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自乾隆时期才有,而非入关之时即已具备。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立功而受封的。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俗称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
清 梁章钜《称谓录·宗室》:“我朝 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觐郡王,皆国初有大勋劳者,世袭不降封,谓之铁帽子王。”赵大年《公主的女儿》一:“就是在封为亲王或郡王之后,皇帝念其特别亲近(一般都是皇帝的亲兄弟),或者立过大功的,就在他的爵位上加‘世袭罔替’四个字,他的子孙就可以代代世袭原有的爵位,不必降级。北京 人管这种王爷叫‘铁帽子王’,与 满 人所说‘铁杆庄稼’吃不倒,是一个意思。”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立功而受封的。
铁帽子王是清朝时期独有的一种对王爷的称呼。清朝爵位制度是降级继承制度,即父亲的爵位到儿子一辈时要降一级,以此类推,一直到规定的最低品级。但是有一类王爷特殊,他么的爵位传承不用降级,而是平级传承,铁帽子王意思就是他们头上的爵位帽子是铁打的,不需要降级。
这样的王爷清朝一共十二位,清初八位,都是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天下的皇亲和功臣,清中一位,是雍正朝的怡亲王胤祥,然后是晚清三位,分别是恭亲王,庆亲王和醇亲王,一共十二家。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立功而受封的。
李鸿章生平简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但他们嫉妒有才华的人,很多都被奸夫陷害,命运悲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名将。
商鞅
商鞅被剁成了碎片。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国人。最著名的是他的“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对秦国的户籍、军衔、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民风等进行了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商主张重农抑商,重奖农织;商以为统帅,率领收复河西。变法使秦国国力跃居他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
秦孝公死后,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谦痛斥其“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处以“肢解”的刑罚。
里斯
李耀湛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李曾向秦王进谏,并派谋士用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秦统一天下后,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他还主张烧毁数百种民间语言,禁止私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统一车辆轨迹、字符和度量衡系统的法律。李政治思想的实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也是篆书的发明者。现在据说泰山上的石刻很多都是他写的,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屈指可数。这么大的人被赵高这个叫鹿为马的小人陷害,在咸阳被腰斩。
韩非
韩非子中毒了。
韩非子,战国韩国之子,汉族,战国末期朝鲜人,古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要著作的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作品中的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也成为成语典故的来源。
韩非子也是“依法治国”的创始人,他的法家思想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时的丞相是李斯,李斯等人嫉妒他的才华。他们在秦王面前说了几句狠话,喝了一杯毒酒,然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就人间蒸发了!
姓
韩信杀了三个宗族。
韩信,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亮并列为汉初三杰。
萧何刘邦为韩信辩护,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最后一战击败戴、赵,北上投降燕国。之后,刘命令韩信联合,围歼楚军,逼迫项羽自杀。
韩信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但他是否谋反却是个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在长乐钟室被吕后斩首,杀父、杀母、杀妻,只成就了两个成语:“成则萧何,败则萧何”和“一鸟藏弓,一兔死,一狗烹”!
晁错
晁错的腰斩
曹_,颍川人,汉初人,积极的政治改革家。杰出的人才,被称为“智囊团”。汉景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利用晁错的“削藩”主张打击地方政府势力
岳飞,宋襄州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作为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主张抗金义军与宋军合作,共同进攻金军,收复失地。岳飞治军奖惩分明,纪律严明,体恤下属,以身作则。晋人有句名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文采也是将军中少有的。他的不朽之言《韩非子》,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著。
在宋金和解过程中,岳飞遭到秦桧、张浚等人的陷害,被捕入狱。为了保住皇位,宋高宗以“谋反”的罪名在风伯亭勒死了岳飞父子。当宋孝宗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他追求武穆,然后是钟吾。
刘伯温
刘伯温慢性中毒
刘基,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帮助朱元璋完成了他的帝王生涯,开创了明朝,并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因此闻名天下。他以足智多谋和战略规划著称。所以“诸葛亮天下三分,刘伯温一统天下”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被陷害了。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服下胡送来的药后,病情恶化而死。据说朱元璋用胡的刀杀了刘伯温。不久,胡的全家就被消灭了。
解缙
解缙在雪地里冻死了。
解缙,汉族,江西吉水人,明朝第一才子,内阁首辅。解缙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编《满江红怒发冲冠》。他召集了2000多名朝臣和各方面的专家,调集了数百万册书籍并加以编纂。经过反复修改、更正、校勘,经过6年的精心编纂,终于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惜他精通天文地理,却对政治一无所知。因忌直言,屡遭贬谪,最后被太子诬告,送进了监狱。他有一天深夜醉倒在雪里,被拖进雪里,莫名其妙地死了。
方晓茹
方孝孺年,灭十族。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朱棣登基后,被要求投降,并命令他起草一封圣旨。他不仅拒绝为发动“靖难之战”的起草圣旨,还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字样!朱棣想灭他九族,但是他发誓,灭我十族又如何?有九个人,怎么会有第十个?朱棣决心把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列为一个宗族,和这个宗族一起成为“十大宗族”。总共有873人在农历新年那一年全部被处决!执拗不屈的方孝孺终于死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十族惩罚”的人。
袁崇焕
袁崇焕灵池
袁崇焕,汉族,广东东莞石碣人,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一生戎马,在镇守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方面功勋卓著。在对清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魏忠贤却不准辞官回乡。明朝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受到重用。击退皇太极,解决京都之围后,魏忠贤的余党以“擅杀道帅”、“与清廷媾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趁机实施反制,致使崇祯皇帝误杀袁崇焕,并因通敌而被判叛国罪
中国古代历史战国时期秦国有哪些有名的宰相?
1、魏冉
魏冉是秦国丞相,魏冉实力很大,拥立了秦昭王,并消除了争位的对手,在秦国独揽大权,保举白起为将。联合秦韩赵魏燕夺取陶邑,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后忧思陶邑。
2、范雎
范雎是秦国宰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恩怨分明,是个很有眼光的人。长平之战,两军对垒三年,使用反间计让赵括为将军,大破赵军。失宠秦昭王,不久病死。
3、蔡泽
蔡泽是秦国丞相,献计秦昭王攻灭东周,被人攻击,害怕被杀,辞掉相位,封刚成君。哲学上,倾向于道家,着重发挥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4、吕不韦
吕不韦是秦国丞相,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嬴政年幼之时,吕不韦为封为相邦,号仲父,辅佐朝政。编纂《吕氏春秋》,对秦王兼并六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5、李斯
李斯是秦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辅佐秦王政灭诸侯、促使他完成帝业,封李斯长史。助秦王统一六国,李斯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最后惨遇小人赵高,被赵高腰斩咸阳。
嗯嗯,秦国历史上的丞相有百里奚, 蹇叔,李斯、吕不韦、 商鞅 ,张仪, 等等。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字通古。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师从荀子,他和师弟韩非之间的故事,让小编想起庞涓和孙膑。然而,韩非和孙膑却是两个结局。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始皇采纳,保证了山东六国的精英士人,没有东流。秦始皇称帝后,李斯任为丞相,主张郡县制,制定法律,构建秦朝的文明框架。
吕不韦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本是商人,后弃商从政。庄襄王时相国,封文信侯。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实际的执政者。吕不韦执政期间,秦国攻取周、赵、卫的土地,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为后来秦始皇剪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不韦主张宽政缓刑,主编《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政见相左。
张仪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惠文王时期,任相。《史记》中说,张仪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仅凭一张巧舌如簧的嘴,戏弄天下诸侯,为连横奔波一生。苏秦在东方合纵抗秦,张仪就搞连横救秦。想象一下,若无张仪纵横捭阖,六国合纵攻秦,秦国可就危险了。
商鞅
属于法家,是战国时改革家的代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大出于天下。后来秦国能统一海内,在商鞅变法时便已埋下了伏笔。商鞅之后的丞相,都遵循着他的法治思想。商鞅排在第一,实至名归。
这几大名相功勋卓著,是他们前赴后继,宵衣旰食,才使得秦国崛起,统一。他们的功绩是难以磨灭的。
独孤信的事迹
兰陵王的也行 显贵家族
魏晋末年 独孤信
,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公元四世纪末期,北方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联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个部落,其中鲜卑化的匈奴独孤部地位显赫,它世代与拓跋部王室联姻,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两位姑母,分别嫁给独孤部的首领与王子们,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亦为独孤氏。 独孤信便出生于这样的一个显贵家族之中。他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祖籍云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到独孤信的祖父俟尼时,俟尼举部迁往武川,在北塞防戍边隘。当时北魏都城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防御柔然,北魏太武帝在北魏的北部边境,沿边要害之处设置了一些重要的军事重镇,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俟尼便担任过沃野军镇的镇将。俟尼辞世后,由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者继任部落酋长。独孤库者英勇豪爽,讲求节气,北镇人民无不敬服他。其妻费连氏也是贵族出身。由于有这样的高贵血统相传,他们的儿子独孤信天生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并且,因为独孤信自小生活在辽阔的北方大草原上,受当地尚武之风的感染,骑马射箭,无所不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熟读百家经史,深受汉文化熏陶。他认为祖宗们南征北战,威震四方,虽重武略,却忽视了文治,于是亲政后他便大兴“文治”。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他力排众难,迁都洛阳。南迁的鲜卑贵族们迅速汉化,而仍留在北方驻守边防的鲜卑贵族们则因远离都城,受汉化影响小,依然保持着鲜明的鲜卑旧习:姓复姓,说胡话,着胡装,崇尚武艺,聚部而居。他们逐渐被淘汰,地位骤降,身份沦落。独孤家族亦是如此。 戍守北方的鲜卑士兵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沦为“府户”,位如奴隶,怨声载道,加上当地是各少数民族杂居之所,民族冲突日益严重,北部边塞成了一个充满危机的火药桶。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初,高平镇(今甘肃固原县)镇兵推举高车酋长胡琛为高平王,举起起义大旗,北方人民欣然响应。义军力量迅速壮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沃野镇,胡琛又派遣大将卫可孤率军攻打怀朔、武川二镇。
北塞俊郎
武川豪强贺拔度拔、宇文肱闻风,赶紧在当地招兵买马,组成了一支宗乡武装以抗击起义军。日后从这支小小武装中走出了不少人物:北周王朝的缔造者宇文泰,名将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兄弟,独孤信亦是其一。尽管家道中落使独孤信对已汉化的洛阳集团深感不满,但他毕竟是一个贵族子弟,义军起义直接威胁到了他的自身利益, 独孤信
故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几度出生入死,名扬一方。武川豪强们奋力抵抗,袭杀了卫可孤,给义军以重创。无奈此时“六镇风暴”刮起,席卷北魏。武川旋即被攻下,首领贺拔度拔不幸阵亡,群龙无首,队伍解散。 独孤信只得随其家流徙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可才安定下来不久,起义风浪又波及到了河北。葛荣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率军起义。定州人民将对鲜卑统治者的满腔愤恨转嫁到当地北镇流民的身上。为免遭杀戮,独孤信被迫加入义军队伍中,成为葛荣的一名部下。此时的独孤信正是一位翩翩少年,风流倜傥,才貌出众,且好“自修饰服章”,军中人皆称他为“独孤郎”。 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了河阴之变,掌握了北魏实权。这年秋天,他与葛荣在滏口展开大战。葛荣麻痹轻敌,战败身亡。尔朱荣见俘军中的独孤信本是鲜卑贵族,又年少英勇,气度不凡,便提升他为别将。不久,独孤信受命征讨义军的残余势力韩楼,他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单枪匹马,出阵挑战,一举擒拿了韩楼手下的一员干将袁肆周。此后,尔朱荣对他更加看重。元颢入洛阳后,独孤信再次受命为先锋,与颢军战于河北,破之,赐爵爱德县候,后迁武卫将军。 尔朱荣 独孤信
死后,高欢尽灭尔朱氏,独揽北魏大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可一世,唯独当时坐镇荆州和拥兵关陇的贺拔胜、贺拔岳兄弟不肯从命于他。于是高欢挑拨离间,唆使关西将领侯莫陈悦谋杀了贺拔岳。贺拔胜得到消息后,意恐奸人从中获利,忙命身边的大都督独孤信立即入关,接任贺拔岳的职位,招抚余众。独孤信日夜兼程地赶到陇关,才得知岳部将士们已推举字文泰作了统领。宇文泰也是武川镇人,与独孤信自幼相好,后又在沙场上并肩作战,感情笃厚。二人异地相见,分外高兴。不久,独孤信受命到都城洛阳向北魏孝武帝报告关陇一带的情况,行至雍州(今陕西西安),恰好遇见孝武帝派遣的大使元毗,遂中途折回荆州贺拔胜处。尔后,他“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忠义为先
高欢在朝中掌权,想自立为帝的心思昭然若揭,孝武帝实则是他手中的一个傀儡,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拢宇文泰、贺拔胜等人,暗中调兵遣将,决定与高欢决一雌雄。但孱弱无能的他哪里是高欢的对手,最后只得西逃长安投靠宇文泰。众人见之,军心大散,一夜之间,逃亡者竟超过了半数。 独孤信闻讯后,颇感为难。因为当时他的父母妻儿全在高欢的辖地之内,若想追随皇上,则需舍家而去,落个“不孝”的名义。但孝武帝毕竟是堂堂一国之君,身为下官不为其尽忠效力又会有“不忠”之嫌,况且他的昔日好友如今都已坐镇西边,于其前途甚为有利。权宜片刻之后,独孤信还是决定追随皇上,西入关中。于是他马不停蹄,一路追赶,至洛阳西北的漉水终于赶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见他单骑而至,心中真可谓感慨万千,叹声说:“将军今能辞父母,捐妻子而从朕,‘世乱识忠良’,此话当真不假呀!”遂赐御马一匹,进其爵为浮阳郡公。 自此,魏分东西。是年,高欢另立孝静帝,自己执掌朝政,并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则鸩杀了孝武帝,于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二者分别以怀朔系军阀集团和武川系军阀集团为靠山,开始了十多年的对峙。
竭诚尽忠
荆州成为东魏的领地,但当地的人民却“心犹恋本朝。”因独孤信曾在荆州任过大都督,对当地民情甚为了解,西魏 独孤信
朝廷便任命他为掌管三荆州军政事务的都督、东南道行台(派驻地方兼管民事的官员)、荆州刺史,想以此来招抚荆州人民。 独孤信遂起程。到达武陶时,东魏的弘农太守田八能率领一群蛮兵将其挡在淅阳城(今河南西峡县北)之外,同时东魏都督张齐民也受命率3000名步兵与骑兵尾随独孤信之后。当时独孤信所带兵卒还不到1000人,形势十分严峻。他稍作思量后,镇定地对部下说:“敌众我寡,若回头攻打张齐民,前方之蛮人定会以为我军撤退,必将转守为攻,这样我军就会首尾受敌,难以脱身;不如首先进攻前面的田八能,若能击败他,张齐民军就会不战自溃了!”于是他领兵力挫田八能,张齐民果然随之败逃。独孤信接着又乘胜袭击穰城(今河南邓县),当时穰城由东魏西荆州刺史辛纂把守,辛纂带领兵马出门迎战,被独孤信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城门还未来得及关上,独孤信已令都督杨忠为先锋夺城。杨忠对守卫城门的东魏士兵们大声喝道:“我大军已至,城中还有人马接应。你们若想寻一条生路,为何还不避开逃命去呢?城门上的士兵一听,顿时作鸟兽散。杨忠趁机率领士卒冲进城内,擒杀辛纂,城内的军民吓得服服帖帖。独孤信接着又分开兵马,平定了三荆。但东魏岂肯善罢甘休。半年过后,高敖曹、侯景突然率军进攻穰城。独孤信见大兵临近,自己则势单力薄,赶紧向朝廷求援。可西魏援军久久不至,终于寡不敌众,只好与部下杨忠弃城南下投奔梁朝。 南梁的都城建康是一个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繁华富庶的都市,但这一切都不能吸引独孤信。他虽身居其中,心却无一日不思念着北方故土,终日郁郁寡欢。他几次上书给梁武帝请求北返,西魏也派遣使节来与梁商讨此事,但均未果。一直到三年过后,梁武帝才允许独孤信等人北返。独孤信闻讯后,欣喜之余不禁泪下:“我苦苦期盼达三年之久,终于盼来了今日!”临行前,他向梁武帝告辞。武帝问他:“朕闻你父母均在山东,不知今将何往?”独孤信不假思索地说,“为君臣者岂能因顾念家人而事二君乎?”梁武帝听后感到十分惊奇,他没想到这位北方蛮族之士竟会如此注重忠义礼节,遂备厚札相送。 独孤信返回长安后,因自己兵败东魏,又弃城奔梁,“亏损国威”,上书给魏文帝请求治罪。文帝阅后,不置可否,便交由尚书们商议。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人奏曰:“独孤如愿兵败,使国蒙羞,理当受罚。但他独守孤城,只因援军未至才被迫投奔南梁,且他有平定三荆之功。请陛下赦免其罪,官复原职。”独孤信因祸得福,不久便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独孤信图片锦集(12张)?
武功文治
独孤信卓有军事才华,被誉为一代名将。当年的“独孤郎”还只是锋芒初露,如今的独孤大将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久经沙场,用兵如神,屡次出奇制胜,为西魏立下汗马功劳。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刚从建康归来不久的独孤信便跟从宇文泰出征东魏。此次出兵十分顺利,一路势如破竹,弘农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败高欢亲率的10万大军。得胜后班师回朝,文帝对众将士大加赏赐,独孤信被封为河内郡公。 一日,独孤信巡行于俘虏营中,偶然发现了一位远房亲戚,忙—上前去寻问家中情况,谁知那位远戚却告诉他其父已经过世了。独孤信顿时肝胆欲裂:“没想到当初一别之后,我们父子竟再无见面之期了!”于是赶回家中,“发丧行服”。 不久,他接令回朝,与冯翊王元季海一起统兵两万直逼洛阳。时任洛阳刺史的广阳王元湛闻风丧胆,弃城而逃,独孤信等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金墉城。大统四年,东魏卷土重来。侯景、高敖曹二人为先锋围攻洛阳,高欢则亲率大军随后而至。东魏军来势凶猛,“悉烧洛阳内外官寺、居民,存者什二三。””独孤信等被围困在金墉城内,情况大为不妙。此时,独孤信异常冷静,一方面派人十万火急地送信至朝中请求增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气,严加防范,固守城中“旬有余日”。当时西魏文帝正欲与丞相宇文泰去洛阳祭拜列祖列宗的园陵,收到告急文书后,马上率援军东行。至澶东,侯景等人连夜解金墉之围离去。宇文泰轻骑追击至黄河边上,侯景布阵迎战。因战马中箭受惊,宇文泰不幸跌下马来,幸为李穆所救,只得败退而归。西魏军稍作休整后,再度发起进攻,“是日,东、西魏置阵既大,首尾悬远,从早至晚,战数十合,气雾四塞,莫能相知”。独孤信、李远任右面先锋,赵贵、怡峰任左面先锋,交战皆失利,其他将领见状忙引兵后退。独孤信本已身处劣势,又见文帝、宇文泰不知去向,深知自己也无回天之力,只好弃卒先归。 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从三鸦出发,准备收复荆州。独孤信统5000骑兵驰出武关增援,侯景一见,连忙撤军返回。 第二年,岷州(今甘肃省岷县)刺史赤水纠集蕃王梁仙定举兵反叛,朝廷下诏令独孤信率军讨伐,以平定叛乱。独孤信奉旨至岷州,见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们身为朝廷命官,沐浴龙恩,而今竟举兵反叛!看我不拿你们这等不忠不义之贼!”两军交战才几个回合,梁仙定就被独孤信的部下杀死。但其兄弟儿子们仍不死心,率余军继续作战。独孤信勒兵转向万年,驻扎在三交谷口。叛军不肯屈服,“并力拒守”。独孤信想:长此纠缠下去,于我军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计,诡骗叛军道:“你们这些叛贼死到临头还不反悔,今我大军已至,尔等已身陷重围之中了!”叛军闻知大惊,环顾四周,只见山上风吹草动,果真似有万千大军埋伏其中,吓得赶紧放下武器,抱头鼠窜,各自逃命。独孤信率军乘胜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里的叛军知道大势已去,慌忙出城缴械投降。独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为太子太保。 魏自分东西以来。两边各不臣服,常为领土之事争战不休。大统九年(543年),烽火又起。高欢与宇文泰各自率兵在洛阳邙山展开大战,经过几次交锋,西魏左军赵贵等五员大将相继失利,东魏占居优势。宇文泰又亲自出阵与东魏交战,再度失利,只好在日暮时分引兵逃走。高欢忙派兵追击。正在这个危急时刻,独孤信赶到,与于谨招聚剩下来的散兵游勇,从后部偷袭东魏追兵。追兵怎会料到身后竟然还会有敌军,顿时惊慌失措,军心大乱,“西魏诸军由是得全”。 西魏不仅外有东魏强敌,内部反叛亦接连不断。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聚众反叛,独孤信率怡峰前去征讨。宇文仲和固守武威城,独孤军屡攻不下,相持甚久。独孤信仔细斟度形势,终于找出了叛军的漏洞。是日深夜,他命手下诸将用云梯从东北方攻城,自己则率精兵从西南方进攻,两面夹击叛军。城内宇文仲和的士兵们正昏昏入睡,及待发觉,虽奋力抵抗,但为时已晚了。黎明时,独孤信等便攻入城内,擒捉宇文仲和,并俘获了叛民6千户,全部解押至长安。独孤信因此被拜为大司马。 此后,独孤信又分别于大统十三年、十六年两次出征,进位至柱国大将军。与丞相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李密曾祖父)、陇西公李虎(李渊祖父)、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并为八柱国,“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并且福荫诸子,他的五个儿子分别被封为公、侯、伯,累计加封四千户。
功勋卓著
独孤信兼通文武之道,能张能弛,不仅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也是一位长于治理地方的官员。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他进据洛阳时,洛阳城已是荒凉一片。昔日的繁华消失殆尽,残垣断壁时有所见。许多居民流亡离散,名门士族更是踪影全无。独孤信得知河东籍的柳虬和裴诹之还分别留居阳城和颍州,便征召他们,分别任命他们为行台郎中,开府蜀。有了这些当地名门望族的协助,独孤信威信大增。弘农裴志本已隐居山中,此刻却“纠合义徙举广州归同”,陈析、韩雄等地方豪强相继投奔到独孤信帐下,原属东魏的颍、豫、襄、广、陈留等地也自动并入西魏领土之中。 独孤信在坐镇陇右的近十年中,治绩更为突出。陇右是西魏的后方,各民族杂居在此,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人们一旦有冤屈上诉,几年都得不到解决。这里是一块是非之地。西魏朝廷也为此大伤脑筋,数易刺史,但均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大统四年,独孤信任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独孤信对当地的情况早已有所耳闻,但他毫不畏惧,决心治理好陇右。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办理数年来积压的案件。他铁面无私、据实查办,不论犯人有何后台,均按其罪行加以处治。这样,百姓们郁闷心头已久的冤气终于得到化解,心相归之。而当地豪强亦被他的此举所威慑,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了。收拢民心之后,独孤信又“示以礼教,勤以农桑,”几年下来,州府府库充实,百姓也日渐富足。邻地的流民见之,纷纷举家投附,秦州所辖户数一下子增加了几万。顿时,独孤信名声大噪,“信著遐迩”,宇文泰因此赐其名为信。 只是树大招风,一篇《檄梁文》为他招致祸根。《檄梁文》是侯景之乱之际东魏大臣魏收写的一份奏折。魏收在文中诡称独孤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泰得知,遂起戒备之心。趁独孤信移镇河阳之际,任自己的侄子宇文导代替其职,并且还亲自视察其地。
鸟尽弓藏
西魏政权一直为宇文泰所控制。宇文泰,字黑獭,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当初魏孝武帝败给高欢后,能在西边得以苟延残喘,全靠宇文泰。但由于孝武帝不甘再次沦为傀儡,西迁不到半年即被毒死。此后,西魏的三个傀儡皇帝——文帝、废帝、恭帝都在宇文泰的操纵下先后上台。 宇文泰与独孤信是同乡,世居武川,其发迹也主要依靠武川势力集团。他深知独孤信风度弘雅,深得人心,且功高勋著,在武川集团中威望甚高,不得不对其加以防备。独孤信亦察出事有端倪,便主动上书,提出自己身居陇右已久,请求还朝。宇文泰假意不许。正好此时东魏使者带来独孤信母亲亡故的消息,独孤信再次上书,“陈哀苦,请终礼制”。宇文泰又装作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让他发丧行服。当然,宇文泰也心存愧疚,毕竟独孤信与他从小相善,为他效力不少,便追赠其父独孤库者为司空公,其母费连氏为常山郡县,并且于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升迁独孤信为尚书令,待六宫建制之后,又拜他为大司马。 可这一切并未挽回什么,二者之间的间隙由此产生,并不断扩大。 宇文泰广聚英俊豪杰于其麾下,数度东西征战,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坐镇天下打好基础。到恭帝时,西魏已名存实亡,宇文氏的夺权篡位只是早晚之事了。宇文泰开始考虑立嗣的问题。他自己已不想篡位,故在立嗣之事上慎而又慎。此事也的确非同小可,因为被立为后嗣的人将是明日之君,宇文家的江山全掌于他一人之手。宇文泰已有一嫡子略阳公宇文觉,系其正配夫人冯翊公主所生,他应是理所当然的后嗣。然而宇文泰却久久不能作出决断。这是因为在宇文觉之前,姚夫人生有一庶出长子宇文毓,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独孤信的长女。宇文泰担心立宇文觉为后嗣会使独孤信生出异心。 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出绝妙好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他召集公卿们共同商讨立嗣之事,颇为难地说:“我意欲立嫡子觉为后嗣,又恐大司马独孤公多心。你们以为该如何是好?”独孤信乃朝中元老,威望极高,众官员左右为难,亦不知如何是好,唯有保持沉默。整个大殿寂静无声,突然尚书左仆射李远站出身来,声色俱厉地道:“立子以嫡不以长,此乃自古以来的道理。略阳公身为嫡子,立他为嗣是理所当然之事,宇文公还何须多虑!若是担心独孤信不从,请让我先斩了他!”遂拔刀而出。众臣惊竦震动,不知所措。宇文泰亦赶紧站起来,故作发怒地说:“休得无礼!有话好讲,何至如此!”独孤信见状,知道一切都是事先图谋好的,深感无奈,只得说:“的确应立略阳公为嗣,我并无异议。”李远方收起剑来。如此一来,还有谁敢不从,众人纷纷表示李大人所言极是。立宇文觉为后嗣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 事后,李远拜谢独孤信说:“只因事关重大,才有刚才冒犯之举,请独孤公恕罪。”独孤信心中气恼至极,但也无可奈何,只淡淡说了一句:“今日之事全赖李公才得以定下呀!” 朝中归来,独孤信忧愤交加:我捐家为国,几十年来征战沙场,治理地方,为宇文氏竭尽效忠之力,而今却遭他嫌忌,受他排挤。前景难测呀!
悲赴九泉
这年秋末,宇文泰北巡,不慎途中身染重病,便派驿马传令召见侄子中山公宇文护赶到泾州拜见。宇文泰说:“我自知大限已至,而几个儿子尚都年幼。如今外面敌寇强大,天下大事就全托付于你了!你一定要尽力而为,以成我平生之志!”几天后,字文泰卒于云阳。世子宇文觉继位,独孤信被任命为太师、柱国、太冢宰。 宇文觉当时年仅15岁,一切大事均由宇文护裁夺。不久,宇文护建立北周,立宇文觉为周天王,自任大司马。宇文护名望地位一向较低,虽受宇文泰倚重托以后事,但众王公大臣对其独掌政权,专横跋扈皆怏怏不乐,不肯服从于他。其中以赵贵为尤。赵贵也是朝中元老之一,当年正是他首推宇文泰代统贺拔岳的余部使其从此发迹,后又跟随宇文泰屡次出征,被封为八大柱国将军之一,地位等同于宇文泰。谁知宇文护建立北周后,竟加倍排挤他,地位大不如从前。赵贵不堪忍受,想除去宇文护,但他的势力还略嫌单薄,于是他想到了独孤信。赵贵早知独孤信遭宇文氏排挤已久,心中正愤愤不平。独孤信听赵贵一说,深觉言之有理,只是又感时机尚未成熟,便劝赵贵不要鲁莽行事。岂料此事竟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朝廷。宇文护大怒;趁赵贵上朝之际将他抓起来,所有关联此事的人都满门抄斩,唯独孤信除外。因他名望素重,只是免去了其官爵。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宇文护如何能容得下有心反叛自己的人。一个月后,御赐毒酒,逼令独孤信自尽于家。时年。独孤信55岁。 独孤信在魏分东西之际毅然舍家为国,选择西魏。此后,他苦苦跟随宇文泰达几十年之久,为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竭诚尽忠。正是在独孤信这样一批英雄豪杰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势力不断增大,羽翼日渐丰满,使得西魏政权最终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独孤信也因此从西魏末相变为北周开国元勋。 只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开国元老一样,独孤信虽辛苦一卓,功勋卓著,竟不得善终。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虽官爵累加,权力却被架空,到北周开国之际,竟被迫饮鸩自尽,溘然逝去。 不过在其身前身后,有三个女儿先后封为皇后,诸子亦加官进爵,正如《北史》所谓“三代外戚,何其盛哉”。这也许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编辑本段侧帽风流
独孤如愿不但少年英雄精于骑射,而且生得俊美非凡,他出身于鲜卑贵族之家,更擅于修饰,因此自少年时便被称为“独孤郎”,后来做官更被上下级同事公认为“璧”人。 独孤信
彼时秦州刺史任上发生的一件事最能体现独孤如愿的绝世风采。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微风吹斜了也不知道。谁知晚霞映照着这样的骏马少年,却将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鲜衣怒马,翩翩少年,夕阳晚照,冠帽微斜,这还是人吗?根本就是神仙降世啊!众人一时心向往之,都想要学学。买马习射是来不及了,于是——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厘半分…… 后人有言——独孤将军如此玉树临风,妻子也肯定错不了。遗传基因好,所以几位独孤小姐肯定都是美女,并且使得隋朝皇族也都长得一表人材。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俊美皇族。
独孤信(502-557),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人,中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云中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
独孤信(502—557),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望族。西魏、北周大将。北朝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其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其祖父俟尼自云中到武川任镇将,将家迁于武川,祖孙三代皆以武略称。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卫国公。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宇文泰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唐元贞皇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位三朝国丈就是西魏宰辅独孤信。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历史上,功勋卓著却悲剧收场的四大权臣分别都有谁?
在中国历史上,主弱臣强的时代并不少见,也出现了很多权臣。有的权臣取得了胜利,像曹操、司马懿,最终能靠子孙改朝换代。而有的权臣则失败了,如赵高、董卓就是身死族灭。但在这些悲剧收场的权臣中,却有一类最悲剧——他们功勋卓著,为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不世之功,但最终却因为权力的斗争失败,下场悲凉。
一.窦宪
窦宪是东汉名将、外戚,他妹妹是东汉章帝的皇后,凭借外戚的身份,窦宪受到恩宠无比,即使公主都畏惧他的势力。汉章帝死后,年幼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作为太后哥哥的窦宪内主机密,外宣诏命,可以说是大权独揽。
当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与汉朝交好,和亲不断,北匈奴则不停骚扰大汉边境。于是,窦宪率领北军十二郡将士,出塞讨伐北匈奴。双方在稽落山决战,北匈奴大败,窦宪俘虏了二十多万匈奴部族,马、牛、羊、驼百余万,一路追击三千里。最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勒功,这也就是与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齐名的“燕然勒功”。而北匈奴遭受窦宪重创,单于遁逃,就此在历史上消失。有人说后来肆虐欧洲的匈人,就是北匈奴人的后裔。
窦宪平定匈奴,威震天下,有大功于汉朝,这也让本来就嚣张跋扈的窦宪更加不可一世。窦宪把持朝政,爪牙遍布朝廷,刺史太守都出于他的门下,忤逆他的人都被逼自杀。窦氏兄弟贵重显赫,倾动京师。面对这种情景,逐渐长大的汉和帝非常不满,他利用窦宪班师回朝的时候,发动禁军罢免了窦宪,把窦宪贬回封地后,又派人逼令窦宪自尽。一代权臣,就此落幕。
二.尔朱荣
尔朱荣是北魏名将,家族世代都为北魏镇守秀荣川。北魏末年,北方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起义、河北起义等大乱,北魏军队屡战屡败,一时天下大乱。尔朱荣趁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北魏镇压起义的同时,逐步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他麾下的高欢、贺拔岳、侯景、宇文泰、李虎、独孤信等人,日后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尔朱荣起兵后,最先击败的就是实力最强的在河北起义的葛荣。葛荣手中有三十万大军,而尔朱荣只率领七千轻骑兵单军直入,一战擒获葛荣,葛荣大军顿时崩溃。这时,青州又爆发了邢杲起义,也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北魏朝廷的军队无力取胜,又调尔朱荣前去平叛,尔朱荣自己继续扫荡河北葛荣余部,派部下元天穆、高欢平定了邢杲。
就在北方基本平定时,本来不起眼的南梁北伐军却创造了奇迹。在名将陈庆之的带领下,七千白袍军长驱直入,攻下了北魏首都洛阳,北魏孝庄帝仓皇北逃,黄河以南尽数归附。一时民间传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最后,又是尔朱荣集合全部兵力回军与陈庆之决战,白袍军全军覆没,北魏朝廷转危为安。击败白袍军后,尔朱荣派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率领贺拔岳、李虎、宇文泰等人入关,平定关陇起义,至此尔朱荣统一了北方。
在尔朱荣平定北方后,为了权力他与孝庄帝的矛盾日益尖锐。因为尔朱荣对北魏朝廷可以说是再造之功,如同昔日曹操对东汉朝廷,所以北魏朝政均由尔朱荣控制,连孝庄帝身边的大臣、内侍都是尔朱荣的眼线,尔朱荣还逼孝庄帝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尔朱荣狂妄之下,觉得自己已然天下无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结果,一次面见孝庄帝时,居然只带了几名亲信进殿,结果一进去就被伏兵所杀。可怜一代枭雄没死于战场,却死于宫廷阴谋。
三.宇文护
宇文护是北周权臣,他是西魏实际建立者宇文泰的侄子,早年即跟随宇文泰征战。宇文泰死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宇文护。当时外有北齐高氏家族和南梁,内有与宇文泰平素地位相当的各位柱国,可谓危机环绕,一个不小心,宇文家族就要万劫不复。
宇文护在危急时刻不负宇文泰所托,他先逼西魏皇帝退位,推举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当了皇帝,建立北周,确定了宇文家与其他柱国家族的君臣名分。然后,他又杀死了图谋夺权造反的柱国赵贵和独孤信,就此消灭了内部反对势力,安定了北周政局。但宇文护为了长期把控政权,先后杀死了北周孝闵帝和北周明帝。虽然宇文护自己不想当皇帝,依然以宇文泰托孤大臣自居,但是谁想分走他的权力他就杀谁,即使是宇文泰的儿子名义上的皇帝也不行。最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宇文护面见太后时,从背后偷袭杀死了这位堂哥。可即使是宇文邕,也不会否认这位权臣堂哥对北周的重要性。
四.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清朝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虽然争夺汗位失败成为摄政王,但已经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了。多尔衮抓住机会,招降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就此清军入关,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接着,多尔衮坐镇北京,指挥英亲王阿济格灭大顺,肃亲王豪格灭大西,豫亲王多铎灭南明,基本完成了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可以说居功至伟。
然而,多尔衮是军事家政治家的同时,他还是个权臣。他不但欺凌顺治皇帝,打压豪格、济尔哈朗等其余皇族宗王,甚至逼孝庄太后下嫁给他,让顺治封他为皇父摄政王。其结果就是,多尔衮死后不到一个月,顺治就下令夺爵削坟,又把多尔衮尸身挖出挫骨扬灰。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帝时,才给这位大清入关功劳最大的睿亲王平反。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功勋卓著的“硬核狠人”最后却不得善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