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万历年间二次入朝抗倭为什么不用李如松

时间: 2022-11-29 15: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明朝万历年间二次入朝抗倭为什么不用李如松

万历皇帝为何要派兵进入朝鲜抗倭援朝?

抗日援朝战争是万历三大战争之一,历时七年时间,日本先后动员军队超过三十万,明军出动超过十万人,分两次击退日本入侵。1592年,日本派出九路军团,入侵朝鲜,主要指挥官为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加藤清正等将领,气势汹汹朝朝鲜而来。

(小西行长)

朝鲜军兵可以说不堪一击,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短短两个月时间,朝鲜八道丢失七道,只剩下了平安道以北地区。朝鲜国王李昖跑出了王京(今韩国首尔),日军一路追击,朝鲜国王一路跑,可谓甚是狼狈。最终平壤也被日军占领,日军已经逼近大明本土。

朝鲜国王马上派人向大明请援助,万历接到奏报也很重视,接着召开站前会议,在短暂的辩论之后,万历决定出兵救援朝鲜。命宋应昌为备倭总经略,李如松为总兵官。1592年7月,副总兵祖承训率三千明军进攻平壤,因为轻敌加上不熟悉日军战法,以失败告终。

(朝鲜国王)

这次失利让万历皇帝也开始重视起来,不久四万多明军开赴朝鲜,李如松作为战时总兵官,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重镇平壤城。日军占领平壤之后就派重兵守卫,兵力在三万左右,小西行长坐镇平壤指挥战斗。攻城战本是很困难的,兵法有云,兵力在对方五倍以上才可以攻城,而明军的兵力只略多于日军,风险很大。

(万历皇帝)

日军由于在战国时期,大海盗王直长时间给日军提供高科技火器,所以日军的武器装备也非常先进。李如松命令部队主攻西、北、南三门,以“围城必阙”的理论,留空东门,部署完毕之后,李如松把祖承训单独叫到身边。祖承训原为辽东将领,是李成梁的家丁,并和李成梁关系密切,也是李如松的亲信。

(平壤大捷)

李如松命令祖承训所部军兵,换成朝鲜军服,进攻南门。小西行长则判断失误,他把重兵守卫西门和北门,南门派了些伪军驻守。这些朝鲜伪军就是投降日本的朝鲜军队,这帮朝鲜军战斗力奇差,还叛变的自己国家,帮助日本打自己人。连自己的国家都背叛,也就决定他们更不会忠于日军。

小西行长判断明军断然不会进攻南门,因为此地地势平坦,易守难攻,所以就让朝鲜军来凑数。1593年1月8日,祖承训所部人马全部换上朝鲜军装,偷摸来到南门。城头上的伪军见到朝鲜军来袭,不仅不紧张还嘲笑城下的军队。明显伪军放松了警惕,给了明军机会。很快攻城梯搭好,接二连三的士兵爬上了城头,此时的明军终于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祖承训的这帮军兵全部是辽东铁骑,是万历时期最强骑兵部队,打起仗来尤为凶悍,他们撕掉朝鲜军装之后,伪军终于醒悟过来,此时城头已经全部是明军,伪军不敌向城内退去。李如松用比较小的损失,率先攻占了南门,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李如松虽是官二代,却继承了他老爹的本事,年纪不大却善于用兵,虽然他桀骜不驯,经常不服上级命令,对宋应昌等领导也不是很尊重。不过他运筹帷幄,在朝鲜战场发挥出色,用4万多兵力击退日军15万人,立下不朽之功勋。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援朝鲜》

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进入朝鲜抗倭援朝,是因为当时的倭寇欺人太甚,我们必须得打击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属国遭受入侵明朝是需要派兵帮助的,加上倭寇的狼子野心绝不止步于朝鲜,倭寇的目标最终是明帝国,所以要提早解决掉威胁。
因为当时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作为宗主国的清朝,有义务派兵帮助朝鲜抗击倭寇的侵略。否则清朝在朝鲜面前将没有任何的威严。

为什么明朝入朝抗倭的部队打仗特别轻松而且伤亡远小于倭寇,而之前东南沿海抗倭却特别艰难,官军伤亡也特

1、万历援朝属于“国战”,明朝极为重视,列为“万历三大征”之一。调动作战的都是辽东边军、浙兵等精锐部队,派遣了李如松、麻贵等名将;而沿海倭寇之乱属于“匪患”,明朝只出动了卫所军作战,一直到局势不妙,才开始重视起来并编练戚家军一类的新军。
2、援朝之战明军中的骑兵占了多数,加之强大的火炮部队,对付缺乏骑兵、火炮(大筒),只在火枪上略占优势的日军,战术优势很大;抗倭之战中,受各种限制的明军没有大规模的骑兵,火器装备率虽然不算低,但是使用的熟练程度大大不如边军。因此被迫与倭寇展开步兵对决,而卫所军素质又大大下降。因此明军伤亡大与日军。
估计楼主在贴吧看到的胡说八道的垃圾。倭寇的主体并非日本人,而是明朝沿海地区的海盗,海盗的兴起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因海禁政策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违反者抓住即杀头。为了保护走私贸易产生了海商武装走私集团,这些人中的部分也从事海盗行当,他们与日本倭寇勾结,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因为怕连累家人,所以被抓住后都谎称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参与在明朝沿海地区的劫掠与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期,国内混战,民不聊生,很多人为谋生,才到明朝沿海地区打劫,在日本侵略朝鲜前,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国内战乱的平息,也让日本人不需要在到明朝沿海地区当倭寇。在明朝招抚这些海盗集团并开放月港,允许一定范围内与外国通商后,倭寇问题才逐渐平息。所以难以壬辰倭乱是1592-1598年,战争进行了七年,而且是中朝联军与日军的正面大兵团作战,与倭寇这种游击战不同,明军损失并不少于平定倭寇的战斗。在战争中日军作战很凶猛,给明军造成很大伤亡,仅泗水、顺天之战,明军就损失了上万人,后来日军撤出朝鲜半岛是因为后勤不济,而非军事上的失败。

明朝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

要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抗日援朝战争年间还活着,万历帝派他领戚家军以及明朝政府军入朝参战,那么会提前结束抗日援朝战争吗,还有在对付倭寇和日军的问题上,李如松和戚继光哪个更加适合做全军的最高统帅!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有见地的给加分!
我认为李如松和戚继光,真要选入朝作战,还是李如松比较合适。
戚继光,首先那是他已经死的,虽然是一代名将,但是那毕竟是在东南沿海,和小股倭寇进行对战。打的是游击,运动。鸳鸯阵法适合的是小军团步兵作战,在朝鲜日本人是有骑兵的。在朝鲜,面对的是日本正规军,不是倭寇那种游击,运动的打法,是大兵团作战,迎面击敌。需要对全局有掌控力。这方面,明显李如松比较合适,从小跟着爹打仗,打蒙古人,女真人。万历三大征,第一征也是他打的,都是指挥的上万,数万人的战斗。并且李如松这人,飞扬跋扈,心恨手辣。从来不讲什么规矩。对付日本人,这样的性格是比较合适的。打平壤时可以看出,戚家军虽然去了,但是扮演的是佯攻的方面。正面主攻和偷袭的是政府军和关宁铁骑。事实表明,政府军的大炮,弗朗机打日本人使很靠谱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戚家军在也是很强悍的,虽然损失很严重,而且是样攻。但是后来完全没怨言。值得钦佩。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李如松这样的将领的,打仗主帅在前,身先士卒,满桂第一次看到李如松,拿起刀就冲上去,把他折服了。打平壤,李如松的督战马队,骑马围绕平壤跑,太醒目,被日军大炮打翻。爬起来,换马继续。在碧微馆,被两万日军包围,率领关宁铁骑4000人,死战不退。综合几种因素,还是李如松去朝鲜比较合适。
虽然我很喜欢李如松,但是我觉得如果要选将领的话还是戚继光比较合适。先不说别的,戚继光有丰富的抗日经验,而且他训练的戚家军也都有丰富的经验。相比李如松来说,虽然他的部下也很有能力,但是毕竟是第一次,我记得在李如松去之前,万历是派了另一个将领去的,这个将领是和李如松在一起的,他因为没有对日作战经验而落败。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戚继光的为人处世之道比李如松要高好几个等级,李如松太傲慢,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他都不放在眼里,对调兵遣将或多或少会有不好的影响
1、百度知道不是论坛,这种明显需要长篇讨论的东西不适合发在这里。

2、李如松和戚继光不是同代人也没有太多交集,没有比较的基础,就算勉强讨论下去也不过演变成李如松厨和戚继光厨之间的口水仗,完全看不出意义所在。

3、朝鲜不是江南水乡,壬辰战争中的日军也不是倭寇扰境时的海盗,拿戚继光在江南的战绩去假设壬辰战争完全不合适,没有任何意义。
戚继光应该比较NB吧。在抗日援朝平壤战役中,攻下此城南兵功劳最大,在蔚山之战中,南兵连破日军两道寨子,可惜杨镐却下令撤军。而且戚继光在镇守北方时,对骑兵的运用比李如松牛。所以,戚继光还是比较厉害的。
不会提前结束,因为朝鲜与江南水乡不一样。
李如松更适合。因为他是徐渭的学生,又是李成梁的儿子。南北皆通!

《明朝那些事儿》5——帝国飘摇之“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我黑暗情绪的清理师,每当有不开心的时候,就翻开读一段,不出五分钟,我就能哈哈大笑起来。也因此,对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直心怀感激。

最近重读了这套书的第五本——帝国飘摇。实在太喜欢里面的一个人——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忍不住要写写他,因为他的履历太过瘾,看得我实在太爽了!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出兵直打到朝鲜平壤,想先侵吞朝鲜,再进兵明朝。朝鲜当时是明朝的附属国,于是国王马上向万历皇帝求救。万历任命宋应昌去援朝,但这位老兄要等一位武将,哪怕要等两个月才能发兵也要等,因为只有这位仁兄才能救命,他就是李如松。

谈起李如松,就绕不过他爸爸李成梁。没办法,这位爹实在是比儿子还要牛的一个牛人。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是个超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但不到十年,李成梁就成为了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直接碾压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这一切都是李成梁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主要是蒙古人的),扎扎实实打出来的。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为李成梁立下赫赫战功的,是他的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那可谓是当时最强大的骑兵。他们作战勇猛,行动迅速,来去如风,善于奔袭。

李成梁不但作战勇猛,还很有胆识,非常会做人。他的铁骑兵之所以对他忠心耿耿,是因为李成梁把国家用于军屯的土地都分给了他们。辽东铁骑的每一位都是小地主,既当军官打仗,又当地主收租,兼职干得不亦乐乎。

李成梁敢于明目张胆地做这种掉脑袋的违法事情,是因为他总是能找到最硬的后台。用现在的话说,李成梁可以算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军阀”。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这么彪悍的爹,李如松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个标准的军阀二代的前半生非常顺利,年纪轻轻,官居高位。也正因如此,李如松从小就狂得没边,打人从来不找借口,用他家乡铁岭话说就是“能动手绝不瞎BB”。

幸运的是,李如松最大的后台,是皇帝万历。皇帝喜欢他,把他看成是帝国的武力支柱。事实证明,皇帝没有看错人,这个身居高位,不知谦逊,嚣张至极也狂妄至极的家伙,的确有成为国家武力支柱的资本和能力。

万历二十年,李如松奉皇帝命带兵平定宁夏叛乱。因为嚣张跋扈,把当地总兵气得大撒把儿,准备看看这个纨绔子弟能搞出多大的乱子?

没想到纨绔子弟里,也有有勇有谋的主儿。李如松不但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局势给出不断调整的进攻策略,而且打仗异常勇猛,冲锋在前。这是他的家族传统,他爹李成梁就一向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这个官二代,在挥刀上阵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到了最后的玩命时刻,李如松这个主帅亲自登云梯爬墙。叛军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乱画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乱。

城破之后叛军请求投降,被全灭。这也是李如松这个狂妄的武人之风格——投降?早干嘛去了?!

平定宁夏之乱,李如松转战朝鲜。在这里,他依旧狂妄无礼,除了对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李如松不是不懂礼貌,只是他只对自己看得起的人讲礼貌而已。

明军五万,倭寇二十万。朝鲜将领一看两军对垒的人数,再一看狂妄的李如松,摇头叹息。

平壤城内,小西行长带领两万倭寇倚仗易守难攻的高墙城池面对城外明军的四万人马。敌我双方几番试探,李如松让小西行长一再吃鳖。和平谈判?板砖拍死,干就完了!深夜偷袭?来一次打一次!攻城,就打你最想不到的地方!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从惨烈的战役里吸取了如下教训:

一、 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 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这些宝贵的经验,他都用在了平壤战役里。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站在队伍前列,见证着一场伟大的战役即将开始。这位天赋禀异,骁勇善战,又深通兵机的将领,用他那无比耀眼的才华和天赋,照亮了这光辉的一刻。

明军先用类似火箭筒的佛郎机给日军送了一份见面大礼。但训练有素的倭寇十分顽强,受创之下迅速调整,坚持顽抗。战斗相当惨烈,一度陷入胶着。李如松再次亲临前线督战,期间甚至被倭寇排枪掀翻在地,但剽悍的他起身拍拍土说:换马再战!

最后,李如松用他的杀手锏——大将军炮,轰开了平壤城门。至此,倭寇仍不肯认输,在城内找到一处高地负隅顽抗。明军用火将那一处高地变成了高炉。

有时候,干掉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们更加残暴。

但笼中困兽总是不好斗。于是李如松和小西行长谈判,放困兽出笼,在他们逃跑的路上设伏,又狠狠打了一顿。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朝鲜之战,日军损失至少在一万五千人以上。

倭寇溃逃至王京(今首尔),盘据下来。李如松再次兵临城下,这次双方的兵力,是五万对五万。

带领一千兵力亲上前线侦察的李如松遭遇了最大的险境。倭寇设伏,用两万人将明军的先头部队三千人围在中央,没想到李如松率一千人又扎进了包围圈。所幸辽东铁骑装备精良,战斗力爆棚。虽然兵力悬殊,但剽悍的李如松依然能在包围圈中左冲右突。最后,他嘱咐压后的一千兵马赶到加入战局,扰乱了敌心,解救了危局。

这场碧蹄馆之战,让李如松明白了倭寇之难缠,友军之不可靠,也让倭寇再次加深了对这位剽悍李将军的敬畏。

了解了形势之后,李如松用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光复了王京——他没有和城中倭寇正面刚,而是派兵偷袭了倭寇粮草集结地,一把火解决了问题。

援朝抗倭的第一阶段以明军胜利结束。

回朝的李如松升了官涨了工资,被授予太子太保头衔。

三年后,李如松被调任辽东总兵。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而亡。

李如松是军阀二代,却不娇惯孱弱,他继承了父辈的军事才能,打仗有勇有谋,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他桀骜不驯,狂妄无礼。

作为一名军人,李如松智能双全,英勇无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功勋无数,战果辉煌,真正尽到了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

无论他为人如何,都无损于他作为一名军人的成就与功勋。

用他自己的诗为他的一生作解尤为贴切: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所谓戎马一生,快意恩仇,挥斥方遒,鏖战四方,大概就是“不世出之名将”李如松的样子吧!

这样的武将,这样的人生,心向往之!

明朝万历年间哪个将领是赴朝鲜抗倭平安归

万历朝鲜之役其实是分为了前后两次大规模作战。中间隔了几年的议和时间。
第一次大规模入朝作战,李如松带的大部分高级将领(李如柏、杨元、祖承训等等)都平安回来了。
第二次大规模入朝作战,武将将领这方面一开始时麻贵统一指挥,后来是分了四支几乎互不统属的人马,麻贵、董一元、陈璘(水军)、刘綎,这几个高级将领都可以算是平级的。分别指挥东路军(目标蔚山)、中路军(目标泗川)和西路军(目标顺天;有水军配合作战)。要说平安归来,最后这4个人也都平安归来了,阵亡者中级别最高的,就算是邓子龙(陈璘的副手,赴朝明军水军的二把手)了,其他中级将领也有一些阵亡的,但是相对来说名气和级别都不是特别大了。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建议看一下妄语臣写的《猎明》这本历史小说,专门讲这段历史的,200多万字,写得非常细致。包括李如松之死(死在辽东,不是朝鲜)的背后阴谋的猜测,以及沈惟敬等人议和的真正目的,都分析得非常精辟。
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父子都很牛逼
抗倭名将戚继光。
李如松,貌似李如松在的时候后金还是个屎
陈璘、刘綎
文章标题: 明朝万历年间二次入朝抗倭为什么不用李如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455.html

[明朝万历年间二次入朝抗倭为什么不用李如松]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