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么 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时间: 2023-11-07 12:01: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么 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八佰》中的88师战斗力有多强?为何被称为德械师?

88师非常强,是当时最精锐的,国军德械师,是接受了德式(仿制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


事实上,真正完成整编的国军德械师仅有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中央教导总队,其余号称接受德式训练的调整师,不过只是按照德制改变建置,装备不但不如真正的德械师,现代化训练也未悉数完成。

而且即便是德械师,编制所需的武器也未全数到位,譬如谢晋元所处的第88师仅有一个师属炮兵营,重机枪仅约72挺。

而日本陆军一师即有超过百挺重机枪与各式重型火炮,又有庞大的海空军提供后援,因此双方火力相差极大,训练素质与战术运用也如云泥之别。

最重要的是,抗战初期投入淞沪战场的国军并非仅有德械师,地方军阀亦在蒋介石的号召下纷纷派遣大军参战,他们的血性绝不亚于中央军,都是打破日军“三月亡华”迷梦的功臣。

李宗仁(1891─1969年)便回忆过当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后,广西“各县农民蜂拥前往县政府报到入伍,终因报到人数太多,政府还得以抽签方式决定取舍。

不满一月,便编成四个军”,其中廖磊(1890─1939年)率领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便加入了淞沪会战痛击日军。因此若贬低“杂牌军”的作用,无论就史实与情感来说都不公平。

原本蒋介石寄希望于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可以完成60个师的现代化整编方案,同时建立自给自足的军工体系。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立足未久,便以经济顾问的名义聘请前德国陆军上校鲍尔(Max Bauer,1869─1969年),他提交了《整理中国陆军建议书》,不仅建言国民政府应先建立一支不担负作战任务的精锐教导部队,还就军工、邮电、交通与沿海防御体系提供恳切的意见。

1930年又在魏泽尔(Georg Wetzell,1869─1947年)的指导下,将教导队扩充成教导旅、最后编成第36师、第87与88师,初步奠定德械师的基础。

当1933年有“德国国防军之父”名号的塞克特(Hans von Seeckt,1866─1936年)赴华担任总顾问后,撰写了更宏大的《中国军队改革建议书》,接着又撮合中德于1934年签订《中国矿物及农产品同德国工业品及其他产品的易货贸易协定》,让缺乏外汇的中国能以桐油、大豆、钨矿等实物交换德国先进的军工产品,深惧重蹈物资短缺覆辙的德国亦可藉此积累作战实力,双方各取所需。

1936年,德国售华军火占比28.8%,到了次年更高达37%,缔造了抗战前国民政府与德军事与商业关系最紧密的岁月。

最后一任德国驻华军事团总顾问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Freiher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年)待在中国的时间最久、影响也最深远。他对利用四川当作抗日基地、利用游击战消耗日军、封锁长江等构想都给抗日战争带来不小的帮助。

但法肯豪森也坦承,以当时中国的官兵素质、工业与财力来看,要打造合乎德军标准的军队非常困难,且训练60个师的计划也仅算是现代陆军的雏型,更何况大部分地方军阀都不愿蒋介石挟整编之名行裁军之实,故要达成此目标简直难如登天。

因此法肯豪森依据现实调整塞克特的意见,认为“目前中国陆军,固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战抗敌,迫使其(日本)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主张国军应先创立轻装部队,此外还应把裁汰的军人拨去建设工程或编成警察,以免重演一战后大量复员德军造成社会动乱的悲剧。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国军在德国顾问的培训下取得一定成就,但整编完成60个师的计划尚未完成抗战便全面爆发,武器自给的雄心也未能如愿。

塞克特曾点明“中国军队的武器处于缺乏的状态,然而向外购买武器、弹药只能视作过渡期的行为。若本土无可靠的军火生产,以资平时练兵和战时所需,则中国势必被迫依赖外国进口,而在战时无法自保”。

结果就如前述所言,连最精锐的第88师都重火力不足,国民政府也据实报告在整编20个师的时候,尚缺步枪12,000支、轻机枪108挺、重机枪缺612挺、迫击炮缺120门等。

这造成国军内武器杂乱、土洋混用、后勤补给不易的窘况,以及缺乏步战协同的演练机会。

《八佰》这部电影看的我们热血沸腾,同时又为《八佰》中守卫四行仓库的士兵的牺牲而落泪。在现实中,守卫四行仓库的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这个师和第87师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德械师。其实说到第87师和88师的组建,和那个时候我国和德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有关。在德国军事顾问和兵工厂的帮助下,我国组建了两个德械师。这两个德械师的装备可谓是全军中最精良的两个师。而且他们也在和日本侵略者的正面战斗中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很低,所以很多武器都无法自主生产,只能依靠国外进口。但是当时国际社会上对于我国拥有大量的武器禁运限制。所以很多武器装备根本无法从正规途径进入我国。但是随着我国和德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加深,德国决定为我国提供武器和军事顾问,从而帮助我国组建现代化的军队。而后组建的88师和87师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后期的一系列会展。

从武器装备上来看,88师的单兵主要装备为中正式步枪和少量98k步枪。其实中正式步枪也是根据98K步枪进行改造生产而来的。具体修改的地方就是缩短了枪身,加长了刺刀。从而在拼刺的时候,占据更多的优势。而对于指挥官来说,并没有像德军指挥官一样标配p08手枪,而是采用了毛瑟C96手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肚盒子。这种手枪可以半自动发射,射程远,威力大。而且必要时还可以将枪盒作为枪托,进行全自动的扫射。所以当时很多士兵和军官都非常喜欢这种枪械。

关于班排方面,88师主要使用的还是捷克式轻机枪。并不是当时的德国不愿意给我国MG3轻机枪。而是我国的军需人员认为MG3的射速固然很快,而且压制力很强。但是对于我国士兵来说,重量偏大。而且射速过快会造成弹药消耗量变大。所以不适合我国军队使用。最终经济可靠,重量较轻的捷克式成为了主流的装备。

而从老照片上来看,当时的88师士兵头上戴的还德国的M35钢盔。其实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为当时我国能够生产钢盔的兵工厂数量有限,所以大部分军队是没有钢盔的。而为了防止友军误击,所以大部分士兵不愿意佩戴日军的钢盔。而且面对二战时期的全威力步枪弹,头盔是无法防御的。而戴在头上也比较影响机动性。

其实造成士兵不愿意佩戴钢盔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当时我国积贫积弱,部队的士兵往往骨瘦如柴。所以在体力方面是非常吃亏的。除去这些轻武器和单兵装备。德国还援助了大量的重炮,但是由于炮弹无法自己生产,而且缺乏制空权。所以在淞沪会战中,88师的火炮要么因为没有炮弹而哑火,要么就被日军的飞机用炸弹摧毁。所以在整个淞沪会战中,88师的士兵始终无法获得足够的炮火支援。

除了这些装备上的劣势,当时的军官指挥思路也有问题。完全就是一战时期的指挥思路,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不说,还导致无法对日军发起有效的进攻。只能依靠老兵的经验和日军拼刺刀,打巷战。但是拼刺刀的前提是身体素质得过关,而骨瘦嶙峋的我国士兵根本占不到优势。只能依靠人命来对日军造成杀伤。

战斗力非常强,因为他们面对日军几十万兵力都可以抵抗得住,还灭了前去的敌人,所以有德械师的称号。
战斗力是非常的强的,在面对几十万的日本大军,他们不畏惧,勇往直前,还把前去的敌人歼灭,所以有德械师的称号
《八佰》中的88师战斗力特别强,武器十分先进。因为他们用的装备都是德国产的。

二战期间,此国卖给中国大量劣质武器,后来怎样?

法国历史学家研究显示,二战期间,法国曾经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军火。

这点跟之前学界的印象有所不同,因为通常大家都认为二战期间,中国进口军火主要来自两个国家,前期是德国,后期是美国,法国似乎并不在这一领域有一席之地。

正如法国学者研究的一样,在前期德国军火在日本干涉叫停之后,美国还没有卷入太平洋战争,也没有动力向中国出口武器,就在这青黄不接的阶段,法国军火意外闯入中国市场。

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军火产业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的。

法国作为欧洲老牌强国,从拿破仑时代就开始构建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二战之前,法国沙捷里拉MAC兵工厂、圣·艾蒂安MAS兵工厂研发生产的M1924/29沙捷里拉轻机枪,枪重仅有8.9kg,可以25发弹匣供弹,杀伤力也很强大,不比德国、捷克的同类型轻机枪性能差。

二战前夕,中国的军工进口严重依赖德国,当时是通过向德国出售稀土和稀有金属等军工必备资源,来换取德国的军火出口,装备了好几个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中发挥作用,战斗力让日本受到重大伤亡。因此,日本向希特勒提出抗议,希特勒为了安抚盟友,决定禁止再向中国出口军火。

因此,质量相似的法国军火进入了中国市场。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国的兵工厂在契约精神上比德国人差远了,他们为了发一笔战争财,千方百计抬高定价,这还不算什么,最无奈的是竟然不顾基本道义,在军火合同上加了一条不平等条约,那就是中国海关不能对入关的法国军火进行开箱质检,只能中方付完钱,才能开箱。开箱之后,发现三分之二的炮弹都是质量不合格。

弱国无外交,如果中方抗议,那么这条军火供应线也会断掉。于是只能忍气吞声。这就导致了大量残次品进入了中国,下发到抗日前线,很多炮弹打出去都不炸。

据法国历史学家研究,其实这背后也是有鲜为人知的原因的,并不是法国人不讲规矩,而是法国的兵工厂都被日本间谍收买了,因此才会这样。

不管怎么说,这事真不地道。

后来,法国人也没好到哪里去,1940年,德军集中了136个师开展闪电战,闪击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军竟然很快投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军前线士兵平均每人只有20发子弹。

大量的军火都被关在军火库,囤积居奇,后来都便宜了德国人。

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后来法国人被德军开展闪击战,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军。既然很快投降。后来军火都便宜了德国人。

国民党的头盔怎么和德军一样?详细点

  头盔是二战初期德国给的,因为当时德中关系一直很好,国民党大部分是德式装备。
  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闯荡期间,在他处于极端穷困潦倒的人生低潮时期,一个中国家庭, 给予他东方式的无私帮助,当时这个中国家庭绝没有指望今后能得到任何回报。中国人对他的这种关心和给以他人间真情的温暖,竟使他孤独的内心深受震撼和极为 感动,因此,他对中国人有一种亲切感,他向往中国,对中国情有独钟,这种深深的中国情结一直存在他的心中。
  之后,他爬上宝座执掌德国大权,便用一种特殊的行事方式,回报了当初中国家庭给他的无私帮助。在1937年——1941年期间,希特勒的德国政府曾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到1941年德苏爆发大战后才中断。

因为那时的装备(中国不能生产的)大多都从德国进口(为什么要从德国进口?那是因为当时的军事顾问都是德国人),由于进口太贵,第二次淞沪会战前只有“88师,87师,36师和税警总团(相当于1个师的编制)”等精锐部队装备,其他部队只带军帽。

顺便说一下,这个德国头盔叫M35头盔

更详细的请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34461.html

因为那就是德国产的
30年代初 希特勒当政后开始全力整顿军备 拥有稀有资源的各国成为德国外交的重点对象
中国作为世界稀土资源最大拥有国 在德国外交天平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恰好国民政府也因外忧内患 急需先进军备 双方一拍即合 德国以军事装备换取中国的稀有资源 从钢盔 装具 冲锋枪到 二号坦克 155毫米榴弹炮 先后来到中国
为了深化这种关系 德国亦先后派遣数次对华军事顾问团来华指导 协助制定了国民政府的军事改革计划 并于南京建立一支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指挥官桂永清)计划以此为样板 建设中国陆军
然而 由于轴心三国的迅速接近 导致日本——中国的敌对国要求德国终结这种关系 在外交压力下 希特勒政府于37年下令召回对华军事顾问团 有趣的是 多数顾问团的德国职业军人均认为在中国危难之际离任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
以时任团长法尔肯豪森为首的团员 未听从国内的召唤 继续担任国民政府顾问 并协助谋划了淞沪 台儿庄等数场大战
德国的军援与顾问团 成为了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未遭遇更大失败的重要因素
后由于德日结成军事同盟 德国顾问与1939年离华 位置先由苏联 后由美国顾问补上

法尔肯豪森出乎意料的长寿 于1966年死于柏林 时任一中德友谊协会会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斯·鲍尔(Max-Bauer)、赫尔曼·克里拜尔(Hermann-Kriebel)、乔治·魏采尔(Georg-Wetzell)、汉斯·冯·塞克特(Hans-von-Seeckt)、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von-Falkenhausen)……这些璀璨的将星、德军的精华,销声匿迹地来到了中国。他们以日尔曼人特有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犹如一柄柄深藏鞘内的利剑,随时都会有惊人的一击。 )~`c%P>
中德两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了“蜜月期”:一方面德国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品、军火的市场,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物质-钨、锑、锰等更是他们称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蒋介石醉心于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中央化,对领袖崇拜、个人独裁有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从德国输入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战斗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能灌输到他麾下军队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其统治、对外抵抗侵略。
国民党主力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走过了德械---苏械------美械三个阶段。说是德械师,实际上就是些步枪和盒子炮,钢盔,没有重武器。
文章标题: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么 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345.html
文章标签:希特勒  真的很  德国  卖给  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