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01 23: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历史上在《安禄山事迹》中有记载杨贵妃真的为安禄山洗过澡。安禄山从小跟随他的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后来突厥部族破落,他便和一位朋友逃离了突厥。安禄山是一位情商很高的人,在历史记载中安禄山体形肥胖,但是每次在唐玄宗面前献舞的时候都异常灵活,很会讨唐太宗的喜欢。唐朝时期毕竟以胖为美,所以他这副模样也很招人喜欢!唐玄宗问他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一颗忠于陛下的心!”唐玄宗听后大悦,对他更加喜欢。认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人物。
历史上对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也有许多故事广为流传,安禄山作为杨贵妃的养子,颇会讨其欢心!比如说每次他进宫朝拜的时候,都是先向杨贵妃请安,再拜见唐太宗。他知道杨贵妃受宠,太宗心中肯定高兴。唐太宗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按照番人的做法,要先拜见母亲在拜见父亲,所以他就这么做了!唐太宗听后心中特别高兴!
唐朝时候比较盛行“三日洗儿”,安禄山作为杨贵妃的养子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所以在安禄山过完生日之后的三天作为安禄山的洗儿宴,安禄山真的像婴儿一样被放入大澡盆里,洗完后用襁褓包裹,让人把他抬到彩虹桥上供他玩耍。唐太宗看到询问之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颇为开心,还派人赏赐安禄山,自此以后安禄山可以自由进出皇宫。
说起安禄山,不由自主地想起来了“安史之乱”,只因为,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变得越来越衰败,老百姓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整个国家整体混乱,形成军阀割据。
这么说来,在大唐灭亡这件事情上,安禄山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安禄山为了自己的私人事情而挑起的一场战争,他必定会成为历史上的千古罪人。
在当时道德高尚的古代会,这种战争是不应该发生的,安禄山发起这场战争没有在一个好的事迹了,所以他兵败这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对于安禄山来讲,最后是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安禄山他作为一代枭雄,没有一丁点作为皇帝的气质,虽然说他创建了燕国,但很早就离开了人世,燕国的政权也就随之而去了。
安禄山虽然说是唐朝灭亡的关键,但是他也有着自己超于常人的地方,从他小时候到现在以来,他的一生都是非常不幸的,他进入朝廷之后,再到后来的平步青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个人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接着往下看。
审时度势
在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朝政是很落后的,也正是因为腐败,才得以使安禄山有机会去贿赂唐玄宗身边的大臣,然后大臣们便在唐玄宗面前把安禄山捧得很高很高,真因为这样,唐玄宗才提拔了安禄山。
除了这以外,安禄山就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及其善于伪装,他自己心里明白,皇帝以为他是胡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那种,所以他就一直在装傻,让唐玄宗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安禄山越做越强大,在他跟杨国忠发生矛盾之后,终于是忍无可忍了,开始造反。
最终他还是以失败告终,虽然安禄山的一生他有着许多超乎于常人的地方,但是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枭雄罢了。
安禄山绝对是一代“狠人”,发自草莽的大枭雄。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导致大唐朝彻底衰败,但是历史总有巧合,平复安史之乱的大英雄李光弼和安禄山、史思明竟然是“老乡”,都来自辽宁省朝阳市,而且三人都是少数民族。安禄山,出身卑微,而且父亲早逝,母亲是一名“巫师”(我个人认为,更可能是一名靠仪式和预言为生,因为一个女人带个孩子,根本没有本钱的情况下,除了卖身之外,只有“骗”才能活的更久)。后来,安禄山的母亲嫁给了军官,由此,安禄山也才真正有了姓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安禄山小的时候,就无拘无束,而且吃过很多苦,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
安禄山,生活在比较杂乱的部落联盟之中,所以他的伙伴也是各族人都有,彼此之间要沟通,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彼此的语言,所以安禄山虽然读书不多,但是通晓六种语言(史思明更为了得,竟然通晓九种语言,我个人认为,说是通晓,其实就是会说一些常用词而已,毕竟北方少数民族很多语言,就类似方言,差异并不是特别大)。长大成人之后,安禄山就成为了一名经纪人,但是经纪人并不赚钱,所以安禄山也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就在这个环境之下,安禄山机缘巧合竟然成了张守珪的义子。张守珪绝对是一员名将,少年成名,而且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可惜败在安禄山的糖衣炮弹之下。
安禄山,从小混迹在部落里,靠经纪人过活,经纪人就是两面讨好的工作,这本身就说明安禄山能说会道,而且懂得人情世故,且极其了解对方的心理变化。安禄山搭上张守珪之后,开始节节高升,他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主要就是依靠1、贿赂官员;2、虚报战绩,但是安禄山能搞到大批的资金,且能拉下脸来做小,这种手段真是无人能及。安禄山为了巴结唐玄宗,竟然拜杨贵妃为干妈,这种行为一般人做不出来。这还不算完,一次宫廷聚会,干妈杨贵妃让安禄山跳舞,安禄山竟然一点都不尴尬,上来就开始扭动其肥胖的身躯,要知道安禄山年轻的时候就胖,就因为胖经常被张守珪骂,到了他发迹的时候,其起码在200斤以上,这种体格竟然当众起舞,而且毫无别扭的感觉,这说明安禄山城府极深,而且性格极为看得开。
安禄山造反之前,已经位居人臣了,以目前安禄山的史料来看,实在想不通他为何要造反。如果说是因杨国忠妒忌他,准备拿下他,从而推动安禄山造反,我对此观点极为怀疑,因为杨国忠本身也极为专权,身兼40多个职务,而且杨国忠在军事方面没有可用之人,安禄山完全可以联盟杨国忠,根本没有必要为他而谋反。安禄山在官场打拼一辈子,我相信这个问题还是会想明白的。安禄山造反目的也不明确,如果是为了当皇帝,应当有进退的策略,类似隆中对,或袁绍的基本防守策略,但是安禄山这些也没有,就冒然谋反了,这些都让我觉得安禄山谋反绝对不简单,杨国忠逼反安禄山理由太牵强。
安禄山造反是狼子野心还是被逼无奈?安史之乱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由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不过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安禄山狼子野心想要造反,篡权夺位。但是如果能结合其他的史料记载,就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安禄山为什么要反?只是因为他的野心吗?其实如果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安禄山的经历来看,或许会发现,其实这是安禄山唯一的选择了。
安史之乱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一:忌惮小人。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皇帝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杨国忠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唐玄宗厮混,安禄山就觉得杨国忠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让皇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能有多差。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
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王忠嗣一样的下场。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早在唐高祖李渊开辟唐王朝时,李世民就已经有了很多个猛将和谋士为他所用,一直为他保驾护航,也为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兵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幸亏是李世民有着一双看人特别准的眼睛,一众忠臣义士跟着李世民之后,哪怕确实是为大唐的根基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仍旧没有喧宾夺主的心思,兢兢业业守着为臣的本分,李世民也一心一意想做个贤明的好皇帝,一度避免战火纷纷,还百姓一片蓝天,毕竟君舟民水这个道理李世民深有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有了谋臣大将们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根基逐步稳固,经济也在一步步上升,所有事都在走上坡路,朝好的一面努力发展着,贞观之治深得民心。
李世民招贤纳士成了唐朝的表率,以至于后来武后当权时也有样学样,但是武则天在挑人用人方面显然没有李世民那么娴熟,也有着许多后顾之忧。像李世民时期为唐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谋臣大将,仿佛将朝堂当成了自家后花园一样,却忘了现在已经不是李世民的时代,所以遭到了武则天的忌惮,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将唐朝以前的功臣都贬的贬,杀的杀,什么办法呢?就是任用酷吏,坐山观虎斗,看他们窝里反,虽然武则天这样做未免太残暴了点,但确实不失为巩固中央皇权的一个好方法。武则天权力成功拿到手了,但是面对百姓她并没有显示出自己残暴的一面,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无一不是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她的贞观遗风让唐朝的繁荣得以继续发展,将唐朝推到了一个盛世层面。
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等人一心一意为了苍生社稷,所以唐朝一定是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唐玄宗李隆基对治国理政没有半点天资聪颖的成分在里面,反而对编舞谱曲有着极大的领悟力,但是作为李唐的子孙,尤其他还是一国之君,哪怕自己有再大的爱好,也得先把百姓安顿好,才能想自己的事,于是李隆基始终抱着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每一个人,也学着李世民的招贤纳士手法广征各路贤才,但是有功之臣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又来了个大清剿,所以李隆基在用人方面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李隆基这么孜孜不倦为了国家操劳,忠臣良将也纷至沓来。李隆基前承贞观基础,后创开元盛世。使得唐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难以想象这样的场面竟然是一个天 *** 好舞曲的皇帝打造出来的。李隆基早年一直秉着做一个贤君的初衷,却忘了自己的爱好是诗词歌赋,编舞谱曲,看到国泰民安,战乱不再,李隆基也有点技痒,就生了想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念头。
本来一切都很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李隆基遇到了正在跳舞的杨玉环,舞姿优美,惊为天人,不知道到底是被人迷倒了还是被舞迷倒了,总之杨玉环就成了李隆基势在必得的一个尤物。人总想追求美的事物,李隆基也不例外,但谁知道杨玉环进宫被封为贵妃之后,夜夜专宠,从此君王不早朝呢?可能是李隆基作为一个舞痴,在和杨玉环彻夜探讨舞学之精妙,两人相谈甚欢,况且如今天下太平,早朝或不早朝其实也没多大区别;还有可能就是李隆基逐渐沉迷在年轻貌美的杨玉环身上,看到年轻的她,似乎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不少,不再暮气沉沉,所以一心全扑在佳人身上,早朝什么的自然也不重要。但具体原因,谁也不知道。可有一点却是摆在了明面上的,李隆基宠爱杨玉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带着杨家人在京中也如日中天,杨国忠作为丞相,更是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甚至开始左右李隆基的决定,外戚干政,杨国忠似乎有种野心时不时想要破壳而出。
而另一边安禄山则镇守在地方上,对杨国忠攀着杨玉环的裙带关系把持朝政的行为十分不齿,而且杨国忠总是以各种理由频频针对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恰好安禄山又得知杨国忠通胡意图谋反,可算是让安禄山逮着个好契机了。安禄山马上集结大军,出兵直驱长安,理由就是杨国忠通胡,意图谋反,理应诛杀。但是安禄山也太心急了,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大言不惭地说丞相想要谋反,谁信?明眼人都看得出是你安禄山已经向长安出兵了,八成是你自己想要谋反吧。
面对安禄山叛军的节节逼近,李隆基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一干人等逃离了皇城,途经马嵬驿的时候,他的部下们却不走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一直逃离并不是办法,像现在这样局势什么的也完全没弄清楚,应该将罪魁祸首杨玉环立即处死,以表示皇上并不会偏袒杨家人。李隆基就奇怪了,安禄山的说法是杨国忠通胡,杨国忠要谋反,虽说两人是表亲,但兄长犯下的过错,小妹不应该承担啊。听到这里,李隆基的部下就赖着不走了,大有一种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听你的的势头,看到安禄山叛军又连连进击,无奈之下只得赐了杨玉环白绫一条,香消玉殒。
安史之乱爆发后,毗邻大唐的吐蕃也跃跃欲试,想要趁火打劫正在内乱的大唐。好在李隆基早年间打下的基础够坚实,否则经历这一场大乱斗,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无法想象,很有可能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模样。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安史之乱为什么爆发,到底是谁害了大唐,这就得我们细细去品味了。
导语: 体重三百五十多斤的安禄山,腹大无比,躺在水缸里,侍女们只见肚子不见其他的东西。贵妃和侍女们围在大缸周围逗乐。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唐代最有名的三个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诗夸过她。
李白的《清平调》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哀江头》诗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都是美丽惹的祸。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先被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娶为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公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杨玉环很受唐玄宗宠幸。在被唐玄宗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后,杨玉环居然在后宫玩起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游戏来了。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六日,长安的后宫锣鼓喧天,欢声动地,热闹非凡。此时既非节庆,又非喜庆,后宫却为何这般喧哗?
原来是杨贵妃正在给比她大十八岁的肥胖干儿子安禄山洗三(自古有婴儿出生三日洗身的民俗,这一日,亲友咸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于盆中,以彩帛数丈绕盆,叫围盆;以钗搅水,叫搅盆;亲友散钱于水中叫添盆)呢。
体重三百五十多斤的安禄山,腹大无比,躺在水缸里,侍女们只见肚子不见其他的东西。贵妃和侍女们围在大缸周围逗乐。
安禄山在缸里依依呀呀学着婴儿的声音叫道:
“娘!娘!我饿,真的好饿!我要吃奶、奶。”
贵妃叫侍女取来牛奶往安禄山嘴里灌。安禄山用手推开说:
“我不吃牛奶,我要吃娘奶。”
贵妃只觉脸上微微发烧,叫人掌嘴。安禄山在缸里用手护着羞处来回躲闪,把太监和侍女们逗得前仰后翻。
贵妃叫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锦绣大襁褓,把安禄山包裹在里边,叫宫女用彩车拉着,说这个儿子不孝顺,没有出息,要把他卖掉。安禄山这时装出一幅可怜象,眼里噙着泪水,见谁都可怜惜惜地叫道:
“大娘,大娘,好心的大娘,可怜可怜我吧!收下这个没娘的儿子吧!”
安禄山逼真滑稽地表演,引起哄堂大笑。沉寂的后宫,难得有这么热闹。宫女们长年压抑的热情迸发出来,玩得更加开心,闹得后宫仿佛一片欢乐地海洋。欢声笑语吵得玄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高兴事。忙叫小宦官查看,小宦官回报说,贵妃正在洗儿呢。
玄宗心里觉得奇怪,洗儿有什么好笑的,不妨也去看看,来到后宫,一下子被这热闹的场面所吸引。安禄山正玩得开心,一看玄宗来了就撒娇,装着无限委屈的样子,拉着哭腔,悲悲切切地叫道:
“父亲!父亲!我娘心狠,要卖掉‘禄儿’。十指连心啊!父亲,快快救命啊!”说着说着,他还真的呜呜咽咽假哭了起来。
玄宗被逗得捧腹大笑,流出了老泪,赐给贵妃洗儿钱百万,又重赐安禄山财物无数,然后传令摆酒设宴。从此,宫中大小都呼安禄山为“禄儿”。
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这样记载:“(安禄山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其出入。”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竟然也记载有“贵妃洗禄儿”事,说杨玉环用锦绣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女用彩轿抬起。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又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司马光似乎也倾向于杨玉环与安禄山确有私情,但又说玄宗“却不怀疑”。
由此可见,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一事并非虚构,而且唐玄宗本人也知道,不但亲自前去参观,还赏赐杨贵妃“金银钱物”。
从这些史料的字里行间,似乎还真看不出安禄山与杨贵妃有一腿,两人关系看起来挺清白的。不过,在民间野史里,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就远远不止这么暧昧。
《唐史演义》中描写说,“禄山与贵妃鬼混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这大意是说,一次杨贵妃和安禄山偷情,安禄山意乱情迷就在杨贵妃的胸上又抓又吻,弄出了很多红色印子。后来杨贵妃怕玄宗发现,就用一块丝绸遮住了前胸,说是为了遮蔽怕露光。当时以杨贵妃的地位,她基本就是引领了唐朝时尚风向标阿,所以后宫女子纷纷效仿她,后来这块遮住胸的丝绸,就变成了女子的肚兜。
那么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秽闻是纯属坊间传闻,还是真有其事呢?窃以为,私情之说当属传闻,从诸方面都难圆其说。
首先是正史上毫无记载,就连暗示也没留下一点。关于杨贵妃的“秽事”,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的“洗儿”之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司马温公学识渊博,治“史”严谨,可为了给帝王编一本好的教材很有可能弃正史不顾,把污水往杨玉环身上泼。其实许多人对此都看不惯,清代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通鉴(事)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更直接地为贵妃鸣不平:“杨妃洗儿事,新旧《唐书》皆不载,而温公通鉴乃采《天宝遗事》以入之。岂不知此种小说,乃村巷俚言,乃据以污唐家宫闱耶?”真实的情况或源于《旧唐书》中的记载:“(杨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安禄山事迹也有所据,李肇《唐国史补》云:“安禄山恩宠寝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常在座。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闻马嵬之死,数日叹惋……”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玄宗为何要“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这是因为唐时“胡风”盛行,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风俗的遗存。杨氏三夫人全都结过婚,又不是皇帝的妻妾妃嫔,怎能随便“承幸”?那么三夫人只有按“突厥风俗”,以贵妃姐妹的名义“约为兄弟”,这样才可“并承恩泽”,名正言顺地和玄宗发生性关系了。
然而,这种社会风气只是对皇权或者男性的纵容,对于女性并非如此,贵为皇帝的宠妃,更不可能也绝不允许随意出入宫掖。安禄山“心动”,只是羡慕唐天子的艳福罢了。而后来安禄山认小他二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只是讨好唐玄宗的 *** 手段罢了。再看看患有严重肥胖症的安禄山本人,“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禄山肚大,每着衣带,三四人助之……”退一万步讲,便是有偷情的可能,他这样之人,又凭什么来打动尊贵美丽的杨贵妃呢?
安禄山一大腹胡耳,无潘安貌,乏陈思才,独以大诈似愚之伎俩,欺惑玄宗,玄宗耽情声色,聪明已蔽,应为所迷,而杨贵妃亦从而爱幸之,何也?盖妒妇必淫, *** 必妒,以年垂耆老之玄宗,忽据一玉貌花容之子妇,即令爱宠逾恒,能保其能相安乎?饥则思攫,宁必择人?洗儿赐钱,丑遗千载,而玄宗尚习不加察,日处宫中,为淫乐事;外政尽决于李林甫,林甫死而杨国忠又入继之。一人乱天下不足,更加一人,李杨乱于外,梅杨讧于内,梅李去而杨氏盛,虽荣必落,杨氏杨氏,亦何必争宠耶?梅妃较贞,不脱争春习态,吾尚为之深惜云。
——蔡东藩《唐史演义》对“杨贵妃安禄山事”的评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