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现在讲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复兴的必要吗

时间: 2023-09-19 15: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3次

现在讲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复兴的必要吗

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所面临的危机是什么?如何解决?

传统音乐有哪些危机呢

仅仅凭借研究对象的“本土化”,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是无法真正实现的。本文在梳理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脉络的同时,指出由于近现代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势背景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薄弱,造成中国“民族音乐学”自我学术原动力的缺失;并主张中国古代音乐史及文化史学界的介入,真正做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立体纵深发展。

显然,“民族音乐学”是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已经逐渐不再成为人们争论的对象,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种观念、视角、态度去理解,并运用于音乐文化研究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同样倾向于共时研究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在国内民族音乐学发展的衔接上已经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工作和贡献,相当一部分该领域的学者以其自身丰富的传统音乐阅历作为研究基础,在吸取了西方民族音乐学文化相对主义及强调在一定的文化系统内以“局内、局外”视角进行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经验之后,已经做出了大量可观的学术成果,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纵观西方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音乐学术界的影响,尤其是在1980年南京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之后,国内学者针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民族性,尤其是对建立“中国学派的民族音乐学”问题进行了长久的讨论,至今,在中国如何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音乐学这一问题,仍然是学界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出于对民族音乐学的极大兴趣,笔者也就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希望在尽量摆脱国内现代学科划分体系影响的基础上,以一个中国的视角,尤其是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对西方民族音乐学自身的建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尝试性的判断与归纳,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曾经对“民族化”、“中国化”问题较为关注,并成为处理外来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西方民族音乐学进入中国后,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在共时研究方法上的相似性以及对民族音乐学名称的某些误解,一度出现主张以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研究来替代西方民族音乐学,使之成为民族音乐学的“中国流派”的观点。到了近几年,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民族音乐学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普世的学术观念,无需在国籍及研究对象上加以限定,因此,对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化”问题逐渐淡出视野,而转为关注研究方法及理念更新,并产生相关大量个案研究。至此,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步入了看似理论观念与西方相平等的对话状态。

关于建立中国学派的民族音乐学的提法,高厚永在1980年前后曾谈到“要坚持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系统而完整的中国民族音乐学。其实,世界上的民族音乐学流派亦多,他们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中国民族音乐学也应是世界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并希望通过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引进,“把我国当时尚处在闭塞状态的这些领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亚非拉音乐研究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宏观、更具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境界,从而把十年动乱中受到极大摧残、当时尚处在极度萧条之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亚非拉音乐研究’专业复兴起来”[1];魏廷格则建议用“中国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从而明确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研究的本土性[2];沈洽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从王光祈至今)的梳理,在一定的历史意义上构建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脉络结构,并以此作为西方民族音乐学“中国化”过程的解读视角[3];……显然,面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进入,首先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相关领域积极参与了互动与讨论,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担负起了民族音乐学部分相关研究与工作,不少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者通过学术转型,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在大量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讨论之后,学者们的关注点逐渐从之前的研究对象转移到了研究方法及观念的层面。诸如管建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讨论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性质问题[4];罗艺峰从普遍主义、相对主义到文化全元论的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音乐人类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展望[5];杨民康对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的讨论[6]等等,除此之外,大量田野个案的研究成果模式化地出现,移民音乐、仪式音乐、流行音乐等等新的论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要补充;并且,诸多相关学术会议频频举行,如专门从学术方法角度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单独成会,并引起来众多学者的呼应[7];国内学者的相关著作、文章不断出新。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逐渐发展升温,并已进入国际对话行列,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学术界的焦点。

但是,看似平稳发展的民族音乐学是否已经步入成熟了呢?在笔者看来,其中仍然隐藏危机,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反思。

二、中国“民族音乐学”危机——原动力的缺失

虽然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已经足以与世界对话,但是诸多学者显然并没有满足于中外共识的一般方法论的探讨,关于强调“本土化”、“地方性”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反思已经有所表现:杜亚雄提出了东方民族音乐学家应该发挥在西方音乐文化研究方面所具备的“局外视野”的优势[8];余鑫认为西方民族音乐学在“本土化”过程中仍然存在本土学者的缺失、本土音乐文化意识淡漠、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非纯洁性以及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困境等问题[9];郑元者则通过对于“地方性知识”论题的反思,提出音乐的中国经验不只是一种地方性经验,而应该是一种情境性的经验,它在艺术人类学所着力追求的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图的建构、艺术真理和人生真理的理解中有其独特的价值[10];……我们可以看到,此类民族音乐学“本土化”问题的关注视角与80年代初提出“中国化”问题的视角已经大不相同。其关注点已经从“对象本土化”的提倡转移到了“观念本土化”的反思,这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深度思考。

笔者以为,除了上述问题,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仍然存在潜在危机。学术发展方向取决于支持学术研究的原动力,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方向之一既然是“本土化”,那么支持这一方向的原动力何在?

认为西方文化体系是优于其他落后国家文化体系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在中国音乐界曾经有所盛行,主要表现在创作技法等音乐本体相关领域。客观地说,这种以“先进的”西方音乐体系为标准来评价或解释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形式及价值的做法,在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国内各音乐院校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要教学对象,并严重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现象即是“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当代具体表现,并且,随着这种思想与现象在国内社会文化意识的普遍传播,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价值判断等仍然倾向于西化,甚至直接影响到考学就业、学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困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当这些现实问题被认同为“正常、自然”状态时,对“欧洲中心论”原本应该突显的批判性被弱化了,对其反对之声越发无力。这便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危机的中国背景。

反思是西方人的文化“惯性”,这与西方人的宗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人善于反思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构建了“民族音乐学”。经过对殖民地文化的搜集考察、文化比较,到后来的文化多元、文化相对,西方人成功的从一个全球殖民者转变为全球文化的积极阐释者,并且以其自己曾经犯下“欧洲中心论”的错误来警示那些曾经沦为被殖民的世人,将“文化中心”转型为“观念中心”。仍然没有从过去的“欧洲中心论”思想摆脱出来的中国人是否会“顺理成章”的再次接受?

西方的文化相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反思。这里提出的不彻底,不是指文化相对的不彻底,而是指西方世界在提出“文化相对”的反思时,是建立在自身曾经错误的基础上,其背景是一个殖民者自我反省的过程,用比较直白的话说,应该是“他管住他自己就好”,而不是如同A打了B后,反省了自己不该打人,于是理直气壮的告诫B“你以后不要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做不是很滑稽吗?就怕这个B还觉得A所言极是,感恩戴德地将这种告诫牢记在心,莫名其妙的恪守这般真理。这在现实中并非没有对应:不少外国学者来国内讲学,他们带来了很多“知识资源”,这是我们欠缺和需要的,但是也不乏“传经布道者”,刻意表现出“我带来了你们尚未察觉到的问题”,所以“你们必须同我们一起反思”的姿态。这种“文化强势的反思”便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危机的西方背景。(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西方学者反思的虔诚,如同不能否认另一些西方学者的反思仍存在文化强势一样。)

但是,令人感到尴尬的是,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确仍在盛行“欧洲中心论”,我们的确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先,这导致西方成功引领我们来打破他们带来的“欧洲中心论”,建立文化相对世界。音乐就是文化、世界文化多元平等、整体视角下的人文观察等等,成为今天中国音乐学界恪守的至理名言。

也许这是一种抱怨,但是这样的抱怨并不是否定这些学术观念,这些学术观念都是极为正常的,正常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就以其作为为人处世的执行准则了。孔子时代的“六艺”,将音乐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成为承担“君子”名号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殊方异俗,歌哭不同”、“八方异俗,歌哭万殊”已经是音乐视角下的文化多元思想的直接表达;佛家禅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但将整体联系的视角表达的淋漓尽致,更加体现出了超出学理层面的精神内涵……

这便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当前危机——不是存在于学术理论方法问题上,而是出现在自我发展的“原动力”的缺失上,这种缺失的原因,正是前述两种危机背景的叠加。进一步说,我们如果摆脱不了这种“西方带领”的状态,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甚至是中国的音乐学,将一直跟随别人的脚步去走自己走过的路。
我传统音乐现在面临的危机就是传承人比较少,如何解决?应该把中国传统音乐这文化发扬光大

了解和鉴赏中国古典音乐对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西方文化依靠强劲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偏激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树立全新的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态观。鉴于西方文化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受到甚多误解,有渐被西方音乐融合同化之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强化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引起足够重视并继承和发扬主要部分,避免中国文化的精华受到更大的损失,使人类文化多样性生态平衡因各种文化精华的丧失而遭破坏。课程内容按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分为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歌舞音乐五大门类。各门类编选力求将建国以来具有权威性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给予较为全面的展现。使课程具有广泛性、通俗性、时代性和知识性。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民族中国传统音乐的范围,并对其特征、体系划分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的历史传承和特点,以及其极代表性的乐人、乐曲、乐器、乐律等音乐文化;第三部分针对民族中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境,就如何进行保护及保护个案展开研究。
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应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中国传统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便于学生对此领域有全面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音乐问题的兴趣。教学中还需介绍我国客观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克服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林的片面性。打破忽视其他音乐文化,以某一、二种音乐文化的审美观点标准来评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对教学内容的全面领悟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音乐文化多元性的概念,使大学生能够以客观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创作和表演,推进继续教育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体系的进步完善。它包含几个方面。学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系统建设: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材既可作为艺术院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材,又可成为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参考读物。)、师资培训;学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步骤:成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协作组、构建学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出版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建立教学试点、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网点;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论文集、图书、音响、影像、教学软件、试点评估、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1.创作与创新

民族民间音乐给人的印象是传统与古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各大音乐机构和音乐家们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我们必须不断引进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创造迟薯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2.价值与传承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一个体系。因此,此时雅乐兴盛,音乐和礼教紧密结合,这一点在“礼乐”一词上充分地得到了体现。从一时期的音乐便能反映当时的文化背景,表明音乐在记录历史文化上功不可没,为当今的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3.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音乐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下的文化内涵,因而遇到不同的文化圈子,交流便成了一种必要。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向外国暂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时代多样性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民间音乐在本质上不仅仅意味着对古老的、传统的各民族、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弘扬与传承,更不是单纯的保存和继承,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圆首要不断进行新的创造与发展。

综上所圆首述,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传统音乐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展现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强大基石,并从中透视出民族的独特人文橘旦数全貌。

文章标题: 现在讲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复兴的必要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6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