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文化有哪些
蜀汉文化有哪些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则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征。铜兵器和铜印上的各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为中国之冠,汉时成都即成织锦中心。由于锦缎驰名,锦城成为成都的代称。四川很早就发明凿盐井取卤,打气井取气,燃煮卤制盐,其钻井技术为世界首创。蜀道难久为人知,但巴蜀创造的栈道却是一种奇迹。它不仅沟通与中原的往来,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以《楚辞》为圭臬;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以《诗经》为准绳。巴蜀文化兼容了这三种因素:它接受荆楚文化而把《楚辞》发展为汉大赋;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学趋于发达;它接受秦陇文化而导致“陇蜀多贾”,工商业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汉朝后就是三国,为什么都说汉魏,怎么不说汉吴,汉蜀汉呢?而且都还说魏晋为什么不说吴晋?
汉朝其实应该分为前汉+玄汉(刘玄)+后汉(刘秀)+蜀汉(刘备),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应该是蜀汉的刘禅而不是汉献帝刘协!这个结论成立的唯一前提就是:刘备确实是刘邦的子孙!既然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重建家业继承祖产人人有责!很简单的例子,你爷爷的遗产,你伯父的儿子也就是你的堂哥有权继承,你作为你爷爷次子的儿子同样的有权继承啊!你需要你堂哥的指定和同意才能继承吗?
刘备的国号一直都是汉而不是历史学家们口中的蜀,虽然蜀汉是地方政权不是全国性政权,但曹魏、东吴同样也都是地方性政权不是全国性政权,只不过是各家的领土面积有差别而以,但这只是数量上的差别并非本质上的差别!否则,东周、东晋、南宋按照这样的逻辑就不能作为前朝的延续者来计算了!
总有人说就算刘备是刘邦的子孙也不能认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刘备只是打着汉室后裔的旗子起事,他的江山已经不属于继承得来,是自己一点点打出来的。那么按照此观点,刘秀创立的东汉也不能算是汉朝的延续了,因为汉朝早已经在刘秀建立东汉前十几年前就“灭亡”了,而且刘秀的皇帝宝座也不是从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那里继承来的,是自己打出来的江山,同理,东晋也不能算是晋朝了,因为东晋的第一位皇帝的宝座也不是从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那里继承来的,所以此观点显而易见是存在严重漏洞的,无法自圆其说的!
个人认为:一个朝代,只要是它的开创者的子孙建立的政权,并且后面的朝代与前面的朝代相距时间很短或者就是相连的,同时国号不变,具备国土、民众、政权、司法体系等政权必备要素,就应该认为是该开创者开创的朝代的延续!东周、东晋、南宋就是按这样的逻辑才作为前朝的延续者来计算的!而后面延续朝代的创立者是否是前面朝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的法定继承人并不是什么关键核心问题!
过去的中国社会是谁的天下?家天下!为什么大家都要生儿子?就因为要延续血统!不论是百姓人家的私产、字号还是皇家的社稷都是一样的!刘备未称帝前是东汉的臣子,东汉灭亡他称帝就是延续汉统!换了外姓人和原来的主人就没任何关系了!曹丕的魏国,血统、字号都改了,还和汉朝有什么关系?
就因为是家天下的社会,所以刘秀才能有资格重建汉朝,刘备是否是刘邦子孙才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也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试图证明刘备并非汉室后裔!但就连当时刘备的死敌都不得不承认刘备的宗室资格,现在的人更没资格否认!所以,朱棣推翻了侄子大家也认为这还是明朝。
原因有下,一、曹魏时最先建国的,二、曹魏势力是最先崛起的,三、曹魏势力自始至终都强于蜀和吴,四、汉献帝后期实际上是傀儡,早就在曹操的辖制之下,汉朝名存实亡,五、晋朝的奠基人司马父子是魏国人,一脉相承的,综观以上各条,以魏代替三国是正确的,而蜀和吴不足于代表三国这一历史时期也是因为上述原因。
因为取代汉的是魏国,而取代魏的是晋朝,这样明白了吧,历史时代名称及划分都是有依据的!汉魏指的是一个朝代更替时代,魏晋也是一样
因为最后三分归晋时,是西晋的统治者灭了魏而当上皇帝的,因而就是说晋是由魏直接演变来的。
说这顺口
东汉和魏晋是一个时期么?
我是六年级的,还没学到那个时候。
这诗到底是什么时候的
你好,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但因刘桢活到了曹丕称帝(魏文帝)之后,因此朝代记录成了魏晋。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刘桢后来被曹操征召为掾属官。
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共七人,被后世合称“建安七子”。
祝好 望采纳
不是。东汉在魏晋之前。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朝宗室后裔刘秀(汉光武帝)统一天下匡复汉室,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
公元25年6月,刘秀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国号,后定都洛阳,因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刘秀称帝后,经过10余年的奋战统一全国。与此同时,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大力恢复生产,精兵简政,释放奴婢,减租屯粮,安抚流民,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末年,统治者腐朽无能,外戚、宦官相继专权,朝政腐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爆发黄巾之乱。
二、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
1.重要战役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夷陵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全面形成。
(二)西晋
1.西晋建立
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吴国灭亡,西晋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不是按历史更迭 依次为: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当今的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不是按历史更迭 依次为: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当今的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文章标题: “唯一的光”蜀汉,和魏晋风流相比,哪个更浪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