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9 14:04: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说起北宋这个王朝,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积贫积弱,送岁币。或者宋粉喜欢说的,北宋并不贫弱,是中国古代最富庶的王朝等等。有些历史观点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里并不想讨论宋代的经济,实际上它的经济单就中国古代而言,是很不错的。但这里要说的,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北宋是统一王朝吗?
首先呢,按照现在的官方史观,这个事情也是没有定论的。中国古代自秦朝统一开始,共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宋朝会额外加一个括号:有争议。实际上官方史观倾向于不是,而把这一时期称为辽宋夏金元时期。
那么宋朝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呢?大一统王朝的标准又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又比较服众的标准呢?
标准是有的。所以宋朝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咱们下文再谈。先来看看大一统王朝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实际上也有争议,但是争议较小。这个标准就是: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南并百越且修了长城之后的疆域,就算大一统王朝。
秦朝疆域是后世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统一标准
秦朝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到阴山,南达南海,这是初中课本上就有的东西。这个标准的主要争议在于,没有囊括西域、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古等地算不算是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那么秦朝刚刚统一,没有开拓河西走廊等地,但是秦朝算大一统王朝,因为是它奠定了版图。汉朝时期这一版图最终定型,汉朝的版图可以说最为标准。那么在西晋时期,不一样的情况出现了。
常看历史地图的人都会注意到,从三国开始,河套平原和陕北那块地方,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这是因为曹操将五部匈奴安置在那里,于是那个地方的行政机构被撤销,在地图上只显示是羌胡居住的地方。但西晋对那个地方仍然拥有节制权力,所以西晋仍然是大一统王朝。
北宋少的不仅仅是燕云十六州,而是整整一大圈固有疆域
晚唐藩镇和与吐蕃的战争使中原王朝元气大伤,四周边疆重地纷纷脱离控制,宋代时的西夏国,实际上前身是唐代的定难节度使,大理国及其前身南诏国的前身实际上是唐朝的姚州土司,而后世最终独立的交趾实际上是唐朝的静海军节度使,最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在宋代的版图之内,使宋朝的统一性大打折扣。
上述各小国前身都是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如果这些地方没有收回,会对统一性的完整程度降低标准,不利于说是真正的统一。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和辽东不在宋朝版图内,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辽朝的崛起。
平心而论,北宋不应该为石敬瑭的行为而背锅。但是宋朝后续没有收复燕云和辽东,这一点所造成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只不过是缺一小块而已。
在对辽朝的称呼上,有个现象很微妙,如果一个人称呼它为辽朝,那么他基本上赞同大一统的多民族史观。如果他称呼为辽国,那么也许是他无意,但更可能是他是一个汉族主义者,认为辽朝的疆域应该是外国,当然这种想法是极度狭隘的。
但是北宋的问题在于,如果它收复燕云和辽东,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是辽朝还是辽国的问题,辽朝和辽国都不会存在,而只会存在契丹部落。如果它只收复燕云,而契丹人只占据辽东,那么也不会有辽朝,而只会有辽国,这个辽国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高句丽,与内地的晋国、梁国、蜀国、吴国等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
与唐朝相比,北宋不太能算大一统王朝
即使按照秦朝标准来看待,由于它丢的地方太多,所以也很难被称为是完成统一的王朝。它或许不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却没有完成完整的统一。如果按照清朝版图的多民族大一统标准来看,则宋代完全就是一个南朝割据政权。
大体上算,唐朝崩溃后,就分裂成了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拼起来的是宋,而不是辽。辽是外来民族,趁中国分裂而不断蚕食中国,最终趁机强取豪夺到了幽云十六州。
早在唐朝,契丹人就屡次三番骚扰唐朝领地,唐天祐四年耶律阿保机建立汗国,成为可汗,和唐对立。所以说,辽国根本就不是唐的继承人,它只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和唐代表的中华文化圈所对立。后期虽然部分汉化,可他自己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它的汉化只是类似日本和越南,从先进的汉文化中拿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文化,再结合本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不是像北魏鲜卑族一样汉化成汉人。
比如,契丹人借鉴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契丹文,而不是像北魏一样直接使用汉字,而是像日本,越南(喃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另外辽国虽然自称北朝,自称中国,这个也只是自己的自吹自擂,同期的越南还自称南朝,也称皇帝,也自称中国,那它就真的是中国了吗?反过来说,唐中期的河北汉人还胡化了,河北藩镇也称过帝,河北就不属于中国?
总的来说,辽国只是一个靠武力侵入中国的外来民族,在学习中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契丹文化,而不是汉文化。和日本,朝鲜,越南,日本的性质差不多,汉化程度甚至比不上越南,朝鲜。
另外宋朝疆域也不是很小,汉地基本一统了有四百多州,也就幽云十六州,西北五州,这两块汉地没统一。论实际领土,辽远远不如宋,更不用说西夏。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当时辽国地图,大多是地图开疆的结果,这些地方大多是无人区,水分很大,其实只要高兴,像元朝画到北极圈也可以。
辽,夏除了武力外,各方面远不及宋。
大一统就是说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
例如,西汉汉武帝时,国家就是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全国统一,有效抗击匈奴入侵。经济上: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此后在中国思想界二千年的统治地位。
扩展资料:
大一统的来源和发展
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
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
因此,最初的“大一统”概念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
“大一统”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国家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中国关于国家统治观念起源于我国的夏商周三代,由氏族血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即在某一王朝内王统是靠父子相继的嫡长子继承制来延续的,“当最高权力是掌握在一个特定的王室成员手中的时候,人们可以、也才会认为这个最高权力是合法的。
反之,人们便可以指责它为非法。中原文化夏朝建国后,由它所控制的地域逐渐成了标志国家主体的不可分割的内容,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即建立一个真正的、被承认的国家,就必须占据特定的地域,并有相应的中央权力。
这一特定地域便是中原地区即“中国”。占据中原地区便获得一种强烈的自尊意识,就可以向四周发号施令,进行征伐;所以只要中原统治势力稍弱,四周势力强者就会千方百计跻身中原,攫取中原主宰权。
商代夏、周替商都是在取得了中原之后才赢得正统地位的。但是,三代时期的“大一统”观念只是人们的一种模糊意识,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大一统的概念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分裂动乱,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针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孟子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认为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荀子则认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说:“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一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