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12 15:03: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汉武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扩展资料: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50人。
历经发展,到公元一世纪末的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洛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
公元278年,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又设立更高一级的国子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而原来的太学,则招收六品以下的官员子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
汉武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扩展资料:
太学的发展:
太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
1、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
2、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3、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4、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
5、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
6、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
太学,始创于西汉,鼎盛于东汉,历经两晋、南北朝,历时六、七百年,直到隋唐时期才被国子监慢慢代替。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