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没人了解李如松?
现在人看书少,都看影视剧,现在屏幕上都是辫 子 戏、清 宫 戏,明朝的太少了,所以了解的人也少。这样的一代名将,真是可惜了。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出任辽东总兵,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因为他老爹太牛,他又死在朝鲜,虽然是万历三大征之一,但当时有四川土司造反,相较之而言,明朝更重视这个。而李如松自己也是一个军阀,不被明朝所喜,可能有意淡化他吧
因为他是在万历时期的名将,并非如常遇春这种开国大将,也非袁崇焕这种末世良将,国人习惯关注开国与亡国时的事件,因为这两种时期都是乱世出英雄的大时代,风云诡变,更加有吸引力。像李如松这种中期名将自然名气相对较小
主要是李如松没等倭寇进明朝疆土就把人家灭了,咱大汉百姓没人歌颂,否则肯定比戚继光还出名
李成梁之子,如柏、如梅为何表现反差这么大?
据《明朝那些事儿》万历朝鲜战争中李如柏、李如梅在大哥如松带领下表现可圈可点。但自从如松壮烈殉国之后,他的那些弟弟们一个个都不争气,不是临阵畏敌,就是获罪下狱。什么原因呢?是丧失精神支柱的颓废,又或者其它?李成梁自己也助长了努尔哈赤势力的增长啊 他是养虎为患啊
打仗是教不了的,只有有悟性才能打得好的,高人帮你,你可能还打得好的,高人不帮你导弹对板砖你都赢不了的!
李成梁自己也助长了努尔哈赤势力的增长啊 他是养虎为患啊 李成梁在没有努尔哈赤之前真的是明朝东北部的一个屏障 功大于过吧 老子能干不一定就要求儿子也出息啊 李成梁能有几个算是很出息的儿子已经很不错了 李成梁医生大器晚成 他的晚年比另一名将戚继光 幸运多了 要不是没有明神宗 的偏我 他有那么安详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吗 作为朝鲜人的后裔 这个民族本身就相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要刚毅些 你看他们现在的足球队 都能感觉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我们老地帝国的儒家思想是很束缚手脚的
其实 我觉得 他们有异心 对明末的政治有怀疑
呵呵,楼主也是位明矾,《明朝那些事儿》第五卷已经出版了,买了么?
古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李如松生来就是当领导的料,且有着很准确的判断力,所以调度有方,每战必胜,两个小弟在他的带领下也是生龙活虎。而李如松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骄横跋扈在所难免,所以就得罪了朝中的不少人,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能碰他,死后两个小弟没了靠山,加之水平不高,自然是任人鱼肉了。
上述乃鄙人一点粗解,见笑了。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吗?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吗?是的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出任辽东总兵,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昖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家族
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祖上旅居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李如松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因在混战中属下士兵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以致后来不断给与努尔哈赤扶植和照顾,最终导致了建州女真坐大,给明朝带来了深重灾难。
[编辑本段]1.将门虎子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李如松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编辑本段]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李如松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编辑本段]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李如松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编辑本段]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李如松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编辑本段]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编辑本段]6.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李如松部分
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廕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出为山西总兵官。给事中黄道瞻等数言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大学士申时行请保全之,乃召佥书右府。寻提督京城巡捕。给事中邵庶尝劾如松及其弟副总兵如柏不法,且请稍抑,以全终始,不纳。十五年,复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俸。已复被论,给事中叶初春请改调之,乃命与山西李迎恩更镇。其后,军政拾遗,给事中阅视,数遭论劾。帝终眷之,不为动,召佥书中府。
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宜令讨贼。乃命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即以国桢监之。武臣有提督,自如松始也。已命尽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诸道援军。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尚书石星亦言如松敕书受督臣节度,不得自专,帝乃下诏申饬。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用布囊三万,实以土,践之登,为炮石所却。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如松令部将李宁追斩之。已,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及萧如薰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攀云梯而上。拜及子承恩自斩叛党刘东旸、许朝乞贷死。于是如松先登,如薰及麻贵、刘承嗣等继之,尽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世廕锦衣指挥同知。
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弟如柏、如梅并率师援剿。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请退平壤迄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所亲信小西飞来谒,如松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群倭花衣夹道迎。如松分布诸军,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袭如柏营,击却之。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无割首级,攻围缺东面。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伏西南。令游击吴惟忠攻迄北牡丹峰。而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斩先退者以徇。募死士,援钩梯直上。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副将杨元等军自小西门先登,如柏等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
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二十七日再进师。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会天久雨,骑入稻畦中不得逞。倭背岳山,面汉水,联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官军乃退驻开城。二月既望,谍报倭以二十万众入寇。如松令元军平壤,扼大同江,接饷道;如柏等军宝山诸处为声援;大受军临津;留宁、承训军开城;而身自东西调度。闻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密令大受率死士从间焚之。倭遂乏食。
初,官军捷平壤,锋锐甚,不复问封贡事。及碧蹄败衄,如松气大索,应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刍粮并绝,且惩平壤之败,有归志,于是惟敬款议复行。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遣兵渡汉江尾倭后,将击其惰归。倭步步为营,分番迭休,官军不敢击。倭乃结营釜山,为久留计。时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封贡,议撤兵,独留刘綎拒守。如松乃以十二月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言者诋其和亲辱国,屡攻击之。帝不问。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其弟如梅代为总兵官,授长子世忠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仍充宁远伯勋卫,复廕一子本卫指挥使,世袭。恤典优渥,皆出特恩云。世忠未久卒,无子。弟显忠由廕历辽东副总兵,当嗣爵,朝臣方恶李氏,无为言者。至崇祯中,如松妻武氏诉于朝。章下部议,竟寝。后庄烈帝念成梁功,显忠子尊祖得嗣宁远伯。闯贼陷京师,遇难。
[编辑本段]评论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指挥了一个半,攻,必克,战,必胜,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是啊 是长子 是他的儿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不过战死了 以至于李成梁八十多了还不能退休
文章标题: 为什么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名气这么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