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科院在湖南道县发现迄今最早现代人类化石」对人类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时间: 2023-11-05 19:01: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中科院在湖南道县发现迄今最早现代人类化石」对人类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人类起源于哪里?黄种是不是人类的祖先?基于5个研究视角的分析

人起源于何处?人类从哪里来? 世界上现存的人种之中,哪一个人种最先出现?这一直是困扰着人类学家的问题。自近代以来,非洲发现的2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夏娃”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代人类祖先的化石,因而西方人类学家都认为人类最先起源于非洲大陆。

但实际上,“夏娃”化石只是孤例,并不断被后世学者否认。人类真正的起源地在哪里?实际上,近年来中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类的起源地极有可能在亚洲,黄种人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为此,在过去50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6个证据:

按照科学推演和化石分析,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孕育生命必须要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才能孕育单细胞生物。而地球上最早的碳水化合物来自何处?来自地震、火山运动等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运动之后,冷空气和杂质沉淀下来形成水、汇聚成海洋,最早的生命就在海洋里出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占了世界陆地面积的30%,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

在地壳运动史上,喜马拉雅板块一直受到南北亚板块的挤压,地壳运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喜马拉雅山之所以是世界第一高峰,就是几千万年来板块不断挤压抬升的结果。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第一大地震区,也是亚洲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据中国近50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震区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共有9次,7—7.9级的地震有78次。如此频繁的地壳运动,在远古时期最容易形成海洋,最容易形成最早的生命盆地。

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方面,地球上第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陆地就是喜马拉雅山。古时候的喜马拉雅山并非如今天这般模样,当时的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海洋,而且面积辽阔一直抵达印度。目前从喜马拉雅山地区发掘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以远古海洋化石为最多,几乎是一个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宝库。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动植物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至今全球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能在喜马拉雅山脉找到其生物原型。

大约在数百万年前,随着大陆板块的挤压,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海洋渐渐退去,生活在喜马拉雅的原始人开始随着海水退去下移到盆地、平原和河谷地带生存。经过数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原始人开始向外迁徙扩散,开始走向世界各地。

1993年美国道格拉·华莱士根据其研究成果指出,现在的印第安人部分 DNA 与亚洲人是相同的。2021年1月,美国科学家通过一份DNA的研究报告指出:现今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源于共同的祖先,他们来自于4万年前的中国。

这项研究成果来之不易,2003年时美国科学家从北京周口店一个4万年前的原始人腿骨中提取了细胞核和线粒体DNA,经过与美洲原住民的基因对比,发现了其与美洲原住民的基因非常接近。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科学家得出了亚洲人与美洲人的共同祖先来自4万年前的中国的结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的遗传学家、人种学家经过研究认为,白人和黑人其实是皮肤基因突变的结果,主要是色素细胞发生了改变,德国科学家曾提取了白种人的皮肤细胞,他们发现在每1平方毫米内,白种人的色素细胞约在1000个以下,黄种人则在 1300 个左右,而黑种人则超过了1400 个。

这个研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色素与人种具有差异性。欧洲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过去6000多年的时间里,有一种被命名为“SLC24A5 ”的褪色基因席卷了整个欧洲,使得欧洲土著人的肤色发白。当然,这种现象的范围有多大,是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是因为色素影响而使得皮肤变白?这个很难完全证实,但基因是很难改变的,基因记忆能说明问题。

2021年左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布朗博士对线粒体进行了解析,他发现不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只要追溯到18万年或者36万年前,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基因。布朗的研究是从13个白人(来自欧洲、美洲、澳大利亚)、4名中国人、4个黑人,共21个人的细胞里提取的线粒体基因分析的结果。

布朗提取出线粒体DNA后,用18种酶将线粒体DNA切碎,然后分成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每组基因的片段组成要素都出现了非常相似的黄种人基因型。由此可以认为,他们都起源于同一个地方, 都起源于亚洲的黄种人。

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领域,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成系统的国家。北京周口店店人距今50万年,蓝田人距今115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巫山人”距今200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在现代人化石方面,湖南道县发现了12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比欧洲发现的化石早5万年。四川地区发现的资阳人化石距今有4万年,已经进入了旧石器时代。

从远古至最近的4万年,中国发现了成系统的古人类化石,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而目前非洲仅发现了一块超过200万年的化石,并且一直被质疑为猿猴化石,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后续化石。中国的化石是成体系、成年代递进发展的,所以黄种人应该是最先出现的人种,非洲人、欧洲人的祖先也应该是黄种人。

在古代 历史 文明方面,目前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古老的是古巴比伦王国,距今5500年,中国 历史 上下有5000年。但实际上,超过5500年 历史 的古文明是存在的,人们总是在质疑夏朝是否存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古文明却超过了18000年,这个古文明就是古象雄王国。

据《象雄大藏经》记载,象雄文化有记载的 历史 有一万八千年,超过了中国现有的上下五千年 历史 ,古象雄文化的传播深深影响了古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的产生,古象雄佛法就是最原始的宗教。在最鼎盛的时期,古象雄王国创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义,就是古象雄佛法。古象雄王国文化和佛法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至今在世界各地,不少人都称自己是象雄后裔。至今在青藏高原,古象雄王国都城的遗迹依然存在,并且成为人们探秘的圣地。

中外 历史 学家发现,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亚洲,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在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旧址画一条线,你会发现四大文明古国都在喜马拉雅山一条线上,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交点。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喜马拉雅山一线从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自古就是人类发源的最佳位置;二是四大文明古国有可能处在一条迁移线路上,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直线迁移比曲线迁移要顺利得多,古文明之间的迁移自然也是如此。

古巴比伦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距今5500年,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约在公元前36世纪前就已经出现,但是苏美尔人一直都称自己是“黑头发的人”,并世代流传自己的祖先来自东方文明之地,苏美尔人频繁使用的“Shumer”一词,已经被科学家证实是中国“西藏”的发音。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最古老的巴比伦文明最早的居民也是来自中国西藏。这种理论并非空穴来风,希特勒就曾非常痴迷西藏,二战时期还专门派人到西藏寻根,希特勒认为优秀的日耳曼人与西藏有着天然的联系。

人类最先起源于亚洲?黄种人真的是人类的祖先? 中外科学家给出的这6个证据,似乎证明了这个观点,这6个证据目前得到了世界上不少科学家的认可,但也有不少人质疑。无论如何,这6个证据为我们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如果这个理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那人类起源的命题或许将重新被改写。

参考文献: 《人类简史》、《人类起源之谜》

为什么中国古人类学家不接受非洲起源说?

因为除了非洲以外的地方特别是中国发现了很多古人类骨骼化石,因此非洲起源论一直没有被学术界公认。人类起源论的多元起源论主张一直很兴盛,不少人认为人类是在各个地方独立起源的。一些中国学者甚至主张人类起源中国。

中国古人类学家坚持其体质人类学的“证据”,认为在中国发现的许多古人类骨骼化石可以证明中国的古人类和现代人的体质结构很接近,因而中国人不是非洲起源的。

据人民网消息,中国科学院多位研究员2021年10月15日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在湖南省道县发现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表明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在该地区已经出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

另据《环球科学》报道,传统理论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并在5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至西亚和欧洲。而中国古人类学家却在湖南发现了距今12万到8万年的现代人化石,对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挑战。

中科院首次发现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的证据,这对研究人类进化有何帮助?

首先对古代鱼类化石的发现很好地证明了人类中耳的进化起源最初是鱼的鳃有了很好地帮助。这很好地解释了一个事实,即人的耳朵虽然今天不呼吸,但它仍然与嘴交流,因为它曾经是鱼类的呼吸器官。人体所有的结构都可以追溯到鱼类的祖先,比如我们的牙齿、颌骨、中脑等。古生物学家不断填补从鱼到人的进化链中的重要环节。曲靖古鱼王国的化石为这条链条的完善提供了重要证据。

其次对于鱼的眼睛后面,在下颌弓和舌弓之间有一个孔,证明了是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的帮助。气孔其实就是鱼儿呼吸的进水孔。它与鱼的鳃非常不同。它只有假鳃,不能交换氧气。已有大量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人类中耳是由鱼的气孔进化而来的,但鱼的气孔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学术界数百年。

这周化石记录显示,气孔在早期硬骨鱼类中很普遍。硬骨鱼类中存在气孔。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是曲靖志留纪潇湘动物群的梦鬼鱼,距今4.25亿年。研究表明,鬼鱼的头甲背部保留了一对气孔,这意味着早期的硬骨鱼能够像现代多鳍鱼一样,利用气孔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面降落在陆地上呼吸空气的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降落在陆地上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要知道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它们头顶的气孔呼吸空气的大胆实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发展出如此敏锐的听力。如果捏着鼻子闭上嘴用力呼气,会感觉鼓膜很肿,这说明我们的耳朵还是和嘴相连的,而连接它们的咽喉是从喷水孔进化而来的咽喉.鼓管。今天,咽鼓管和我们的盲肠一样,似乎没有任何功能,但它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现在它已成为鱼类留给我们的进化残余。

在我看来,中科院的此次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在自我身体结构了解上拥有更好的研究方向,可以补全人类在环境变化当中的进化历史。

中耳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化和改变源头,一直都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相关关注,但随着中科院的研究发表,目前已经有充分的化石证据证明,人类中耳是由鱼类的喷水孔转变而来。而针对于喷水孔的存在来源,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已经给出了确切答案,人类中耳的演变就是由于鱼腮进化而来。

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据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联合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士发表了有关人类中耳起源的相关证据,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团队完成了对来自浙江长兴、云南曲靖等地四亿多年前古鱼化石的研究,证实鱼类喷水孔由鱼鳃演化而来,这也是科学界目前通过化石证据首次证明中耳最早起源于鱼类呼吸的鳃。这项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盖志琨研究员联合科学院院士朱敏、瑞典科学院院士普尔·阿尔伯格和英国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多诺格一起完成、 并在国际专业的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获得了发表和公布。

中科院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类带身体结构了解上拥有更好的研究方向。

 随着目前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身体上面的许多秘密和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破解。中科院能够联合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将这人类中耳的重要起源进行确定,我认为是非常值得高兴的。这种情况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远古和人类结构的变化和了解上拥有更好的研究方向,在有关人类健康的保持和科研发展上,也会有非常棒的作用和贡献。

此次实物证据可以补全人类在环境变化当中的进化和鱼类历史。

此次能够拥有完全的实物证明和研究,可以很好的补充人类在环境变化当中的进化过程和鱼类祖先的进化历史。让我们更好的对人类至今以来的进化轨迹和环境适应所导致的种种情况做出一个更好的解释和合理推测。对人类过去历史的挖掘和推测,会有进一步的正向和积极作用。

我觉得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类进化不只是有类人猿,可能还有鱼的基因,而且也可以探测到人一开始是生活在哪里的,甚至有可能是海里。
这对于研究人类进化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证据,而且能够有一定的细节。
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去了解人类的起源,了解人类的进化,也能够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问题,以及人类的变化问题。

化石对古生物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请你说出其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一、
1980年中国湖南医学院的科研小组发表的从马王堆汉代古墓女古尸的肋软骨中获取古代DNA被认为是首次提取的古DNA,但未进行测序。

二、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5月建立了专门的古代人骨DNA实验室,已经收集了全国大约46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人骨标本(数百年至1万年),建立了古代人骨(牙齿、肢骨残段等)样品库,拟建立古代人骨DNA数据信息库。目前已经对我国新疆哈密五堡(3200~2900BP)、新疆且末加瓦艾日克(2750~2100BP)、甘肃玉门火烧沟(3600BP)、青海大通上孙家寨(3300BP、1800BP)、宁夏中卫―中宁(2200~1800BP)、陕西扶风周原(3100~2800BP)、秦始皇兵马俑劳工墓(2200BP)、山西襄汾陶寺(4500~4000BP)、山东临淄(2800~1800BP)、山东滕州(2200~1800BP),以及长江三峡巫山大溪遗址(6000~5000BP)和湖北恩施悬棺墓(1000BP)等考古遗址出土的大约180个个体的古代人骨标本进行了mtDNA的提取和序列分析。Y-染色体的提取、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技术体系以及性别鉴定等技术体系也在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中。

三、
迄今为止,我们已对全国各民族以及各民族主要支系的120个群体都进行了DNA采样,通过对12000多个人的检测发现,涵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近一万个男性样本Y染色体上,几乎都有一个突变位点M168G,而这个突变位点大约在7.9万年前产生于非洲,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这都证实,中国人起源于非洲。

四、
闫鹏荣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5届毕业生,他就对三峡的悬棺作了研究。然而因为长江流域空气潮湿、气候多变,古DNA中所能“说”出的有效信息几乎被破坏殆尽,闫鹏荣经过2个多月才从16个样本中抽取了2条集中了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古DNA的提取概率非常小,这两个小小的“密码”已是对他多日辛劳最大的“犒赏”。在它们的刺激下,近半年的时间里,闫鹏荣对剩余的古人遗骨里的DNA序列进行抽取,并最终获得了7个作破解“悬棺”之谜的密码。终于,他发现,古代悬棺人的遗传序列上的信息与侗台人与南岛人所具有的特质非常相近,而后者则是由广东、福建一袋的古百越人迁徙融合形成的。

五、
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近日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该论文中的古人类样本来源于一个被称为Saqqaq的人类群体,约在4750年前至2500年前居住于地球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其后灭绝。数年前,科学家从格陵兰岛永冻层中发现了一名约生活在4000年前的Saqqaq古人的头发样本,随即开展了各项研究工作。2009年,中丹两国科研工作者成功从该头发样本中提取出细胞核DNA碎片并进行了测定,经过艰苦的组装和序列分析工作,证明来自格陵兰岛的Saqqaq古人的遗传信息比公认的美洲原住民(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同属黄种人)更加接近于现代东亚和西伯利亚人群。该研究以强有力的数据证明,在现代美洲原住民迁徙到美洲之前,还有更早一批的黄种人群体经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为这一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证据。非常有趣的是,科学家通过对其基因组序列的仔细分析,推断出这一4000年前古人类应该具有在亚洲人中常见的A型血、褐色眼睛、浓密的黑发和较干的耳蜡,同时很有可能是一名秃顶男性。
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

化石对考古研究有什么意义?

大哥哥大姐姐们 帮帮忙吧!rn 话是对考古研究有什么意义啊??
生物化石的古生态研究是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每种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在其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构造上都具有反映环境条件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就可以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例如海生生物化石珊瑚、有孔虫等反映海洋环境;陆生植物叶片、树根、昆虫等则反映大陆环境。根据一个地质时期各种生物化石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研究,就可以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等。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建对地质历史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物的硬体部分还可以形成反映古环境、古气候的岩石标志,如贝壳岩反映海滨环境,生物岩礁反映低纬度暖海环境,泥炭或煤反映潮湿沼泽环境等。

化石资料的大量收集还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现代生物是古代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发展而成的,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
化石研究意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W.史密斯在地层层序律的基础上,根据化石的纵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顺序律。这不仅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且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古生物学家发现地层层位越高,所含化石类别越多,化石的形态构造越复杂,反映了生物类别从少到多、形态构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考古学家能够根据化石的物质而推论出它的年代
化石的年代可由与之相关的地层年代来确定,但对每种化石又有其各种年代的确定法,这在人类化石等方面已获得成果。(1)用氟(F)确定年代(fluorinedating)。埋在地下的骨骼,其成分可被地下水中的氟所置换,结果为:
由于骨内的含氟量与埋没的时间成正比,可以根据氟含量推算骨骼在土中经过的时间。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因土地不同而有变动,因而同一时代的骨胳的含氟量也不一定相同,但大致的范围是:下更新世1.9—3.1%,中更新世1.7—2.8%,上更新世0.1—1.5%,现代0.1—0.3%。所谓辟尔当人的真实性,就是用这个方法否定的。(2)应用放射性碳(14C)的方法(radio-carbon dating)。大气中的14C是以二氧化碳形态与普通的CO2混合存在,而所有生物的碳源主要是大气中的CO2,虽然这些生物体中含量极低(占碳素的15.3 dpm/g),但总含有一定量的14C,在生物死亡后停止对CO2的吸收,而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半衰期为5,730年。根据这一事实,测定过去材料的放射性碳的含量,可以推断生物死后经过的年代。 W.F.Libby(1948)指出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在考古学上应用,而现在在比较新的化石和考古学材料方面,比其他各种年代确定法更为准确,已被广泛应用。用这种方法确定年代的上限为西历纪元前后,下限可到4万年以前。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骨化石含氟量断代、铀系法断代等,也都已陆续采用。为了鉴别各种遗物的原料、成分、产地和制造工艺,除继续进行通常的化学分析及光谱分析、金相分析外,一些更为先进的测定方法,例如X射线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同位素质谱分析等,也已在中国考古学中应用。尤其是对于金属品、陶瓷器、玻璃器和纺织品,进行了较多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属性的研究,基本上是近40多年开展起来的。对许多氏族公共墓地的人骨资料,都曾进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开始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分布问题提出一定的看法。通过对孢子花粉的分析考察古代的自然环境,鉴定作物标本的品种、动物骨骼的种属,探讨中国农业和家畜的起源,也有相当的进展。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古生物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
古生物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
古生物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
古生物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
古生物是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可靠依据;
古生物在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古生物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借鉴。
(资料提供:国土资源部)
文章标题: 「中科院在湖南道县发现迄今最早现代人类化石」对人类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3219.html
文章标签:道县  有什么  人类学  湖南  化石

[「中科院在湖南道县发现迄今最早现代人类化石」对人类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