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乌拉尔语系是在何时何地起源的,是如何起源的呢

时间: 2023-03-15 12:02: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乌拉尔语系是在何时何地起源的,是如何起源的呢

关于欧洲语言的形成?

众所周知,欧洲所使用的语言远古是引印欧语系(包括今印度语系、斯拉夫语系、日尔曼语系、拉丁语系)的一个分支。我想请问:以上四种语系分别为当今哪些国家使用?当今使用拉丁语系的国家是否当今我们如今所指的足球世界中的拉丁派?其于拉丁语系有什么渊源?谢谢。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约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大约有30亿。

目录
1 历史
2 语言特点
3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4 分类
4.1 日耳曼语族
4.2 意大利语族
4.3 凯尔特语族
4.4 波罗的语族
4.5 斯拉夫语族
4.6 印度-伊朗语族
4.7 希腊语族
4.8 阿尔巴尼亚语族
4.9 亚美尼亚语族
4.10 安那托利亚语族
4.11 吐火罗语族
5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历史
针对亚欧各种不同的语言,18世纪威廉·琼斯爵士首先提岀“原始印欧语”的存在。他发现当时人类已知最古老的语言其中四种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波斯语之间有相似之处。后来19世纪初德国的弗朗兹·葆朴对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19世纪时,学者通常将这系语言称为“印度-日耳曼语系”,有时候也叫“雅利安语系”。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欧洲大多数语言与此都有关联,名称也转变为印欧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梵语和立陶宛语及拉脱维亚语的古口语方言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

这些语言共同的假想祖先称作原始印欧语。关于这个语言的起始地(Urheimat),今日的学者同意两种说法:一是黑海和里海北方的干草原(见库尔干),二是安那托利亚。支持库尔干假说的将这种语言的时间推算在公元前约4000年左右;支持安纳托利亚假说的将时间要再往前推好几千年(见印度-赫梯语)。

语言特点
印欧语系各语言原来都是屈折语,原始的印欧语的名词有3个性,3个数和8个格的变化(例如俄语这个特点保存得比较完好);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名词和大部分形容词有格、性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体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在变化中互相呼应。另外,印欧语系各语言的词都有重音。

但是许多语言,例如英语形态已经简化,转向了分析语。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印欧语系下的语言经常划分为颚音类语言和咝音类语言,划分依据是三个原始软颚音的不同发音。颚音类语言中,唇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同时将硬颚化软颚音咝擦音化。咝音类语言中相反,硬颚化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

大致来讲,“东部”语言是颚音类,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等;“西部”语言是咝音类,包括日耳曼语族、意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颚音类-咝音类的等语线处在希腊语族和亚美尼亚语族之间,同时希腊语也有一些咝音类的特征。有一些语言可能两类都不属于,比如安那托利亚语族、吐火罗语族,可能还有阿尔巴尼亚语族。总之,这种两分法是属于“并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存在过“原始咝音语”或“原始颚音语”,但是发音变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约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内)现在已经绝迹的后原始印欧语言中随地域逐渐传播的。

分类
印欧语系各语言包括: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语族
东日耳曼语支(已消亡)
哥德语
克里米亚哥德语
汪达尔语
勃艮第语
伦巴底语
北日耳曼语支(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西斯堪的纳维亚语言
新挪威语
冰岛语
法罗语
诺恩语(已消亡)
东斯堪的那维亚语言
丹麦语
书面挪威语
瑞典语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
英语
低地苏格兰语
弗里西语
西弗里西语
北弗里西语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荷兰语
西佛莱芒语
东佛莱芒语
南非荷兰语
林堡语
低地德语
东弗里西语
高地日耳曼语
德语
卢森堡语
阿勒曼尼语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意第绪语

意大利语族
意大利语族(公元1世纪时拉丁语主宰了此语族下其他语言,衍生出罗曼语族)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已消亡)
翁布里亚语
奥斯坎语
拉丁-法利希语支
法利希语(已消亡)
拉丁语
罗曼语族
东罗曼语支
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
南罗曼语支
萨丁尼亚语
西罗曼语支
意大利语
西西里语
科西嘉语
威尼斯语
法语
瓦龙语
弗留利语
拉汀语
罗曼什语
葡萄牙语
加利西亚语
阿斯图里亚斯语
西班牙语
加泰罗尼亚语
巴伦西亚语
欧西坦语
普罗旺斯语
凯尔特语族
凯尔特语族
大陆凯尔特语支(已消亡)
高卢语
南阿尔卑高卢语
加拉提亚语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北支)
爱尔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
曼岛语(马恩语)
布立吞亚支(南支)
坎伯兰语(已消亡)
威尔士语
康瓦尔语
布列塔尼语
皮克特语(可能不属于印欧语系或凯尔特语族,已消亡)

波罗的语族
波罗的语族
西波罗的语支(已消亡)
普鲁士语
东波罗的语支
立陶宛语
拉脱维亚语
瑟罗尼亚语
斯米伽联语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白俄罗斯语
乌克兰语
罗塞尼亚语
西斯拉夫语支
索布语
波兰语
卡舒比语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南斯拉夫语支
东部亚语支
保加利亚语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西部亚语支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塞尔维亚语、黑山语
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古语言
梵语
巴利语
东部语言
阿萨姆语
孟加拉语
奥里亚语
比哈尔语
博杰普尔语
迈蒂利语
北部语言
尼泊尔语
西北部语言
达尔德语支
克什米尔语
科瓦语
希纳语
信德语
西旁遮普语
中部语言
古吉拉特语
印地语
马拉地语
旁遮普语(东旁遮普语)
乌尔都语
罗姆语(吉普赛语)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言
僧伽罗语
迪维希语(马尔代夫语)
奴利斯塔尼语支
伊朗语支
东伊朗语言
阿维斯陀语
奥塞梯语
普什图语
帕米尔语
西伊朗语言
达利语 (拜火教)
俾路支语
库尔德语
波斯语
塔吉克语

希腊语族
希腊语族
阿提卡希腊语
古希腊语
通俗希腊语
旁狄希腊语
Yevanic
多立克希腊语
Tsakonian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
伊利里亚语(已消亡,但也可能是阿尔巴尼亚语的祖语)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安那托利亚语族
安那托利亚语族(已消亡)
西台语
卢维语
吕底亚语
吕西亚语

吐火罗语族
吐火罗语族(已消亡)
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A(焉耆语)
吐火罗语B(龟兹语)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大多数欧洲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也有一些独立在外。

乌拉尔语系:包括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和萨米语(拉普语)。
高加索语系
巴斯克语:孤立
伊特鲁里亚语:孤立,已消亡。
另外马耳他语和土耳其语也是今日欧洲的语言,但起源不在欧洲,马耳他语大部分继承自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则属于突厥语族。

因此,斯拉夫语系的使用者为俄罗斯,东欧和巴尔干人.日耳曼语系的使用者包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拉丁)使用者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些国家也吻合足球中的拉丁派.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南欧拉丁国家养成了自己的足球风格,与语言没有什么关系.拉丁只是在这里被借用了而已.
德国

欧洲民族语系的乌拉尔语系

1.芬兰语族:包括芬兰语、萨阿米语、爱沙尼亚语、卡累利阿语、莫尔多瓦语、马里语、乌德穆尔特语、科米语等。
2.乌戈尔语族:马扎尔语或称匈牙利语。
(三)阿尔泰语系
1.突厥语族:包括土耳其语、楚瓦什语、鞑靼语、巴什基尔语、哈萨克语。
2.蒙古语族
为卡尔梅克语。
(四)闪含语系:只有马耳他语。
(五)巴斯克语
至今语言学家尚未能把巴斯克语划归任何一个语系。
斯拉夫语族是欧洲最大的语言集团,较之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各斯拉夫语言之间存在更多的共性,其原因主要是该语族发展缓慢,保存了较多的古斯拉夫语的特征。自公元10世纪以后,斯拉夫语族逐渐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西斯拉夫语支和南斯拉夫语支。
东斯拉夫语支由俄罗斯语、白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组成。俄罗斯语是俄罗斯人的母语,并在前苏联各国通用,其它两种语言则在同名共和国内使用。这三种语言无论书面文字还是口语均有其相似之处。俄罗斯语是在莫斯科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乌克兰语原为基辅公国及南方各附属国的语言,白俄罗斯语源自古罗斯语南部方言。
西斯拉夫语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和索布诺。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较接近,甚至有人认为尽管这两种语言存在一些差异,大体上可算做一种语言。索布语介于波兰语和捷克语之间。现居住在德国的索布人讲这种语言。
南斯拉夫语支包括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与马其顿语十分接近,在交界地区可以互相通话。
除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外,印欧语系还包括克尔特语族、希腊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波罗的海语族。
目前,除罗马尼亚人外,欧洲罗曼语民族的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罗旺斯人、加泰隆人、加利西亚人、瑞士意大利人等多信奉天主教,日耳曼语民族中的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部分德意志人、卢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斯拉夫语民族中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多数西乌克兰人和部分白俄罗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在爱尔兰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部分匈牙利人、部分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中也流行天主教。
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希腊人、罗马尼亚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以及少数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东正教。原苏联欧洲部分的多数居民,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大部分白俄罗斯人、莫尔多瓦人、马里人、部分爱沙尼亚人、部分拉脱维亚人、部分楚瓦什人、摩尔达维亚人信奉东正教。

世界六大语系及它们的来源

“六大语系”这个概念不太好说,因为划分的标准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下面是从百度百科里摘的,可以看看。

目前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
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主要的世界七大语系,介绍: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文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

印欧语系 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汉藏语系 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阿尔泰语系 下分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闪含语系 又称亚非语系。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德拉维达语系 又称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比哈尔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

高加索语系 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系 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在近两个世纪里,各国学者把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语言分成各种语系 如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等,但还有一些语言至今系属不明,如分布于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语、古代两河流域使用的苏美尔语等。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语系是怎样起源的呢?说同一语系语言的居民共同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语系及其居民之间是否在远古彼此就有联系呢?全世界数十亿人所说的成千上万种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呢?这些问题在过去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也曾被视为科学的"禁区"。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些"世纪之谜"的希望的曙光。这是各门科学相互渗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的结果。

印度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卜赛语等等)。

伊朗语族(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等等)。

斯拉夫语族(俄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等)

亚美尼亚语族(以亚美尼亚语为主)

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等)

日耳曼语族(德语、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英语等等)

拉丁(罗曼)语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等)

希腊语族(以希腊语为主)

克尔特语族(以爱尔兰语为主)

阿尔巴尼亚语族(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主)

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以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讲话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下分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阿尔泰语系。以现在中、俄、哈、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下分三个语族,即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朝鲜语、日本语的主要成份,属于这个语系。

闪含语系。分布于西亚北非地区,分为两个语族,即西亚的闪语族、北非的含语族。

班图语系。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黑非洲地区,拥有数千种语言,大部分是部族语言。代表性语言是斯瓦希利语。

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大洋洲各国。中国台湾岛的高山族语言,即属于南岛语系。

其他的语系还有达罗毗图语系(印度半岛南部)、南亚语系(中南半岛南部)、芬兰-乌戈尔语系(主要在芬兰和匈牙利)、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高加索山脉一带),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力有限。

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印欧语系是当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语系,近一半世界人口以该语系中的某一种语言为母语。研究印欧语系的起源,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对于认识欧洲远古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蓬勃发展的史前考古学对印欧语系起源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但限于各种条件,国内学术界对西方这方面的研究动态所知不多。故特撰此文,供有意者参考。

  自18世纪后期发现印欧语系以来,人们即开始讨论其发源地。当时人们多认为印欧语系最早产生在亚洲,特别是中亚山区。从19世纪中期起,学者们多持欧洲起源论,或说印欧语系发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或说在德国北部。进入本世纪,欧洲起源论已成主流,人们所争论的只是它的具体发源地。到目前为止,主要有4种观点:一种是“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认为早在中石器时代,原始印欧语居民就已生活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北岸的广大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扩散;第二种为“中欧—巴尔干起源说”,认为原始印欧语的故乡在欧洲中部,可能还包括巴尔干半岛,自新石器时代起向外迁徙;第三种是“小亚细亚起源说”;最后一种是“黑海—里海起源说”
[1]。在此4种观点中,后两种最为主要,并且正在进行热烈的争论。

  小亚细亚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著名考古学家伦夫鲁(C.Renfrew),其主要著作是《考古学与语言:印欧语系起源之谜》(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伦夫鲁认为,印欧语系起源于小亚细亚的中部与东部。印欧语系的扩散,实际上是农业传播的结果。具体地说,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500年,这些操印欧语的原始农人们从小亚细亚逐渐向欧洲及亚洲迁徙。他们呈波浪式前进,每一代人平均迁徙约18公里。当他们将先进的农业引入到一个新地区后,当地那些原先过着采集狩猎生活的土著居民在学会农业的同时,在语言上也渐渐被外来者同化,于是印欧语得以不断扩散。因此印欧语的传播过程,并非是一个武力征服的过程。从历史学上来讲,伦夫鲁的观点有两点与传统的观点明显不同。1.传统上认为印欧语居民离开故乡向欧亚各地迁徙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千年代,也有的说是在公元前4千年代,但伦夫鲁则将此提早到公元前7千年代;2.传统上认为印欧语居民刚刚开始向各地扩散时,过着游牧生活,是游牧者,而伦夫鲁则认为他们是早期的农人。伦夫鲁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了世界古代史中的许多问题。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欧洲早期农业居民并非说印欧语,而伦夫鲁则将他们看作是印欧语居民。再如,传统上认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兴起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是由土著居民创造的;最早的印欧语居民(雅利安人)是在哈拉巴文明灭亡后才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哈拉巴文明是被雅利安人灭亡了的)。但是,伦夫鲁却认为,来自小亚细亚的印欧语居民带着农业来到印度河流域后,创造出了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的创造者本身就是印欧语居民[2]。

  伦夫鲁的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伦夫鲁的观点与历史学、语言学以及比较神话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大相径庭。例如,比较语言学表明,原始印欧语居民非常熟悉车子,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保留着表示车子的共同词根。但印欧语系诸语言中却没有表示“车辐”的共同词根,这表明当有辐车轮出现的时候,印欧语居民已经向四处扩散了。考古发现表明,欧洲的车子最早出现在东欧,时间是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这些车子都是实心车轮;有辐车轮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这就是说,印欧语系的发源地在东欧(具体地说是在黑海北岸的东欧草原),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2300年之间,他们开始离开故乡向其他地区扩散[3]。这些理由,同时也是印欧语系“黑海—里海起源说”的基本依据之一。

  “黑海—里海起源说”的一个主要提倡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考古学研究所的女学者吉布塔(M.Gimbutas)。她提出,印欧语系最初起源于乌拉尔山南部到伏尔加河中下游的草原地带(即里海北岸)。这一点还可以得到语言学与比较神话学的佐证,因为这些学科的研究表明,印欧语在亲缘关系上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最为接近,而芬兰—乌戈尔语族起源于乌拉尔山的中部地区,该地区与印欧语系的发源地里海北岸草原地区又是相邻的,故印欧语系与乌拉尔语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公元前7千年代,西亚的农业通过高加索地区(而不是经由黑海北岸)而影响到了里海北岸草原地区,使这里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本来就是野马活动的地带,因此自然成为人工养马的最初发生地。根据考古材料,伏尔加河流域的养马不会晚于公元前5000年。

  吉布塔认为,生活在里海北岸的原始印欧语居民后来逐渐向外扩展。在其东部,以米奴辛斯克盆地为中心的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以及后来的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900年),实际上都是伏尔加河流域原始印欧语文化向东扩张的结果。根据吉布塔的说法,原始印欧语居民向西共有3次大的扩张运动。第一次向西扩张发生在公元前4500年至前4300年前,他们在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流域的草原地区(即现在的乌克兰南部草原)获得了统治地位,创造出了斯莱德涅·斯多格(Sredny
Stog)文化;他们还进而向西渗透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巴尔干半岛北部。第二次扩张发生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前,原始印欧语文化一直延伸到意大利北部及波罗的海南岸,而多瑙河流域的土著文化则由于与原始印欧语文化相结合,演变成为全新的文化。第三次扩张发生在公元前3100年至前2900年前,印欧语居民来到希腊,同时中欧与北欧也被“印欧语化”。

  这样,在吉布塔看来,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农业)后,欧洲实际上就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原始印欧语文化区,另一个则由非印欧语居民占据(吉布塔称这些地区为“古欧洲”)。原始印欧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讲原始印欧语,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实行父系家长制统治,崇拜太阳神,好战,熟练驾驭马及车子,制陶及建筑技术均不发达。与此相反,“古欧洲”的非印欧语居民则是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实行母系统治,崇拜月神及死亡女神,崇尚和平,建筑、制陶及艺术发达。因此,这“两个欧洲”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上都不相同。发源于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印欧语居民,凭借着技术优势(主要是马),逐步征服了非印欧语居民,使欧洲“印欧语化”。在这个“印欧语化”的过程中,欧洲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从和平的社会转变为尚武的社会,同时,原先非印欧语文化的一些因素也被吸收到印欧语文化中。因此,所谓的西方文明,实际上来源于印欧语文化与非印欧语文化的融合。

  吉布塔还认为,在原始印欧语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他们的葬俗。他们将死者埋于地下的墓穴中,一个墓穴可能就是一个家庭,里面所埋的一般为一个妇女加一两个孩子,或一对成年男女加几个孩子;墓室用石头或木头筑成房屋状,可能表示墓穴即为死者之住房,然后再在墓顶上建造一个圆形的小坟丘。由于这种坟丘在俄语中被称作кургáн,所以,吉布塔在1956年出版的《东欧史前史》(The
Prehistory of Easten Europe)中将原始印欧语文化称作“Kurgan
Culture”,此词可中译为“古冢文化”。吉布塔所说的古冢文化实际上包括了俄国及东欧学者所说的许多不同文化,如竖穴墓文化(the Pit Grave
Culture,现在多称之为Yamna Culture),乌萨多伏文化(Usatovo
Culture)以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等。由于此概念的内涵过于庞杂,所以后来人们渐渐改称其为“古冢传统”(the Kurgan
Tradition),这是目前研究东欧史前史以及印欧语系起源问题时经常要遇到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古冢文化”还是“古冢传统”,实际上是原始印欧语文化的同义词。而欧洲的“印欧语化”(Indo-Europeanization),实际上也就是“古冢化”(Kurganization)[4]。

  美国另一位考古学家安东尼(D. W. Anthony)与吉布塔一样不同意伦夫鲁的观点,但他与吉布塔也有许多分歧。

  安东尼认为,大约公元前5700年,早期农业从多瑙河下游自西向东传入到黑海西北部,使这个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在第聂伯河西岸,出现了特里波耶—库库泰尼文化(关于该文化可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522—523页)。在特里波耶—库库泰尼文化的影响下,第聂伯河东岸也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样,在黑海北岸,以第聂伯河为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第聂伯河西岸是比较先进的特里波耶—库库泰尼文化,以农业与畜牧为基础;村落规模宏大,面积大者可达300公顷,有的村落中甚至有上千座两层房子;使用黄铜制造工具及装饰品;有发达的彩陶,女性陶像流行;出现了刻划符号;与周边地区有广泛的贸易交换。第聂伯河东岸则是相对落后的“第聂伯—顿涅茨河文化”(关于该文化可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90页),这里村落分散,房子很小,缺乏黄铜,没有女性陶像,等等。

  安东尼进一步指出,第聂伯河西岸主要是森林草原地带,这里降雨量多,森林中的动物资源也较丰富,利于农业或者狩猎。而第聂伯河东岸地区则多为无树的开阔草原,降雨少,比较干燥,农业条件较差,动物资源也不多,人们多沿河而居。随着人口的增多,第聂伯河东岸那些沿河而居的人们只得越来越多地去利用草原动物以获取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驯养马。所以在安东尼看来,马的驯养最早发生在第聂伯河东岸,而不是像吉布塔所说的那样在伏尔加河流域。马的驯养,使经济转向以开发草原资源为基础,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公元前4200年左右,在第聂伯河东岸,第聂伯—顿涅茨河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即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吉布塔认为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是来自伏尔加河流域的原始印欧语居民创造出来的,而安东尼则认为,此文化是从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促使这个文化迅速兴盛的原动力,就是马的驯养。后来,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向周围扩张,并导致了特里波耶—库库泰尼文化等土著文化的衰亡。关于原始印欧语系的起源地,安东尼认为在维斯图拉河(维斯瓦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某个地方,而不是像吉布塔所说的那样在伏尔加河流域。至于哪一种文化属于原始印欧语文化,安东尼没有明说,但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第聂伯河东岸的第聂伯—顿涅茨河文化以及后来的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与原始印欧语居民有关,因为他说,第聂伯—顿涅茨河文化“至少部分地起源于”维斯图拉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土生中石器时代文化,而在他看来,原始印欧语正是发源于维斯图拉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区[5]。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虽然国外学者对印欧语系的起源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他们所做的研究工作还是相当深入的。
文章标题: 乌拉尔语系是在何时何地起源的,是如何起源的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969.html
文章标签:乌拉尔  起源  是在  语系  何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