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5 12:02: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明末,官僚腐化,军务不振,内有义军,外有强敌,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甚至历史学家们都把明亡的预象推到了万历:明实亡于万历。
但这其中却有很多让人不解的细节。
在大厦将崩之时,为什么崇祯皇帝不南迁?
南迁对灭亡中的明朝来说,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把都城迁到南京。南方远离李自成跟后金,从战略上来说,让出北京,李自成势必与后金发生直接冲突,明朝可以从以前的夹心饼、腹背受敌转变为坐山观虎斗。
这样可以像南宋一样再延续一百来年。
史书记载,崇祯也确实动过这个念头,他曾经向一位大臣透过口风。
这位大臣叫李明睿。
李明睿是迁都的倡议人。
崇祯曾跟李明睿彻底长谈,最终让李明睿在朝中发个言,起个头,推进一下南迁事宜。
可当李明睿把迁都的事情一说出来,马上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
为什么大臣们要反对呢?这其实跟另一件事情有关。有一回崇祯想跟后金谈判,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跟兵金谈,结果这个陈新甲走漏风声,搞得舆论哗然。
咱们大明朝的风骨就是不和谈,你崇祯怎么就敢和谈了!
最后,崇祯只好杀了陈新甲了事。
这个事情出来,搞得明朝一根筋。不和谈不逃跑,跟敌人死磕到底。
而且谁知道皇帝心里怎么想啊,会不会是钓鱼?所以大臣一致反对,还要求杀了李明睿稳定人心。
最后搞得崇祯也是有口难言。只好随大流,不再提迁都的事。
不过,这只是史书中的记载,但未必是真正的主因,毕竟面子是一回事,逃命是另一回事。真正大祸临头时,崇祯真的准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另一个谜团:为什么李自成这么快腐败了。
郭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感叹李自成的大顺军在进京城之后,迅速腐化,最终拱手把江山让给了满清。
而老人家大概是看了这篇文章,把进京戏称为李自成进京赶考。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如此迅速的腐化呢?
另一个让人迷惑的是,李自成是不是真的一开始就要直捣京城,与诸将痛饮?
打到北京城下,他想的不是马上攻城,拿下皇位,而是搞起了议和。
他派出太监杜勋进城与崇祯皇帝谈判,“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为什么还要主动寻求招安?
原因可能是北京城并不如想象中好攻打。
北京是大明都城,而且是一个边塞型的都城,历史上数次经受蒙古以及清兵的进攻,但都成功守住了。
李自成应该也没有信心能够攻下,毕竟他打开封就打了一年。
如果久攻不下,勤王之师云集,李自成可能想跑都跑不了。
这大概也是崇祯不迁都,而是要坐镇京师,然后寻机彻底消灭李自成的原因。普天之下,可能没有比北京城更牢固的城。
可没想到两天之后,北京这个固若金汤的城池突然自己打开城门投降了。
李自成稀里糊涂进了城。
最后一个谜团:清兵入关后,为什么没有趁机南下,而是坐视南明成立?
清兵入关可能是所有游牧民族中最为轻松的。山海关一战,八旗子弟仅仅动用了两旗,就完成了努尔哈赤一辈子没完成的任务。
而在入关之后,兵强马壮的清兵并没有趁势南下,而是选择了就地观望。
这些让人困惑的事件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瘟疫。
这场瘟疫源于崇祯六年,发病地正是李自成起兵的山西。
随着李自成的大军,瘟疫传至更多的地域。在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进攻北京的三年前,瘟疫已经悄然传到了北京。
史书记载: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而这场瘟疫的背后,是一场气候的突变。
万历四十六年,罕见冰雪的广东突然下起了大雪。中国的一个小冰河期拉开了序幕。
随着冰河期来的,是连续多年的旱灾。以这个角度来说,明实亡于万历,并不是一句空言。
到崇祯十三年,黄河干枯,长江淮河封冻。冰冻跟旱灾轮番上演。饥荒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蔓延。
而饥荒除了催生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同时也引出了老鼠。
在野外找不到食物的老鼠开始大规模的进入民居觅食,鼠疫杆菌通过跳蚤这个不赚差价的中间商传播到了人身上。
而饥荒带来的难民潮又进一步扩大了瘟疫的传播范围。
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位于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可能并不知道,此时的北京正迎来瘟疫的爆发高峰期。
史书记载:守城的士兵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
在瘟疫的进攻下,北京城已经失去了抵抗力。
这一点,崇祯皇帝不知道,所以他相信自己的京城能够守住,从而不愿迁都。
这一点,李自成也不知道,所以兵临城下时,他还担心害怕,转而要求封赏招安。
而守城的士兵是知道的,太监们是知道的。而太监不知道的是,李自成并不知道北京的瘟情。
担心城灭后受到报复,太监们打开了城门,主动投降。从而帮助毫无心理准备的李自成拿下了北京。
得来的容易,失去的也容易。
进城之后的大顺军顺理成章需要打打秋风,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也染上了瘟疫。
因为瘟疫,一向强悍的大顺军在面对吴三桂时才变得不堪一击,迅速落败,又匆忙撤出了北京。
也许,让李自成害怕的并不是吴三桂或者清兵,而是北京城的瘟疫。
真正捡漏的是清兵。
清兵选择了一个极为微妙的时机进京。
清兵进京时,天气已经转暖,瘟疫进入尾声,而且清兵实行满汉分置,两者并没有太大的交集,感染的机率并不高。
就这样,清兵避开了瘟疫,轻松捡到了中国历史的大漏,成为入主中原三百年的存在。
而此时的大顺军正带着瘟疫狂奔,最终,这支强悍的义军在瘟疫的夹击下消失在历史当中。
明朝的灭亡原因是综合性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明朝初年制度设计存在严重弊端。首先说说分封制,这是个非常古老的制度,好像朱元璋对这个很感兴趣,我认为应该跟老朱早年的贫寒经历有关,他知道苦日子不好过,所以立下祖训,子子孙孙都由财政来供养,可是,大概朱元璋的数学不太好,倍增是非常可怕的,到了万历年间,朱家子孙膨胀到九万多人,都靠财政供养,以至于北方的王爷们还要靠南方的财政收入来接济,即使如此,王爷们的数量依旧在依恐怖的速度增长,成为财政的巨大负担,可祖制如此,历代皇帝又不敢轻易更改,就这么一直耗到了明朝灭亡,有一种说法,说明朝是被权贵吃垮的,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乏其理。
其次,再说说明朝的官制。明朝官制大部分沿袭元朝,但也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创新。比如,朱元璋取消了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这个制度弊端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把国家命运完全绑在了皇帝的性格上,如果勤政仁慈,比如明宣宗这类皇帝,那么国家可以运转飞快,但要是遇到嘉靖这类的皇帝就会出现大问题,权力很容易旁落,没了主心骨的朝廷就变成了一个斗鸡场,大臣们相互倾轧,为党争埋下了种子,造成了严重内耗。再举个例子,朱元璋是贫民出身,对官员十分憎恨,所以创造了低薪制,官员的薪水之低远超人们想象,大家知道,嘉靖年间有一个清官叫做海瑞,此人两袖清风,只靠俸禄过日子,连自己的女儿都能饿死。这种制度为严重的腐败埋下了伏笔,所以,纵观整个明朝,对贪污腐败的整治非常狠,但腐败程度也触目惊心。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很多的制度设计存在严重弊端,如果列举,篇幅难控,在此不多赘述。
第二,从自然方面谈谈。明朝末年,遇到了小冰河纪,这是自然灾害,造成了明朝大面积的干旱,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尤为严重,用两个字形容当时的情况:很惨。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干旱就意味着绝收,开始出现大面积饥荒,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而朝廷此时开销又大,莫说救灾,受灾省份依旧面临横征暴敛,加上考成法对官员们的逼迫,为了保住乌纱帽,官员们只能按照指标完成赋税征收,农民们没了活路,只有铤而走险,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第三,从外患上谈一谈。明朝末年,女真族在东北逐渐崛起,而且有失控的趋势。其实,在万历年间,女真的崛起还处于可控范围,但明朝朝廷缺乏战略家,没人看到一步好棋。那就是日本进攻朝鲜期间,女真人其实是向明朝朝廷主动请战了的,但很可惜,被骄傲自大的明朝拒绝,事实上,如果能大量征用女真的力量,使其与日本人两败俱伤,未尝不是一步好棋,后来,明朝与日本人苦战,女真人却在背后发展力量,要知道,日本人可是倾国之力,所以,虽然明朝最后战胜,但却是惨胜,不仅损耗了军力,连国库也被掏空了。此后,面对女真人的崛起,明朝已经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众所周知,女真人在东北的崛起是明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从个人性格上谈一谈。这个得说说崇祯皇帝,此人多疑、刚愎自用,又死要面子,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虽然到了末年,但却不缺人才,洪承畴、孙传庭等都是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可崇祯并不知道珍惜。以孙传庭为例,此人虽是文臣,但却颇有武将天分,曾经把高迎祥打得只剩下十八人,眼看着就能平定西北,而崇祯却听信谗言将其下狱。等到李自成在西北已经再成燎原之势,崇祯帝无奈再次请出孙传庭,但为时已晚。后来,崇祯帝强令孙传庭帅兵出潼关,孙传庭无奈,带领训练不足的新兵出关,在陕西河南交界处与李自成遭遇,双方激烈厮杀之后,孙传庭战死。
第五,错失最佳翻盘良机。肯定有人奇怪,朝局已经糜烂至此,为什么崇祯帝不迁都南京,重整朝纲呢?这个,历史记载有一些细节。其实崇祯帝并非不想迁都,但他又太爱面子,他想象的剧本是群臣死谏要求迁都,可事实上,很多大臣不仅不主动要求迁都,还反对迁都,把话说得很难听,你是天子,天子是要死社稷的,怎么可以逃跑?但是,这些文臣又拿不出保卫北京的方案,于是一拖再拖,一直等到李自成直插山西,想走,已经晚了。事实上,崇祯帝在当时还是唯一正朔,能压得住场面,假如他能够迁都南京,让李自成与女真人在北方直接接触,崇祯在南方喘口气,励精图治再打回去,结果也未可知,虽然中国的统一多数是从北向南,但当年朱元璋不就是北伐得天下的吗?崇祯一死,明朝臣子各怀鬼胎,一盘散沙,根本干不成什么事情,这姑且也算是一个原因吧。
明朝直接灭亡的原因当然就是李自成的叛乱攻进北京城使崇祯自杀,加上满清入关灭了明朝南方苟延残喘的几个小朝廷。但是你如果要说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是理学家构成的僵化官僚体制。基本上人们说的”皇帝昏庸,太监弄权等而亡国,外患内乱” 全都是由僵化的官僚体系造成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