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27 15: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历史上有一句话“成王败寇”,败者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夏商周三代,拥有较多记载的只有周朝,夏商的历史大多都是在春秋战国人口中口口相传,一些历史成了野史记载,因此历史有太多让人疑惑的事。
好比《竹书纪年》以及马王堆出土的一些古代竹简,《竹书纪年》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的历史,但上面的记载颇为特异,光是五帝纪,关于尧、舜的禅让就不同,舜是发起兵变取代了尧。
至于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明清两代的历史又有什么偏差呢?首先要分清楚《明史》和《明实录》之间的区别,《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
《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但由于战乱,残卷下来的只剩下66卷,而且这66卷多数都是穿抄本,穿抄本又是清抄本,因为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为了编写《明史》,就将《明实录》搬进了宫中。
四处收集起来的《明实录》残缺不全,为了能够顺利编写《明史》,又重新抄写了一遍《明实录》,《明史》完成之后,残缺不全的明朝史官编写的《明实录》就被收藏在内阁大库当中。
不过在乾隆四十八年三月,清朝保留下来的明朝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如今的《明史》以及《明实录》大多数都是由清朝完成,那么大清在编写明朝的历史时,有没有篡改呢?
篡改是存在的,因为康熙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抄本,有非常多的忌讳,比如,“唐玄宗”要写成“唐元宗”,要说《明实录》保持最全的还是日本,1944年日本就根据明代保留的残本编写了《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
这部书的前言就详细的将了日本收藏《明实录》的具体情况,不过除了日本,民间流传的一些家谱也是明朝历史的见证,福建同安县发现了一本《张氏族谱》,这是太监张敏的家谱。
族谱记载张敏在1475年当上了司礼大太监,在残缺的一些《明实录》当中记载他死于1485年,而《明史》却记载在1488年,张敏跟明宪宗之间有过一段对话,这显然不太可能,从上述来讲,《明史》都是按照清抄本《明实录》编写的。
根据康熙、乾隆清抄本的一些忌讳,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
比如《明史》就被删减修改多次,你现在看到的,都不见得是历史之全部。
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中有这四句话,我觉得写得很好,就算我们知道,史书只是展现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该对其保持足够的敬意。
以下为钱老的开篇建议: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