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3 02:57: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到底在南阳,还是襄阳,到现在为止专家学者们似乎没有定论。
我们可以尝试从史料中来找找线索,奕天觉得诸葛亮隐居在现在襄阳市的可能性更大,除非三国时期的襄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市。
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南阳郡,南阳郡当时的郡治所在宛城,宛城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古时如果称南阳,其代表的意思可能有两种,一种就是指南阳郡,另外一种是指南阳郡的郡治宛城。
诸葛亮自称躬耕与南阳,南阳可能是宛城,也可能是南阳郡
诸葛亮的自述文章《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应该没错了。但是,这个南阳有可能是指宛城,即现在的南阳市,也有可能是指南阳郡。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家在襄阳西二十里的邓县,即躬耕于襄阳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为之注解,引用了《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宛城和襄阳从来都不是一个地方,襄阳的所在位置应该比较确定,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以前叫过襄樊市)。
《汉晋春秋》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距离三国时期也就百余年,跟我们现在看清末袁世凯时期差不多。而且习凿齿先生在当时对于名人和利益之争应该不如现在这么强烈,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那么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应该是当时南阳郡襄阳西部的邓县。
《魏略》、《九州春秋》佐证了诸葛亮躬耕于襄阳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顾茅庐典故处,裴松之引用《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刘备屯於樊城……亮知荆州次当受敌……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这里说的是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从南方来,向北行,求见刘备。刘备开始看诸葛亮年少,也比较轻视诸葛亮。
刘备驻军樊城,陈寿说是新野,不管是樊城还是新野,都在襄阳隆中以北,诸葛亮“北行”见刘备的方向是对的。如果从宛城到樊城或者新野,那就应该是南下或者南行了,这个就和地理方位冲突了。
借助关羽襄樊之战示意图来说明比较清晰。
《魏略》是曹魏的史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写的。《九州春秋》是西晋司马彪撰写。两部书的时间都离三国时期很近,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这里唯一的问题是否定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应该更准确。推测是魏国史官修史时,并不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只知道诸葛亮投奔了刘备,造成了偏差。而陈寿是蜀汉旧臣,更了解刘备的事情,所以将“三国茅庐”的事情写到了《三国志》中。
但是,两部史书对于诸葛亮隐居地的方位和《汉晋春秋》形成了互相印证,就是在襄阳。
《资治通鉴》记载的也是襄阳隆中
《资治通鉴》的记载,“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也是襄阳。
总结
按照这些可靠的史料记载,除非史籍中所说的襄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否则,诸葛亮就是隐居在现在襄阳西部的隆中一带。
在汉末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肯定在南阳郡隐居当个“农夫”的,那个时候的南阳算是经济之都,也被称为帝乡,端的是无比辉煌。而时至今日,诸葛亮躬耕的地方产生了“襄阳”与“南阳”的争议,毕竟这个地方经历了1000多年的沧海桑田,南阳跟襄阳又是接壤地带,谁也说不准诸葛亮躬耕之地的精确位置。
一、诸葛亮的躬耕地,早在明朝时就产生争议在如今的地图上,南阳和襄阳相当之接近,要是诸葛亮当年恰巧在它们中间下地干活儿,或者恰巧房子的一半落在如今的襄阳,另一半落在如今的南阳,这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咱们如今能看到的古代文献,那些记录参考说啥的都有,无论是南阳还是襄阳,都能找到一大把史料进行佐证。
要想探清这件事,估计只能开坛做法或者挖坟托梦,烦请诸葛亮他老人家出来说句公道话。不过关于此事,估计就是通晓阴阳八卦的诸葛先生也不清楚,毕竟他只知道他当时住的地方是南阳。到了21世纪,地图划分早就改变了。
真要解决这件事,估计得想办法穿越回去,还得带上精准的GPS定位仪,然后拾取经纬度坐标,回来之后再进行对比。不过此事还有一个难点,GPS可是靠人造地球卫星工作的,穿越回去之后还得先发展航天事业。
其实襄阳跟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了,他们双方都各执一词,甚至上诉到翰林院,由于此事惊动了皇帝。
等到清朝,南阳知府恰巧是一位襄阳人,这时候好事者就让他来拍板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他一旦做出决定,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的人,于是他巧妙的写了一副对联来化解矛盾: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幅对联被挂在了武侯祠,此事也因此圆了过去。南阳和襄阳的人都发展各自发展诸葛亮旅游产生。
二、南阳和襄阳,谁能把诸葛亮精神发扬光大,谁就配得上是诸葛亮躬耕地身为一个南阳人,我还是要不偏不倚的来说这件事,人们之所以争诸葛亮躬耕地,就是为了挖掘他身上的旅游价值,然后借此盈利创收。
这种事儿,挣钱嘛,不寒颤,关键是要先把诸葛亮的人文精神传承下来,才能正当可持续化的赚钱。
否则,就算是诸葛亮真的在这儿干过农活,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根本没有意义,反而是辱没了诸葛亮的名声,还不如让有能力的人去传承其精神。
诸葛亮应该是3世纪初期中国最顶尖的战略家之一,不仅如此,诸葛亮因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极少数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人物之一,其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古受到中国几乎所有阵营者的崇拜,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搞清楚:诸葛亮的“卧龙地”是哪里呢?
中国,或者说全世界都有一种“名人情节”,都希望一些很厉害的人是属于自己家乡的,这种想法当然无所厚非,但是有些地方不怎么清楚,就会有争议,诸葛亮属于这些“有争议的人”吗?还真属于,诸葛亮写“隆中对”的地方,自古就有两位在争论不休:襄阳和南阳,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对,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就说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但是,行政区划是会变的,汉代的南阳和后世的南阳不一定是一回事,比如说,当时的南阳是还是隶属于荆州的,但如果说诸葛亮是在今天的荆州境内躬耕,那显然就很荒谬,东汉的南阳郡,其范围是大于后来的南阳府的。
而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呢?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的观点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地方当时是归南阳郡管,而后世分到了襄阳,而当时东汉的南阳郡的治所则是宛县(南阳市宛城区)。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那没什么好说的了:诸葛亮自称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但其具体躬耕的地方吗,后来则划分到了襄阳,所以,襄阳可以理直气壮自称为诸葛亮躬耕地,南阳方面属于拉大旗扯虎皮,借古代地名的便宜。
如果南阳也承认这一点的话,那无疑是很糟糕的,所以对于南阳来说,它要证明的是:诸葛亮的躬耕地,不仅是在当时的南阳郡,而且就是在后世的南阳府(现在的南阳市)。那能找到支撑点吗?幸运的是,还是能找到的。
襄阳方面当然会好好宣传
南阳方面认为,躬耕于南阳的地点在今天的卧龙岗,南阳方面的证据是: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汉水之南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级语文课本中对《出师表》一文“躬耕于南阳”的注解也支持南阳说。
大家也看清楚了,这个问题完全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都有自己的证据,可能有些人就想说了:不管怎么样,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只有一个,要么是在襄阳,要么是在南阳,证明不就行了吗?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难得多,两千年前的事情,谁能说清楚啊,而且这说实话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诸葛亮前期在哪里种田,与其后来建立的丰功伟绩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提供什么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除了南阳和襄阳两个利益相关者,应该是没有人会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南阳方面当然也会好好宣传
而现有的史料呢?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又不一致,各方当然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分析,卧龙岗和隆中两个地方一堆人等着从事旅游业吃饭呢?那用理工科的考古思维来判断?问题是:这种小问题哪来什么蛛丝马迹啊。
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尴尬了,这个人叫顾嘉蘅,这位老兄是清中后期人,他是湖北宜昌府人,但是后来被派到了河南南阳当知府。他敬佩诸葛亮,所以在任期间重修武侯祠,虽然是封建官吏,但这确实是善政。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诸葛亮是哪里人。这位顾大人是湖北人,在南阳当知府,南阳人就想问问这位,顾大人估计也不敢乱说,你要说是湖北襄阳,那以后你在这里当官估计当不太平;你要说是河南南阳,以后过年回家说不定会被家乡父老轰出来,于是,他就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意思是,诸葛亮嘛,值得崇敬的伟人,人家这么伟大,我们现在争论这些小事,是不是显得太low了,这对联那真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看了这对联,自然不好再逼顾大人表态了,要不然,和诸葛亮这宏伟的形象相比,那自己真是太渺小了。
不过,其实就私人意见来说,他是认为诸葛草庐在南阳的,这从他之前的一些言谈能看出来。
但是,争论还在继续,尤其是进入现代,信息流传更广之后,1987年,国家邮电部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由邮票引发的南襄两地“草庐”之争等一系列问题在全国彻底公开化。最终国家邮票发行部门决定《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首发仪式南、襄两地均可自办。
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面的南阳,既不是指现在的南阳市,也不是指现在的襄阳市,而是指南阳郡。
而南阳郡放到现在,就差不多是南阳市的大部,还有襄阳市的北部,可以是这样说,现在的南阳市是南阳郡的一半左右,在南阳郡,不意味着在南阳市,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市,比如现在的襄阳市。
最直接的证据,那就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的内容: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我们来简要的分析这句话,诸葛亮的家,也就是躬耕地,是在南阳郡的邓县,位置在襄阳城西的二十里,叫做隆中。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家与躬耕地,还有寓居地都不是一个地方,对于这种说法,都没有反驳的必要的,诸葛亮隐居,他的躬耕地肯定不会远,不可能一个在南阳卧龙岗,一个在襄阳隆中吧。
而虽然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但是隆中确属于南阳郡,并不属于襄阳城所在南郡。
有的人认为,南郡与南阳郡不是以汉水为界吗?北面为南阳郡,南面为南郡,但是那个划分是几百年前的划分,在说,那个只是大概的划分,事实证明,有五六个县就在汉江的南岸,所以隆中因为在南岸,所以不可能属于南阳郡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我们再来说几个,几个比较支持襄阳郡的证据。
第一,卧龙岗这个词是出现在元代,而在元代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诸葛亮在宛城卧龙岗活动的记载。
第二,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在襄阳,比如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的豪族,自己也娶了襄阳的黄氏,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也都在襄阳。
第三,南阳在建安年间,是属于战乱地区,而荆州的襄阳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另外诸葛亮的叔父也是投奔刘表来的,而刘表就在襄阳。
第四,南阳宛城此时在曹操手里,刘备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
另外还有多处记载指明诸葛亮的家是在汉水以南,这边就不在引述了。
东汉末到三国时期,南阳郡的地位是在下降的,而刘表作为荆州牧,特别是传言的置治所于襄阳,为抗衡曹操实力,他不可能让处于敌对前沿的南阳郡管辖到州治所二十里的地方。特别是隔着汉江水。五行风水都讲北为阴,南为阳,故说南阳南阳也。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华魂宝,其中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位是,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中间为土也。沔之阳,就是指汉江以南。
至张绣投曹操后207年诸葛亮出山,南阳郡大部都在刘表的控制之中,这一点要好好的了解,不要说刘备怎敢到曹操地盘挖人什么的,三顾茅庐挖人的时候曹操还在打现在河北那一带搞北方统一战争呢!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然后在南阳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博望现在南阳市东北,距南阳二十多公里,属方城县辖区。然后在新野两次抗曹。
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小生考证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刘弘,对晋永兴中刘弘动向不加任何考证!!这些记载表明,刘弘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诸葛亮葬身之处的沔阳武侯祠,而去他年轻时的尚无任何纪念场所的隐居以后襄阳以此为据证明是躬耕地,襄阳指出每个时期证据在多,只是把习凿齿叙述重复,叙述是家没见躬耕地,三国时期只记载躬耕,并没指定地点。躬耕地指定地方只有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