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10 09: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以前看这个故事时感觉刘邦很绝情,但看到题主这个问题,为何刘邦要将儿女踹下车时,却认为这是值得品味的一个桥段。
《史记·七十列传·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记载了这个故事的过程。
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平定了三秦,然后率军攻击项羽的军队,到达彭城,占据了项羽的都城。此时,项羽正在与齐国作战,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项羽命令将领留在齐国,自己率领三万精骑迅速回援彭城。
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断的指挥,半日之内就击溃了刘邦五十六万联军,歼灭刘邦主力十余万人。刘邦率军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军队把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就在聚歼之际,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天昏地暗,项羽军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领十余骑兵突围逃走。刘邦的父亲、妻子吕雉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没。
刘邦在逃亡的过程中,在半路上遇到了孝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为刘邦驾车的夏侯婴就把他们收上车来。
马匹已经跑得十分疲惫,楚军在后面紧追不止,刘邦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把他们扔掉了事。但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们再收上车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
开始夏侯婴赶着车子,慢慢行走,直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紧紧抱住了他的脖子后,才驾车奔驰。
为此,刘邦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了夏侯婴。幸运的是,刘邦他们最终逃出了险境。之后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回了丰邑。
在这里,豹眼不想对一个政治家的行为做过多的评价,仅仅说明几点:
第一,此时的确是情况非常危急,马匹疲惫已经跑得很慢,如果再增加负重,被楚军俘获的可能更大。
第二,刘邦的目标很大,楚军要俘获斩杀的是刘邦。两个儿子被抓住直接被杀的可能并不大,刘太公、吕后被俘获后并没有被项羽直接杀死。不管刘邦当时啥想法,但的确存在两个孩子离开刘邦,生存的机会更大一些的可能。
第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刘邦死啦,如果项羽想赶尽杀绝的话,他的孩子是不会幸存下来的;如果项羽只想杀刘邦,抓不住刘邦,项羽会以刘邦的家眷威胁他,暂时会给他们一线生路。史实的结局,就是如此。
在这里,豹眼无意去为刘邦解脱,仅仅是就事论事,是非曲直
刘邦在和原配吕雉结婚以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肥,后来,吕雉又为他生下刘盈和鲁元公主。当初,刘邦作为一个沛县泗水亭亭长,能够娶到吕雉,算是攀了高枝,吕雉对这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刘邦自然也宠爱着他们。
有句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之间尚且如此,那么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又该如何?刘邦和项羽斗了那么久,胜败乃兵家常事,在一次作战中,刘邦战败,慌忙逃走的途中,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刘邦的车夫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急匆匆地逃跑,就是夏侯婴驾驶的马车,因为一路狂跑,而后方一直有项羽的兵将在追赶,刘邦吓坏了,眼看着马儿的体力越来越不支,跑得越来越慢,刘邦就把马车上的刘盈和鲁元公主踢了下去。当时刘邦的想法大概是刘盈和鲁元公主两个人,虽然是孩子,但体重加在一起,也抵得过一个大人了,把他们两个人踢下去,可以减少马车的负重,这样一来马车的速度就能加快不少,敌军肯定赶不上。
再者,敌军若是看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势必会带回去交差,如此一来也就不再追逐刘邦。可是,车夫夏侯婴却并不这么想, 在刘邦多次把一双儿女踢下车的时候,夏侯婴冒着杀头的风险,又把两个孩子拉上了车,当时的刘邦气坏了,扬言要杀掉夏侯婴。
但那个时候的刘邦需要夏侯婴来驾车,自然也就忍了他的行为举止。后来,刘邦顺利脱险, 并没有处决夏侯婴,反而记他大功一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试想,一个要成为帝王的男人,倘若真的在逃亡途中抛下了儿女,难免落人口实,威信必然大失。
而夏侯婴之所以能够舍命相救,也不全是为了刘邦的大业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自保。倘若他顺从刘邦,抛下了刘盈和鲁元公主,事后肯定要替刘邦背黑锅,更何况这对儿女是吕雉所生,即便是刘邦不追究他的责任,吕后也势必不会轻饶他,所以无论如何,夏侯婴都不会抛下刘盈和鲁元公主的。
这个人就是夏侯婴,当时和刘邦同在一个马车里,被项羽的人马追赶着,有人说刘邦是为了自己逃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丢下马车,好减轻重量,而加快马车的行程。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刘邦却只顾自己逃命,夏侯婴看不下去,又把刘邦的两个孩子扶上马车。
其实在夏侯婴第三次将刘邦踹下去的孩子拉上马车时,刘邦急了,跟夏侯婴说,要是他再阻拦,就把他杀了。但是夏侯婴并不畏死,竟然反怼刘邦,你把我杀了,就没人赶马车了,你也同样要死。
情急之下,刘邦才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夏侯婴,这两个孩子跟着自己,反而可能会丧命。这会儿把两个孩子丢在路边,就算被项羽俘虏去,也不会为难他们,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也是刘邦非常清楚这一点,才敢赌一把,将自己的孩子丢下车去。
如若被项羽的军队追上了,反而会有可能被追兵乱箭射死。刘邦也是思索再三,权衡各种利弊,才做出了如此大胆的举动。
看来成大事者,总会想到常人无法想到的法子。事实上,后来的一切也证明了刘邦是对的。虽然看似将孩子路途中丢下,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但是不仅能够保住孩子的性命,也同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虽然行事是大胆了些,但是结果还是好的。就如同刘邦最后能成为最大赢家,和他过人的胆识,智慧的谋略,都是息息相关的。
此事是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彭城大战爆发后,刘邦又输惨了,老爸和老婆都被项羽活捉,而他自己则躲在夏侯婴的车上在逃命,身后便是项羽追兵,车上还有他的两个孩子。
此刻,刘邦眼见这车太重,必须减轻重量,二话不说把两个孩子给踹下车了,夏侯婴一见急忙跳下车,把两孩子抱回来,继续逃。
可刘邦总认为这样不安全,怕被追上,所以第二次又把两孩子给踹下车。夏侯婴只能再一次,又把刘邦这两孩子给抱回来,反正就是不丢弃。刘邦还急眼了,拔剑在手:你再敢多事,我就杀了你。夏侯婴道:你杀了我谁替你赶车?
刘邦不吭声了。亏得夏侯婴驾车技术高,或说刘邦福大命大,反正这次算逃了,孩子也保住了,没有因此而白白送死。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那么刘邦为何要这么做呢?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刘邦还曾有过一次,跟这件事很相似的事。
这就是随后,项羽用刘邦的老爸威胁他。当时项羽在城下架起一口锅,告知刘邦:你要是再敢抵抗,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扔锅里煮了。
刘邦就站在城头,却说出了一句: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结果搞得项羽只得作罢。
现在先分析下为何项羽没有动手。就一个原因:道义有亏!若项羽真敢动手,那么立刻禽兽之人就会变成项羽!天下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项羽必会失去民心。
那么刘邦推孩子下车呢?其实也是一个道理的。因为这两件事不是分割孤立的,都是彭城大战中相关联的两件事。
所以,刘邦踹孩子下车,跟“鼓励”项羽“烹杀”老爸,显然是一个套路。
刘邦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活着,没被项羽抓住,那么他的家人就是安全的。因为项羽要的不是刘邦老爸、老婆和孩子,而是要干掉刘邦。
因此刘邦踢孩子下车,虽显得非常让人愤怒,却也算是刘邦精明的体现。因为在曹魏时期,又出现了一次类似事件。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中,拿住了曹爽全家,然后用曹爽家人性命,对曹爽进行诱导。结果曹爽真就投降了。哪料这一投降,却是三族被诛!显然,曹爽当时若不投降,那么他的家人也就是相对安全的。
所以,这就是这些大人物们的思维,总是出人意料。以至于人们都认为刘邦这是贪生怕死,不惜搭上孩子的性命。可若从曹爽最终的结果反向推理,却又不得不承认,刘邦的厉害,他最终能干掉项羽,还真不是仅凭运气。
现在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何夏侯婴次次舍命相救?显然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对当时情况的判断,他自信可以带着两个孩子逃脱。毕竟他是车夫,最有这方面的发言权。
其二:夏侯婴为人正直,没有刘邦那么多心眼,他认定了刘邦这么做是错误的,自然要抵制!这点从他救被要斩杀的韩信就体现出来了,他看出韩信有才,立刻喊刀下留人,去找刘邦求情,这才保住韩信的性命。
刘邦对于与吕后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态度其实是很让人寒心的,他的确是从心里不喜欢这两个孩子,他几次三番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所幸吕后从中斡旋并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刘盈,这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而鲁元公主这个唯一的女儿也没有得到刘邦的爱,刘邦毫不犹豫地让鲁元公主和亲匈奴,所幸吕后哭谏阻止,后来刘邦对女婿又多加辱骂,更是差点处死这个女婿。
其实,刘邦对这两个孩子的不喜很早之前就有了,秦末反秦大军打到最后展开了楚汉之争,公元前205年,齐国反叛,项羽领兵反叛,而刘邦趁机说服几个诸侯组成同盟攻打楚国,然后就发生了彭城之战,项羽领兵三万救援彭城,刘邦输的很惨。仅在逃跑过程中就有二十多万人马落水而死,更不用说战死的。
后来剩下的那些汉军又被楚军团团围住,刘邦没有想到自己竟会一败涂地,但刘邦就是命大,就在汉军被团灭之际,突然有一阵大风吹来,“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正是这及时风救了刘邦,趁楚军慌乱之际,数十骑护着刘邦逃走。
夏侯婴做车夫驾着马车载着刘邦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的第一站本来是沛县,想要带着妻儿老小一起逃亡,但是等他们到底沛县才得知他们已经踏上了逃亡之路,因为楚军早就在追捕他们。刘邦无法,只得和部下继续逃跑,就在逃跑的路上,夏侯婴看到了两个小孩子,正是吕雉为刘邦生的一儿一女。
夏侯婴一看,赶紧将两个孩子接到了马车上,和刘邦在一起,然后继续逃跑,但是这一路奔波,马儿本来就累了,虽然两个孩子加起来也重不到哪里去,但确实增加了马的负担,所以速度上难免有所减缓,这让一心奔逃出楚军视野的刘邦心急如焚,所以就起了让人心寒的心思。
他竟然狠心将两个孩子踢出了马车,虎毒不食子,但刘邦这个父亲却对两个亲生的孩子做出这样事,的确让人寒心,不过他能这样做,倒也不是多么让人震惊的事。其一,他对这两个孩子没有什么感情,他和吕雉结婚后,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后来逃进大山又参加了起义军,回家就更少了,他对这两个孩子是很陌生的,并没有建立起什么感情,刘邦和两个孩子没有几天的相处时间,所以在生死关头,他牺牲两个孩子并不会觉得怎样。
其二,他认为两个孩子那么小,楚军即便追上了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就算是会把他们抓回去,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退一万步想,即便这两个孩子死了,他还是会有别的孩子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刘邦就狠心将两个孩子踢了出去,但是夏侯婴看到之后却又将两个孩子救了上来,刘邦再踢,夏侯婴再救。
如此三番,夏侯婴说:“今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从这句话来看,即便带着这两个孩子,夏侯婴还是能保证刘邦的安全的。
所以夏侯婴还是坚持将马车的速度停了下来,将两个孩子好好带上了马车好好护着,刘邦气的数次想要结果了夏侯婴,但最终还是没有拿夏侯婴怎样,而夏侯婴载着马车最终护住了刘邦和这两个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夏侯婴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这两个孩子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夏侯婴的职责所在。这两个孩子是刘邦的亲生孩子,在那个时代,刘邦是能够决定他们的死活的,别人会因此骂他,但是不能把他怎么样,反正是他的孩子。但是如果在刘邦要让他们死的时候,跟在刘邦身边的人却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当这孩子根本没有犯错,更不用说犯了非死不可的错,那么作为旁观的人,就必须以命相阻,这是下属的职责所作。
那么,夏侯婴就不怕被刘邦杀了吗?肯定是怕的,没有不怕死,其实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夏侯婴就是拼命阻止刘邦舍弃这两个孩子,有两个结果,其一就是刘邦一气之下将夏侯婴杀了,那么等后来刘邦安定下来的时候,还是会念着夏侯婴的护主之心的,这样夏侯婴就算没有白死。
其二就是刘邦忍了忍没有杀夏侯婴,这是历史上的结果,那么,事后夏侯婴依旧会被重用。
但如果夏侯婴见死不救,就看着刘邦将这两个孩子踢了下去,然后坦然驾车离开,那么,事后刘邦想起来就会责怪夏侯婴没有保护这两个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未来是死是活,刘邦都不可能容得下夏侯婴了。那么等着夏侯婴的就是死亡,所以无论怎么看,只要不是太笨,都会选择拼死救下这两个孩子,他们毕竟是刘邦的孩子,即便刘邦再怎么不喜欢,那也是皇家的事,但作为臣子,必须谨记自己的职责。
逃命途中,刘邦多次将一双儿女踢下车,为何车夫次次舍命相救?瞬间明白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