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粒子标准模型能质疑吗

时间: 2023-10-24 19:01:3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粒子标准模型能质疑吗

对标准模型构成了潜在挑战:20年前就发现µ子与理论不一致

​二十年前,美国能源部(DOE)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一项实验发现:已建立的粒子物理理论与实际实验室测量之间存在神秘的不匹配,当研究人员测量一种名为µ子的亚原子粒子行为时,结果与理论计算不一致,对标准模型构成了潜在的挑战(标准模型是目前对宇宙运行方式的理解)。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在努力验证这种差异,并确定其重要性。

答案可能是坚持标准模型,该模型定义了所有已知的亚原子粒子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或者引入了一种完全未被发现的物理学可能性。一个多机构的研究小组(包括布鲁克海文、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康涅狄格大学、名古屋大学和雷根斯堡大学,RIKEN)使用了阿贡国家实验室Mira超级计算机来帮助缩小对这种差异的可能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确理论计算,精炼了这个非常复杂难题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由能源部科学办公室通过其高能物理和先进科学计算研究计划办公室提供部分资金,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期刊上。µ子是电子的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电荷,正在讨论的测量是µ子的磁矩,它定义了粒子在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时如何摆动。早些时候的布鲁克海文实验,被称为µg-2,检查了µ子与直径50英尺电磁铁存储环相互作用时的情况。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的偏差非常小,以百万分之几计算,但在标准模型领域,这样的差异足够大,以至于值得注意。研究的合著者、康涅狄格大学的物理学家托马斯·布鲁姆说:如果同时考虑到计算和测量中的不确定性,就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真正的差异,还是仅仅是一个统计波动,因此,实验学家和理论家都在努力提高结果的精度。合著者之一、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井内拓指出: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在试图通过比较精确的理论计算和精确的实验来理解µ子的反常磁矩,这一系列研究促使了粒子物理学的许多发现,并继续扩大我们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那将意味着其他一些因素(可能是一些尚未发现的粒子)正在导致µ子的行为与预期不同,标准模型将需要修订。研究集中在异常中一个出了名的困难方面,涉及强力(强力是自然界中支配粒子相互作用的四种基本力之一)。

另外还有弱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µ子计算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通过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即所谓的强子贡献。这些强子贡献是由一种叫做量子色动力学(QCD)的理论定义。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叫做格子量子色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强子的一种贡献,即光对光的散射。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家、论文合著者金陆昌(音译)表示:为了进行计算,模拟了一个小立方盒中的量子场,其中包含了光对光的散射过程。

在模拟中,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数百万个时间点和空间点,研究小组使用这台安装在阿贡领导计算设施(ALCF)的超级计算机来求解量子色动力学的复杂数学方程,这些方程编码了所有可能与µ子发生的强相互作用。美国能源部科学用户设施办公室ALCF现在让Mira退役,为功能更强大的Aurora超级计算机腾出空间,Aurora超级计算机是一个预定于2021年到达的亿级系统。

研究的大规模并行系统通过非常快的网络连接了近50000个节点,使团队能够非常高效地运行大型模拟。在进行了四年的计算后,研究人员首次得出了强子光光散射对µ子反常磁矩的贡献,并控制了所有的误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认为这项贡献(因为它是如此具有挑战性)可以解释这种差异。但在发现之前的预估与之相差不远,实际值无法解释这种差异。

与此同时,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正在进行新版本的Muon g-2实验,旨在将实验方面的不确定性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倍。这些结果将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理论研究增添更多洞察。据我们所知,这种差异仍然存在,正在拭目以待,看看这些结果是否共同指向了新的物理学,或者目前的标准模型是否仍然是我们所拥有解释自然的最好理论。

光子的疑惑

光子的疑惑

摘 要: 光子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充满了想象。当前最流行的形象是,光子是粒子,里面没有更基本的实粒子,没有电荷,只有纯粹的不断振动着的电磁场。这种形象真实吗?本文对此提出两大质疑。为解决这两大疑惑,本文提出光子是深度微观尺寸的电偶极子之说,并进而提出“真空基元”的概念。除了能很好解释那两大疑惑外,还能解释系列问题。

关键词: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光电效应;电偶极子。


1,量子和微观粒子。

量子不是物质,是物理量。当物体的物理量具有不连续的分立的量子化特征时,其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物理量称为量子。宏观物体的物理量是连续的,只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才具有这种分立的量子性质。由于物理量要有物质作承载才有实在的意义,因此量子概念与微观粒子不可分割。在行文时,把量子和微观粒子两个名词混在一起是常见的事,用量子名词是强调概念性质,用微观粒子名词是强调实体性质。如果 约定:

“量子”已包括承载量子性质的实体“微观粒子”;“微观粒子”已包括它必然具有的量子特性。

那么,在这种约定下两个名词是可以互通的。比如一个电磁场量子占有的空间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光子占有的空间。

2,量子场论关于真空的论述。

从姚丽萍和黄金书两学者合写的《从量子场论看真空的物质形态问题》一文[1]引用如下的一段文字作说明。

“现代的真空理论实质上是量子理论。量子场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它是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的物质客体,它具有多种运动状态,如激发态和基态。量子场激发态的出现代表实粒子的产生,激发态的消失代表实粒子的消失。实粒子的消失只是表明量子场的激发态消失了,而不是量子场这种客体消失了,量子场还存在,不过此时量子场处于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也就是处于基态,人们把基态的量子场称为“真空”。真空不空,真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即基态量子场。所以说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而不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以上是关于真空和粒子关系的严谨的学究式的表述,为方便于本文对标的的论述,因此提出以下的“直白”的表述。

不可观察的真空乃是可观察的实粒子之母。

2,1 真空充满各种基态量子场,基态量子场不是一种虚概念,每一种基态量子场充满实实在在的微观粒子,只不过这些微观粒子具有最低能量状态。由于这些场粒子具有最低能量,人们无法观测到它的能量值,因而基态场粒子是不可观察的,也因而基态量子场是不可观察的,真空是不可观察的,感性地说,真空是看不见的。

2,2 当有一份适当能量“注入”真空中的基态量子场的粒子,该粒子就成为激发态粒子,具有可观测的能量值,也即成为可观察的实粒子,也即看得见的粒子。

激发态粒子可观测,又称为实粒子。光子是电磁场的激发态粒子,尽管它的静止质量等于零,但光子具有可观测的能量和动量,从这个角度看,光子也属于实粒子

2,3 真空充满基态场粒子,只要有能量注入,就能产生实粒子,因此,真空是实粒子之母。甚至可以写出如下公式

实粒子= 基态粒子+能量 (1)

其中,+号相当于“注入”。当然,公式里存在三个问题:1)能量是什么?2)能量从哪里来?3)能量如何注入真空?这三个问题都属于接近物之本质的问题,是难以简单地论述的问题,有幸这三个问题不是本文论述的标的。本文论述的标的是:

构成真空的基态量子场的基态粒子是不是最基本的?

按量子场论,当人们发现一种激发态量子场,必然在真空对应有相应的基态量子场,人们已发现“标准模型”中的61种粒子,对应地真空中的基态量子场有61种之多,因此可以说,构成真空的61种基态粒子就不可能是最基本的,这61种真空粒子应该由数量比61少得多的更基本的基态粒子构成。如果这61种基态粒子由一两种,或两三种更基本的“东西”构成,这少数的几种“东西”才有资格称为物之“基元”。由于真空是万物之母,物之基元首先存在于真空,因此一切实粒子源于“真空基元”,也即

能量注入真空基元就激发成为实粒子——真空是实粒子之母,实质是真空基元是实粒子之母。真空基元是卵子,能量是精子。

2,4 以上“能量注入真空基元就成为实粒子”这句话只是一种基本原理,实施这一基本原理的技术问题不容易解决,理论自身也不容易解决。比如“弦理论”就是 探索 “真空基元”的理论,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弦才是真空基元。弦理论是最前沿的理论,可惜非常复杂,其复杂的程度几乎与人们的“常理认知”距离无限远,也因此人们对其前景是有所怀疑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本文试图以贴近常理认知的方式在理论上 探索 “真空基元”。

2,5 按量子场论,能量子即电磁场量子。我们不能把电磁场量子抽象理解为弥漫空间的电磁场的一份份电磁能量,这样的理解太模糊了。根据本文第 1 节,电磁场量子所对应的微观粒子就是“光子”。光电效应证明了光是由一颗颗光粒子组成,明确地说,电磁场量子不是一团团的、弥漫空间的电磁场,电磁场量子所对应的微观粒子就是光子。光电效应证明了光粒子完整地,而不是部分地被具有微观体积的微观粒子电子吸收,因此,光子具有与微观粒子可比喻的微观体积,不是一种无形迹的概念,光子的完整能量转化为电子的溢出能量。尽管人们说不出光子的微观尺寸,但光电效应已经可以肯定:

1)光子存在一个微观体积,振动着的电磁场包裹在光子的体积里。

2)光子的能量是光子内部振动着的电磁场能量。

根据爱恩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理论,光子的能量ε就是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的能量

ε=h v (2)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v 是光子内部的电磁场振动频率。

2,6 但是,当我们思考光子的内部结构时,就会怀疑这种形象的光子是否真实存在。这就是下一节提出的对光子的疑惑。

3,光子的疑惑。

谁也观察不到光子的内部结构,所有对光子内部结构的想象都是假设。

3,1 假设1 : 光子是粒子,光子里没有更基本的实粒子,也没有能控制电场的元电荷,光子里存在的是纯粹的电磁场,并且是不断振动着的电磁场,其振动频率v决定着这个光子的由(1)表示的能量。这假设1正是人们目前设想的光子内部结构。

3,1,1 光子是中性粒子,这一观测结果是对这假设 1 的强力支持。但存在太多的疑惑了。

3,1,2 疑惑1。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一个元点电荷的扰动就会激发电磁场的振动,电磁场的振动不依靠任何媒质传播,而是依靠自身的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转换,以电磁波的形式脱离场源、自行地、向四面八方传播,脱离场源的振动着的电磁场内可以是没有电荷的,可以是纯电磁场物质。疑惑的关键点是,按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在真空中,一个点或一个微观体积所激起的电磁振动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为什么经过量子化的数学处理后纯电磁场在没有内控因素的情况下就可以局限在一个光子的体积内振动而不分散?这是经典认知所无法接受的。其实,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不是互相绝缘的理论,量子力学是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到处都存在经典认知的烙印,薛定格波动力学方程完整地保留库仑力场,概率解析,分立的概念都是经典认知可以接受的,即是说,量子力学的表现和结果,最后都应该能够被常理认知理解,能够由常理认知的词语表述的。如果硬说,“电磁场经量子化数学处理后,纯电磁场就可以成为稳定而不分散的粒子,”这就是量子场论的认知,无需顾及陈旧的常理认知能否接受,这就很令人遗憾!但下面的假设2,却很能贴近常理认知解释纯电磁场成为粒子的疑惑。

3,1,3 疑惑2。 按量子场论,光子的出现表示电磁场激发态的出现,它具有可观测的由(2)式表示的能量。量子场论又说,电磁场激发态的消失相当于光子的消失,此时电磁场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光子成为最低能量状态的基态粒子。按式(2),由于频率没有负值,最低能态就是 v =0,ε=0。基态光子的频率 v =0,也即电磁场不变化。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 在真空中电磁场能自行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电磁场不断地振动。 那么,光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 v =0,电磁场不振动了,原来存在的振动的电磁场消失了,如果因此而原来的光子变得什么也没有,所谓的基态光子就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就算有能量注入真空,也没有基态的承接物,就不可能出现激发态光子。

3,1,3,1 光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虽然原来存在的振动的电磁场消失了,可否残存有静电场?如果有,能量的注入还可以令静电场产生变化,重新激发起变化的电磁场而成为激发态光子。但假设 1 说,光子不存在电荷,也就是说,能起到重新激活作用的残存的静电场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基态光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就很严重:假设1和量子场论不相容!有幸,下面的假设2可以同时解决这一疑惑1和疑惑2。

3,2假设2。 在提出假设2之前,引用《浅析量子排斥力》一文[2]最后第8节(振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一段话作说明:

“任何粒子只要有内部结构,至少由两部分物质组成,这部分物质直称为“结构物质”,既然在理论研究时,把粒子作点模型质点处理,那么,“结构物质”也只能作“结构质点”处理,也就是说一个粒子(至少)由两个结构质点组成。如果这两个结构质点之间没有某种吸引力维系,不可能构成一个粒子,但如果除了吸引力之外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或说制约,这两个结构质点又成为一个点。点模型只能是一种数学模型,不可能是真实的物理存在。正好本文引入的万有的量子排斥力成为一种干扰制约的因素,两结构质点在吸引力和量子排斥力的共同作用下组成量子谐振子,而不是在吸引力作用下结合成一个点。因此,各种各样的粒子其实是各种各样的量子谐振子。”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

1)光子是由一个正元点电荷和一个负元点电荷组成的电偶极子。

2)库仑力和量子排斥力的平衡位置数量级10-14米 10-16米(参考[2]文第(13)式和(18)式)是电偶极子的微观尺寸,也是光子的微观尺寸。

3)振动着的电偶极子就是量子场论中的电磁场的激发态,也就是光子,这个激发态的能量ε由本文式(2)表示。

4)量子场论中电磁场基态量子就是不振动(处于平衡位置)的电偶极子,又称为静止的电偶极子,也即基态光子。能量注入基态光子令静止的电偶极子成为振动的电偶极子,也就是激发态光子。

3,2,1 解疑惑1和疑惑2.

1)振动着的电偶极子内控着光子内的振动着的电磁场不分散,成粒子状,这就解决了疑惑1。

2)电磁场基态粒子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偶极子,疑惑2中 3,1,3,1 小节提到的能使电磁场基态粒子复活的残存的静电场就相当于静止电偶极子的静电场,当有能量注入,又可以激发出振动的电磁场。这就解决了疑惑2.

3,2,2 光子是电偶极子,为什么是中性粒子?

当我们能够在微观空间(比如10-8米)观察原子时,原子充满电荷。实际上观察仪器是在宏观空间观察这一原子的,由于原子内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目相等,也即电中性,宏观观察的结果,原子是中性粒子。当原子内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目不相等时,宏观观察的结果,原子是带电的离子。

因此对电中性(正和负的电荷相等)的微观粒子的宏观观察的结果是中性的。

光子的电偶极子是电中性的,并且其尺寸是深度微观的尺寸(10-16米),因此对光子的宏观观察结果是中性的粒子。这也是对假设2的有力支持。

3,2,3 参考本文第2,3小节提出的“真空基元”概念,那么静止状态下的电偶极子就是真空基元。真空充满真空基元,因此真空充满电荷,但每一个真空基元都是电中性的,因此,宏观观察的效果,真空空间是中性的。深度微观空间的电偶极子实质是弦理论中的其中一种弦,并且是贴近常理认知的一种弦。

4,由假设2提出的真空基元不但解决假设1的两个疑惑并且还能解释不少现象,举例如下。

4,1 原子内的空间充满真空基元,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放出的那一份能量注入其中一个真空基元,,使之成为激发态,相当于发射出一个光子。

4,2 一对正电子和负电子湮灭,“电子对”原有的能量受动量守恒定律的制约,同时注入两个真空基元,“电子对”湮灭的结果放射出两个光子。

4,3 一个能量极高的光子(比如X射线)击中一个真空基元,令真空基元裂解成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就是一个高能光子转化为“电子对”的现象。

4,4 对于上面( 4,1 )的例子,为什么我们不说,能级跃迁释放的电磁能量直接就生成一个光子,而要兜个弯说“能量注入真空基元激发成为一个光子”? 是因为,

4,4,1 我们坚持量子场论的激发态和基态的概念,

4,4,2 我们坚持量子场论中的“量子场激发态的出现代表实粒子的产生,激发态的消失代表实粒子的消失”[1]的观点。

4,4,3 对以上例子的表述符合量子场论中场的相互作用,粒子的产生转化都是在真空里进行的观点。

真空是现实世界之母!

文献:

[1]姚丽萍,黄金书。从量子场论看真空的物质形态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5(12):28-30.

[2] 袁贺滔.浅析量子排斥力[J].科学技术创新,2021(36):63-65.

有人说,标准模型还不够完善,为什么这么说?

谈到基础物理学,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走了很长的路。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曾经认为是最基本和最小的物质单位的原子,实际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本身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这些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夸克和胶子!这就是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各样的理论层出不穷,都是突破性的认知革命。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成就明显下降,研究人员基本上被粒子实验的数据所淹没。


由于破碎的原子碎片的复杂性,发现了数百种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靠的。这一时期的粒子物理学被嘲讽为只有两年的半衰期。物理学研究陷入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局限,试图用局部研究来解决整体问题。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它的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量子场论,所以可以说它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但标准模型与广义相对论毫无关系。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属于基本理论层,而标准模型则属于具体模型层。它完全基于量子场理论,描述了基本粒子之间的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未能描述引力。而广义相对论则只能描述引力,也就是说,引力模型是直接基于广义相对论的。

理论物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广义相对论无法与量子场论,也就是与量子力学结合。一旦成功结合,不仅可以统一宇宙的四种基本力,而且可以统一所有的物理理论。这就是爱因斯坦的 "统一场论 "的梦想,许多人称之为 "万物理论",温伯格称之为 "终极理论"。

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足够完善这个词是比较相对的一个说法,世上根本没有能够达到足够完善这个词,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标准模型阶段。
因为这些标准模型对于每个人的评价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标准模型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才说这样的标准模型不是特别的完善。
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完全完美的东西,对于一个模型来说,只要合适就是最完美的。
文章标题: 粒子标准模型能质疑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377.html
文章标签:粒子  质疑  模型  标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