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9 08: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众所周知的,要建立一个都城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对于颇重风水堪舆的中国古人来说,作为一国之都的地方首先得风水好,其次人力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自五胡乱华以来,以残余之东晋逃窜至此,本身实力并不足以新建名都大邑,于是乎就在南京城安定下来,至于宋、齐、梁、陈四代,本身就是晋代政治的延续,而且到了陈武帝时期的国土面积更是狭小的可以。要说新建都邑几乎是痴人说梦,于是也就在南京安定下来了。
所以说,所谓的六朝古都,在孙权前面的这五个都不过是因循守旧,不图革新也无力革新罢了。
定都南京实在是无奈之举
中国人普遍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就是这个意思。刘邦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曾想定都洛阳,而张良却以“地方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不如关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制诸侯”相劝。四海为家之际尚且如此,更何况于乱世求存的政权呢?虽然尽有江东千里之地,但却没有曹魏的纵深和蜀汉的险峻。在国都的选择这件事上,孙权不得不慎而重之。
考虑到荆州已经在手,刘备难再东出的实际情况,孙权在选择国都的时候便将重心放在如何有效的抗击北面曹魏。鉴于曹魏的南征主要从淮南地区出兵,而主要的会战之地又在濡须口一带。建都南京恰足以和这一带互为声援,况且还有京口天险与广陵重镇遥相呼应,与南京互为掎角,一有危难,朝发夕至。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身临前线制衡曹魏,而且还可以建立起稳固的三角防线,进可攻而退可守。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南京相对于荆州,终究还是自古形胜,龙盘虎踞的南京城稍胜一筹的。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素有“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地理位置险要。城北有长江横卧,城东有钟山屏陴,城南有十里秦淮,城西有清凉山雄踞,古代即有“龙蟠虎踞”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雄奇的丰姿、绮丽的风光盛名百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古发现表明,大约在六千年前南京市区的中心鼓楼岗一带,就有原始居民居住。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这里挖掘了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北阴阳营原始村落遗址。在南京市所辖的大江南北两岸,已经发现了大约两百处这一时代的村落遗址,尤以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县湖熟镇一带最为密集。故有“湖熟文化”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即在此建筑冶城,专事冶铸。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70年历史。212年,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础修筑了石头城。它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始创建业城,这是南京作为都城的正式开始,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堆土为墙,城门用竹篱编成,虽属草创,颇具规模。在都城里,孙权建太初宫居住。到东晋时,改建业为建康,并在东吴建业城的基础上,改土城为砖城,建新宫称建康宫。
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都是在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并把建业改名叫建康。建康宫围有三套宫墙,宫殿建筑得更为富丽堂皇,统称为“台城”。据考证,今天在鸡鸣山后的一截“台城”,就是建康都城遗留下来的。出宫城由建康都城的宣阳门,南到秦淮河上的朱雀航为“御街”,一路上拱卫着大小官廨和军营。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商业繁华,市屋栉比,据传东晋大士族王、谢的府第就在乌衣巷里。这种把王室宫城、官府衙门同居民百姓分开的都城布置格局,为后来隋唐时代有计划、大规模建设长安、洛阳所取法。而南北御道为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宫城前面的东西横街与御道构成“丁”字形骨架。这种布局手法一直流传到明清的北京城,成为封建时代都城的基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于建业,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朱元璋营建的这座南京城全长30.67公里,高14~1米,城基宽14米左右,顶宽4~9米,全部用砖石砌成。城的规模宏大,把六朝的建康城、石头城和南唐的金陵城统统包括在内,并向东、向北扩展,依山临江,气势雄伟,构成14世纪世界上第一大城。城垣南北长,东西窄,周垣曲折,不拘泥于我国历代方城的传统规格。它西南以南唐的金陵城为基础,使内外秦淮河流贯于城内外。城南面倚聚宝山(雨花台),东面扩到钟山西麓,把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都圈人城内,然后沿后湖西岸向北绕过狮子山南下,依马鞍山、清凉山等西部低丘作西界。开城门13座,其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通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最为宏伟,均有四重门券的瓮城。聚宝门上建有高大的城楼,城门上有千斤闸,城墙上设有23个藏兵洞。直到今天,我们还可看到它的雄姿。
南京城里的皇城为正方形,内有宫城。皇城以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南以正阳门(今光华门)为起点,经洪武门、承天门到午门,建一条宽直的大街。午门外,左太庙,右社稷坛。从午门经内五龙桥到奉天门,即进入宫城。从宫城的北门后宰门到玄武门出皇城,北去便是南京城的太平门了。皇城的两侧为东华门与西华门。东华门正对着南京城的朝阳门(今中山门)。这座皇城后来统称为明故宫。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今天只能看到午朝门、内外五龙桥一些遗迹了。朱元璋建成南京城后,又在它的外围营建外郭。外郭把聚宝山、钟山、幕府山等都包纳在内,全长约60公里,以土垒成,开18个城门。这座外郭早已被毁,只留下一些城门名称作地名。例如江东门、安德门、麒麟门、姚坊门(尧化门)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21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称“十朝都城”。
千余年来南京一直是人口密集、经济繁盛的地带,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至南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繁荣。都城内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个,商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更加密切。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当时的建康成了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当时建康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4座学馆,佛学、道家思想、书法、绘画、雕塑、数学、天文、化学和医药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思想家范缜;文学家郭璞、沈约和谢灵运;文艺评论家刘勰、肖统和钟嵘;史学家范晔、裴松之和肖子显;佛经翻译家法显、宝去和佛驮跋陀罗;道家兼化学和医药学家葛洪和陶弘景;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绘画家顾恺之;数学兼天文学家虞喜和祖冲之父子等先后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随着佛教在江东逐渐盛行,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建康城郊,帝王的离宫园囿,大族的府第别墅,与佛寺和陵墓错落其间,形成所谓“六代豪华”的繁荣局面。在明朝时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间,南京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当时城内有100多个工商行业,尤以丝织业最为发达。除此之外。明代南京的建筑业和造船业是两项规模巨大的官营手工业,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业亦闻名全国。
南京建城2000多年,作为首都45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历朝历代的众多遗迹,记载着惊心动魄的史话,传颂着可歌可泣的伟绩,为中华民族发展史写下无数光辉的篇章。
在文学大儒章太炎先生的《相宅》当中,曾经详细记录了1902年章太炎和孙中山讨论定都的问题,当时的孙中山和章太炎,两人因为从事反对清政府的活动而被迫流亡到日本,一见面便惺惺相惜,二人对于中国未来光明的前景,也抱有十分的信心。
章太炎认为,如果将来建立了新的国家,那么就可以定都南京,不过孙中山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觉得“金陵犹不可宅。”孙中山认为南京虽然水利方便,交通发达,而且濒临海口利于发展,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但是地势过于偏东南,而不利于对全国的掌控。对此孙中山关于定都的策略,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意见。
第一个,是定都湖北的武昌“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而且孙中山认为,武昌的思想比较开放先进,武昌也是全国最早开办新式学校,推广新式学堂的地方之一,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事实证明孙中山的眼光并没有错,后来辛亥革命的开端,正是起源于武昌起义。
孙中山提出的第二个观点,则是定都西安“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孙中山指出,如果想要能够稳定去全国,就要定都武昌,但是如果想要平定边界地区,那么西安更是理想的目标。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过去经常处于游牧民族的骚扰当中,那么定都西安则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
第三个是新疆的伊犁至于孙中山提出最后一个定都地点就比较大胆了,那就是位于新疆的伊犁,这个地方同样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过去还未曾有任何一个中原政权曾定都过这里,不过孙中山却认为,“谋大洲则伊犁”,“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孙中山的考虑可以说不得不长远,那么为何武昌起义后,最终民国还是在1912年定都在了他并不看好的南京呢?这是因为武昌起义后,武汉却失守了,而南京成为了最理想的居所,在北伐战争后,南京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有着“首都”称呼的城市。
从如今来看,孙中山先生的观点在当时毕竟有着环境,政治等诸多的顾虑,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提出来的一些想法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借鉴的。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有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在时局动荡的晚晴,领导大家进行了武装革命,最终让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紧接着,孙中山先生为国家提出了很多发展策略,其中有不少东西,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比如首都定在哪里这个问题,孙中山先生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北京这个城市,他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曾预言说,中国若迁都到这三座城,便能称霸亚洲,是哪三城呢?
第1个城市就是陕西的西安,这个地方有着极强的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西安还是十朝古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想要平定周边地区的话,选择西安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第2个城市就是武昌,这个地方比较开放,在内忧外患的年代,为国家的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武昌境内有最早的新式学堂,当地百姓也对革命思想极其认可,如果将首都定在武昌的话,能让革命群众有更大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发展和壮大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3个城市或许让人出乎意料,他就是新疆的伊犁。从地理位置来看,伊犁比较偏远,交通不太便利,物资也非常匮乏,为何孙中山先生会觉得伊犁是一个可以作为首都的地方呢?孙中山先生认为,如果定都伊犁的话,可以避开西方国家的锋芒,持续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果能够利用整个国家的资源,将伊犁地区发展起来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将会作为一个枢纽地带向四周持续扩散,让中国实现称霸亚洲的理想目标。可惜的是,因为当时时间太过紧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伊犁地区,最后我国的首都也定在了其他地方。
作为一名政治家,孙中山先生对都城的考量,是很重视的。他曾经预言中国若迁都这三座城便能称霸亚洲,虽然民国政府没有迁都到这几个,但这三座城池的重要性还是很突出的,这三个地方分别是武昌、西安和伊犁。
一、武昌属于湖北三镇之一,地理位置很重要
很多人知道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的发起地就是武昌。而当时镇守武昌的,是湖北新军。新军的编练模式是德国的,还利用德国将军贝伦司多尔夫来训练。所以,湖北新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一支强军镇守武昌,就说明武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而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这就可以快速抵达。武昌成为首都,还是很不错的,孙中山先生,很是中意武昌。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换句话说,那就是武昌有水有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当然,孙中山也知道这个地方的弊端,那就是没有天险。
在二战之前,天险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想要逾越,难上加难。秦汉时期的咸阳有天险,明清时期的长城是屏障。这些都是为政者需要考量的,所以,孙中山先生觉得,谋本部则武昌。也就是说,管理好汉族的事宜,定都武昌就可以了。
但是,中国是地大物博之所,从秦汉时期,我们的疆域就在不断调整中,要是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中原地区,还是可以的。但是,民国时期的疆域,比秦汉时期大很多,面对这么大的疆域,武昌一地,略显单薄。
武昌是个好地方,取的是“以武治国而昌”之意,这是三国时期孙权给改的,也是一个不错的寓意。武昌的发展,也是不错的,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很重要,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例如黄鹤楼、楚河汉街等,喜欢历史人文的,可以去参观一下。
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位置自然重要
西安是古都,为何成为那么多朝代的都城,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靠着秦岭山地,还有大河围绕,这样的好位置,自然会被选中。大唐选择的,就是西安,长安的意思是长久安定之所。
西安能够成为古都,是因为自然资源与交通条件,关中地区的自然优势,是很大的。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见其富庶之程度。
还有交通,漕渠的修建,水系的便利,让西安的交通便利,越发明显。成为国度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交通发达。进可攻退可守,调遣方便,反应迅速。这样才能让西安成为很多为政者的首选。
孙中山先生则是有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在西安建立都城,目的是为了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这样就可以建国度在西安了。当然,唐代以后,西安的影响力下降了,因为东南沿海的实力上升了。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南方逐渐撵上北方,甚至到了南宋以后,都超过北方了,西安的影响力就弱了一些。孙中山先生看中的,是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所以他说,谋藩服则西安。
西安在民国时期的地位,还是可以的。只是没有南京、北京那种重了。因为西安的地理位置偏西了,在中国这么大版图里,西安的影响力,可以往北到了内蒙,往东到了河南河北,往南最多是长江,长江以南地区呢?
孙中山先生心中的丘壑,是很大的,他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在亚洲很有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一个很有广度和深度的国家。所以,在西安建立都城,格局就小了一些。他将目光放在遥远的西北——伊犁。
三、谋大洲则伊犁,就可以知道伊犁的重要性来了
伊犁,就是左宗棠亲自收复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独特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交通便利是必须的,这里处于亚洲的重要枢纽点,北面靠着中亚、南面连着印度,是我们的西北门户。
要是这里出现战争的话,有高山阻挡,还有复杂的气候条件,让很多飞机无法适应。要是从内陆过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河西走廊,就够他们受的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伊犁成为重要的军镇。
不仅如此,伊犁这个地方与中亚相连,要是遇到战事,还可以从其他国家那里接受物资援助,这个地理位置,就跟云南一样。在抗战期间,我们与国外的联系,靠的是云南这条线。
伊犁的物质还是比较盈的,清朝时期的屯耕,让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不但粮食和水果产量很高,有了这些充足的资源,就可以通过这个地方,辐射到全国,等到积累好了物质以后,就可以影响到亚洲。
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循序渐进的,要是光与汉族打交道,就在武昌这里安定下来就可以,要是与少数民族较完好,那就要在西安定都;想要在亚洲有所影响,定都在伊犁,是恰当的。
只是孙中山先生鞠躬尽瘁,也算是英年早逝了。他没有看到自己的想法实现的那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模式的变化,这几个地方,都没有成为都城。但是,这几个地方的重要地位,一直是存在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政治家以及革命家,他也曾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过最终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可是,孙中山对于中国的发展还是非常关心的。尤其是对于首都的选择,他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本来,他是不同意民国定都南京的,他认为南京地势过于偏东南,而不利于对全国的掌控。早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与文学大儒章太炎的谈话中,就曾谈到关于以后建都的问题,也曾大胆作出预测,中国若是选址这三座城市建都,有望称霸亚洲。那么,孙中山先生预言,若中国迁都到这三座城有望称霸亚洲,是哪三座?这三座城市分别是武昌、西安以及伊犁。
武昌
武昌位于“天下之中”,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在此定都可以辐射全国,可轻松掌控调动全国资源,从而更好维持南北方的平衡。而且,武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经济也不差。所以,孙中山把定都武昌称为“谋本部”。
西安
西安是古都,历史上曾经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一直到朱元璋时期,他还曾派太子来西安考察,可见西安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坐镇西安可以很好的管理好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所以孙中山把定都西安称为“谋藩服”。
伊犁
新疆的伊犁,这个地方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很长时间里,伊犁是新疆的中心位置,战略位置极佳。不过随着近代沙俄的不断蚕食,伊犁已经成为了边疆城市。尽管如此,在孙中山的眼里,伊犁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他这么考虑也是有理由的。中国的海军发展相对滞后,几乎没有制海权,那么伊犁远离海洋,属于战略后方,有利于保护工业与政局的稳定。而且,伊犁位于亚洲中心地带,与周围各国联系密切,在此定都可以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联系。更加关键的是,孙中山认为伊犁靠近苏联,把它作为首都,有利于获取苏联的军事工业援助。再加上伊犁位于拥有广阔的土地,可以在这里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家实力。进而走向富强,称雄亚洲。所以孙中山认为,“谋大洲则伊犁”。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占据着最优势的风水宝地,想要成就大业,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缺少。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迁都这三座城便能称霸亚洲,它就是武昌,西安,伊犁。
一、武昌从古至今,皇朝的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因为中原地区不仅容易与内地联系,而且发生战争的时候,皇帝可以第一时间逃跑。孙中山希望中国迁都的第一座城就是武昌,首先我们来看它的地理位置。武昌处在18个省的中心,而且这个地方四通八达,如果将这里定为首都,那么对于掌控国家局势来说非常有利。再加上这个地方有非常深厚的革命历史贡献,对于革命事业的宣传有一定的好处。
二、西安第二座城市孙中山选的是陕西的西安,西安这个地方常年能够出土大量的文物,而且很多文物都是来自皇朝贵族的,由此可以说明西安这个地方曾经是很多王朝的旧都,历史非常悠久。如果将西安定成我国的首都,可以管理好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但是西安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武昌那么发达,综合起来西安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三、伊犁孙中山选的第三座城市就是新疆的伊犁,伊犁作为一个边疆地区的城市,为什么可以成为孙中山选择的三城之一呢?相比较前两个城市,伊犁的存在感比较低,而且经济和交通也没有钱,两个城市那么发达,而且这个地方历史也并不是特别的悠久,选择这个地方,定为首都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孙中山之所以想要定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可以很好的震慑邻国的势力。因为边疆地区经常发生暴乱,所以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保护边疆地区人们的安全。
总结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预言,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够实现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代的人们就是讲究风水,好的风水是成功的一半。如今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且我们的北京现在对于世界越来越重要了,在此希望我们首都发展越来越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