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南渡,大明能否中兴?
南方财粮丰富,而且兵多将广,虽然左良玉,高杰骄横跋扈,但是崇祯是正统,应该可以镇住他们,然后大力发展工商业,跟荷兰葡萄牙和谈,引进科技,训练新军,坐观满清和李自成混战,天下有变,则誓师北伐。你用现在的思想去考虑历史无疑是不准确的,崇祯作为一代中兴之主智商也不是吃干饭的,没有南渡无疑有很多的考虑,不能用现在的看法去衡量古人。
南方有藩王。如果去了,是抢封地,可能产生两个朝廷,一旦一个藩王造反,其他的地方也会造反。因小失大,都是正统,不攻自破。
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 崇祯连北京三大营都指挥不了 如果只身跑到南京 就算是正统 又有谁会买账
崇祯再弄都是白扯,他根本就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担当、熊廷弼、毛文龙、卢象升、孙传庭、那个不是死他手里,说句不好听的话,魏忠贤不死,明朝都亡不了。
应该不会
明朝崇祯时期的藩王有哪些
能一一列举最好...rn不能那么详细就说些比较出名的王爷极其驻地.说的详细点rn谢谢 【1】 秦王
封地:西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樉
世系: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
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末代秦王朱存枢被俘,死。
【2】晋王
封地:太原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
世系:晋恭王(朱?)-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被俘,死。
【3】周王
封地:开封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橚
世系: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火敦)-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攻开封,末代周王朱恭枵出告示,杀贼一人者,
赏黄金50两,贼久攻不克解围散去。(1642年)四月,李自成再围开封,决河灌城,死者数十万,城破后,朱恭枵及其家眷被明军救出,不久去世。其孙南走,死于广州。
【4】楚王
封地:武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桢
世系: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张献忠攻湖广,兵至武昌,俘虏末代楚王朱华奎,将其一家沉入江中,他的子嗣无幸免者。
【5】鲁王
封地:兖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檀
世系: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火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鲁王监国(朱以海)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但南明时出了一个监国。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兖州,鲁王朱以派被俘,死。其弟朱以海来到绍兴,称为鲁王(监国)。后来,清兵攻绍兴,朱以海入海,部分子孙流散海外。
【6】蜀王
封地:成都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椿
世系: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与妃妾们投井自杀,全宗的人也都被杀。
【7】 代王
封地:大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桂
世系: 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火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以及他的全宗都被杀。
【8】肃王
封地:兰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楧
世系:肃庄王(朱楧)-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俘,全宗的人皆被杀。
【9】庆王
封地:银川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亲戚,朱旃
世系: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宁夏,末代庆王朱倬纮被俘,下落不明。
【10】岷王
封地:武冈府
始封组:明太祖的儿子,朱楩
世系: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的人全部被杀。
【11】 韩王
封地:平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松
世系: 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火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火脊)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陷平凉,末代韩王被俘,死。
【12】 沈王
封地:潞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模
世系:沈简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沈庄王(朱幼学)-沈恭王(朱诠钲)-沈宪王(朱允栘)-沈宣王(朱恬烄)-沈定王(朱珵尧)-沈王(朱效庸)-沈王(朱迥洪)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明末,李自成的大将刘芳亮攻城,把年纪尚小的末代沈王朱迥洪掳走,下落不明。
【13】唐王
封地:南阳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桱
世系: 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南明时却出了皇帝。崇祯九年(1636年),唐王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被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顺治二年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顺治三年,清军克绍兴,鲁王朱以海逃往海上,福建大乱,郑芝龙假言海寇至,率兵航海逃去。清军入福建,俘虏唐王朱聿键
【14】赵王
封地:彰德府
始封祖:明太宗的儿子,朱高燧
世系:赵简王(朱高燧)-赵惠王(朱蟾塙)-赵悼王(朱祈镃)-赵靖王(朱见氵爵)-赵庄王(朱佑棌)-赵康王(朱厚煜)-赵穆王(朱常氵臾)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流贼攻彰德,末代赵王被俘。
【15】襄王
封地:襄阳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墡
世系:襄宪王(朱瞻墡)-襄定王(朱祁镛)-襄简王(朱见淑)-襄怀王(朱佑材)-襄康王(朱佑櫍)-襄庄王(朱厚颎)-襄靖王(朱载尧)-襄王(朱翊铭)-襄王(朱常澄)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襄王朱翊铭死。他的儿子朱常澄寄居九江府。
【16】荆王
封地:蕲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堈
世系:荆宪王(朱瞻堈)-荆靖王(朱祁镐)-荆王(朱见潚)-荆和王(朱佑橺)-荆端王(朱厚烇)-荆恭王(朱翊钜)-荆(朱常氵言)-荆康王(朱常火由)-荆定王(朱由樊)-荆王(朱慈火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死。张献忠的军队围宫,尽掠而去。
【17】淮王
封地:饶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墺
世系:淮靖王(朱瞻墺)-淮定王(朱佑启)-淮庄王(朱佑楑)-淮宪王(朱厚焘)-淮恭王(朱载坮)-淮顺王(朱载坚)-淮王(朱翊钅具)-淮王(朱常清)-淮王(朱由榛)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南明时,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同年桂王永历帝登基,使节至,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后来,淮王下落不明。
【18】德王
封地:先是德州府,后来搬到济南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潾
世系:德庄王(朱见潾)-德懿王(朱佑榕)-德恭王(朱载墱)-德定王(朱翊馆)-德王(朱常洁)-德王(朱由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二年(1640年)正月,清兵攻克济南,末代德王朱由枢被俘。
【19】崇王
封地:汝宁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泽
世系:崇简王(朱见泽)-崇靖王(朱佑樒)-崇恭王(朱厚耀)-崇庄王(朱载境)-崇端王(朱翊钅爵)-崇王(朱由樻)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 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攻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崇王不从,被杀。
【20】吉王
封地:长沙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
世系: 吉简王(朱见浚)-吉定王(朱厚冒)-吉端王(朱载均)-吉庄王(朱翊镇)-吉宣王(朱翊銮)-吉王(朱由栋)-吉王(朱慈煃)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4年),张献忠入湖南,烧吉王府,末代吉王朱慈煃南窜。明亡后,吉王死在缅甸。
【21】益王
封地:建昌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槟
世系: 益端王(朱佑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迁)-益王(朱由本)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末代益王朱由本组织抗清失败,逃往福建,后死。
【22】衡王
封地:青州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楎
世系:衡恭王(朱佑楎)-衡庄王(朱厚燆)-衡康王(朱载圭)-衡安王(朱载封)-衡定王(朱翊镬)-衡王(朱常氵庶)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清兵攻陷山东青州,末代横王朱常氵庶逃亡,下落不明。
【23】荣王
封地:常德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枢
世系:荣庄王(朱佑枢)-荣恭王(朱载墐)-荣王(朱翊鉁)-荣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末,张献忠入湖南,末代荣王朱慈炤和母亲姚氏逃走,不知所终。民间传说朱慈炤后来隐姓埋名,以当私塾先生为生,康熙18年在山东汶上县被清军捕获,全家被杀,清朝为政治需要硬把他说成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24】潞王
封地:卫辉府
始封祖:明穆宗的儿子,朱翊镠
世系:潞简王(朱翊镠)-潞王(朱常淓)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略亲。南明时,末代潞王差点被东林党人立为皇帝(可惜后来是福王被立为皇帝)。清军南下时,朱常淓也当了几天监国,顺治二年六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常淓投降,后死。
【25】福王
封地:洛阳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洵
世系:福恭王(朱常洵)-福王(朱由崧)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明末,贪婪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杀死,他的血被做成了“福禄酒”。他的儿子朱由崧南窜,后来用计当上南明皇帝,荒淫无度。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渡江,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26】瑞王
封地:汉中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浩
世系:朱常浩(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重庆,朱常浩被俘,死。
【27】惠王
封地:荆州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润
世系:朱常润(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攻长沙,朱常润在战争中下落不明。
明朝崇祯时期除了各地藩王,在北京和南京还有没封地的王爷么?如有,请列举.
没有。明朝很特殊!明朝时北京南京都是帝都!当时朱棣迁都时,考虑再三。如果把南京首都的身份撤掉,有违祖训。南京可是朱元璋钦定的首都!于是朱棣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手段。什么三公九卿啊。各种北京有的官....北京有的南京都有!只有一样。没有就是皇帝!当然明朝的藩王是不准留在京里的!既然都是京都所以,自然都没有藩王!不过南京有留守大臣!
如果回到崇祯年间,成为一位藩王,如何才能力
袁崇焕被剐了三千多刀😄
直接造反来的实际一点~
谁能分析一下崇祯初年明朝的情况
就是崇祯刚登基那两年明朝的国家情况,最好能详尽专业一点。毕竟如果说的是概况这种基本常识的话大家都知道,那就没意义了。。。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然则对清用兵,明朝几近崩溃的财政几乎无法支撑;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不重能力战功。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有传崇祯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史书中有相关证据证实;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崇祯即位时,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阉党文官把持朝政,君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影响极广,真正的事实如何,尚未有定论。
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曾这样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南王尚可喜
http://anshan.nen.com.cn 2005-10-09 10:30:50 鞍山新闻网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公元16O3年生于辽东海洲(今海城市海州办事处)。1625年,其父明朝东江游击尚学礼阵亡后,东江总兵毛文龙委任他为列将,统帅其父队伍。1634年正月,举兵略定长山、石城两邑,活捉明副将两名,率家属和部众万余人,携带军械,从驻地广鹿岛航海登陆,投降后金,奉命驻扎海州,后编为汉年镶蓝旗。四月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昭见他入朝,授以总兵官(即二品官)之职,转年随太宗奔袭明朝晋北立功,被封为智顺王。
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和孔有德、尚可喜等八旗兵入关。4月20日,李自成起义军在山海关内与吴三桂军决战。清八旗军乘机突然参战,迫使起义军退保永平,尚可喜与阿济格率部尾追李自成军。第二年,尚部与阿部分兵攻克郧阳、襄阳,直至湖北鄂,通山里境,又回兵武汉,同阿济格合兵下九江,李自成于九宫山殉难,尚率部还师驻海州。1646年8月同平南大将军孔有德出征湖广,攻占湖南全境。1649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皇上赐金册、金印。他奉命同靖南王耿仲明进攻广东,1656年11月攻陷广州。又经一年时间,占领了广州全境,1660年专镇广州。1673年12月,平西王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广西将军孙延龄、福建耿精忠也举兵响应。清廷仍命尚可喜驻广东筹战守。吴致书尚可喜,劝他也反,尚可喜将吴书奏报朝廷,吴怒,命令孙、耿攻打广东。因尚可喜有功,1675年初,清廷加封尚为平南新王。1676年10月,尚可喜病故于广州,1681年移柩归葬海城。
尚可喜,字震阳,祖籍山西,后至辽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于辽宁海城。少年随父从军,为明朝戍守边关。父亲战死后,继承父业。19岁领兵作战,驻防在海上。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生性耿直的尚可喜遭到奸人陷害。1643年率部起义,弃明投金,因战功显赫,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不久,尚可喜晋升为总兵官,继而被封为智顺王。随清军入关作战,行军3万里,足迹遍及10余个省,征战70余次,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加封为平南王,很快又被加封为平南亲王,镇守广东达20余年。尚可喜一生戎马,九死一生效忠清廷,历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功勋卓著,为清朝完成统一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康熙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1676年),尚可喜在广州忧愤成疾而死,时年73岁。为纪念他的功绩,清朝政府特意为他建造宗祠、寝园并拨付巨资、田产,封谥号为平南敬亲王。有史学家评价说:纵观尚可喜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叱咤风云。尚可喜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其中,最令尚可喜感动、尊敬的便是康熙帝。而让尚可喜最痛恨的帝王便是崇祯,最令尚可喜鄙视的同僚便是吴三桂。明朝崇祯初年,辽东已经大部分落入后金手中,只有沿海一带还在防守。作为海防将领,尚可喜曾不止一次上书崇祯,要求其重贤臣、远小人,为救大明朝于水火而勤政,可崇祯不但依然故我,纵情淫乐,还受奸臣挑唆迫害尚可喜。万念俱灰的尚可喜见大明气数已尽,毅然转戈投诚清廷以事明主,从此开始了他与大清王朝风雨同舟的33载春秋。此后,他深得皇太极、顺治、康熙的重用。尤其是与康熙之间更是“情同父子,谊若手足”。因为“勇而善谋”,加之得到了康熙的赏识,至去世前夕,尚可喜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尚可喜一生中最鄙视的人便是吴三桂。在尚可喜晚年,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清王朝江山岌岌可危,驻守广东的尚可喜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坚决痛击叛军。在援军未到之际,他几次准备在兵败时“举火自焚”或“上吊自杀”,誓死抗击吴三桂叛军。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已病入膏肓,临终时,他叫家人搀着遥拜北方:“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康熙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因病辞世,康熙闻讯,特遣国子监前往致祭,并御赐祭典、祭文,赐谥号为敬。可以说,这是历朝政府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今天,后人们在尚可喜的故乡海城参观其陵园时,该会有一种不同的心境吧。
可喜(1604年—1676年),字符吉,号震阳,祖籍山西,后至辽东。
[编辑]
生平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生于辽宁海城;
1623年(明代天启三年)从军;
1634年(天聪八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
1643年率部起义,弃明投金,因战功显赫,部队被封为“天助兵”;
1644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
1645年挥师湖北;
1646年出征湖广;
1649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
1673年末,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忠心;
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
1676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尚可喜在广州忧愤成疾而死,时年73岁;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
异姓封王,始于刘氏汉代初的论功行赏,以后历朝历代几经废弃、恢复。迄清初皇太极时,做为招降纳叛的政治策略,亦承袭旧制分封异姓王。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金崛起,至皇太极即位,与明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若以弱小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及至统治强大的汉民族,单纯依恃自身的军事力量去完成征服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不断招抚明朝汉官汉将,许官封爵,采取以汉治汉的政策。清代异姓封王制度,应势而生于天聪、崇德之际,完备于顺治时期,废止于康熙撤藩之后。
清代五位异姓王的分封对明朝廷的瓦解,后金的发展及至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统一全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作用。但是异姓封王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藩王割据局面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清中央政权相颉颃,清廷最终以军事手段平息了由撤藩引发的战争,并废除了异姓王制度。
有清一代共有五位异姓王,即孙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孙可望早已于顺治十七年就死了,并于死前奏辞王爵,此次撤藩与之无关。吴三桂灭族、耿精忠京城授首,财产籍没。尚可喜因自动撤藩,并断然拒绝吴三桂的威逼利诱至死不叛,除长子尚之信被赐死、另三子被斩首外,自己善终,荣于生前,誉满身后,更保全了后人得以永膺天子这眷佑,绵绵长长。孔有德虽在撤藩之前就死了,但其女婿孙延龄跟随吴三桂叛清,所以家产也被籍没充公。
异姓王的剪除是以战争武力来完成的,那么失败者势必要得到惩罚。目前叙述“三藩”命运的著述繁多,但关于他们在封王之初,于辽东所得财产是如何处置的著述鲜有。本文今简介辽宁省档案馆保管的相关的部分满汉文档案文件:
关于招募吴三桂名下安置盛京官庄的逃人充驿站站丁的文件(满文)
关于将耿精忠之子耿云卓家口遣至打牲乌拉的文件(满文)
关于将孔有德属下杨凤保等遣至打牲乌拉的文件(满文)
关于编庄之定南王属下英五等率子女弃家逃走的文件(满文)
关于将为首抗拒置庄之定南王孔有德所属杨凤保等发遣乌拉其余人等仍置庄的文件(满文)
关于造送遣往乌拉充当牲丁之孔有德属下杨凤保等花名清单的文件(满文)
关于将定南王孔有德于盛京之人丁编庄的文件(满文)
关于查处定南王孔有德在东京及盛京房产的文件(满文)
关于查报定南王家产人丁数目及编庄情形的文件(满文)
关于查处煽动额丁罢耕之定南王孔有德属下杨凤保等的文件(满文)
关于尚可喜于海城修建八蜡庙的文件(可校正《海城县志》中的错误。)(汉文)
关于尚氏家族会、尚氏祭田等相关的文件(汉文)
标签: 明清档案
清初,满洲那些不识汉字的武将很多都得益于此书。嘉庆时额勒登保以侍卫跟随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征战,每次都能破敌。海兰察说:“你是可造就的人才,但须懂点儿兵法。”他把满译《三国演义》交给他读。最后额勒登保成为川楚陕三省经略,指挥平定了三省白莲教起义,封三等公。
五 将 降 清
皇太极即位后积极从事扩张政策。为了扩大武装力量,他除了把八旗变为24旗外,还采取种种措施招降纳叛,从明朝网罗将领。从天聪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这10年间,明朝有五位重要将领投降了皇太极,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强。这五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和祖大寿。五将尤其是前四将归清,极大地壮大了清朝的力量。
孔有德(16021652),辽东人。努尔哈赤攻克辽东,孔有德与耿仲明(16041649)奔皮岛(辽宁南大海中)明总兵毛文龙麾下。由于毛文龙屡为清所败又骄纵不受节制,为袁崇焕所杀。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抚孙元化,担任参将。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率兵围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骑兵800赴援。孔有德到吴桥,下大雪,没有吃的,士兵便掠夺百姓财物。在部将李九成儿子李应元的唆使下,孔有德叛变,耿仲明为内应,攻下登州。孙元化自杀未遂,孔有德让他乘船离开,自号大元帅,耿仲明自称总兵官。明遣朱大典围攻,天聪七年三月,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投降皇太极。孔有德一投降,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都元帅,隶汉军正红旗。崇德元年封恭顺王。入关后随多尔衮进攻李自成起义军,又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三年封定南王。九年为李定国围于桂林,自杀。耿仲明投降后,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怀顺王。入关后,跟随孔有德进攻李自成,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领兵入广东。以匿逃人罪自杀于吉安。
尚可喜,辽东人。崇祯时,为明东江总兵官(驻皮岛)黄龙部下。孔有德登州叛变后,黄龙提升他为广鹿岛副将。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兵攻旅顺,黄龙兵败自杀。明以沈世奎代黄龙为总兵,部校王廷瑞、袁安帮构陷尚可喜,可喜还据广鹿岛。天聪八年投降皇太极。皇太极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元年随阿济格西追李自成,三年又随孔有德南下。六年改封平南王,驻广东。康熙十二年,乞归海城。三藩起事,他仍然忠于朝廷,封平南亲王。十五年因子尚之信叛,忧而死。
洪承畴(15931665),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历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崇德四年(1639)督师蓟辽,次年在松山为清兵所俘。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他,发现他爱惜衣服,梁上掉下一点灰尘,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从此可见他更爱惜生命。听了这个报告,皇太极便亲自去看洪承畴。将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睁大眼睛感
-----------------------------------------------------
注释:激地看着皇太极,叹息说:“真命世之主也!”(命世的意思是著名于当世)便归顺了清朝。
①后来洪承畴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二年到南京总督军务,经略湖广、广西、贵州。顺治亲政后,他积极贯彻顺治的怀柔政策,成绩显著。由于他的诱降,永历政权中很多官员投降了清朝,对于瓦解西南抗清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祖大寿(?1656),辽东人。天聪二年(1628)守宁远,擢前锋总兵官,驻守锦州。三年,皇太极率大军打到明都,袁崇焕与祖大寿千里入援。皇太极施反间计,制造谣言,崇祯误信,袁崇焕系狱。祖大寿惊惧出关。五年,祖大寿率军为大凌河(今辽宁锦县东)筑城。尚未竣工,皇太极率兵围城。城中缺食,祖大寿表示投降,说妻子在锦州,他愿回锦州作内应。但到锦州后,他就拒绝投降了。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极领兵第4次伐明,当时祖大寿方屯中后所(在山海关和兴城之间)到中后所城。祖大寿出兵击退多铎。第二天,祖大寿被多铎与济尔哈郎围困。皇太极致书祖大寿,求相见,祖大寿闭城不出。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松锦大战,明军大败,七年二月,祖大寿据守的锦州被皇太极团团围困,城中无食,祖大寿投降。投降后仍授总兵官,隶汉军正黄旗,不受重用。顺治十三年去世。
-----------------------------------------------------
-----------------------------------------------------
注释:
注释:
①见《清史稿·洪承畴传》。洪承畴降清有其他说法。《清朝野史大观·多尔衮》:“洪承畴之降于清也,以世祖之母博尔济吉特氏劝降之功居多。”今人所著一些史书,把洪承畴降清归因于博尔济吉特氏向他所献的妩媚和人参汤,或归因于博尔济吉特氏所献的妩媚与皇太极赐予洪承畴的貂皮大衣。清世祖顺治帝少年履帝祚卓越显治才顺治帝,全名爱新觉罗·福临,生于天聪三年(1638),是皇太极九子,母亲是孝庄皇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暴亡,王室讨论由谁嗣位问题。在激烈争论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议,由福临继位。这个提议最后通过并议定,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六岁嗣位,14岁亲政,故称少年天子。清“世祖章皇帝之宝”(宝文)他辞世时24岁,在位10年。10年中,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平定了抗清力量,统一了全国。他一开始就重视吏治,卓有识见。他革除多尔衮时期实行的一些弊政,奖励垦荒,国家局势逐步稳定。
作家杨大侠指出,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根据史书上记载,崇祯并不是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昏庸,他其实蛮有理想,有抱负的,他的缺点在于他的多疑和过于自信,为人有些阴险残忍。
辽东、朝鲜皆为女真之土;边疆之上,堪称名将的只有一名袁崇焕;且东方领土几乎只剩下宁远;朝中一切事皆由“九千岁”魏公公办理(那时还没灭);大臣上朝只为活过一天算一天,还不知朝中有多少大臣都是魏人妖、魏文盲的走狗;百姓都抓去当兵,只剩下老母、妻儿在家;明军三大营实力大减,都成了兵油子一见“辫子兵”就吓得退避三舍……
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天崩地灭”!
文章标题: 崇祯能不能组建大明皇家贸易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崇祯控股、藩王入股,一部分股票在秦淮河股票交易所交易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