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10 01:0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导读:刘裕北南燕和后秦分为两次,平定南燕后由于卢循叛军荼毒岭南被迫回军。两年后平定国内叛乱后再次北伐,灭掉后秦。两次北伐成功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黄河以南归入东晋版图。两次北伐成功后东晋版图除了冀、幽、并三州以及西域以外基本恢复了西晋版图,东晋似乎迎来再次复兴的机会。
然并卵,刘裕在灭掉后秦后留下一万军队防守关中后迅速回师没有再次北伐。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需要比价长期的时间。理由如下:
1、统兵在外的刘裕留下心腹刘穆之镇守京城,灭后秦后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保证后路不被切断迅速回兵。
2、如果继续北伐必须巩固新占领的国土形成新的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漫长补给线的依赖。但是这都需要时间,不可速战。
3、无论是胡夏还是北魏都处于国力上升期,而且北方平原非常适合起兵作战。所以统一必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刘裕此时已经57岁高龄,机会看不到有生之年统一的希望。
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到隋朝带周自立统一中原的几百年间,曾经有过几次统一的历史契机。其中刘裕两次北伐几乎都让人看到了大一统的希望,但是种种原因导致统一历史使命没有完成。最终开启了以北魏代表的北朝和刘宋南朝并立的过程,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也运也命也。
巩固关中、豫州、青州新占领国土需要消化吸收,然后以此建立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补给的依赖
吞燕灭秦虽然不是连续的过程但是也就六七年的时间,所以占据的青州、豫州以及后秦的关中地区都需要时间来巩固、消化吸收。这种情况和南宋北伐的情况类似:此时距离东晋南迁已过百年,而此时关中、豫州、以及青州百姓经过北方胡人反复厮杀荼毒对于中原王朝的认可已经降到一定程度。这里如果需要恢复华夏正统的认可,必然需要长期的时间。
况且这里距离江南的已经距离比较长,况且由南方人组成北府兵北伐夏魏对于骑射和气候的适应程度都需要调整。所以如果再次北伐最好的方法是从关中、豫州、青州征新兵,这样他们对于夏、魏的作战方式和风格都非常的了解(后秦和南燕没少喝夏、魏作战)。
如果再次北伐河套的胡夏以及幽、并的北魏,依靠江南进行后秦补给就太漫长了。所以必然需要把关中、豫州、青州等地作为补给基地,这都需要新复之地对东晋的认可才行。而这恰恰需要的就是时间。再说如果这次北伐没有出身北方的王猛孙子王镇恶在的话,北伐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胜利(王猛作为前秦的丞相在关中影响深远)。 所以在灭后秦后刘裕没有再次强行北伐,选择了班师回国。
与同是上升期的胡夏、北魏如果硬扛的话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还是鲜卑拓跋珪建立的北魏都是出自游牧政权,此时正处于上升期没有达到巅峰。况且鲜卑和匈奴向来是擅长骑射而北方又是他们习惯的战场,所以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如果强行北伐难度可想而知。最好的办法是东晋凭借雄厚的国力慢慢的和胡夏和北魏耗,就像千年以后的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那样通过时间和国力的差距来抹平对方在骑射上的优势。
所以这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期的过程,可惜关中南北方将领内乱(王镇恶被杀)反而被胡夏抢占关中。北方有威望的将领被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关中地区不可能再信任南朝,打造北伐后勤基地计划破产。不是所有都符合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规律,刘裕病逝后继位的刘义隆曾经进行过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大捷。中原一统化为泡影,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当时遇到问题
当时刘裕远征在外,留在建康监视政敌的心腹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归国后路不被切断,匆忙结束北伐班师回国这是其一。其二咱们前两条说过,无论什么情况北伐都需要时间。而已经快六十的刘裕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帝王都能活成司马懿、赵佗那样长寿。人一旦进入暮年就会相对保守,也许这也是刘裕没有选择继续北伐的原因之一。
小结:
综上所述,刘裕北伐确实是历史赋予他统一全国的契机。但是历史同样制造的这些矛盾刘裕没有完成克服和跨越,所以也就没能完成天下一统的历史使命。
如果多给十年寿命,刘裕和柴荣相比较,应该是柴荣更有希望统一全国。因为刘裕所面对的北方势力过于强大,而柴荣所面对的南方势力相对弱小。
一、刘裕所面对的北方实力太过强大,以致无法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裕所拥有的是当时南方的全部势力。完成了南方的统一,他想要进一步的统一全国,就需要完成北方的统一。但是当时的北方是正处于北魏的强盛时期。刘裕即使有恢复全国继续统一的信心,他也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另外,即使再给他十年的寿命,他也练不出统一全国的军事实力,因为当时的南方处于一种腐化的状态,无法进一步的恢复统一国家的力量。即便是刘裕有心,他也不可能完成全国统一的。更何况,刘裕对于北方更多的是一种划江而治,南北分治的态度,他并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
二、柴荣面对的是当时的分裂南方势力,他有更多的力量完成国家的统一。
唐朝灭亡之后,国家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时期。但说是五代十国,其实相比较而言就是把几个小的国家需要灭了而已。而当时的柴荣所需要攻打的无非就是南唐,南汉,后汉等一系列小的国家。虽然北方契丹当时的势力比较强大,但是柴荣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挡,另外一方面,对于南方这些小的国家完成吞并,先统一了南方之后,柴荣有了十年的寿命,他就有进一步统一北方的势力,当时的契丹是正处于混乱状态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完成全国的统一。
综上所述,如果再多给十年寿命,柴荣比刘裕更有希望完成全国统一,因为,柴荣所面对的南方势力相对弱小,而刘裕所面对的北方势力相对强大。
侯景之乱,是南梁末期持续了将近4年的动乱,一代君主梁武帝被饿死,更是直接动摇了南梁的国本,也给南梁的继任者南陈造成了重大影响,可以说,侯景这个给自己讨封为宇宙大将军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当时南北朝三国(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之间的格局,让南朝本可在三国中大有作为的地位,变成了苟延残喘只能被吞并的地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侯景这个叛将为何可以掀起这么大的风浪,对当时的局势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侯景这个人和传统的造反武将不同,他不是勇猛型武将,而是智谋型武将。
《南史.逆贼.侯景列传》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
而这也就是为何他能够在被东魏高欢击败后,仍然能够在南梁东山再起的原因,可以说当时南梁的朝局不怕一个降将,但是害怕一个有野心也有智谋的人,侯景恰恰是这样的人。梁武帝之所以接受侯景的投降,是想要依靠侯景完成自己的北伐大业,同时侯景刚刚归附的时候,实力也是很弱的。
《南史.逆贼.侯景列传》乃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马步八百人。
这样的侯景简直就是梁武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他在南梁没有自己的势力,想要存活就必须依靠于自己,还是一位能打硬仗的将军,对北军也很了解,这样的人统兵北伐,不会担心其反叛,也能增加梁军北伐的成功率。可是梁武帝太过乐观了,梁武帝晚期治下的梁国内部问题明显,看着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实国家安危完全系于一人,也就是梁武帝。
南朝自刘宋开始,其统治根基就是皇族加士族加寒门模式,皇族提拔寒门来对抗士族,同时让宗室子弟在全国各地统兵,将军权牢牢把控在皇室手中,这一点在侯景投降南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
各地统兵的南梁宗室子弟,谁都不服谁,只是大家都在梁武帝活着的时候不敢作乱罢了,可以说当时的很多人都在期盼梁武帝挂了,那样就可以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了,举几个例子。
《南史.萧纪列传》二年四月乙丑,纪乃僭号于蜀,改年曰天正。
《南史.逆贼.侯景列传》萧正德先遣大船数十艘伪称载荻,实拟济景。
《周书.萧察列传》察既与江陵构隙,恐不能自固,大统十五年,乃遣使称藩,请为附庸。
《南史.梁宗室》大宝初,广州刺史元景仲将谋应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攻景仲,迎勃为刺史。时湘东王绎在荆州,虽承制授职,力不能制,遂从之。勃乃镇岭南,为广州刺史。
萧绎称帝主力平叛,萧纪在南梁动乱之时,割据川蜀僭越称帝,萧正德暗中资敌,萧察割据荆襄,向西魏称臣,之后更是建立了西梁,萧勃则趁乱割据岭南,所以说侯景并非以一己之力造成了南梁的大混乱,而是当时各地拥兵的皇室子弟,都各怀鬼胎,即便没有侯景,在梁武帝死后,南梁还是难以避免出现内部动乱的局面,这是南梁的死结,侯景只不过是将这场动乱提前了,而非创造出这场危机南梁的动乱。打个比方就是,南梁是一个因为充气而越来越大的气球,即便侯景这根针不去扎它,气球还是会爆的。
这也就是为何区区8000叛军,就可以在侯景的带领下攻下了南梁都城建康,各地援军竟然都没有遏制住侯景南下的势头,因为很多人都不想侯景被绞杀,大家都希望再者场乱局中捞取利益,至于南梁的国运以及梁武帝的死活,又有几个人在乎呢?
同时梁武帝末期,南梁的军队战力也是堪忧的,南梁是允许有私兵存在的,而朝廷兵源依赖于兵户,可是南梁却没有给予兵户足够的保护,说得夸张点,就是朝廷的努力,虽然兵户靠朝廷给予的田地生活,但是兵户除了承担沉重的兵役,同时还要承担赋税徭役,长此以往,兵户难以忍受,就会逃散流亡,所以这就导致了南梁兵户的大量减少。
《魏书.岛夷萧衍传》发召兵士,皆须锁械;不尔,便即逃散。
那么就可以想象南梁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而士族豪强则各自手握着精锐的私兵,这南梁还是救成了威胁,人家不会白白给你打仗,反倒是在你虚弱的时候,会跑过来将你分食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侯景才可以在夹缝中潇洒地活着,并快速集聚实力,在南梁全国的征讨中,可以相对轻松的攻入建康,敲响南梁灭亡的丧钟。
之前就说了,侯景是智谋型将领,他起兵时只有8000人,为何到了建康就一度号称拥有10万之众呢?其中原因之一恐怕及时他对士族的大清洗。
《南史.逆贼.侯景列传》城陷,景使其仪同卢晖略率数千人持长刀夹城门,悉驱城内文武裸身而出,使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余人。
这是在侯景攻陷建康后干的事,也就是绞杀了城中大部分士族,而在侯景起兵的过程中,以及称帝后,他对士族都是不手软的,可以说,永嘉南渡是中原士族南迁的开始,而侯景之乱则是终结,而这也就为南方本土士族以及豪强的崛起提供了空间,这就是后话了。侯景在灭士族的同时,干的最有利于自己的一件事就是释放士族的奴仆。
《资治通鉴.梁纪十七》景初至建康……募人奴降者,悉免为良……于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数,景皆厚抚以配军,人人感恩,为之致死。
而这也就是侯景在叛乱中越发壮大的原因,他以后了死心塌地跟着自己造反的兵源,侯景对于南梁来说是个灾星,但是对于这些奴隶来说,就是救星了,这也就是为何侯景之乱维持了近4年的一个原因,他的势力就像是滚雪球,越过越大,也就是兵源单兵素质不行,不然的话,估计4年都难以平定侯景的叛乱。
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最大的还不是朝局的破坏,士族被屠戮殆尽,南梁原本的经济重心也是遭受战火屠戮,对南朝最大的损失是,南朝失去了存活下去必要的军事根基,也就是巴蜀,荆襄,江淮之地。
巴蜀可以保证南朝长江上游防线的稳固,荆襄之地,为天下之要冲,西进可以兵临汉中,东出可以威胁河南之地,扼守荆襄,也可以守住长江中游,保证下游国都建康的安全,江淮的重要程度更不必提了,三国时期,魏吴双方围绕着合肥打了5次,江淮之地,为南朝在长江北岸提供了足够的防御纵深,免于建康直接暴露于北方的兵锋之下,可以说任何时候,长江都不是保护南朝命脉的天堑,只有在长江北岸建立防线,才能保证南朝的安全。
原本这三处重要地区都在南梁手里,可是侯景之乱后,巴蜀被宇文泰夺走,割据荆襄的西梁存在的时候和南朝是敌对的,先后附庸于西魏和北周,最终被杨坚直接取消了地位,江淮之地则被北齐所夺走,那么到了南陈的时候,就显然无力抵挡北朝的进攻了,没有了防御纵深,人家打过长江,南陈就基本上挂了,这都是侯景的“功劳”啊,凭一己之力,极大的削弱了南朝的军事实力,为北朝实现统一打下了基础。
“河阴之变”(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发动的旨在消灭原有北魏皇族勋贵,重新建立朝堂秩序,以达到最终掌握北魏大权的目的屠杀行动。
在此变故之后,北魏大臣几乎被屠戮殆尽,各路义军揭竿而起,各地藩王也为自保纷纷向南投降南梁,北魏各地几乎陷于崩溃状态。
那么为何此时梁武帝没有趁机一举统一北方,终结两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呢,青史君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尔朱荣携久胜之威尔朱荣,作为“河阴之变”的策划者,起家自北魏末年,此时天下纷争不断,兵戈四起。凭借自己的酋长身份和当时北魏文帝的赏识,快速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所向披靡。
北魏六镇,作为当时北魏战力最强的藩镇,本是防备北方契丹入侵。后因遭受不公起兵造反,最后便是被尔朱荣带兵镇压,其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此外,经过不断招揽人才,当时名将诸如高欢、宇文泰、侯景等人更是纷纷投入其麾下效命,在此时若梁武帝大举北伐,胜算恐怕不大。
二、南梁新经大败其实在河阴之变前南梁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北伐行为,但结果均以大败告终。
1.公元505年,萧衍便派弟弟萧宏率军北伐,无奈萧宏胆小怯懦逡巡不前,后更是在临战之前秘密逃跑,导致军队群龙无首瞬间崩溃,仅互相踩踏致死者便有5万多人。
2.公元514年,萧衍又有意攻打寿阳,无奈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致使南梁军民十余万人葬身于洪水之中。
在这两次北伐中,南梁均是一矢未发便伤亡惨重,此时再次北伐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三、北魏太子的求助在投降南梁的诸多藩王之中,便有当时的北魏太子元灏。
作为北魏国君的未来继承人,元灏自知留在北魏即使不被葛荣等人的义军所杀,也早晚会被尔朱荣所害。走投无路之际,元灏不得已投靠梁武帝萧衍。
二人一见面元灏便痛哭流涕,向萧衍细数尔朱荣的种种暴行,并请求萧衍助自己返回北魏登基称帝。
此事对南梁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与其大启战端挥师北伐,不如借助元灏之名扶植起一个傀儡政权,未来北方之事再缓缓图之也未尝不可。于是便有了随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北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