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07 11:00: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
在公元220年之前,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汉献帝刘协则如同傀儡一样。在曹操病逝后,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就这样,东汉正式灭亡,曹操正式建立曹魏。
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册封当时已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后,为什么不去投靠刘备,而是选择留在魏国呢?
一首先,在不少网友看来,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而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汉献帝在被曹丕篡位后,应该去投靠刘备。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汉献帝刘协却选择一直留在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所在地和刘备的益州相隔太远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选择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山阳公的刘协,则在洛阳东北方向,在今河南省一带。
二其次,就刘备来说,在拿下了益州和汉中之地后,则将成都作为自己的都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当时汉献帝刘协和刘备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之间的距离,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刘协想要从洛阳赶到成都,至少需要一两月才能跨越这千里的距离。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路上,汉献帝刘协如何能够逃脱曹丕的监视呢?对于魏文帝曹丕,虽然没有对汉献帝刘协赶尽杀绝,但是,这显然不是刘协去投奔刘备的理由。一旦被曹丕知道的话,刘协很可能有性命之忧。
三再者,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去投奔刘备无非是希望恢复汉室,重新当上皇帝。但是,经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汉献帝刘协很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斗志。早在8岁的时候,刘协就被宦官挟持,一年后,刘协被董卓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其傀儡皇帝的开始。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刘协颠沛流离。16岁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不过,曹操也不是一个甘心忠于汉室之人。在和曹操的斗争中,汉献帝刘协的皇后甚至儿子都被杀害了,这让刘协逐渐失去了反抗曹操和曹丕的斗志,从而不愿意去寻找东山再起的途径了。
四最后,魏文帝曹丕对自己不薄,也是汉献帝刘协没有选择投靠刘备的原因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正式称帝,建立蜀汉。由此,对于已经是皇帝的刘备,自然也很难接受刘协,总不能将皇帝之位拱手让于汉献帝刘协吧?所以,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原因,刘协没有去投奔刘备。此外,234年,山阳公刘协寿终正寝。作为一个亡国之举,刘协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挟持的皇帝是汉献帝,他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
建安元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扩展资料:
引证解释: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三国志-武帝传》:“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
《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曹操。
详细经过: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当时洛阳残破不堪,百官自己采集野草籽果腹,甚至饿死于残檐断壁间。
荀彧趁机向曹操建议:“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
曹操于是致信杨奉,表示自己粮食充足,可以接济。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阳,反对接纳曹操的韩暹望风逃走,汉献帝以曹操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参预朝政。
九月,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见,以求粮为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名许昌,以为都城,自任大将军,从而摆脱杨奉等对汉朝廷的控制,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扩展资料汉献帝刘协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
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
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汉(史称“蜀汉”,刘备便是汉昭烈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挟天子令诸侯
1、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
2、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
3、目的:牵制袁绍,集揽大权,于优势出师。
4、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扩展资料一、【目的】牵制袁绍,集揽大权,于优势出师。
二、【比喻义】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三、相关人物简介
1、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汉献帝。
东汉末年,汉室日益衰弱,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对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联合东吴抵制曹操。
汉献帝是汉灵帝的第二个儿子,其母为王美人,面容姣好,出身于名门大家之后,但由于灵帝的中宫之主是何皇后,史上有名的悍妇,王美人将年幼的刘协生出后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
从此失去母亲的刘协就生养在其祖母董太后宫中,后东汉政局不稳,军阀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公元234年,刘协逝世,终年54岁,死后被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刘协一生经历坎坷,刚出生不久就丧母,后未成年又丧父,此后宫中大乱,宦官犯上。割据军阀势力并起。直接威胁着东汉政权的稳定,董卓进京之后又被立为皇帝,此时刘协刚刚九岁,刘协虽贵为天子,但也不得不仰人鼻息苟且活着,自己的宠妃董贵人、伏皇后等要么被绞杀,要么就被幽闭致死,甚至祸及族人。
回望刘协的一生或许他最为轻松地时代恰恰是他被废为山阳公之后,看破政治上的云谲波诡,时势的尔虞我诈,勤耕于田亩之间,享受着一个普通人的自由,以致今天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刘协的故事。
扩展资料:
挟:挟辅;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解释
原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因为当时是后汉,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名协的天子即(刘协)去命令别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指代汉献帝刘协。
详细解释如下:
1、出处《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2、历史背景: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扩展资料
“天子”称谓的解释与起源:
天子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还有所谓“天子气”。人们还把他们比作龙,称为“真龙天子”。封建阶级宣扬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百度百科:天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