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历史书上要讲北魏的汉化

时间: 2023-10-03 14: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为什么历史书上要讲北魏的汉化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改革?

初高中历史书上我要没有记错的话,是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原因分析。我现在能记得的,可能就是当时的汉民族还是比较强大,作为少数民族攻占了中原地区,他希望能加强他的统治。汉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优秀品质和技术值得学习。
因为还是要发展当时的经济与综合国力,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鲜卑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被激化了起来。而且同时统治者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更是频繁爆发。北魏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深深的威胁。孝文帝,在登基之后,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以及民族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

说到北魏的一些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其实就是汉化运动,毕竟他们最早都是游牧民族的。很多关于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文化等等,和中原地区的人民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对于北魏来说是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汉化和改革吧!
至于孝文帝为什么会进行汉化改革,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孝文帝自己本身就是半个汉人,而且最关键的是,孝文帝从小就接触到了汉人的文化,这样的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不会汉化改革呢?而且毕竟要进入中原的话,肯定是要了解汉人的各个方面,否则可能就融入不进去,这种民族之间的差异,肯定是要解决的。
而且当时北魏的政治环境和势力都是地方比较强大,这样就很难统一控制,尤其是军阀。所以孝文帝也是为了能够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选择汉化改革,也是为了能够统一,再加上民族文化的差异,能够很好的融入到中原。毕竟游牧民族向来都是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性和中原完全不一样,到了中原之后,知道了居有定所,衣食有保障的好处,可能大家都不愿意重新回到游牧生活了吧。
所以说,对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通过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融入到汉族当中来。但是只不过后来因为孝文帝的去世,导致这次的汉化改革结束。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全盘汉化?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是一个非常乱的时期,这个时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就是孝文帝,那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全盘汉化?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要在中原地区统治,要在这个地区统治就要在这个地区进行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若是没有汉化,那么,中原地区的洛阳,就不会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毕竟,这个地方的汉人是非常多的,要想在这里立足,是不是就要与之进行很好的协调或者是沟通?要不然,没有当地的支持,就凭着一些鲜卑贵族是无法立足的。

第二个就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不停的南下袭扰,使得鲜卑迁到中原地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迁到这里就要与这里的人进行交流和融合。当然,鲜卑统治下的百姓人数增加很快,要是不进行一定的协调,担心控制不了这个地方,所以,汉化也是一个很无奈的举动,为了更好的生存,因为在北方是无法立足的。

第三个就是宗教的兴盛。北方鲜卑族的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在中原地区无法适应,要想适应就要改变。宗教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减少了鲜卑贵族的戾气,也减少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很多反抗心理,这样,随着鲜卑族的汉化,随着与汉族的融合,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了。

北魏社会的汉化主要是逼不得已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北魏为什么要全盘汉化?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有过很多不同的时期,而也并非是只有汉族,汉族在其中只是出于主要统治地位,而历史上也有过很多不同的民族,他们进行过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比如北魏鲜卑族的汉化。北魏的汉化是非常彻底的一次汉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北魏要这样做?彻底的汉化对北魏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并且,当时外部的威胁减弱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历代国都的设立,都会兼顾边防,不会让边境的军事力量脱离朝廷的掌控。
那时,柔然已不再气势凌人,这给了北魏一个迁都的极好时机。凉州刺史袁翻就发表过感慨:吾国迁都后,柔然、高车二国斗得不可开交,一会柔然国王给对手所杀,一会是高车国王被对方抓了。正因为如此,吾国边境方能太平这几十年啊,这真是幸事一桩啊!
如果,边境的外族力量强盛,即使迁都成功了,由于,政治和军事中心远离,就会导致边防力量不堪强敌的重压,甚至,会带来威胁国家生存的危险。如果,在边境设置足以对抗侵犯的军事力量,则又会出现一个弊端。
那就是:谁负责统领边境的军队?
若是给他的权利小了,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对抗侵略,若是极大的放权,当地的地方长官手握重兵,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甚至,还会反制朝廷。历史就有不少地方军事力量反制朝廷的案例,当然,也包括北魏自身。
假设,那时的柔然依旧强势,即使都城南迁之后,其主要军事力量,还得部署在以平城为中心的地区。不然,对方来犯,国家会相当被动。所以,这就产生了上述的问题,谁来领导这些军队?朝廷如何管理他们?
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都不可能允许国君在远离平城的洛阳,长时间遥控指挥边境的重要军事力量。如果,都城继续设在平城,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而现实中的柔然,已然力不如前了,所以,平城一线的布兵,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样重兵。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才会放心启动南迁计划,因为,完全有能力控制在这里的兵力部署。北方边境的外患威胁度降低了,在此地的军事力量,其重要性也相对会下降些。只是,后来北魏的败亡,还是和朝廷无法把控以平城为中心的地区有关。
除了外围的威胁降低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汉民族的实力崛起。国内没有这条件支撑,迁都就成了一个梦想。北魏建国初期,汉民族只是一个被统治民众,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所以,那时地位远远不如鲜卑民族。
但是,汉民族有天生的优势,就是人多,另外,文化还先进。当时,又并没有禁止民族之间的互通,所以,异族通婚的普遍,让汉民族越来越有存在感,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对汉民族来说,迁都当然是要支持的,而且,更会支持汉化运动,这些只有利好。
所以,随着汉民族在北魏的势力膨胀,这种改革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这在北魏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鲜卑的上层阶级绝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发动战争,只是为了土地,而不是想改变自身,更不想和汉民族平起平坐。
只是,汉民族势力的扩展,必然要为本民族的利益说话。当国君的想法倾向于他们时,他们一定会全力支持,并且,稳固皇权,让自己本民族的利益进一步扩大。所以,关于迁都,就形成了两派意见。皇族,基本就是迁都派,而鲜卑贵族大都反对迁都。
传统学术认为:这是他们的想法不同,而带来的对立。其实,支撑想法的更深刻原因就是利益。支持者,毫无疑问是利益获得者,反之则是利益的伤害者。汉民族,大多支持迁都,并力挺汉化,原因就是:自身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自己的地位抬升了。
可以说,没有这一点,迁都和汉化几乎不可能完成。那么,孝文帝为何会极力去做这件事呢?
其实,除却他本人仰慕汉民族文化外,更关键的是,他需要通过这样的事情,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这一时期,他曾发过这样的命令:八大鲜卑大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汉化后的姓氏),享有和汉民族卢、崔、郑、王这四族一样的地位。
这些鲜卑大族可是一等一的贵族啊。表面上是受到了极大尊敬,仔细分析却是另一回事。一边是曾经的王公贵族,一边却是被征服的汉民族。两者可以一样嘛?北魏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以这八姓为核心的国家,现在让他们和那些汉人坐在一起,这算啥?
从这个角度来谈,迁都+汉化,其实,就是对北魏鲜卑贵族的压制,这也是为何穆泰、陆叡要造反的原因了。他们是穆、陆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同理,宗室成员拓跋丕加入他们之中,其原因也不外乎就是这个。
当时,孝文帝所重用的人员几乎都来自汉民族,迁都之前,他还颁布了一条政令,将除拓跋珪这一系之外的其他人员,都排除在封王之外。已有王封号的,被降为公,公降为侯。而在早期,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排斥外姓。
如此做的目的,就相当明显了。
通过迁都,借力汉民族的支持,进一步约束除皇室以外的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这些贵族们必然跳脚,会极力阻扰,因为,他们的利益被侵蚀了。而皇族当然持赞成票,在迁都前,他们人轻言微,虽有个重要人物元丕,但是,他不是拓家人。
所以,在迁都过程中,及迁都后,皇族都抢夺了话语权。
当然,这也带来了弊端:皇族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剧烈,让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败。汉民族的民众,自然也是支持的,自己的地位得到了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汉化的过程是从文化开始,由于,汉民族在文化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鲜卑的上层阶级是最先被普及的。这也让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有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所以,单纯意义上的汉化,是不会引起任何反对的。
只是,一旦涉及利益,被损害一方必然抵触。同为鲜卑贵族,皇族成员的利益没有丝毫波及,他们当然乐的随波逐流,而对其他贵族而言,这样做意味着他们地位的下降,以及经济上的受损,必然会愤然反抗。
首先,第一步就是坚决反对迁都。尽管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通过拒绝合作,公然反对,甚至造反。但是,这些力量上的较量,最后,还是以皇族和汉民族胜出。此事遗留的最大的诟病就是,门第制度被合法化了。
孝文帝用法律的形式,承认:穆、陆、贺、刘、楼、于、稽、尉这鲜卑八大家族,和崔、卢、郑、王这四大汉族家族,同列一等贵族,他们的后代子孙在享有帝国权力的同时,是有着优先的话语权的。
所以,这位皇帝所做的一切,只是围绕加固其统治为出发点,不论好坏,只要有利于皇族统治,他都会推行。将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并列,一方面从门第出身制约了鲜卑贵族利益扩大化,另一方面又承诺他们既得的利益保障,缓和了他们和皇族之间的矛盾。
汉族贵族自此也就得到了明确的尊重,地位有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也更加激励他们坚定地站在了孝文帝一边,帮其巩固皇权统治。二者无形中形成了盟党,国君在这四大家族中,各挑选一个女子娶做老婆,还给自己的弟弟每人也挑选了一位汉族豪门女子做妻子。
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
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底抵达洛阳。
文章标题: 为什么历史书上要讲北魏的汉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720.html
文章标签:北魏  上要  汉化  历史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