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老子》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有哪些

时间: 2023-11-06 17: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老子》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有哪些

《老子》这本书表达了什么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要字数很多的那种
其核心思想是大道“无为”,人道应法天道,所以为无为以至无不为,老子得道主要就是自然而然,遵守规律,不妄为.还有就是辩证的关系,老子强调守弱处下,像水一样,但不是懦弱,弱与强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把握度.

老子(道德经)思想学说内容及篇章所在?

道德经五千言,授古体以立论,治世修身,皆可用也。道德经,首讲「本体论」,以「道」为基本概念,说「道」为宇宙万象的真体,宇宙出于「道」,无「道」即无宇宙。说「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这种说法,即是老子哲学的主干。

《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老子最高的思想范围,「道」的意思是「自然」。老子观察自然界与人事间的结果,发现并归纳出一抽象的法则或规律道,「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就自然界说,这「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老子想象出「道」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气,天地不分,独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轨道,圆形运行,无声无息,(没有生物)永无休止。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地球最初的现象称为「大道」,大曰逝,逝是无穷尽的脑部运动,大曰远(想无限远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后便可以归真返朴--反(返)。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指「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交合,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则;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法自然

「道」,因变化不已,不可执着,而且应站在相反的位子看问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道产生有无,但道从何而来?此徫大微妙,非人智所能尽窥,非语文所能描尽,万物循之而生,而成,而变,此力健行不息,周行不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我们以人定义T1,以地定义An,以天定义In,以道定义T4。所以说,道是无限大的,而天、地、人也是无限大的,这种无限大的现象,就是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存在的。自然是本性使然,故效发自然规律,可以保身、存位、驭众、治国。

这种将自然律表现于事物上的特性,名为「德」,故「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人类的最高修养,莫如依道之动,反本归真,「如婴儿之未孩」(孩指未喜爱,一种无知无欲,天真无邪之人生)老子观察了万物自然的变化情形,又了解到社有亡的因果关系,发现任何事物都含有正反对立两方面;并且互相依存。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进行,其所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和「祸福相倚」的。他提出了「祸兮福之所苟,福兮祸之所伏。」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致的时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着。故要避祸求福,便不可把福发展到极致,逾其限度,所以要谦逊、卑弱,知足寡欲,功成身退,要以柔制刚。换这之,就是要人懂得清虚自持,卑弱自守,使物极必反的事情不会发生。

「道」有很多意义,老子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道」变成的,「道」也有「行得通的正路」以及「宇宙间最高真理」的意思。

老子的政治观

对于政治,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老子的哲学精神相违背。

祟尚自然

「道」,来回的变化不已,来回于有无之间。我们应从自然去学习道,不应该反对「道」,自然是无限的,没有人为思想或行为存在其间的,故老子在政治上认为要顺乎自然。不执着,不强求,应随着道的变化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如果要顺从自然,便必先要「无欲」。其次要「不争」。最后要「无名」。这样便可以达到「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的自然致治的社会。他的的理想社会是国家小、人民少,不必冒生命危险远徙他方,与邻国也老死不相往来。对于一切器物,都不使用,回复上古时代的纯朴社会。把损害身心的思想或行为去掉,也就是无为。能够无为,心与自然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那就是无不为,也就是自然所表现的道,故「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上述是老子的理想国,和儒家的尧舜禅让差不多。第廿五章说:「大曰逝,逝曰远,远若反」老子经过无限的观察行动(逝),把思想放到无限远大的地方(远),最后,归真反(返)朴到上述的理想国去(反)达到无为的境界,而多个理想国的人民,都明白大道。

提倡无为

老子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张,盗贼多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人难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谓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此与儒家言上古之治,民生活安乐,同一境界。故有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犯重罪者判死刑,但人民不怕,依然很多人冒死去犯法取利,严刑峻法,失其效用。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挨饿)」目前很多地方还是如此。相对而言,低税制可以保障私有产权及降低交易费。在西汉初年,文帝、景帝以老子的「淆艀无为」(现畤经济学上的减少 *** 干预)理念治国,采用低税率,轻徭薄赋,成就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

老子主张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生、政治、社会、宗教等,都要顺其自然,不宜妄加干涉,这便是「无为」。故此「无为而治」才是老子真正的治国原则,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的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照。

为道日损表示我们的修练,老子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与罪恶的源泉,欲望和知识都令人民不安于现象,所谓「五色令人目肓,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这时人们就会运用各种手段肆行欺诈;人们利用智识对象不断分别辨认,乃致心灵发生变化,失去本来清静、净化的心境,结果只会产生悖妄的念头,产生世界上许多贪婪、残酷、虚伪的行为,从而失去人生淳朴的原始状况。把不必要的世俗东西或知识慢慢放弃,而回归本性T1,达到无为境界,

即本物本体In的境界,这时候也就是道T4,无为而无所不为境界。所以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使民无知无欲,孤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都国相望,鸡天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他主张人民要废弃知识与文字,以堵塞这一涸痛苦的根源。老子认为人的知识要进到「无知」、「无欲」的消极境界。便要去智,「无知」、「无欲」。他否认智慧,反对求学问,要「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回到上古「无知」、「无欲」的混沌世界。

老子又认为人类在道德方面的发展,正是人世间堕落的表现,照他看来,人们在自然的原始状态下,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但那时倒是个至德至淳的境界,他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诈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此,所谓「仁、义、礼、智」等行为规范,皆大道既废后,未分饰人类行为之事,是违反自然之理,应该一并废除。故他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人世纷扰,病痛的根源,来于人们失去澄静(浑噩)。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战争是强求的事,不是道,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

老子认为没有惑人外物的存在,就不会引起这些念头,人君者要提倡「不尚贤」,「不贵货」的风气,来压低「逞人」「逐妄」的念头。所谓贤便是指道德、智慧、荣辱等可欲之事,这些事原非生理必需,但人们在好名的妄念下,争相为贤,以求荣显,其至不惜出之以争,现在既不尚贤,那么大家便不会为名位而肆行争夺,故「不尚贤,使民不争」其次是「货」,老子认为把「难得之货」淡然处之,这样人们便不会为这「难得之货」挺而走险,强行厮夺,故「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大智若愚

老子认为人民要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没有事可做,人人无所作为,便可以做到「无为而治」,达到最理想的社会。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时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以要主张「无为」,因为他认为「有为」必定招致失败,有所得必有所失。然而,老子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要「无为」到底,他的最后目的,是在「无不为」。 *** 对人民不加干涉,结果却「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社会自然安定,人民自然没有痛苦,国家便得到治世,道便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知兵者知兵之害

此外,我们可从老子著作中看出他厌恶战争的思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人民反抗压迫,还复自由),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一件好兵器是不祥之物)……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与孙子兵法所言同),恬淡为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上述表示老子对战争的厌恶,与墨子学说相同,从字里行间,知老子也是个知兵者,不知兵不知兵之害,圣人无所不能,宜乎孔子对老子乃有犹龙之叹。

老子的处世观(人生观)

老子深知宇宙门往不复的常理「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都是自然三理,为人处世,老子不主「修身」而重「保身」,不谈「爱人」而尚「顺人」要做到「保身」「顺人」,就要「笃守虚静」,因为「虚」「静」是万物根源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扰,人事的纷嚣,仍以回返清静为宜,这正是反本归真的道理,如此则人能无欲无求,不为外物所惑。

人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灭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尝以水为喻,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 *** 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故处世应以柔为本。

老子认为人要像大海一样能够容纳所有的小溪流。他还说我们和别人相处,要像天和地一样,互相包容,大家才能够长久快乐的生活,千万不可以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独活。老子还认为世界上死掉的东西,都是长得过于巨大和僵硬的;活着的东西都是细小以及柔软的。因此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都不可以过于自大,也不可以僵硬,否则我们就会走向死亡之路。

「道」产生我们,供养我们,却完全没有要我们回报,又从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应像「道」一样不可以伤害别人;我们要学习「道」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更不可以要求别人回报。甚至别人给我们很高的名位,我们也不可以自大的以为我们的名位是应得的。

修身学道 

《老子》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这是老子所主张的教育原则。

虚其心──所以受道(客观研究自然)

实其腹──所以为我(充实所要学的事物)

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不受无理事物影响)

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身体强健可以任事)

 以上四个解释是严复先生扼要地对老子原文的解释;常无不正的念头,最聪明的人也不敢卖弄小聪明,若能不作坏事,天下无有不治的。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弃彼取此。」

由青、黄、赤、白、黑所绘制的物质多看了,会令人眼花,不懂得分辨好丑。由宫、商、角、征、羽五音组成的音乐,多听了会令人听觉麻木。由酸、甜、苦、辣、甘五味制成的食物,多吃了会令人味觉麻木。跑马、打猎的事做多了,会使人发狂。很贵重难得的东西,会使人整天担心被盗而整天不安。所以说圣人(得道之人)只为他的腹中修养而生活,不为耳目的享受而生活,是以舍弃彼而取此。

《老子篇》廿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意思是世人皆喜欢光荣,炫耀自己,以求富贵,我独安于贫贱和人们以为耻辱的环境,我宁愿守在谷底,让别人站在峰巅,谷底的位置无可再低,而高峰却慢慢会塌下来,填满谷底,哪时我会越站越高,而一向站在高峰的人就会跌下。这是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也是做人要遵守的道理。

其他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中》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还有哲学、美学、兵学、教育学……等等。

《道德经》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六千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中华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史记亦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像《易经》这样有名的书,里面的解释文字,其实都是受老子的影响,故此儒家还是很尊重老子思想的。

老子的影响

老子的理想究竟可否实现?还是它纯粹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境罢了,抑或人生不值得经历大风大雨?就因为所有的价值标准、爱憎好恶都市相生相对的?究竟道德经是一种法则?还是它纯粹只能提供我们另一种想法罢了。乌托邦是指老子的「理想社会」和「无为而治」方面,这是从政治和社会来看的。老子思想是元的,与其问老子的理想能否实现,不如先看看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再来深思他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是多方面的,像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学艺术中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哲学框架。有人说它「规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结构功能,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又说「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从某种意义讲,是以道家思想为哲学根据的儒家网常名教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要建立网常名教体系,并以此服人,就必须证明其天然合理性。这时,道家思想的作用显示了。董仲舒的『天人比附』,魏晋的『名教出于自然』,宋明的『天理』、『人欲』之辨,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道的范畴论证。」不仅如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在思维方式上,以理性直觉的特征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显示自身的特色。

就具体影响来看,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通过由申不害、韩非形成的法家学派,以及通过稷下道家形成的黄老学派,对汉代乃至于以后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方术,都无不影响。

同时,《老子》虽非兵书,但其深刻及具体的论兵思想,也对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发展和完善,有其不可抹灭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老子被与神仙方术结合,在东汉年间形成道教,成了中国重要的本土宗教。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被看成是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合点。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并非仅仅是由于道家,但是老庄思想确为其提供了一块必要的文化土壤。

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论,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没。老子还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对统医学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气功养生学之类的,和老子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像老子提到的「营魄抱一」、「玄览」就被看作是气功锻炼中的「意守」、「内观」,是一种特殊的气功境界。他如「专气致柔」等观念,也都对气功养生方面有许启示。

老庄对魏晋时期的的文学理论和玄言、山水田园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侈陈哀乐的建安诗歌,到旷达幽深的正始文学;从愤世嫉俗的咏怀诗,到返于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这色彩斑斓的魏晋文学,到处都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如此,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后来都被改造为中国美学史中的核心范畴,这对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念、虚实结构、创作观念等都和老子反对「五色」,主张「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不只是中国,在西方老子思想也有所影响或契合之处。有些西方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了某些启示,从而确立或发现新的理论。丹麦物理学家尔认为,中国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确立了与他相同的观点,这其中就包括了老子的阴阳观。李政道先生也认为,量子力学中一条很基本很重要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颇有相合之处。

《论语》《老子》中,都包含了哪些中国智慧?

首先,《老子》阐述真理,体现智慧。例如:“天道若有多损,但补之不足。”据说自然是有规律的(人类改变自然)。如果你做得太多,你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果你做得不够,你将得到自然的补偿。这太深奥了,难以理解。然而,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这句话的思辨性和真实性慢慢地显现出来。过度开发和掠夺会导致自然灾害。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错失发展机遇,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天道,虽多损,但多补不足”,这一点得到了证实。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其次,《论语》强调道德,认为人的道德是好是坏是社会争论、战争和各种恶行的根源。所以它强调道德的培养。可是人的心就像大海,善恶这两个字怎么能算进去呢?别说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即使以今天的技术发展水平,仍然不可能准确地掌握人们内心的想法。是君子还是伪君子总是难以分辨的。2000年前,孔子高呼“道德沦丧”,2000年后,世界哀叹“道德堕落”。有区别吗?说白了,《论语》感到了社会问题,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或者干脆就是不想想办法。这不是假设。儒家的道德观念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德的高尚与卑劣,至今还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是不可能,还是根本不可能?无论如何,没有原型。

最后,《论语》中的政治学说可以总结为保守主义思想,即对过去的传统和即有秩序的维护,例如孔子对礼的重视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另外孔子说的“礼”即是包括社会之秩序,也包括规章制度,所以有人说儒家只重视道德而漠视制度,这是对儒家的曲解。在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也是如此,老子的政治主张和孔子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传统之下的秩序不就是“我自然”的表现形式吗?注重人的真性情不就是“我自然”的实质内容吗?18世纪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爱德蒙·帕克说秩序是自由的基础,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可言;而传统代表的是自发形成的秩序,摧毁了传统,也就从根本冲击和动摇了社会秩序,以及自由的基础。《论语》表达的政治智慧也是如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权力的人克制自己不去破坏即有的社会秩序,天下就太平了。

论语中包含了进取精神,以人为本,关心天下事的中国智慧;老子中包含了谦退之心,以柔克刚,大智若愚的中国智慧。
一,如何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方式和道理。二,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知识可以做的事情。三,顺其自然发展,遵循客观规律。
包含了很多的思想,进行了文学方面的研究,会有新的理解,也会有新的认识,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可以让人们变得更聪明,也可以了解更多的优秀作品。
只适合封建时代。

从《老子》中,你学到了哪些道家的处世哲学?

在大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将《老子》背了一遍,今天过年回家,翻出来再看,收获颇多,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子》中折射出的道家处世哲学。

老子名老聃,据《史记》记载,他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其生卒年不详。《老子》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五千言,是诗体格言式的,用韵文写成,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老子》一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它既是一本论道的哲学书,也可以是一本政治理论书,甚至是一本兵书。它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多在道家,所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童鞋,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道家文化。

下面我将《老子》中的经典语句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其中包含的具体思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1、“无”的哲学

“无”中生“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导致“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为”论:[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乎;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无知”论:[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水”的哲学

柔弱胜刚强:[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水广大而善下:[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2]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水不争故善:[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不争”的哲学

“后”的理论:[1]我恒有三宝,恃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以退为进的哀兵战略:[1]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不争”是一种美德或人道:[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2]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争”可以避免过错: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不争”达到“莫能与之争”:[1]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辩证的哲学

祸福等相互转化:[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事物相反相成:[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上部分就是我总结的《老子》中关于处世哲学的几个方面。

老子指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现象,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古今、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美恶……我们学会了老子的哲学,可以从生活中无数的对立冲突中找到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道理,不致于囿于一端或限于困境而不能自拔。

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将事物的相反相成推向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总而言之,老子的处世哲学,表面上看偏向于消极、否定、退让,但骨子里是更深一层的积极、肯定和进取。太极拳就是老子或道家处世哲学的一种形象的表达。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我们生活的好坏也是相对的,有的人一直和别人比较,心比天高,怎奈何命比纸薄?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人生是不可逆转的,世间万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不能一味的固执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没有厚哪来的薄发?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到了这个年纪,该走的就放手让他走,该来的岁月也不会辜负了你!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要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规律。人生最难的的就是无为和不争,尤其是现在,急风骤雨的大时代里面,很多人为了名利而拼了命地往上走,往高处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回归本心了。

最开始读道家的著作,是从庄子的《逍遥游》开始的,里面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是一种飘然、洒脱的气质。此后,我对道家思想产生了很高的敬意,因为这些著作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教人们怎样解决和处理问题。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给人一种淡然超脱的启迪。“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果说庄子给人捉云捞月的超脱,那么读老子就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起起落落的节点上,都能够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前进是一种本能,那么在我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会感觉到自己技不如人,然后陷入深深的失落中去。读《老子》,就会发现,其实我们追求的东西,都是浮云而已。跟同学争奖学金、报送名额,这些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太愚蠢了。不争而善胜,不跟别人对比,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只要自己真正过得开心就好了。不懂得后退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进步的。在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就会看到转机和新的希望,在开心得意的时候再读,就能有新的突破。道生一,一生万物。从零到一的突破,正好孕育着从一到万物的创新。

《老子》里面,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后退”的思想,我们不争而胜,无为而为,以退为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知常,妄作,凶。”人要遵守规律。规律就是规矩,有规矩才能行正道。

跟随内心,无为而为,与天地共生,让身心自由。

老子出世人,

老子,作为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哲学上,他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引入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在我看来,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教给我们一种简单自然的哲学思想方法,使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决定什么时候做正确的事,什么时候做自然的事。比如说,要想忍辱负重,就应该像水一样谦卑下来,像山一样接受大地的杯具。说到底,法律就是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之所以知道事物、言行的美丑,是因为有比较,因为有丑,所以显示出美,要想美,就要去掉丑。我们过于强调一件事情的价值,所以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比如金钱,因此在追求中失去了平衡。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喜欢,为了快乐,为了被爱。喜欢、幸福和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然而,大多数人有很多麻烦,有很多痛苦,甚至有很多仇恨。因此,各种知识应运而生,拯救众生,教我们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

修行的方式有很多,即修真和修心。修真是佛法的外在实践,是提高能力,使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满足我们的欲望,获得喜欢、幸福和爱。心灵修炼是内在的佛法修炼,是为了实现道德的提高,使我们不受环境的影响,在精神上达到喜欢、幸福和爱。修真所要达到的是大能,修所要达到的是大德。

圣人一般都喜欢谈心性的哲学,因为修心所要达到的大德一般都相信人生的哲学,不与世事相争,只要活得好,就心满意足。即使关心世事,也要从中间取悦双方。不愿得罪皇帝,让群众说好。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提出的主要思想包括“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无相生”的思想,以及发展了道家学派的理论。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东亚地区。
老子的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虚无,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和演化的,而最好的治理方式则是让自然发展,避免强行干预。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道家学派,也影响了儒家、佛家等学派。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创作,如中国文学、艺术和音乐等。
老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宗教和政治思想等领域。同时,老子的思想也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贡献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1. 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引入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2. 他的本体论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一元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基础。
3. 他的朴素辩证法学说,对中国和世界建立辩证思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
以上就是老子的一些贡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提出了“道”“德”、“无为“等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贡献包括:
1.建立了“道家"学派:老子提出的“道“被
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运行之道,成为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这个学派对于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2.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指不强制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3.强调“道德”和“仁爱”: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的原则,发扬“仁爱”的精神。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地运用,成为了中国人民道德观念的基础。
4. 提出“虚无主义"的思想:老子提出的“虚无主义"思想,是指减少欲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之,老子是中国古代暂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暂学、文化。政冶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哲学家: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
留下了《道德经》这样的经典。
譬如《道德经》是老子著述自古以来“道”的解读,“道”只是出自老子的“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老子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将“道”描绘出来,传递下来,这就是老子的功德。
《道德经》里面的每个文字都是老子反复琢磨、总结用来表述所要表达的“道德”深意,所以每个字都不会偏离核心,都是为核心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字,每一句都与核心不违背。若能“通透”则每个字都可以得到“真义”,若不能通透则即便告诉你“核心”是什么,也难以理解。这就是老子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他经典的核心句也是一样道理,“核心”不在书中,而在读书人的心中。心能通观经典不拘泥于经典并能灵活运用,避开“众人”所讲“核心”的虚妄诡辩,也就是我常讲的读书要明体、知相、达用。
文章标题: 《老子》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281.html
文章标签: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  体现  传统  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