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北魏道武帝的谥号来源是什么

时间: 2023-11-18 16:00: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北魏道武帝的谥号来源是什么

北魏是哪个朝代的?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建立了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扩展资料:

北魏的皇帝: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珪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部落长大。 [3-6]  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代王位于牛川,不久改称魏王。

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

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永兴元年,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  ,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2、拓跋嗣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为相国,加封车骑大将军。

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二弟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是南北朝的一个朝代

北魏皇帝的谥号为什么都是两个字(如太武帝、孝文帝等)?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拓跋珪往上追封了将近20个先祖做皇帝,没有单字谥号能用了

请问北魏的皇帝拓跋珪和拓跋嗣的详细说明?

有关北魏的历史,他们的生平,以及登基和挂掉的时间,详细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北朝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珪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编辑本段]政治体系
对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魏书》、《北史》、《资治通鉴》有不同记载。通过分析三种不同记载和相关史料,可以看出“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是北魏政权体系的重要部分;道武帝时期,在地方官制上,北魏的刺史、太守多任用代北武人,汉族儒生、文人的比重相当小;在任命“尚书郎以下”的职能部门官员时,不仅仅囿于儒生。因此,以《魏书》、《北史》“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这样的记载和断句来理解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动,比《资治通鉴》中对此条史料的记栽和断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编辑本段]道武纪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同年,氐族人吕光统部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建立后凉政权,置西海郡,领居延县。后凉辖地几乎囊括今阿拉善盟全部地区。
△ 登国初年,拓跋珪在其统治地区的腹地 (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 (公元388年),拓跋珪进攻库莫奚(驻牧于今赤峰北部地区),获杂畜10余万。
北魏道武帝登国七年 (公元392年),拓跋珪破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得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只),黄河以南(今伊克昭盟地区)各部都归附于北魏王朝。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 (公元3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拓跋。大破后燕于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地区),后燕数万大军覆没,北魏军获资财无数。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翌年(公元399年),即皇帝位。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 (公元400年),陇西大姓汉人李暠据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北魏道武帝天赐二年(公元404年),西凉迁都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置西海郡,领居延县(辖今额济纳河流域)。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 (公元402年),柔然族在公元4世纪末开始强盛,首领社仑在征服了漠北各部之后,于是年建立了游牧的军事政权。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庭帐设在弱落水(今土拉河)畔,今内蒙古阴山以北地区都在柔然的控制之下。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 (公元403年),后秦政权灭后凉,控制了后凉所辖今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 (公元407年),铁弗匈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自认为乃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称大夏天王,建立夏国。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勃勃筑都城统万(今乌审旗西南、无定河左岸,俗称白城子),辖地曾北达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地区,置幽州于大城(今杭锦旗东南),占有今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周围的广大地区。
[编辑本段]历史政绩
拓跋珪是北魏著名的统治者。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
[编辑本段]后妃子女
皇后
慕容皇后
刘皇后
儿子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
拓跋绍
女儿
华阴公主
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自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409年在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年仅39岁,在位24年。谥号道武皇帝,庙号太祖。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拔圭武功,后有太武帝拓拔焘灭北方诸国一统北方,媲美五胡十六国初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功勋。因此拓拔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拓跋嗣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编辑本段]北魏(386-534)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个

共19个,(不算追尊),列表如下:

1、

2、

3、

4、

扩展资料:

君主资料: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珪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部落长大。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代王位于牛川,不久改称魏王。

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

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永兴元年,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2、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乌雷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出生于东宫。 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

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弑后,在尚书陆丽、刘尼拥戴下,即位为帝,年号兴安。即位之后,诛杀权臣宗爱。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时年二十六,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3、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君主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有13位皇帝。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13位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大都死于非命,皇帝是好危险职业
文章标题: 北魏道武帝的谥号来源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4152.html
文章标签:谥号  北魏  武帝  来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