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夏都阳城究竟在现在的哪个地方

时间: 2023-03-15 12:01: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夏都阳城究竟在现在的哪个地方

夏朝国都是现在哪儿

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但是夏朝是传说中的王朝,都城的地点不固定,现在考古发掘发现的夏都遗址为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夏代文化的代表。它位于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镇二里头村,距207国道2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遗址内分布着宫殿、陵寝、房屋、道路、窖穴、水井,还有铸铜、制骨、制陶作坊及墓葬等。
夏都遗址即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夏代文化的代表。它位于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镇二里头村,距207国道2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遗址内分布着宫殿、陵寝、房屋、道路、窖穴、水井,还有铸铜、制骨、制陶作坊及墓葬等。
二里头文化层堆积厚达3-4米,自上而下分为四期:一期含有一部分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基本内容属二里头文化;二期文化有大量新成分,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冶炼青铜器基址、中小型墓葬、各类铜器和其它形式遗物;三期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中小型屋址、制陶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青铜器和玉器数量空前增加,其它遗物也较前期丰富;四期文化由三期发展而来,已发现的遗迹有房基、中小型墓葬、灰坑和陶窑等。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银川吧

夏朝的都城是哪里?

夏朝的都城有阳城、阳翟、斟鄩(zhēn xún)、商丘、纶城等。

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

争议

由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一些历史学家、文人(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否认夏朝的存在,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也就不存在了。

虽然至今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发现夏朝文字,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夏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镐洛。指的是什么?

·夏朝的都城定于"阳城"(今河南西部与山西南部)
·商朝建国时的都城定于"毫"(今河南郑州),建国初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部),商朝也称殷朝.后来成为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西部),史称"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东周前期的春秋时期,周平王灭了周幽王之后,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河南洛阳朝东,史称"东周".

这样够详细了吧,嘿嘿......
指的是各国的都城啊
夏禹出生于帝都昆仑,也称夏邰、九州。夏禹16岁在帝都治水,18岁在帝都结婚,同年生启,19岁治水成功,人们把帝都称为武功,帝舜封夏禹为阳城诸侯,称为夏后,赐姓为姒。27岁,夏禹返回帝都,担任总师。39岁,夏禹摄政。56岁,夏禹称王,王都为夏邰(九州、武功)。59岁,夏禹征南蛮。64岁夏禹死于征地绍兴。太康26年,丢失禹都夏邰,逃到斟寻(偃师),依附于有洛城(二里头)的舅舅有洛氏。夏桀有三个都城,中邑夏容台(1年~3年)、东邑夏斟寻(3年~14年)、西邑夏禹都夏邰(14年~31年)。
jeffchan711 回达好啊。我赞同。

夏朝都城是那?

夏都---安邑,即山西临猗城西南的古郇阳城遗址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上实实在的确存在一个夏朝?   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或后来学者误解史书之意,等等原因,我们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中,称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设在安邑(山西夏县)。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吗?若有的话又在何处呢?   夏县的古迹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阴土陶遗址;传说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没有发现大型城池。在运城盐湖区内的安邑也没有可信的古迹证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来仿古设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难到没有一点踪迹?   传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寻卩)在何处?   有的认为在山东潍坊西南,有的认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据《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在河南洛阳伊洛区内。又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认为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说法太勉强,仅仅是根据史书片言支语,无实物证明,显得理据不足,让人难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几个?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史书文字记载的全部意思,仅凭少量文字推测,因而结论很多。   比如认为夏都在洛阳,主要缘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段文字,即:   战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这段文字意思是这几个国家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国,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东为左方、西为右方。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是黄河、济水、泰山、华山?有人认为洛阳处在此地理位置。   但笔者看不出洛阳在这几个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阳地理位置也不险要。伊厥一般指两山之间河谷(龙门),羊肠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这几个地方地形战略地位重要,易守难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处的位置,而是国家的位置。若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难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处更无从谈起。   另有,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仅仅是想当然,仍理据不足。   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晋南。因为大多数传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为其部族的活动范围;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国一般所指正是这一地区。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夏都在山西的夏县。就是说夏都在夏县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现在再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晋南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整体上说,黄河、山东济水在其东,河津龙门、陕西潼关即为“伊厥”在其南。“羊肠”是指自北而下的黄河或汾河河谷。泰华是指西部的黄土高原,而非泰山与华山。泰山与华山相距太远,又不相连,故不能作为战略要地同时出现在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晋南,而非其它地区。
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传说夏朝都城几经变更。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

夏朝首都在哪里 夏朝都城是现在的哪里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1、夏都斟鄩

禹初建国时,定都阳城。有学者推断,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县的告成镇。太康迁都斟鄩,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一带,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斟鄩。

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

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继河南龙山文化之后的文化堆积,最初考古学定名为“二里头文化”,把它作为夏文化的代表。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斟鄩。

2、禹都阳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

3、启都阳翟

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

4、大康流亡地:阳夏

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

5、仲康小朝廷:斟鄩

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迁于帝丘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

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

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

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

8、杼迁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

9、胤甲迁西河

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扩展资料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因为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1、阳城

禹都阳城遗址,又称王城岗古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即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

经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表明,阳城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郑州登封王城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阳翟

阳翟(yáng dí),中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

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历法,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3、斟鄩

斟鄩(zhēn 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 。其位置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 。

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4、商丘

商丘,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

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公里。

5、纶城

纶城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纶城原是夏朝时期虞国的城邑,夏朝君主姒相之子少康为避寒浞追杀,逃奔到有虞氏(虞国),有虞国君主虞思让其作为自己的庖正。

少康就是在这里酿造出了酒。后来虞思联系各方国帮助姒少康在纶城重新建立了夏政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纶城也就成为了夏朝中期的都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夏朝有多个都城,包括: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等均在河南省境内。

1、阳城

禹都阳城遗址,又称王城岗古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和城壕的发现,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经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表明,阳城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郑州登封王城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阳翟

在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史记注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括地志》云:“阳翟,洛州县也。《史记-正义》曰:洛州阳翟县是,韩王信之都。

3、斟鄩

斟鄩(zhēn 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 。其位置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

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4、商丘

商丘,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5、纶城

纶城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纶城原是夏朝时期虞国的城邑,夏朝君主姒相之子少康为避寒浞追杀,逃奔到有虞氏,有虞国君主虞思让其作为自己的庖正。

少康就是在这里酿造出了酒。后来虞思联系各方国帮助姒少康在纶城重新建立了夏政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纶城也就成为了夏朝中期的都城。

扩展资料: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

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朝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

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我国的传世史籍里,一直是有“夏(朝)”的,但是,由于国际考古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按照西方的“三大文明标准”,必须具备以下三样:

1、金属工具,即青铜器的发现,因为人类是以进入“青铜时代”才算得上“文明”,所以这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争议;

2、文字的发现;

3、大型城市建筑,也就是拥有类似“都城”、“王城”这样的建筑发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考古遗址是否具有“国家”形态。

按这三大标准,迄今为止我国的所发现的大型考古遗址,都符合第1与第3点,如距今6000年前的“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的“三星堆遗址”、距今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与近几年发现的超级巨无霸“石峁遗址”、还有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文章标题: 夏都阳城究竟在现在的哪个地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967.html
文章标签:阳城  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