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三北山河形胜图本》 在草原建十三个卫所让诸王放牧

时间: 2021-11-05 10:09: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三北山河形胜图本》 在草原建十三个卫所让诸王放牧

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将23个儿子分驻各地,这些藩王有何特权?

这些藩王有何特权?

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把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分到了各个地方,这些藩王们的地位也是很大,首先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接受下面官员的拜见之礼,其次朱元璋也允许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护卫队,如果遇到什么事情的话他们可以直接调遣这些军队。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除了他的长子朱标被封为了太子以外,还有两个儿子早夭了,剩下二十三个儿子,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大明王朝千秋万代的传下去,朱元璋决定采用分封制,把他剩下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分封到各地去,让他们达到一个拱卫朝廷的目的。于是他先后三次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部都分封出去了。

后来朱元璋又给这些藩王们定了规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建自己的府邸,也可以设置官署,当地的官员要对藩王行拜见之礼,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藩王们还是地位很高的,但是却还有一条限制,那就是藩王们不可以随便干涉地方的政务。藩王们也可以设立自己的护卫军队,根据地理原因,对人数也是有限制的,最多不能超过19000人,有的处于边疆要塞的藩王没有限制,就像宁王朱权,他就有8万的兵马,还有6000辆的战车。

这些护卫队可以由藩王们直接调遣,如果遇到什么着急的事情,藩王们所属的封地内,负责守卫的士兵们也一并归藩王们统治,在朱元璋眼里把兵权交给自己的儿子是很放心的。如果他们当地统治的辖区内出现动乱的话,他们也可以直接镇压。后来朝廷里有大臣们提过意见,担心藩王们的势力过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藩王之乱,但是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兴头上,听到这样的话非常的生气,所以就把提意见的大臣给抓起来了,后来也没有人再敢提这些事情。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击败元朝贵族后,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建元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鉴于宋、元两代皇室的孤立,宗室衰弱,朝廷一旦有事,宗室无力支援,这一历史教训,他是牢记在心上的。
为了朱氏的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朱元璋决定恢复分封制,即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亲王,分封到各地,通过这些宗室达到拱卫朝廷的目的。

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先后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第9子和第26子早逝外,其余23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
从洪武十一年起,朱元璋分封的各位亲王被陆续地派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藩王们基本都是分驻在全国各战略要地。
那么,这些藩王们都有哪些特权呢?
一、诸王在封地建王府,可设置官署。
朱元璋规定,诸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王府,可以设置官署,公侯大臣等进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见,不得逾礼,这一条说明诸王的地位极高。
但是,还有一条限制,即诸王不得干预地方上的民政,王府之外的事务,均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亲王无权过问。

二、诸王设有亲王护卫军。
朱元璋规定,每个王府可以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护卫的士兵少者3000人,多者可达19000人。
而封在长城防线上要塞的亲王还不在此限,如分驻于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县)的宁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就拥有8万将士,战车达6000辆。
三、诸王享有地方守军的军事指挥权。
朱元璋还规定:亲王护卫士兵归亲王直接调遣指挥;遇有急事,亲王封区内的卫所守镇士兵也一并归亲王指挥。
同时,朱元璋还强调:朝廷要调兵,必须同时发盖有皇帝御印的文书给亲王和当地的守卫军官,亲王接到御印文书后,再发令旨给守镇军官,而这些地方上的军官必须既接到御印文书,又接到亲王的令旨后,才能出兵。
这一条的规定,使得亲王成为地方上守军的监视人,亲王也就成了大明皇帝在地方上的军事代表。

朱元璋认为把军权托付给自己的亲儿子们,就万无一失了,而且亲王有自己的护卫军,一旦地方上有事变,可以当机立断,单独应战;若京师危急,亲王又可以起兵勤王,达到保卫皇室的目的。
朱元璋的23个儿子封地星罗棋布地列于全国,这些封藩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在边塞,一类在内地。
在边塞的诸王有:西安的次子秦王朱樉,太原的三子晋王朱棡,北平的四子燕王朱棣,大同的十三子代王朱桂等。
在内地的诸王有:开封的五子周王朱橚,武昌的六子楚王朱桢,青州的七子齐王朱榑,长沙的八子潭王朱梓等。

在边塞的藩王除了监视地方守军外,还负有防御北元贵族的侵扰,所以他们的护卫军特别多。晋王、燕王还曾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和负责筑城、屯田等事宜,军中大将均受其节制。
朱元璋还特别允许晋王、燕王在军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告朝廷,因此,晋王和燕王的军权特别重,立功也最多。
当朱元璋大封藩王的时候,有一个叫叶居升的官员向朱元璋提出了担忧:“亲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臣恐数世以后,尾大不掉,到时就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削地夺权。于是,很可能引起亲王的怨恨,酿成像汉代的七王、晋代的八王之乱。愿陛下趁诸王还未分赴封国之时,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域。”
但是,这时的朱元璋正在兴头上,听了此言非常生气,就把叶居升抓进了监狱,并囚死于狱中。自此以后,文武百官都噤若寒蝉,再也没人敢议论封藩的事了。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藩王之乱来的比叶居升估计的还快,并且没经过数世,在他死后就出了大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将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轻还没有执政经验的朱允炆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废为庶人。
燕王朱棣看到五位亲王被废,担心自己也遭殃,就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靖难之役”正式爆发,燕王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打了四年的仗,最终以朱棣获胜,取代建文帝而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告终。
朱元璋将国家的一些地区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些儿子拥有的权利还是很多的,算是一个小皇帝,只是要向朱元璋交东西。
可以征收当地的赋税,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这个时期的藩王制度对藩王非常的有利,对封地的官治、税收都享有特权,另外除了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外,各藩王还有数千到数万的王府卫军,还可以在有外敌时调动地驻扎的军队的权利。
这也正是朱棣造反成功的基础,所以朱棣登基成功后,很快就把宗室制度给修改成藩王只享有身份和俸禄的特权,说白了就是把藩王给当猪养起来。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举动?

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就发动靖难,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你怎么看?

朱元璋分封潘王的举动第一是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藩王就是出镇地方,主要职责是统领军务防御旧元势力,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勋贵,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说白了,“藩屏帝室”才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威胁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因此,在分封诸子的同时,各种训诫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时进行。朱元璋对诸王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谕旨中,提到藩王的职责是:“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

设定藩王建筑居室的规制,不能太奢华“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独不见茅茨卑宫,尧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也。后来怎么样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上位后都要集中权利,有一句话不是流传下来嘛,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的写照就是这么形象。























































































































































































































































































































































































































































































































































































































































































































































































































































































































































































































































































































































































分封藩王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藩王夺取大权的例子太多了,可相比被权臣,被不姓朱的人夺了权力,分封藩王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了。即使自己后世的子孙篡了位,好歹这江山还是姓朱,这对朱元璋来说就够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这件事来的如此之快。自己死了还没几年,儿子就夺取了孙子的政权,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我觉得朱元璋可能也不会想到他儿子会有这种心思,因为他想着反正是自家人,一起来享福。没有想到还没等好几代之后关系变远,发生叛乱,直接就第二代叛乱了。权力真的是个奇怪的东西,让亲人反目,让人不断的贪婪。建文帝据说失踪了,这也是朱棣的心病,据说郑和下西洋就是有一个秘密任务,寻找朱允文。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威胁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封藩王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勋贵,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
毕竟还是第一次当皇帝的人,实在也是太过相信自己的孩子们,总是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分了藩王,即使没当上皇帝,他们应该也不会觉得太不平衡,可是却忽略了这是亲手把威力无比的武器交付他人手中。

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

几个字概括rn例如:::: 一代名师,风云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率众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半年,北伐军攻克大都,元亡。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机构。废除丞相制,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调整军事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法制。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处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为濠州钟离人,自幼出家於皇觉寺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於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於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於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十一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招为婿。十三年,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十六年三月,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十七年,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次年,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二十年,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次年,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二十三年三月,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次年正月,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不久,率军西征武昌,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国号大明,建都应天。设大都督府(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由皇帝亲掌兵权。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从是时起,朱元璋运筹帷幄,以攻抚兼施之策,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八月,明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挥师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师南下,相继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四年,遣军入川,灭夏国。十五年,发兵取云南。二十年,平辽东。至二十二年,基本统一全国。在此期间,颁行军律,整顿屯田,筑城备倭,并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终年71岁。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率众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半年,北伐军攻克大都,元亡。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机构。废除丞相制,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调整军事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法制。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处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明太祖
明太祖(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孝陵。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但是明太祖没有表态。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后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成为一群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明史上说这些藩王们“一旦盗起,无以御侮,徒手就戮”。这是朱元璋封建之初所未能料到的。
回答者:酸菜粉儿 - 总兵 十一级 2-28 18:47
嗜杀成性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三北山河形胜图本》 在草原建十三个卫所让诸王放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879.html
文章标签:放牧  朱元璋  北山  草原  诸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