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 2023-08-02 18:01: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借助中国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数》这一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每个中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培养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如解方程(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借助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
探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主动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求知的欢愉和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用量角器亲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数,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把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内错角相等怎样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等,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符号说理等不同层次,分段安排,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科学精神。
事实上,数学教学形成的推理意识对于形成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积极的作用。解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强的毅力,数学审美;又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数学教育,还可培养责任感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爱国精神,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甚至胜过空洞的政治说教。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目的明确的人,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还应当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五、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使人性养成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文化具有广博的蕴涵和厚重的积淀,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铺路石。将数学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数学学习心理品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谁有这方面资料,有的传下,谢谢

《数学教育学导论》里有,我没有书~有的可以传个章节给我~
由上一节的国际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曾受儒家文化影响过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13岁孩子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数学成绩普遍优良。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从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 一. 儒家文化下的教育传统。 儒家文化下的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苦读+考试"。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读书,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目的则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这种传统,至今对数学教育有重大影响。具体说来有: 儒家文化鼓励读书人"为今生今世建功立业而奋斗",读书目的明确,有兴趣要学,没有兴趣也要学。读书的动力来源于现世功业,不寄托于"来世"。 家庭的严格管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要求子女努力学习, "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刻苦学习。 教育的古训是强调背诵、模仿记忆、"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大运动量的"数学练习"是考试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数学的"计算"传统。中国帝王称为"天子",算学为天文历法服务。因此,计算为第一要事,至于"推理、证明"则较少涉及。普遍使用"数学"一词是1930年代以后的事。中国的珠算技能、善背口诀存在于民俗文化之中。此外,中国的数字读音为单音节,计算口诀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也是一大优点。 以上特点,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人聚居区,乃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 儒家文化本身的演绎特征。 首先,儒家文化本身是一个演绎系统。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类比: 儒家经典相当于数学的公理 朱熹等为经典作注引申是构作定理和论证 读书人的任务是按朱熹的标准答案做练习。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 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讲究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但就整体来看, 思维方式是收敛的, 封闭的, 演绎的。与此相反,凡是涉及创造、探索和发现的发散思维层面, 只要和经典论述有所抵触,则绝对不能允许。这种演绎式的封闭思想体系,不鼓励创新, 自然会扼杀一切创造,包括数学上创造。相比之下,儒家学说虽不重视数学, 但是对数学上的逻辑演绎方法, 却并不拒绝和反对。 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释文化。学者只能为圣人的话做"注解",自己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圣人"的话是对的。这种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渗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之中,在思想深处压抑着创造性,包括数学的创新精神。 三. 清代儒家"考据文化"为数学的逻辑推理要求提供了舞台。 如果说,儒家文化宏观上是一个收敛的演绎体系。那么18世纪中国的考据文化则体现了儒家的治学方法。清代雍正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被迫到"故纸堆"里讨生活,考证每一个字的古音古义,各种古文献的版本、真伪、作者等等。戴震(1724-1777)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以慎重求证的治学态度,极力反对那种空泛而粗放的论证方法。戴震曾批评以前的治学方法是"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也就是说,考据学派把儒家文化体系在微观上进一步演绎化, 逻辑化了。 考据依赖逻辑。例如,考据常用反证法。"假定此书为某人所著,则将和某事实违背,因此该书不可能为某人所撰"。这种重证据,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方法,是考据学派能够通向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桥梁。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自清代考据学派200年之训练,成为一种遗传。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慎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我国对于形的科学(数理),渊源本远。用其遗传上极优粹之科学头脑,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第一等之科学国民"(《清代学术概论》。 这种"遗传"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考据训练 = 科学精神,那么数学思想 = 逻辑方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一般以为,清代学术之特色为考据学,"明清一代学术走的是一条从反义理,重训诂,到独尊考据,再到兼重义理"的学术道路。这种考据到了独尊的程度,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不妨称之为"考据文化"。考据文化使数学教育"重证据、讲推理"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知识分子的"考据文化"传统,把西方数学中的"创新"层面"过滤掉,只把"逻辑"曾面留下,以至于数学=逻辑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而数学的创新则不可避免地被冷落了。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恐怕是大胆猜想不足,小心求证有余。数学上的创新想法得不到鼓励,一旦有小错,便被指责为犯"科学性错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在数学课堂上,此类现象绝非少见。 四. 儒家的"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了考试文化。 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古今中外都一样,但在中国更为突出。自从隋文帝于公元597年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通过考试博取功名,成为知识分子的唯一目标。 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 洞房花烛夜"的人生追求。这种观念成为一种考试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数学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 爱因斯坦在1935年纽约州立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认为旧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大学生的演讲时说过,我们的传统总把学习"做学问",为什么你们老是在做"学答"? 这些话都是针对考试文化的弊端而说的。 实际上,考试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才选拔,公平的考试是不可缺少的,至少在今天还没有办法加以取代。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定还会继续。统一考试的弊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做同样的题目,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当代"高考"的危险在于"八股化"。对于八股考试的危害一面,我们的认识不能说很够了。
文章标题: 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377.html
文章标签: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