王安石的上书请求,又因为宋神宗爱惜苏轼的才学,才没有杀掉苏轼,黄庭坚这个时候虽然并没有与苏轼见过面,但是两个人一直是互通消息,惺惺相惜,所以也被牵连罚了二十斤铜,虽然处罚比较的轻,但是还是处罚了,罚是重点,轻重并不是重点。
又过了一段时间黄庭坚四十二岁,也就是1086年,新皇帝登基,苏轼被新皇帝召回京师,黄庭坚也被召到京师,于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但是后来苏轼反对将新法全部的废除,与主持政局的人政见不同,不得已自请去了杭州,黄庭坚在1087年也被指出有男女关系问题,在纷乱的政治斗争中,黄庭坚不堪其扰,五年后,辞职不干了。
后来黄庭坚因为修订了《神宗实录》再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去了亳州,从此黄庭坚很少再写诗,苏轼这个时候因为讥讽朝政也被贬,苏轼于是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别就是永别。
苏轼简介苏轼,字东坡。生于宋朝年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图像
苏轼,生于1037年,在人世间度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后离开人世,享年六十有四岁。他的一生从政生涯方面显得极为坎坷,为政期间曾有两起两落,给他的后半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苏轼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客,但上帝在关门的同时给他留下了一扇窗,那便是他的文学创艺之路,苏轼的一生写下了很多篇朗朗上口的诗词,从那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他的伟大抱负、他的大起大落、他的忧心、他的喜悦、他的不忿、他的悲伤。
苏轼一门三杰,上有苏父苏洵,下有弟弟苏辙。当时三人同时参加大考,均金榜题名,但苏轼的功力最高,名次自然也是其中最高。应试后,苏轼深的主考官欧阳修的喜爱和认可,每次苏轼写出新的作品,欧阳修必定参考过目,在欧阳修的极力举荐下,苏轼步入仕途,开始从政之路。
但政路漫漫,党派纷争,苏轼的从政生涯的衰败便是源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当时王安石大怒,无奈苏轼只能退出京城,调外为官,经过一番努力,苏轼的仕途也慢慢走上了正轨,但在一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中,苏轼却因带入个人色彩,被朝廷内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势力所针对,新政党想将苏轼于死地,苏轼便因此而遭受牢狱之灾。
苏轼脱离牢狱之灾后,便再次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起落,最终老死于宋徽宗时代。
苏轼的成就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大大文豪,其在诗词歌赋和书画方面都具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语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另外在书画方面也具有非常的成就。苏轼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苏轼画像
首先说一下苏轼在文学上面的成就,苏轼的散文成就非常的高,流传到现在的作品也非常的多,这些作品都立意宏远、豪放不羁,继欧阳修之后成为了北宋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盛誉,一生之中与其交友并且受到他的指导的人非常多,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苏轼的诗词现在存世的大约有四千多首,这些诗词大气豪放、变化万端,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可以说代表了北宋时期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为宋代诗词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很多诗词现在也非常的有名气,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苏轼的词可以说冲破了单纯描写男女恋情的局限,具有非常广阔的社会内涵,创立了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诗词,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再者苏轼在书画方面也颇有成就,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苏轼的书法,可以说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苏轼的画作遒劲有力、画面简洁,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画风洒脱、豪放,可以说是其心情的真实写照。
苏轼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在北宋时期都达到了最高水准,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思想苏轼是文学大家,他也是宋朝文学上的一名代表。苏轼在政治立场上坚持以儒家的精神为准,在生活上苏轼也采取的是豪迈、旷达的脾性,很是超脱自然。苏轼的这种对于豪迈、真挚的性格给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文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追求豪迈的人生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的追求。
苏轼画像
首先是苏轼的多才,他的思想是广阔的,能够纳入万物,也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豪迈的气魄让他的诗词也有种气吞山河之势,也被后来的热血文人们所喜欢。
苏轼的思想不是那种柔婉性的,所以苏轼对以往以柔婉为主的诗词做出了改革,他给诗词里注入了阳刚之气,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改革,正是由于这一次的改革,开创了新纪元。
正是由于思想对于当时的人们影响,也给苏轼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苏轼的思想和诗词融为一起,由于当时官途的坎坷,苏轼的思想由原来的传统慢慢的转换为豁达和豪迈,所以无论他在诗词还是散文上都体现出了这一种独特的风格。
苏轼的思想正是由着他的性格、和人生所面对的种种事情而发生着改变,如果没有了官途上的失意,也许苏轼并不会有如今这么深的造诣,思想是一种层次性的东西,同时思想也是控制着一个人。所以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苏轼豪放词苏轼,其诗词多为豪放潇洒,当然也有婉约的词。但是,苏轼作为诗词“豪放派”的鼻祖,他的诗词皆慷慨豪迈,令人读之无不感叹其作品的豪放气息,一曲读罢,心中的豪情万丈,荡气回肠,仿佛也经历诗词中的一事一物。
苏轼画像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冲击了宋代词坛,一改往日的靡艳风格,豪放派进驻了北宋词坛。苏轼也因此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豪放是指,诗词中语言激荡,言豪情,说壮志,颇有一番抛头颅,洒热血的架势。
这是苏轼在后期的主要风格作品特点,与早期的类似婉约不同。通过诗词,描写心中的壮志与抱负。《赤壁怀谷》,一开始就描写大江大河,上下五千年,这雄浑壮阔,绵延千里的大境界。
在这样大的境界中,作者心胸也跟着化在这宏大的天地之间。在这虚无飘荡的世界里,感叹自己人生的短暂,将人生的挫折也化为这个世界里,仿佛一切困难都没有那么严重了。作者在这个空间里,学会了去抗争,同样也跟苏轼这不甘沉沦的高傲的品质有关。
苏轼一生漂泊,但是,在他后期的诗词作品中,基本都是以一些激荡豪放的诗词为主。苏轼豪放潇洒的词,使人们尊他为豪放派领头人。豪放飘逸的词,在宋朝时期,其诗词多以艳为主,而豪放飘逸的词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存在。
海市苏轼在登州的海上,有时候会呈现很多看起来很飘渺却是很常见的一些景象,人们把它叫做“海市”。有人说:“蛟龙吐气而形成的。”疑心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派河朔去出使,路过当地的时候夜间听到有声音穿过,有人的声音、畜生的声音等声,都一一可分辨出来.他说的十分详细,这里不详细摘录了。询问本地的老人,说:“在很久之前路过这个地方也会出现相同的物景,所以当地人称为海市”。
苏轼铜像
这就是苏轼所做的“海市”。通过一个传说来阐述古代人所面对的奇异景象,这是苏轼在被贬之后所作的,写远处的景色、描绘自己心里的意愿,用自然景观来引出关于人生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西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么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经晴了,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一生风雨坎坷中也挺过来了,自然而然的,心里也就产生了一种感触。
先是狂风暴雨再紧接着是灾难,可是灾难的过后总会出现太阳,这是苏轼拿自己的人生和自然景象作对比,他也在想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得以天晴。流露出苏轼对于自己的坎坷命运的一种无奈和释然。
苏轼被贬的经历如下: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后又为汝州知州。哲宗时召还,任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知制诰。不久又因得罪司马光等旧党分子,被排挤出朝,任杭州知州,筑西湖苏堤。接着又知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直至琼州的天涯海角儋耳。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他遇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诗家之幸”
苏轼一生奉献于文学事业,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领袖,他在文学与艺术上的成就影响深远。他的散文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大多如行云流水,雄辩滔滔。他与欧阳修一同参与诗文革新运动,世并称“欧苏”。
他的诗大多清新雄放,比喻丰富,风格独特。他的词豪放坦荡,冲破格律的束缚,开创词学的豪放派。他的书法,长于行、楷,在宋代四大书法家(另三位是蔡襄、黄庭坚、米芾)中居首位。他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被视作是“文人画”画风的创导者。
苏轼与黄庭坚关系很好: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苏轼和秦观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
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
扩展资料: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
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庭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