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1.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老子授经图孙武像 《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
2.初中历史知识大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 “三国协约”。
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在萨拉热窝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枪击而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北:九上P107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残酷的战役。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
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奥匈、意 英、法、俄 北:九上P121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4.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北:九上P115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臸臸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5.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 世 界 现 代 史 部 分 (九年级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 *** ——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臸。(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 *** 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 *** 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
3.中国历史知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右图)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右图)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
4.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现在读八年级了,我们的历史书是川教版的,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 *** ,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1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2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写进了史书了,也成为了楚庄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问鼎来象征夺取最高政权。
楚庄王问鼎,你知道吗?
一说到楚庄王,我们就会想起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他有足够的信心做出让别人刮目相看的事情。结果,他果真不负众望,成为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春秋时期的第三位霸主。那从什么时候他明确表示出有称霸愿望的呢,那就是"问鼎中原"的故事了。
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故事。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公元前607年,楚军在楚庄王的率领下,沿着秦楚古道向中原进军,然后驻军在大莘店,并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庆典。楚庄王带兵到中原的目的是为了讨伐陆浑戎,因为戎这个部落当时居住在伊川、嵩县一带。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当然名为慰劳,视为探视,主要就是看看你是不是图谋不轨。因为按照周礼的规定,没有周天子的召唤,诸侯是不能擅自把军队开到周国的地盘上的,但楚庄王未经周定王允许就把军队带来了,显然是没把天子放在眼里。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我们要知道,商周时代起,鼎就成为了贵族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鼎"之中,最具权威的鼎是夏禹所铸"九鼎",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王孙满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不卑不亢地答道:"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见王孙满拒绝了他,就夸耀楚国的军事力量加以威胁,说道:"鼎有什么可稀罕的,光我们楚国士兵在战场上折断的敌人的戈尖矛头,就足以铸成九鼎。"可想而知,楚庄王的言外之意就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
面对雄视北方、倨傲少礼的楚庄王,善辩的王孙满进行了艺术地反驳,他先绕开楚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听了王孙满义正辞严的一席话,楚庄王打消了非份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于是偃旗息鼓,告辞而去。
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故事。现在,"问鼎中原"更多用来表示雄心壮志、志向不凡、信心满满
知道,楚庄王一鸣惊人后,带领楚国击败晋国称霸诸侯,周王室派人慰问时,问使者九鼎重量。
楚庄王问鼎的典故还是比较有名的,“问鼎中原”的就是从这演变而来的。楚庄王的问鼎算得上是正式拉开了春秋的一个序幕。
这个故事我是知道的,而且在小学的时候也学习过这个故事,当时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而且楚庄王是一个非常雄才大略的霸主。在他的统治下,楚国很强盛。
语文问答
《世纪宝鼎》原文世纪宝鼎(dǐng)
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由中国人民赠送的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zhù)有铭(míng)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zhàn),堪称宏伟杰作。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chāng)盛的吉祥物。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róng)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gòu)、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联合国珍藏着世界各国赠送的礼品,各有意义。中国的这个宝鼎寓(yù)意更深。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这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
世纪宝鼎 - 【赠送宝鼎的意义以及历史根源】一. 鼎与古代青铜器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侯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发展时期时间分野初期夏代商代风格盛行期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西周风格成熟期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东周风格盛行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夏铸九鼎的传说,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于春秋时代的“问鼎中原”事件,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现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则可让我们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二. 鼎文化概说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世纪宝鼎
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由中国人民赠送的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添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联合国珍藏着世界各国赠送的礼品,各有意义.中国的这个宝鼎寓意更深.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这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鼎"的典故啊 问鼎中原的典故是谁?
拔山扛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问鼎 《漫画问鼎》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问鼎三甲、问鼎中原、问鼎拳王宝座等等,其实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问鼎中原。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钟鸣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
问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镬如饴 鼎玉龟符 调和鼎鼐 钟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龙升 五鼎万钟 人声鼎沸 一代鼎臣
刀锯鼎镬 鱼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丝
染指于鼎 鼎鱼幕燕 鼎湖龙去 龙去鼎湖 鼎铛玉石 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 列鼎而食 幕燕鼎鱼 三分鼎足 鼎食鸣锺 击钟鼎食
鼎足而居 钟鼎人家 尝鼎一脔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钟鼎之家
鼎铛有耳 举鼎拔山 负衡据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击钟陈鼎 匡鼎解颐 商彝夏鼎 钟鸣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龙去 鼎鼎有名 鼎食钟鸣 笙歌鼎沸
钟鸣鼎列 牛鼎烹鸡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镬刀锯 鼎足三分
拔山举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内鼎沸 鸣钟食鼎 禁鼎一脔
彝鼎圭璋 鼎鼐调和 鼎食鸣钟 鼎足之势 革旧鼎新 群情鼎沸
鸣钟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章标题: 楚庄王问鼎事件是否成为了古代中国异族入侵的起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