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吗

时间: 2021-09-18 01:57: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吗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同音朱字一律换掉,明朝的猪叫什么呢?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把跟“朱”字同音的都换掉,因此民间把猪叫做“豕”。

朱元璋因为是农村出身,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几乎都是靠他一身的仗义、勇气和武艺让他人折服辅助他建立了大明王朝。虽然身为帝王了朱元璋还是因为出身特别的自卑,平时为人很敏感多疑,就连大臣上奏说的话一不小心犯了他的忌讳让他以为大臣是在嘲笑他,而要被杀掉。因为朱元璋兴起的文字狱,让全朝上下人心惶惶,民间的很多人也都特别谨慎就怕一不留意脑袋就搬家。

当时朱元璋下令明朝只能是帝王家的姓是“朱”姓,其他的人有姓朱的都要改掉,不然就是藐视君权是重罪要被杀头,并且平时遇到的跟“朱”字同音的也一律不得用,否则也是杀头大罪。

朱元璋的文字狱甚至于最后即使文字中带有“朱”的都不行,就比如“殊”。有大臣在上奏书的时候就用了这个“殊”字,朱元璋认为这个字拆开后就是“歹”和“朱”,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诅咒朱家吗?于是朱元璋就命人把那个大臣关进了监牢。朱元璋的此举做法就民间特别恐慌,于是他们把猪的叫法改为了“豕”以此来躲掉那些飞来横祸。

而到了朱厚照登基,在猪上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朱厚照的生肖是属猪,民间杀猪意思不就是杀了他吗?于是就禁止杀猪。但是后来因为没有了猪肉吃并且祭祀祖先要做到猪,才有撤销了。

朱元璋称帝后,因为介意自己称帝前的一些事情,所以大兴文字狱。同音朱字一律换掉。而当时的猪用:用“豕 ”来代替。
就是畜牲,对于猪的称呼,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我们也叫猪叫畜牲。
豕(shǐ)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很多的人无故被抓,很多的字也要改,明朝的猪就被改成了豕(shǐ) 。
叫豚。这个名字其实在许多古诗里都有提到,比如陆游的丰年留客足鸡豚

朱元璋兴起的文字狱到底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呢?

文字狱是为维护和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手段,不少知子因此而丧命。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强调“万般皆下品,性有读书高”,可是,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逃过统治者的屠刀,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明清时代严密的文网,动辄就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因文字而被杀。在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中,知知识分子历来都是备受尊重的士大夫人格独立,言论自由,可以与天子“坐而论道”,“分庭抗礼“,以致有“刑不上大夫”的成规。可惜这种政治传统在宋代发展到了极主,却也直接导致了宋代在军事上的积弱。朱元璋登基后,总结前代经验,一反传统,对士大夫采取严密的措施,充分利用宋代中后期关于君臣钢常的政治伦理,强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不合作的知识分子,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打击措施。在素有“人文渊数”之称的苏州,文化繁荣,才俊辈出。元末占据这里的是张士诚。张士诚广召名士,优待文人,江代的知识分子为了逃避战乱都依附于张土诚诚,一时间,形成文人汇聚、文风昌盛的局面。明朝建立后,吴中士人仍然尊称早已败亡的张士诚为“张王”,拒绝和新王朝合作,因此饱受推残,驰名诗坛的“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竟无一人能免于毒手。高启曾对着鸟雀悲叹道“不须羡彼珍禽羽,翩高树林。一朝身陷虞罗里,回首空城不如尔”,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恐惧交汇出明初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不久,高启就被毫无人道地处以腰斩。

更加可悲的是,更多的知识分子不是死于控制思想的政治目的,而是死于朱元璋阴暗的猜忌心理。在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礼贤下土,在身边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文人。以刘伯温为代表的这些士人,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屡出奇谋,屡建奇功。能够吸引、团结这些士人为己所用,成为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据的混乱时局中脱颖而出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然而在政权建立后,与残害功臣相应的,朱元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大兴文字狱。在骨子里,朱元璋是仇视知识分子的,这种仇视在潜意识中,来自朱元璋的自卑。他会记得在当游方和尚的时候,穿着破旧的衣衫四处化缘,经常遭人辱骂,而那些骂他的达官贵人都是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轻视知识分子的,在参加农民起义军之后,他四处征战,多少显贵一时的高官文士都命丧在他的马蹄之下。再加上朱元璋幼年失学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对传统礼教更是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什么“以德服人”,只相信武力,因此在他日后的施政中才会不断地用跪对、廷杖、文字狱来?E施淫威。一朝登上万岁宝座,作为一位由社会最底层升至社会最高层的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尊,对有些字眼非常感,常把一些微不足通的事情看成是莫大的耻辱。朱元璋虽然为人聪慧,在戎马倥偬中不断向周围的文人请教,以致“文学明达,博通古今”,“能操笔成文章”,但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文法不过是一知半解,对于文人高手写下的玄妙诗句,自然难以完全理解。可是他又不愿也不能请教臣子,因此在自卑和疑心的作果下,他总是望文生义,从意义或形声上加以曲解。一且生疑就是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暴虐的本性发作起来,只有士人的鲜血才是平息怒气的推一有效方法,必欲除之而后快。

根据明初的制度,每到元且、冬至、皇帝生日等喜庆的日子,各级官员都要呈上贺表以示祝贺。这些贺表都是官样文章,写些颂扬吹捧的句子也就可以交差了。但朱元璋却能在这些文中,鸡蛋里挑骨头,读出讥笑讽刺的味道来,害得许多执笔文人名其妙地要了性命。据记截,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在《贺冬节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来是朱元璋和他的子孙都是百姓的楷模。可是,朱元璋却认为“则”暗藏”贼”的意想,是讽刺他在早年曾做过盗贼。于是,林伯瑾被杀。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贺表更为典型,他写到:“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富于联想的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他不仅把则”附会为贼”,还把“圣“附会为“僧“,而”光“是暗喻自已曾剃过光头。于是徐一夔被处死。陈州训导周冕则更是冤枉。他在《万秀贺表》内写有”寿域千秋”一句。好端端的一句话,在朱元璋眼中,“寿”就是“兽”;把“域”又误读为“或”字字,认为是“祸”的意思。于是,周冕被杀。德安府训导吴先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望再青门“之句,本来也是歌颂的话,可朱元璋却认为“有道”就是“有盗”,“青门”就是“寺庙”,这句话先骂他是强盗,后又讥讽他曾是和尚。于是,吴宪被杀。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直杀得天下读书人胆战心惊,不知所措。于是,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制定了一篇《庆贺谢恩表笺成式》,从此,贺表有了固定的模式,只要照抄此成式便可以苟活下去了。

明初几十年,不知道有多少名人雅士死于非命。据据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统计:“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江南布政使徐责下狱死;苏州经历孙贾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做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的山东副使张孟招丝琅用端题兼、博野知县傅、福建金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做客,打算投奔扩即帖木儿的戴良,得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做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著名士人骈首就戮,使文化事业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经历了一场浩劫的文化界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恐怖气氛,丧失了活力,窒息了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的发展。能幸存活下来的士人或是对未来心灰意懒,或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约束自己的感情,钳制自己的的思想,不敢有丝毫突破,文化学术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僵化保守境地。

朱元璋兴过文字狱吗?

都有谁写了什么被杀了?


明朝文字狱
明太祖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都杀了。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斩。(《朝野异闻录》)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明史-苏伯衡传》卷285)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状元张信训导王子,引用杜甫诗“舍下荀穿壁”出题,被认为讥讽天朝,腰斩。(《皇明记略》)

不但大臣因文字横遭不测,就连藩国朝鲜也不能逃脱,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国初事迹》)
有,朱元璋做过和尚和贼,因此忌讳别人提起有关的字眼,如光、秃、贼等字眼,有个官员奏折写了“以身作则”,因则与贼同音,他认为那个官员在暗讽自己,就把他杀了。这也算是文字狱吧。
文字狱倒没有,不过冤狱蛮多的。杀起兄弟功臣那可绝不手软啊。胡惟庸案,蓝玉案 - -
没有。文字狱是清代的特产,尤其是康熙时代。
因为满族入关时文化水平低陋习多,面对繁荣的中原文化,显得格外自卑因此产生文化焦虑症,总以为汉文人用文学来鄙视他们,于是无中生有地将一些文学作品、甚至某个文字都被认为是羞辱他们的,由此制造大批冤假错案,制造文化恐怖。
好像有!!

关于朱元璋的事例`当政历史及对他的评价!!!急!!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一例:
朱元璋很少读书,但对读书人还是非常重视的.但对文人的言词又非常计较,怀疑他们语带讥刺.因用字涉嫌攻击朱元璋,许多文臣蒙冤而死.一次有个官员上书颂扬他,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是讥刺他曾削发为僧;"生"与"僧"谐音,是暗指他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是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就凭这样的猜疑,就把上书的那个官员杀掉了.````````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什么是 “文字狱”?明清大兴文字狱和加强专制集权之间有何联系?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
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
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在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文字狱是指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份子,镇压不合自己口味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说而犯罪的案件。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制造的很多文字狱是完全没有意义与目的的,可以称之为毫无目的的残酷。这种残酷纯粹是愚昧残暴的表现,是独裁者权势膨胀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因言论而得罪,在中外都是有的,但就论镇压之烈、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则中国可稳做第一把交椅。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纪,意大利有个宗教裁判所,是专门用来镇压基督教世界的新生思想的,几百年下来处理了几万人,而中国皇帝兴办的一个文字狱案件便能杀掉几千人。 文字狱与中国思想史 中华民族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绚丽无比,当时有诸子百家,百家学说盛行,而孔家只是其中一家而已。流行度还比不上杨家学说与墨家学说。有《孟子》为证。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里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孔门生意实在是清淡。究其原因,还在于当时各诸侯国忙于征战,精力不够,实在是管不了老百姓的想法。托战乱的福,中国的各种思想在那时得到大发展,替中华民族狠狠地挣了一回脸。如果没有这个诸子时代,中国能不能称得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还是个大问题。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诸子功不可没。 因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品行的民族,无论怎样博大,也只是行尸而已。 等到秦朝建立,独夫秦始皇有了余闲,便管起天下人的思想来了。由于秦始皇无道,性情残暴,当时有许多批评他的人,这些人还引经据典,说古时候是怎样的,说孔子、墨子是怎样讲的,于是秦始皇大怒,放了一把火,把天下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用现在的话来说外,就是纯技术类的书)的书以外,其余的全都烧了,意思是看看你们还能引什么经论什么据来批评我。谁知,还有一些“愣头青”(主要是儒生与方士)看不清形势,居然还坚持自己的思想,凭着自己记忆中的先圣的话语来诽谤秦始皇先生,秦始皇先生又大怒了,于是来个斩草除根,把这些儒生与方士全都活埋了。这一下,天下才“果真”是鸦雀无声了。于是秦始皇先生非常高兴,自以为江山稳固,可以传递万世了,可惜的是,十五年后,不仅秦始皇先生本人,连他所有的亲族都被天下人杀光了,于是中国从此无嬴性。 到了汉朝,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办法,不烧书,不坑儒,而是抬出儒家,一统天下。他们的策略很简单,如果你想当官,你就得接受儒家思想。如果你有别的思想,对不起,请你走人。 到了唐代,建立了科举制,这个时候,你想当官,不仅仅是接受儒家思想就够了,还得精通儒家思想,熟读五经方有上线的希望。其次宋元明清时代,各个朝廷都抬出儒家思想来压人,不仅如此,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罢了,朱元璋就声称:“孟子这老头假如还在的话,就把他抓过来给宰了。”为什么?因为孟子说过:“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这种民本民×思想是大大不利于独裁者的恣意统治的,自然就被超级独裁者朱元璋同志所痛恨了。 中国的统治者其实是没什么真正主义、真正信仰的,对他有用的他就要拿过来加以强化,对他没用的虽是儒家思想他也要加以摒弃的。 压制思想的极端表现就是制造大量的文字狱。中国的每个朝代都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狱。在这种高压统治下,别说是发表异端思想,连在私下里痛骂一声狗皇帝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弄不好就会被灭九族。 中国的文字狱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人思想被压制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人被统治者愚化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先进民族蜕化为劣等民族的历史。中国,自秦朝以来便再无世界级的思想家、哲学家了,原因很简单,一个人连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都是一种罪恶,你叫他怎样成为思想家?何况,一个思想家的生成,是需要吸收很多人的思想养料的,当这些养料都无法采到时,又何以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完善其思想? 由于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的思想大放光芒,有所成就的时期都是在战乱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时期、五四时期与军阀混战时期。这倒不是说战争是思想的孵化器,思想一定要在战乱时期才得以生长。不是这样的,只是中国比较特殊而已,一代又一代统治者总是不尽余力地压制各种思想。以图得所谓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文字狱与制度的设计 就人的天性而言, 是喜听颂词而恶闻谏语的, 所谓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忠言在很多时候都是逆耳的。历史上爱听阿谀之词的举不胜举,但专爱听逆耳之言的好象没几个。即使是圣明如唐太宗,这个一千年才出一次的仁君(《旧唐书》称他为“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也有受不了他手下那个忠心耿耿的谏官魏征的时候,有一次退朝之后对他老婆说:恨不得把这个乡巴佬活活宰掉。还好他老婆见识比他更高超,总算劝住了。 天下人都有爱听好话、恶听批评之语的通病,一言不和,拨刀相向实在是常事。作为一般百姓而言,手头既没刀,也无权力判人死刑,虽然在气头上,大骂几句也就罢了。但如果是皇帝的话,就不一样了,他一发怒,就说:“推出去斩了。”于是那个跟他言语不合的大臣就被斩了,一点余地都没有。虽然以后后悔了,最多也就把这个大臣的墓修一下,给他的儿子封个官,给这个大臣谥封个什么忠侯之类的号也就罢了。 然而,这个好大臣终究是不能爬出坟墓了,而他的能兴邦利国的好建议也终究因为时世变迁而终究作废, 徒留遗憾。 由于古代中国的极权设计, 历史上敢进触怒皇帝的忠言, 敢说触怒皇帝的真话的大臣向来就少, 毕竟, 生命诚可贵, 来一趟世间实在是不易, 谁知道这次来过以后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再来, 何况大臣们向来能吃得肠肥脑满的, 对人生更是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能瞒当然是瞒了,能不说当然是不说了,中国历史上虽提倡“文死谏,武死战”,但死谏的臣子实在是很少,这不能说臣子们的觉悟不高,毕竟,这个代价太大了。设想你是臣子,你会为了一句说了也不见得被采纳的谏言,而冒被夷九族,身被零剐的危险吗? 不是臣民的觉悟,而是制度的设计自然地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驯服,越来越胆小怕事,也越来越不敢讲真话,到后来,连脑子也懒得动了。 所以,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制约每一个人的权力,以保证人们敢于开动脑子,提建议,说真话,反之,没有一个平衡权力的机制,比如在皇权社会里,即使皇帝老儿提倡人们进谏,人们也未必敢进谏,毕竟,你一火起来,我的脑袋就要搬家了,谁知道你皇帝老儿什么时候翻脸啊。国外有句名言,总统是靠不住的。只有在一个权力平衡的社会里,一个在制度上保证了说话者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里,真话、实话才会逐渐得到兴盛。 而一个人人敢于讲真话,人人敢于动脑子,搞创新的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而在一个不仅不提倡讲真话,而且在制度上也打压说真话者的社会里,那么,我们除了能听到假话、大话、空话、废话、屁话外,还能指望听到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文字狱之异葩奇观 最早的文字狱:夏桀所制造的关龙逢一案 夏朝末代皇帝桀是个昏君、暴君。史称:“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为人君身行礼仪,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也。今君用财若无尽,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 “莫须有”的文字狱案件:颜异死于腹诽 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对匈奴用兵,国库空虚。汉武帝为了筹钱,发行了一种皮币(原料是皇家园林上林苑中白鹿之皮),其法定面值抵钱40万,而当时王侯宗室朝贺所献苍璧才值钱数千。皮币发行后,汉武帝向大农令颜异征求意见。颜异认为这种皮币脱离了实际价值,表示反对。汉武帝因此怀恨在心。恰逢有人因别的事控告颜异,汉武帝便命张汤受理此案,而张汤本来就是与颜异有私仇的人,他秉承汉武帝的旨意,一心要置颜异于死地。调查得知:颜异曾与客人交谈,客人说起朝廷政令多有不便,颜异“微反唇”,即嘴唇略微动了一下。(王先谦《汉书补注》云:“颜异闻客语,不敢应,而仓促自禁,不觉微笑而褰唇耳)张汤据此上奏,说颜异身列九卿,见政令不便不向朝廷奏告,而私下”腹诽“(在心中诽谤),于是处以死刑。真是欲加以罪,何患无词!连肚子里怎么想都成了一种罪证。(谁知道你肚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最残暴最荒谬的文字狱制造者:朱元璋。 此公为一极端变态之人物,这一点从此公的画像即可看出。此公的相貌在相书上被称之为“五元朝天”。“五元朝天”实是“五官朝天”之意。意思是指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露出来往天上翻,确是一副可怕的尊容。不过,相书上又说,这“五元朝天”是相貌中的极品,是注定了要当皇帝的,这一点本人甚为怀疑。 由于出身贫贱,父母长兄早亡,此公替人打过工、当过流浪汉、当过盗贼、后来当了和尚,和尚庙被起义军烧后,就跟起义军一起打战去了,最后当了皇帝。 由于相貌不好,出身不好,学历又不够,朱先生内心深处便有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对别人的言辞就特别敏感起来。 表笺之祸:明初定制,凡遇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及册立太子等庆典,各级官府须上表笺祝贺。这些表笺基本上都是由官府训导、学正(相当与现在的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出于职责写的,本是官样文章,走走场用的,谁知朱先生对这个却很计较,总是用异样的眼光去读这些文章,结果由于他读书不多,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半懂不懂,于是正经本分的文章经朱先生一读,都成了含讥带诮的文章,害的绝大多数的秘书长都成了冤死鬼(据说幸免于难的只有蒲州学正张某一人)。 请看朱元璋先生的光荣事迹: 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是一个天大的马屁,说朱先生不仅自己,连他的子孙都是人类的模范、表率,虽知朱先生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个马屁更响了。但朱先生看了,把光附会剃光头为僧,把“圣”附会为“僧”,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陈州训导周冕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之句。果然是个美好的词句。可是朱先生看了,把“寿”附会为“兽”,加上不认识“域”字,把“域”误读为“或”字,而“或”字与“祸”字同音,于是,被杀。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之句,被朱先生附会为“天下有道”,于是被杀。 例子不胜枚举。朱先生这一路杀下来,直杀得天下读书人胆寒不已。直叫道:“请给我们一个做奴隶的规矩吧。”圣明仁慈的朱先生终于动了慈悲之心,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制定了一篇《庆贺谢恩表笺成式》,从此“秘书长”们写此类文章时只要照抄即可。总算可以苟活下去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当一个安稳的奴隶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经过无数奴隶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最令人悲痛的文字狱牺牲者:方孝儒先生 圣明的朱元璋先生生了个圣明儿子,叫朱棣,这个朱棣先是被封做燕王。后来看看他的侄儿建文帝软弱可欺,就起来造反,最后把建文帝逼死了,自己当了皇帝。 朱棣先生当了皇帝后,觉得应该找个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写个登位诏书,当时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是方孝儒先生。于是朱棣找来方先生。逼他写诏书,可是方先生认为他这个皇帝来路不正,不肯写。朱棣就发怒了,问:“你到底写不写?你不怕我杀你九族吗?”哪知方孝儒是个极其倔强的人,他说:“你即使杀我十族我也不写。”朱棣听了大怒,果真下令灭其十族。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统治者虽嗜杀成性,但是最多也就灭九族。方孝儒是第一个被灭了十族的人,他的学生也被当做一族杀掉了,真是可怜啊,这一杀总共杀了847 人。 当年燕军南下时,朱棣的老师,也是他的主要谋士姚广孝临别前嘱咐他千万不要杀方孝儒。说:“你当了皇帝后,必会设法让方孝儒出来为你服务,然而方孝儒一定不会听命于你的,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当时朱棣是答应了,可惜,暴君毕竟是暴君,方孝儒终被灭了十族。好残酷的手法,至今读来,犹觉毛骨悚然。 最热衷于制造文字狱的皇帝:乾隆 乾隆一朝,制造的文字狱案件总数在140 次以上,连疯人说疯话都不放过。乾隆期间因疯人说疯话被处死的有六起。如刘三元案。刘三元本一向疯癫,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并把这些话写了下来。后来这事传到了乾隆耳里,乾隆才不管他有没有疯,马上通过督抚下令把刘三元拟大逆罪凌迟处死。更可恶的是,乾隆热衷于查禁各类图书,明令全国查办有“违碍”之书,还把查书力度与官员政绩挂钩起来,经过十九年的查禁,乾隆终于成功的销毁了十几万部图书。到了乾隆后期,文字狱造的差不多了,书也查光了,终于成功地把神州4 亿人民变得鸦雀无声,真正达到了“万马齐喑”的高境界。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文中摘取只言片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名,制造大批冤狱称为“文字狱”。 联系:控制了知识分子,使他们不敢过问政治。
文字狱就是因为写文章不符合统治者意思或无意中触怒了统治者而被判有罪的事情,一般文字狱的罪名都很重,不是满门抄斩就是全家充军,还会连累其他人。文字狱实质就是统治者为了钳制人民思想(谁写进步的、反封建、反君主的东西谁被杀头),从而起到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文章标题: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880.html
文章标签:大兴  文字狱  朱元璋  真实  明太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