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16 12:02: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和18个女儿。史书上记载朱标乃是高皇后马氏所出,是为太祖嫡长子。这高皇后马氏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大脚马皇后。史书上对朱标的评价都很高,都说他天性仁慈,对兄弟十分友爱,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晋王朱棡等人曾多次有矛盾,朱标从中调护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很有威信。可是,史书上对朱标的生母却还是有些争议的,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图为太子朱标的剧照)
一是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朱标乃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长子朱标出生在下属陈迪家中。朱标的出生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无比的欣喜。朱元璋得知后,兴奋地跑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朱元璋对长子朱标抱以厚望。至正二十年(1360年)开始,他便让朱标拜名儒宋濂等人为师,学习治国之道。
二是朱标是李淑妃所生。明朝汪宗元撰写的《南京太常志》中却记载,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但是明史关于这个李淑妃的记载,没有谈及生育,“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意思是说,李淑妃,寿州人。父亲叫做李杰,洪武初年的时候,李杰身为广武卫指挥,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战死沙场。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的丧期结束,李氏被册封为淑妃,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深爱马皇后,发誓不再立后,便由李淑妃代替过世的马皇后掌管后宫。没过多久,李淑妃逝世。
正史中说朱标乃是马皇后的嫡长子,而《南京太常志》中却又说朱标乃是李淑妃所生,那么朱标的生母到底是谁呢?
(图为马皇后的剧照)
我个人认为李淑妃不可能是明太祖长子朱标的生母,理由有两点:
第一,两人在时间上不对称。史书上记载李淑妃的父亲李杰生于1331年,在1369年随徐达北伐的时候,死于沙场。他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是至正十六年,而《明太宗实录》说朱标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生了,由此可见,朱标不应该是李淑妃的孩子。
第二,两人在年龄上不相符。史书上记载李杰,是明朝寿州霍丘人(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生于1331年,卒于1369年,享年38岁,而这个李淑妃是他的长女。而朱标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的,这个时候,李杰才24岁,古人结婚生子较现代人要早许多。宋朝朱熹在《家礼》中有说到古代男女的结婚生子的年龄:男十六,女十四。即使李杰结婚较其他男子再早些,而且结婚后马上生子,长女李淑妃顶多十岁。而按照我们目前的科学研究来说,女子一般是十三左右才来月经,才有生育能力。试问一个不到十岁的李淑妃怎么可能会生下一个朱标?
第三,朱标很早便被确定为继承人。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立年久九岁的朱标为王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到了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这个世子的名份一般都是嫡长子才能立的。古代对这种名份非常讲究,子女为了名分相互争宠,久不能立的例子举不胜举。我觉朱标能那么早便会确定为世子,应该与他的生母有些关系。也就是说他的生母是正宫马皇后,才会早早地被立为世子。
(图为李淑妃的剧照)
因此综合上面三点原因,我个人认为《南京太常志》中关于朱标生母的记载并不可靠。我个人比较赞同正史中的记载,朱标的生母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也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大脚马皇后所生。
朱标不仅是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长子,出生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那一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万分高兴,攻下集庆城后,朱元璋曾兴奋的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长子的出生无疑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和信心,他有志于一统天下扫清六合,而朱标的诞生自然令他信心倍增,由此也对这个长子报以了极大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朱标非常争气,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朱元璋很关心朱标的教育问题,请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
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曾多次有过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是他们免受太祖责罚,因此在诸王之中威信很高。
朱标礼贤下士,亲近贤人,虽不类父好武善战,但也是个有尧舜之风的贤德储君,因此深得文武百官的拥戴。
朱标的地位之稳固,可以从他监国的经历看出来。
龙凤十年(1364年)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储君之位虽已正,但朱元璋依然为朱标的将来打造了一个最强的辅政班底,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开国元勋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组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东宫班底,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太子监国并非常态。而朱标的监国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鄂国公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至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妃常氏已经先后为朱标诞下长子朱英雄和次子朱允炆,这一年朱标才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正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并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就这样,年轻的皇太子朱标开始接受父皇的安排协助处理政务,虽然每每在理政过程中总因自己希望的“宽通平易之政”而与父皇多有意见不合,但在长期的监国生涯中依然为朱标未来御临天下处理政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不幸染上疾病,虽经太医竭力施救,但依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号曰“懿文太子”。
在长达十五年的监国时间里,朱标无负圣望,经常代帝巡边,也正是长期的协助处理朝务,才使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朱标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太子,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他的死,也为明朝在不久的将来爆发的第一场王朝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而且是具有实际处理政务权力的监国,首先,他有着非常豪华的东宫班底,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兼领东宫属官这说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次,朱标监国期间,具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权力,也就是说,朝廷官员所奏之事,要先交与太子处分,最后才奏闻皇帝做最终决断,如此看来,朱标监国是实打实的监国,其手上的权力,确实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皇帝的实权。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