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24 13: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虽然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此时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他是一个庶子,但是李隆基要比嫡长子李成器要优秀太多了。虽然很想让嫡长子继位,但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着想,唐睿宗还是选择了更加优秀的李隆基当继承人。
当时发生了唐隆政变,再加上太平公主的这个因素,也就导致了此时的李隆基虽然是庶子,但是他所掌握的权力要远远超过嫡长子李成器。对于这点李成器也还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和李隆基争斗的话,最后失败的肯定是自己。于是他自己就选择了让位给李隆基。
当然,还有一个远远就是李隆基成功的摧毁了韦后集团,不管是在民心上还是这些大臣心中都是认为李隆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光是在民心上李成器就落败于李隆基了。
晚年的武则天对权力的掌控没有之前强烈,再加上她也不再之前那样希望将皇位留在武家。再加上后期人心开始动乱,于是李氏和朝臣发动了神龙政变,让唐朝的皇位重新回到了李家手中。
李显复位之后选择了韦氏为皇后,并且还让韦氏参与朝政。而韦氏也不是一般人,她崇拜的人是武则天,她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且她也准备这样做了。这时李隆基就联合太平公主对付韦后,最后也是成功的铲除了韦后。
可以相信如果没有李隆基的话,可能真的会让韦后的计划得逞,一旦得逞对于李氏来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这当中,唐睿宗也是看出了李隆基的本事不凡,再加上有这么大的功劳,于是就选择了李隆基这个庶子成为继承人。
关于唐睿宗李旦立太子的前因后果,里面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684~690年,710~712年),真正掌权仅2年。虽然在为政上,李旦并没有留下显赫的功绩,但李旦做到了有唐一代所有帝王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北宋词人宋祁评价李旦:
睿宗(李旦)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上述这段话说的是,李旦是一个好父亲,他养育的5位德行高尚的儿子,1位继承帝位是为唐玄宗、1位被玄宗追认为皇帝、剩余3位兄弟皆被玄宗追认为太子。在皇权的巨大诱惑下,李旦父子6人,依旧保持着父子兄弟相亲相爱,避免了围绕唐代其他帝王发生的或杀兄、或杀子、或逼父的立储悲剧,这殊为不易。李旦的谥号为“睿”,大概是称赞这位儒雅的帝王,教子有方吧。
以下,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李旦父子之间那些感人至深的事情,以及李旦立储的前因后果吧
一、李旦父子6人相依为命的岁月
天授元年(690年),绝代女皇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天下。当时,已经为皇帝的李旦、太子李成器(李旦嫡长子)被剥夺头衔。李旦被降为皇嗣,太子李成器被降为皇孙,迁居东宫。 自此,李旦父子开始了艰难的皇嗣和皇孙生涯。
李旦第一次登基为皇帝的时候,太子人选就是自己的嫡长子李成器。之后,在唐中宗李显死后,李旦第二次登基为皇,那一次,他将庶出的第三子李隆基立为太子。
武周天下中,为了权力斗争,武氏和其他酷吏都将李唐宗室作为打击目标。李唐子孙在武则天时期,过着异常艰难的日子。在这种境况下,连一个小小的宫婢都不将李唐宗室放在眼中。
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因引诱李旦被拒,怀恨报复,诬告李旦的妃子刘氏、窦氏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则天皇帝大怒,将刘妃、窦妃招入宫中秘密处死。这对于李旦来说不啻为一个沉重的打击。自此之后,他的5个尚且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爱的关怀。
为了保全家族,李旦对于二妃被杀事件丝毫不敢提及,他忍着巨大的悲痛,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庇佑着摇摇欲坠的家族。后来,韦团儿诬告二妃事件被告发,武则天处死了韦团儿。但作为皇帝,武则天与平常人的思维不一样,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补偿自己的儿子,而是担心儿子李旦会记恨自己。于是,她下令将李旦父子幽禁起来。
李旦父子被幽禁之时(693年),老三李隆基只有7岁、大哥李成器15岁、二哥李成义11岁、四弟李隆范、五弟李隆业均为幼龄稚童。幽禁的岁月除了不见天日的苦闷之外,更令人窒息的是不知何时会到来的一道赐死诏书。
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段幽禁岁月中,李旦父子是如何生活的。但不难猜测,李旦作为父亲、李成器作为大哥,必定倾尽心力维护着自己的家庭。我们也可以想象到,7岁的李隆基,对于父亲、大哥的依赖以及其他三位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据说,李旦擅长音律,在那段黑暗的岁月中,他们父子6人经常合奏,用以度过漫长的黑暗时光。大哥李成器擅长长笛、老三李隆基擅长腰鼓、其余三兄弟各有所长。
在李隆基称帝之后,他们兄弟亦经常聚在一起,合奏声乐,用以追忆那段相互温暖、令人难忘的幽禁岁月。也正是这段幽禁岁月,让李旦父子培养出了非同一般的情谊,使得日后帝国立储和权力更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时光就这么慢慢向前流淌,一晃7年已过。晚年的武则天已经决定归政李唐。于是,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结束了长达7年的幽禁岁月,一家人终于重见天日。
二、唐隆政变,李隆基有匡扶社稷之功;兄弟情深,李成器辞让太子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但帝国并没有走上正规。李显的妻子韦后想要效仿自己的婆婆,女主君临天下。但此时,青年的李隆基早已展露了自己一代雄主的气象,他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帝都长安城发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政变以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告终。之后,李旦复辟为唐睿宗。在这次政变中,李隆基有匡扶社稷之功,受封为平王。李旦复辟之后,摆在他眼前的就是立储大事。
照理说,他第一次登基的时候,长子李成器便立为太子,按照嫡长继承制,这一次被立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建立了匡扶社稷之功,势力正盛。李旦自然想到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他和李渊一样,遇到了千古难题。而温和的李旦,更加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的事情发生。
正在两难境地之时,李成器站了出来,这位大哥以莫大的气量,抵住了皇权的诱惑,说出了那番光耀千古的佳话,成全了父子兄弟之情。李成器在知道立储难题之后,主动向父亲提出辞让太子之位,他说道: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李成器的辞让,化解了李旦立储的难题。之后,李旦和群臣顺水推舟,立了李隆基为太子。大哥李成器以其谦谦君子之风,战胜了皇权的巨大诱惑,成就了父子兄弟之情。这种胸怀,令人感叹。
这是李旦第二次登基之后,立太子的前因后果。我们当然可以说,没有不爱皇权的人,或许李成器是看到了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李隆基抗衡,才不得已主动辞让。但我更相信,在那段艰难的幽禁岁月中,李旦父子之间建立了不为人知的深厚情谊。正是这份情谊,让李成器选择了放弃帝位,成全兄弟之情。
嫡长子继承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法原则之一,可谓“金科玉律”。但严格来说,古代大部分皇帝实际上都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很多著名皇帝都是如此。本鬼在《古代最“虚伪”的制度:皇帝的“嫡长子继承”》一文对此进行过梳理。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他父亲唐睿宗李旦庶出的的第三个儿子,是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而即位的皇帝。但有意思的是,与其他非嫡长子继位的情况不同,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坚决而主动地让给李隆基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李成器此人的性格比较恬淡谦退,对宫廷斗争非常厌恶和恐惧,对太子之位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另外,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感情非常好,对自己的这个弟弟非常的欣赏和佩服,认为只有李隆基做太子并成为皇帝,大唐未来才有希望。
其次,李旦之所以能第二次当皇帝,完全是靠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说李隆基功盖天下都不为过。因此李隆基当时在朝廷中得到了大部分功臣和拥唐老臣的鼎力支持,只有礼法名分的嫡长子李成器在政治势力上根本无法与李隆基相比。
第三,当时支持李成器做太子主要是以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集团。太平公主支持李成器要是为了攻击李隆基,而不是真心为了支持李成器。如果李成器真的当上了太子,那他这个太子也不过是被太平公主控制的傀儡而已,还不如做个逍遥王爷呢。
最后,唐朝建立的初年曾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而李隆基在之前政变中表现出的果断毫不逊色于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李成器要敢做太子的话,八成就要变成第二个李建成了。
主要是李隆基太强了,而李成器看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这对于一个本来就没有多旺当皇帝心的人来说,不如直接把皇位让给李隆基。
咱们都知道,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是各种打压李氏人的,就算对她自己的儿子孙子也是如此。
在当初小心翼翼的过着清苦的岁月里,让李成器明白了,皇帝还是一定要有能耐的,如果没有能耐那这个皇帝就当的很累。
而李隆基也在“唐隆政变”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而李成器就虽然贵为嫡子,但他在大臣这里却并没有过高的名望,虽然身后有太平公主的支持,但太平公主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私心。
李氏本就已经经历了一大耻辱,让这个世上出现了一位女皇帝,虽然是他们的奶奶,但依然让他们觉得李氏元气大伤,而李显李中宗也死于女人之手,这样的局面必须要有一位手段狠辣之人,而他自己明显就降不住现在的政局,于是就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继位确实有内幕,表面李成器的主动辞退太子之位,才有后来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实际是因为李隆基当时的势力和实力太大,李成器不得不辞退太子位给他。李隆基能继位的真正原因是:
1、唐睿宗二次登基,李隆基功不可没
唐中宗去世后,韦皇后就野心勃勃,立李重茂为帝,便于自己控制,然后就可以跟武则天一样管理朝政。随后再慢慢地掌握整个朝廷,最后自己当帝王。而睿宗就是韦后的绊脚石,所以她一定会除掉睿宗。
这个时候就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一举歼灭了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让李旦登上了皇位。在这时李隆基的功劳是最大的,是他挽救了李唐江山免落入韦后之手。
2、李成器辞让太子
重新登位的睿宗,不可避免的要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就算他不着急,群臣也会逼着他下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和从前一样立嫡长子李成器呢,还是改立功不可没的三子李隆基呢?相信那时候的睿宗一定很头疼。
但是他有个通情达理、心胸宽广的好嫡长子。在睿宗犹豫不决、迟迟不定的时候,作为嫡长子的李成器自己主动站出来,辞让了太子之位。
不得不说,李成器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也看明白自己与李隆基之间的差距,李隆基威望正高。唐隆政变中,李隆基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许多参与政变的朝臣都纷纷支持这个能干的弟弟,朝中威望、支持都很高,大势所趋。
对抗太平公主,自己魄力不及。李成器虽也是能力优秀,但做大事上的魄力远不如李隆基。唐隆政变后,姑姑太平公主权势显赫,甚至隐隐超过睿宗。李成器自知自己性格缺点,如果将来自己登基,或只能变成太平公主手中的傀儡。权衡之下,李成器选择了辞让太子之位,让睿宗可以顺水推舟,册立功劳更大、能力更强的三子李隆基为帝。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