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诵读方法和秘诀
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文字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学习生涯中的"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那么,国学经典的诵读有哪些方法和秘诀?欢迎大家阅读下文:
一是熟读成诵。 诵读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是抑扬顿挫。 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所以要借助音节的变化,来加强语气的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三是深味涵泳。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口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与思想来。
四是悟理知义。 抓住文字所表述的真实信息(知,情,意),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学是为了用,要学以致用,用国学的经典来洗涤我们的心胸,净化我们的心灵,明确人生的大义,砥砺人生的过程。要学习苏东坡的"八面受敌"学习法,深得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出入法"。
国学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从浩瀚的文字中,反复斟酌、筛选、甄别,细心地也是全面地遴选出那些经典的、现在还十分有现实意义的、并且利于诵读的文字,精雅佳句,名篇小品,锦绣华章,尽收眼底,馨香无限。
怎样阅读经典名著?
个人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1、了解
如果我们打算要去读某本名著时,那么先要对这本名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这本书,也让自己能够更加有兴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著的成书年代,还作者以及到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那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著。
2、粗读
说起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后再把名著放下来,先消化一段时间。让自己慢慢地去适应名著,只有这样,对于一本名著能不能读懂,那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粗读是一种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它让你快速去阅读一遍,然后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细读
当你精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就要细读了,要认认真真地再去读一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内容和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理解一本名著。其实不管是不是名著,即使一般的书,那么在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也是要再次去详细地阅读一遍,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就忘记,以前所看过的内容。
4、做笔记
这是一个很必要的步骤,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读几遍,然后便把那本书搁下,那么肯定是吸收不了什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著。所以还是要做笔记,把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写下来,久而久之,一本名著,那么就会深入到你的灵魂里。

其实不管读什么样的书都好,那都是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时半会,把那本书一拿起来,那么就能够理解那书中的所有含义,这是任何一个人,那都是无法做到的一件事情。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这才能够把一本名著,真正的读通,读懂,才能够明白名著里面真正的含义。
幼儿学习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1.愉快诵读,增顷情趣。
诵读是学习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幼儿最愉快的事,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活动,诵读方法有:配乐诵读、接句诵读、节奏诵读、接字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大大调动了幼儿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节奏韵律感,增强了学习效果,进一步感受到诵读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2.语言感染,融入情感。
要让诗词在幼儿面前活起来,画面立体形象起来,就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在《三字经》的学习中,讲述了孟母3
耳相传,进行语言的传递,学习诵读。
又如:《早发百帝
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幼儿的情绪,巧炒地把幼儿的认识活动与情
感的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幼儿自主、自悟地学习。
中翻译
3.艺术渲染,唯美情境。
如在学习《春晓》时,先请幼儿欣贯一段配乐歌曲,感受想象后再欣贯春天那万物复苏、花开鸟鸣的画面,在音乐旋律中学习欣赏诗词、跟诵、朗读,把诗歌配上音乐和动作进行演唱表演。小班古诗《咏鹅》中、下载了白鹅浮绿水、曲颈向天空鸣叫的课件,白鹅生动、形象,再配上音乐和动情的朗诵 顿时牢牢抓住了幼儿的心,孩子们在优美画面、轻盈的音乐欣赏中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使幼儿在情景中诵读,投入其中。
如何阅读经典
读书的本质是通过死磕文字,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可是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书都读完。我们到底要阅读什么样的文字呢?
卡尔维诺曾说过:“所谓经典,不是我们正在阅读的文字,而应该是我们正在重读的文字。”自古以来,有一味公平的评选家,很多推荐者向他推荐好书。他的名字是时间,这些推荐者是读者。时间根据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推荐,将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流传给后人。
应该如何阅读经典呢?
我有三个建议:
1.做一个主动阅读者。心理学研究发现:主动行为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行为。对于读书也是如此,你真正想要阅读一本书,并且从书中得到快乐,你会对自己要求更高,自然也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2.带着问题阅读。当我们阅读时,始终要记住这几个问题:这本书大体在讲什么?这本书的细节讲了什么?这本书中哪些部分是观点?哪些部分是事实?这本书对我而言,有什么意义?在你自问自答中,这本书慢慢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3.只字不差地阅读。真正有价值的书一定要精读,即只字不差地阅读。对普通人而言,经典的层次通常高于你的理解力,在只字不差的阅读中,你的理解力也会慢慢提高。
当我们拿起一本好书时,立刻进入一个理性和反思的世界。在这里,你与孔子孟子、修昔底德、亚当·斯密等人相遇,和他们交流、沟通、通论,心中的困惑被真理照亮。
一个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是自由和幸福的。愿你也能爱上阅读。
阅读中,最好能练成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简单构架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阅读效率。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这样可以使我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这样既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同时也能提升阅读理解和记忆效率。当然了,这需要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的培养。
如果阅读效率低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高效阅读学习方法,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可以做到的,想学习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主要就是训练快速阅读的,里面也有“思维导图”的训练,如果你的阅读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练习提高一下。
读书的过程中以及读完一本书后,要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问的等的内容就记录下来,以备份查阅。②做好读书批注。也就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对某一句话、某一观点的理解、联想、灵感等方面,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读完之后:①以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书本的重要内容提炼,也包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识框架,特备是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添加新内容,当我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都可以加进去,促进知识的衔接,方便掌握和运用。②针对一部分书,比如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的那种,我也会写一写读书感悟。
经典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现代人要去读一部历时久远的作品,自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像我们首先会遇到文字不通的问题,白话文和古文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要是跨不过去就很难进入真正的阅读。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对历史情况、历史人物等等的陌生问题。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远离经典,不想自讨苦吃。但是,长期地远离经典会让人的精神变得萎靡衰弱不堪一击,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在名利的诱惑下,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良知,甚至疯狂到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忌了?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经典,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我还是主张人们要学习经典,跟古代的圣贤们做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自觉地宣传经典,倡导学生们学习经典。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阅读经典。有人把经典不当一回事,随意地加以指责和批评;有人根本就没有很好地理解经典的内容,就大言不惭地说三道四;有人也许对经典的理解很好,可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如此等等,就不一一赘述。
下边仅就我自己学习经典的体会,谈谈如何阅读经典。
1.肃然起敬
阅读经典,就是在与古代的智者对话。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他也许没有做过帝王,或者也不曾有过许多的财富,但是,他一定拥有智慧。面对这样一个人,你要窥其智慧,用以提升自己的德智。在这种情况下,是你在求他,而不是他在求你。你必须放下架子,真心诚意地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对老师怀有恭敬心。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人,他曾与游酢同学去找程颐请教问题,正赶上老师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得到了老师的真传。
经典是一部书,但是,他的作者是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许多人。当你买来一部经典,打开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其实你面前坐着的是一个或者一群智者,你对他们必须肃然起敬。
2.放弃成见
我面对的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的学说和理论,也就是在他们内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成见。这些成见有时候对理解和接纳新知识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成了吸收新知识的屏障。这与我们练习书法很相像,如果刚学写字的时候就练习书法,一定比20岁了在练习书法容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20岁的人总是很难忘记自己原来的写法,临摹一段时间后,又自觉不自觉地恢复老路上去了。
孔子显然清楚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努力地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测、不一条道跑到黑、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能放弃自己的主观成见。学习经典,其实就是一次身心的革命,如果不能放弃已有的成见,就无法打开自己坚硬的外壳,作茧自缚的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成长。
苏格拉底曾说:“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怎么可能再装进去更多的东西呢?”一个要想学习经典的人,更要“虚怀若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倾心聆听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善于倾听。倾听不是装作认真、恭顺就够了,你要更准确地把握对方在说什么?他所说的话,表面意思和话外音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听进去,或者是没有听懂人家的话,那么,思想的交流就无法进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和偏见。严重的就是产生分歧,甚至是争斗。本来应该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却搞的不欢而散,一无所获。
读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其中有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年轻人去一个电视台应聘,台长给他讲述自己在假期的遭遇:台长在假期去山上滑雪,不小心把腿弄骨折了,在医院一呆就是几个月,真是郁闷死了。台长讲完,问那个小伙子:“你觉得我假期过得怎么样?”小伙子很快地回答:“我觉得你的假期过得太好,真是太愉快了。”台长苦笑了一下,把这个小伙子打发走了。
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会倾听,要多想想人家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你总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办法去理解人家说这个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孩子刚来到世间,听不懂大人的话,慢慢就可以听懂一些,再后来就完全能够听懂,并可以与大人准确地交流了。这个时候,说明这个孩子也长大成人了。阅读经典也是一样,开始你听不懂,慢慢你就能听懂并可以与之交流了。这说明你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吗?
4.躬身践行
马克思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的古人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安身立命的学问,也就是更强调自身的修养。儒家最核心的就在讲“内圣外王”。就是一个人要修养好自身,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一定要落实在行为上,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去践行。
拥抱经典吧,因为经典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一棵大树如果无法根植于泥土,它就无法茁壮地成长,成为栋梁之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灵魂,也只能是一个行尸走肉,无法自觉而体面地活着。让我在经典的引领下,携起手,无畏的前行吧。我们的前面,必然有一个光荣而奋起的伟大民族!
文章标题: 读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