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自古对官员的合法俸禄或收入定得很低

时间: 2021-10-11 11:03: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为什么自古对官员的合法俸禄或收入定得很低

明代官员的俸禄为何那么少?

因为当时的朝廷财富不多,就从官员的俸禄里取走一部分来充实国库。
主要是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关系,因为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前是个乞丐,他非常厌恶贪官,他害怕给官员过高的俸禄导致他们腐败,所以将官员俸禄定的极低。

因为明朝初期朱元璋给官员定下的俸禄就不是很高,然后明朝又喜欢遵循定制,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经济形势与明朝初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俸禄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导致了明代官员的俸禄看起来非常少。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提到“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明朝俸禄的标准

事实上明朝官员的俸禄虽然少,但是俸禄标准却并不低。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就给天下百官制定了俸禄标准,其中一品大员的年薪是九百石,换算成现在的标准,至少在8吨以上。王琼在《双溪杂记》也有记载:“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折色制度

尽管俸禄标准很高,但真正能够到官员手里的俸禄却并不多,真正的问题出走“折色”上。原来明朝官员的俸禄发放并不是直接发粮食,而是米钞兼支。在朱元璋最初实行“折色”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明宝钞还算坚挺。

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大明宝钞贬值严重,1贯宝钞仅仅只值4文钱,而我们之前所说的一品大员的俸禄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用宝钞支付的,再加上明朝后期米价飞涨,这就导致了明朝官员实际俸禄低下。

尽管俸禄低还是得当官

有人就会说了,明朝官员的俸禄这么低还不如直接从商去赚钱。这个理解可就大错特错了,当官虽然俸禄低,但是有特权,大明官僚阶级最大的特权就是可以免税。不管你考中之前多么落魄,考中之后会有一大把的人争着给你送田地,再加上大明著名的常例钱,当上官之后可以说直接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一、前朝贪腐之风的前车之鉴。元朝的政治腐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有官员都在进行着贪污的行为,于是朱元璋便决定要减少俸禄,以免官员出现腐败的现象。
二、朱元璋苦日子过惯了,在他看来自己给出的俸禄已经足够这些官员日常的开支和生活。

明代的俸禄这么低,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想做官?

明朝俸禄低到发指,却还是有这么多人想做官?根源何在

俸禄最低的朝代,同时也是平民当官最踊跃朝代,这些人咋想的

提到明朝,就绕不开朱元璋,他也让明朝拥有无数朱元璋的烙印。

这老朱同志活着时候,应算是反贪局第一人!

(朱元璋)

在他治理下,官员工资低低的,干的活多多的,为了大明服务,官员们各个前仆后继。

由此才有了开国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恢复和发展就和惩治贪官,减少行政支出,低俸养官息息相关。

明朝俸禄有多低,看看明朝第一清官海瑞,用俸禄养活一家人,买次肉都被传为奇谈就能看出来。

明朝俸禄之低,《明史》中是这样说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简而言之就是旷古未见,除了旷古未见之外,还有个特色就是一成不变,从立国开始到灭亡为止,近300年国祚,俸禄就没咋变过,连通货膨胀都没考虑过。

最后结果是,在明朝当官是个越来越苦的差事!

建国之初还能养家糊口,到了明朝中后期,几乎就不够吃饭,不仅如此,到了永乐朝之后,就连这微薄的俸禄也不能保证全发。

(海瑞)

永乐朝之前,朱元璋在的时候,官员俸禄都是用米粮实物支付,官员每月足额领取粮食实物发工资。可是经历过靖难之役后,明朝前期累积的粮食在内战中消耗一空,到了朱棣登基之后,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很是发愁。

国库存粮不够,官员发俸禄有问题,咋办?朱棣就想了一个办法!

将明朝官员的俸禄,从粮食布匹配银子,变成了本色与折色两个部分。

本色就是按照之前一样,用粮食实物发工资,折色就有意思了发放白银或者是大明宝钞。

这一改,官员的俸禄就更难拿全了,原因吗也很简单。

大明宝钞看上去可以折合同样的银两,可却是一个信用不牢靠的东西,长期贬值不说,市场还不认帐,很多官员拿了宝钞出门,买东西都没人要。

这可难坏了官员们,一堆废纸放家里擦屁股都嫌膈应啊。

这样情况延续了整个明朝时期,改了又改,时而发白银,时而发宝钞或发实物,反正就没正常过。

(永乐时明朝)

这就让原本俸禄极低的明朝官员,更不满了。

万历朝时候的内阁大臣于慎行就曾感叹的说:明朝俸禄连北汉小朝廷都比不上:

“至北汉刘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国,宰相月律止百,节度使止三十缗,较之唐末已为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

但是,低俸禄时代,官员的消费却低不下来。

在明朝,官员除了要养家糊口,还有社交需要,排场需要,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当官的坐堂没个师爷,在家没个仆人,出门没个书童,看门管家,都要备受鄙夷!

面对这样的情况,官员也无奈,无奈之后,只能动脑筋想办法。

(文官有办法)

于是在官员群体智慧群策群力之下,各种捞钱的手腕层出不穷。

第一:乞请赏赐,简而言之就是直接向上级化缘。

第二:占田收租,这个也很简单,通过亲戚或者身边读书人的身份,纳田入自己门下,用身份掩护偷税漏税。(明朝有功名的读书人有免税额)

第三:贪污受贿,这个不用说,手人钱财替人办事。

第四:以权经商,这个算权利寻租的方式而已,假别人之手,代自己经商,最后商业收入分红。

如此四大途径之后,明朝官员有了无数的灰色收入,只要不做的太过分,收入不菲的同时安全系数还非常高!

安全系数高也是有政治逻辑的,原因吗也很简单,大家拿工资全部都吃不饱饭,于是各个都在想歪招,整个朝堂之上大家乌鸦一般黑,大哥不说二哥!

最后官官相护,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谁又闲着没事去上告咧?

当官的如此,因为他们可以权利寻租,可以用特权收获利益,这样的风气一起,上行下效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灰色项目。

那就是“常例钱”,换个说法就是火耗钱。

当民众交税的时候,执行收税的都是官员下面的胥吏。

这群胥吏是税收的具体执行人,他们负责各种刑名钱谷的收取。

这群人往往也是平民出身,科举考的不好,没啥晋升空间,当小吏追求不大,唯一有的想法就是以权谋私,在税收过程中分上一杯羹。

然后这分上一杯羹的事就如此层层上升,小吏收的多多的,火耗算的多多的,他拿点,给上级县官,县官扣留一部分给州官,如此有样学样,最后到了中央!

收一百块,最后能入国库的有一半就不错了。

这个钱,谁也不能免俗,大家心知肚明,人人有份,成了税收潜规则,不仅在明朝流行,到了清朝依然被延续。

(和光同尘)

那么这笔钱有多少咧?

按好事者统计,一个小小的县令,手即便不太狠,一年耗收入也可以有2700两银子,相当于工资的60倍。一年“常例火耗钱”就是年工资60倍,还是一个县令,还是官方承认的灰色合法收入。

这官当的自在惬意啊。

地方如此,身居中央的京官如何?其实他们也有生财之道,那就是地方官员无数的孝敬银子。

京城官员,各个在天子脚下,接触不了第一线税收,可是要让他们过苦日子,也是不对的,他们要是不满意了,一纸报告,下面人干的龌龊事就要出问题。于是地方官员会在每年的节日啊,上官生日啊,都送孝敬钱表达心意。可以拉拢关系,又可以进一步进步。

京官对于孝敬钱也是特别看中,拿钱的时候,手是丝毫不软的,无论官声如何,都不可免俗。

比如嘉靖年间,以清廉著称的阁老张璁就说过:

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

阁老如此,下面人行径就可想而知了。

大明官场就这样,在低俸禄中维持了两百多年,看上去靠工资活不下去的官员们,各个都有生财之道。外面那些有志于官场的读书人又如何看不见?

最后无数人对于当官趋之若鹜,他们在乎俸禄吗?

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官员身份背后的油水而已。

实事求是的说,这是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失败造成的,官僚集团集体失德化就是低俸禄后遗症,最后再失德之后,将原本不道德事变成理所应当。

更可怕的是,这个制度还有个祖制的挡在前面,想改都改不了。

尾大不掉也就成了必然!

最后明朝吏治就此烂到了根里,成了蛀空明朝大树的原动力。

当官就拥有了可以改变别人命运的权力,在古代读书人的目标都是通过科举中举以后当官,就算俸禄低也可以拥有超越普通百姓的权力,所以都想要做官。
因为做官权力大,名声好,对家族有益。很多家族为了巩固在朝廷上的地位,培养子弟进行科举考试,来当官。还有,虽然俸禄低,但是官员有其他的进项,总归比普通人收入高。
因为权力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的东西,不少人在不断的追逐名利,甚至为此争的头破血流,即使明朝的俸禄不高,但是做官则意味着权力的应用。

为什么在历史上,俸禄都不低的明朝官员却都在哭穷呢?

朱元璋给官员的待遇不高,很多人认为是故意虐待官员。但是,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禄制度后发现,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标准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这些俸禄是足够明初的官员们生活的。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官员除了自己一家吃饱外,还有别的要求。

之前大家一直说:“明朝官员的工资低得可怕。”甚至,晚明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抱怨道:“自古以来文武百官的俸禄从未像现在这样少过。”顾炎武的观点间接影响了后世史学家,使大部分后世的史学爱好者们都有了这样的定论:

“明朝官员并不富裕,贪腐之风是贫困所致,‘低薪养贪’是明朝官场的惯例。”那么,真实的情况真是这样吗?实际上,明朝官员的工资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就已经成了定例,朱元璋在制定官员们俸禄标准时,难道真的会不给手下们发放足够的生活费吗?

显然,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朱元璋认为:他发放的工资足够官员们日常生活所用,甚至,已经算是非常优厚了。由此,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矛盾:官员们替自己的待遇鸣不平,而老板朱元璋则说:“待遇已经够好了,你们若再敢贪污赃款,到时候可别怪我痛下杀手。”

那么,明朝官员俸禄标准究竟如何呢?老板和员工之间的说法谁更可信呢?

这里,我们大概列举一下明朝官员的品级和俸禄情况: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以此类推。

并且,从朱元璋制定的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中我们也可以可知,明朝正一品的高官每个月能拿到八十七石米的工资,折合一年一千多石。那么,当时的一石大米有多重?放到现在来看大约八十公斤,按一斤米两块钱算,明朝正一品大官的年薪大概是三十万人民币。

正一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干部,一年三十万属实不算太高。然而,我们却要根据明朝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份工资:大米是稻谷脱壳而成的,加工一千石大米大概要用到两千石稻谷,需要八百亩地才能种出这么多稻谷。

按当时的生产力来看,一个劳力能种地十五亩,八百亩地需要五十个人耕种,两千石稻谷则需要这五十人挑六千担。单从价值上来看,一个正一品高官年薪一千石大米不算多,但是,为了养活一个正一品大官,需要五十个农民辛劳一年,从这一点来看,这份工资还少吗?

朱元璋正是本着这一观点,才觉得官员们的待遇很优厚。

而明朝时,七品芝麻官的年薪为九十石大米,从这个数字来看似乎很寒碜,但是,按《醒贪简要录》的算法来看,九十石大米也是五个农民一年的收成,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俸禄标准很低。按照现代经济学来看,明朝七品官的“恩格尔系数”在40左右,所以,明朝七品县官虽然算不上特别有钱,但是,至少也处于小康水平以上。

然而,明朝官员们的生活拮据似乎也是事实,否则,顾炎武等人就不会发牢骚。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以海瑞举例,海瑞在当县官的时候,每年能领到的实际工资大概为十二石大米,还有二十七两银子和三百六十贯钞。那么,这个工资能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需要呢?按照历史资料来看,当时寻常百姓家,以五口之家为例,如果每年有三十两进账,那么他们的生活就能过得不错了。

按照海瑞的年薪来看,似乎远远高于这个标准,然而,海瑞为什么会连两斤肉都买不起呢?

原因就是:海瑞家人丁兴旺。

海瑞当县官的时候,家里有老母亲、老婆、五个儿女,此外,还有几个仆从婢女,十几口人的生计,都由海瑞的俸禄来承担。由此可见,明朝官员生活拮据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因为工资不高,而是家里吃饭的嘴太多,原本优厚的俸禄,在面对庞大的人口时难免捉襟见肘。

当时,有一个叫朱良的人去海瑞家看,回来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四句可以作为海瑞真穷的旁证: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

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海瑞的家庭结构在当时已算十分简单了,至于其他官员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导致明朝官员哭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妻妾制度。我们依然拿海瑞来举例,海瑞一生纳了两个小妾,明朝时期,纳妾的开销不少于纹银一百两,这也许就是海瑞后来身居高官仍没攒下钱的原因。

海瑞身为朝廷二品大员,生活都如此“寒酸”,何况,在其之下的其他官员呢?

朝廷支付官员工资无可厚非,但是,朝廷却不会负担官员们纳妾的开销。相传,现下被查出贪赃枉法的高官中,有九成包养情妇。他们本来已能过上殷实的生活,之所以还要知法犯法,显然不是因为工资不够,而是相对于包养情妇所产生的巨大开销不足才以身犯险的,历史亦然。

明朝官员的拒腐之道: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极低,但是为何盛产清官?

但是为何盛产清官?

原因是明朝时期,朱元璋出身草根,明白百姓的疾苦。所以他在治国时,制定了特别严厉的制度。而且他很痛恶贪官,因此他以“底薪养廉”的政策治理天下,所以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特别的低。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官员没有足够的俸禄但也不会贪污。这是因为朱元璋大肆杀害违反国家政策的官员,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员一律处于死刑。当时的刑法特别的严酷,这些事情震慑了朝堂的大臣。所以在明朝时期即使没有高薪,也不会出现贪官的。

在元末明初,社会刚刚恢复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此时的国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百废俱兴。朱元璋刚刚登基,他了解百姓的生活,所以在政策上大大提高了百姓的地位。并且制定了严酷的制度,当时的官员十分的害怕朱元璋。所以在明朝初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贪官。在朱元璋稳定自己皇权的路上,大肆杀害了开国的功臣,多次使用酷刑。所以朝堂上的官员根本不敢违背朱元璋的旨意。


在唐宋时期,官员的俸禄远远比明朝时期多。反观明朝时期没有出现大量的贪官,在皇权一步一步达到巅峰后,国家大事必需得到君王的认可。而且在这时期,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用来监察官员的行为。

百官在皇帝的检查下,就不敢做出违反国家制度的事情。所以在大明初期,各部官员都会谨慎的做事,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因为当时皇帝很重视这方面,对腐败贪污查得很严。
那是因为朱元璋懂得这些百姓的苦难,所以他会这样做。
因为当时朱元璋惩治了很多贪官污吏,所以这样的风气就很少了。
因为当时打压贪官比较严重,所以很多人都引以为戒。

为什么明朝官员俸禄那么少?

内阁阁老的俸禄都还没宋朝县太爷多.难道广阔辽裕的大明朝还没江南的宋朝富裕?

因为明朝初期朱元璋给官员定下的俸禄就不是很高,然后明朝又喜欢遵循定制,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经济形势与明朝初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俸禄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导致了明代官员的俸禄看起来非常少。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提到“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明朝俸禄的标准

事实上明朝官员的俸禄虽然少,但是俸禄标准却并不低。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就给天下百官制定了俸禄标准,其中一品大员的年薪是九百石,换算成现在的标准,至少在8吨以上。王琼在《双溪杂记》也有记载:“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折色制度

尽管俸禄标准很高,但真正能够到官员手里的俸禄却并不多,真正的问题出走“折色”上。原来明朝官员的俸禄发放并不是直接发粮食,而是米钞兼支。在朱元璋最初实行“折色”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明宝钞还算坚挺。

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大明宝钞贬值严重,1贯宝钞仅仅只值4文钱,而我们之前所说的一品大员的俸禄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用宝钞支付的,再加上明朝后期米价飞涨,这就导致了明朝官员实际俸禄低下。

尽管俸禄低还是得当官

有人就会说了,明朝官员的俸禄这么低还不如直接从商去赚钱。这个理解可就大错特错了,当官虽然俸禄低,但是有特权,大明官僚阶级最大的特权就是可以免税。不管你考中之前多么落魄,考中之后会有一大把的人争着给你送田地,再加上大明著名的常例钱,当上官之后可以说直接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这与明朝的立国理念有关。首先假定所有官员都是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君子,即使俸禄微薄,也会秉公办事,不计私利。而在实际执行中,除了海瑞等个别“极端分子”,大小官员多少都会有些非正式收入,数目远大于工资。
其一、朱元璋出生贫苦,饱受元末贪官污吏之欺压,所以内心深处痛恨官僚;
其二、明代理学盛行,官员讲求“克己守礼”,自诩君子治国,而君子是清心寡欲的,所以俸禄当然要少了。
明朝官员腐败的多,而且经常通货膨胀,在者皇帝一个个的都很抠门。还有朱元璋先生也是个劳模,自己疯狂干活。少给工资源于对官僚的痛恨。但是明朝倒是挺富裕的,万历年间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如此。
时代不同,物价也不同,七八十年代跟现在的人民币可以买的东西的数量也不同啦。以前几十块就够一个家庭一个月啦,现在两千块都不够啦。能比吗。
文章标题: 为什么自古对官员的合法俸禄或收入定得很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409.html
文章标签:俸禄  很低  自古  官员  合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