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奇怪的书
中国古代有哪些记载奇闻轶事的书,不要那种胡乱编造的,或者是小说之类的。我要的是古人有点记实的那种书,最好是记载灵异的,奇怪生物的,怪异事件的,神奇自然现象的书籍,或者是古代发现的超自然现象,和古代一些在如今看起来很让人惊叹的科技成就的书。rn给多点书,每本书都要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大家花点时间,毕竟我给100分。那种胡弄人的,瞎写的,不会给分。随意复制,给人感觉是在刷屏的,不给分。1、《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早于魏晋。
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
其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
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气氛,人物对话亦有个性,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一定影响。
2、《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3、《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於古籍。
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4、《拾遗记》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5、《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那行,我也告诉你,大部分都是小说的文体,统称杂记和志怪小说。你干脆去查查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得了。
中国古代记录奇闻怪谈的小说多了去了,我在这里列举一二,仅供参考。(按年代排名)
《山海经》、不用介绍了吧不过你通读了吗
《淮南子》、屈原的《楚辞》、列寇的《列子》、庄周的《庄子》、《绎史》、《诗经》……(先秦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是指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外国人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中国神话是很丰富的,但因为是口耳相传,许多已经失传。今天所见到的,多是以上文献里的零星资料。)
干宝的《搜神记》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现存20卷,是明朝人重新辑集的残本,还混入了一些可疑的篇章偶有误辑。该书收集了许多晋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为一部汇编性质的小说集。其中一些优美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三王墓》、《韩凭妻》等,长期在民间流传,有的还曾编成戏曲和白话小说
东方朔(托名)的《神异经》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十州记》
班固(托名)的《汉武故事》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和《汉武帝内传》、曹丕(旧题)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陶潜(托名)的《搜神后记》内容与《搜神记》相仿。其中《白水素女》一篇,即民间“田螺姑娘”的传说,流传很广、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孔约的《孔氏志怪》等晋王嘉的《拾遗记》多述历代遗闻、宋东阳无疑的《齐谐记》、刘敬叔的《异苑》、宋刘义的《幽冥录》(《搜神记》之后,优秀的志怪书当数刘义庆的《幽明录》。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著述甚多,除《幽明录》外,传世还有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不过,这些著作当有他门下的文士参与编写。
《幽明录》亦久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多则。它和《搜神记》不同之处,是很少采录旧籍记载,而多为晋宋时代新出的故事,并且多述普通人的奇闻异迹,虽为志怪,却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氛。其文字比《搜神记》显得舒展,也更富于辞采之美。这和宋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一致。)
、齐王琰的《冥祥记》、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也以神怪为主,文辞清丽,叙事委曲,是其所长。《阳羡书生》一则,演化佛经中的故事,幻奇之极 、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录》……其他的书大部分都散失了,只有一部分佚文收集在《古小说钩沉》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可分志怪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数量很多,但大多已散佚,现存三十余种。它们记述神仙方术、鬼怪巫妖、殊方异物、佛教灵异等非现实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些野史轶闻和民间传说,充满着新奇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干将莫邪》、《宋定伯》、《李寄》等流传甚广的故事)
王度的《古镜记》、佚名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沈既济的《枕中记》和《任氏传》、陈玄佑的《离魂记》、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白行简的《三梦记》、薛调的《无双传》……(以上为隋唐时期作品。这个时期特别是唐代,由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发展出了传奇小说。大部分都是写奇闻怪事的,所以后世将这个时期的小说统称为“传奇”。)
宋慈《洗冤录》、李昉的《太平广记》……(此为宋朝话本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邓志谟的《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和《萨真人咒枣记》、余象斗的《南游记》和《北游记》、吴元泰的《东游记》、杨志和的《西游记》(区别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与以上三部游记合称《四游记》)、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沈孟柈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即《济公传》),董说的《西游补》……(以上为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继《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还有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曲)、凌蒙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上还是明代小说,不过是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神怪名作,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以上为清朝的小说。)
参考资料: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
《推背图》传闻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两位当时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由于李淳风推算的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泻,还是回去休息吧!",既是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图因此得名。由唐开始一直预言到未来世界大同,当中共包括六十象,六十,代表著循环周而复始的意思。《推背图》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直到今日它在大陆依然没能逃脱禁书的黑名单。我们只有在港台的一些网站得以一览它的玄妙。而今天我们从网上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与我们看到的没有出入。(怀疑者可去台北故宫)
《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的理论。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还有就是最奇的一部当属《易经》了,不过那是相当难懂了!
如果想看古人科技类的,可以看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的有些技术到现在都还认为是十分先进的!!
干宝的搜神记 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吧
搜神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公认的神怪小说,许多研究古代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学者,每将它和《山海经》、《淮南子》等相比。然而,详阅该书,即可发现其文体与一般小说不同,它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和主角,也没有章回小说的伏笔和高潮,有的只是一条一条各不相干的记载,因此,可称《搜神记》为一部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记录,较为正确.在今存的四百六十四则文字中,见载于他书者约二百馀条,自然是承于前载。在编入《搜神记》时,干宝又进行了补充加工,其中既有滥收他书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阙遗,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现在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书里最值得重视的是第四八四至四九二卷,九卷杂传记里所收的《李娃传》、《东城老父传》、《柳氏传》、《长恨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都是名篇,最早见于本书。还有收在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在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在龙类的《柳毅传》,收在狐类的《任氏传》,收在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就一时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吹剑录
《吹剑录》主要内容是杂记南宋宫廷、官场及民间之遗闻轶事,“所载若科举之弊,士大夫倾轧之风、官吏之狼狈为奸、宫禁宦待之浪费,取民杂税之烦苛、草野之含冤无告,凡南宋末年情状,无不慨乎言之”(张宗祥《重订吹剑录序》),此外记道学党禁之始末甚详,这一部分颇具史料价值。其次为作者读书零札,多据前言往事而加辨证发明。由于对某些人事的评价与传统观点相违,如认为诸葛亮仅可谓之识时务、忠刘备,不可谓之明大义、忠汉室等,曾引起后人非议。书内品评诗文之语,时有灼见。如论诗当有兴而作,诗“不可无体,亦不可拘于体”;论观诗当先观大体,不可斤斤于小节(如指摘重字)等。但有时未免迂阔牵强。间及文人轶事,如苏轼幕客论苏词与柳(永)词的不同一则,有较高文学资料价值。
《吹剑录》凡 4集。《正录》、《续录》刊于理宗淳佑三年(1243),《三录》、《四录》刊于稍后。其中《四录》收入《四库全书》,《正录》仅列存目,而《续录》、《三录》则久佚。其传抄本后为近人张宗祥发现。辑校成《吹剑录全编》,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印行。
《耳谈》、《夷坚志》
《夷坚志》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著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四库全书总目》说;小说家唯《太平广记》为五百卷,然卷帙虽繁,乃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夷坚志》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小说发展史上看,《夷坚志》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醉翁谈录》载:当时的"说话"艺人中,"《夷坚志》无有不览"。明清拟宋市人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其中,仅凌蒙初的"二拍"、正话、入话出于《夷坚志》的,约有三十余篇。
或《幽怪录》·一卷、《续幽怪录》《录异记》
我国的古代,有哪些比较神奇的“高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自动化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回到中国古代,回到电还未发明的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自动化的雏形,这些发明创造领先世界。但可惜这些科技发明仅仅是昙花一现,有的成为西方科技的灵感来源,而有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自动化技术。
一、神乎其技的古代自动“机器人”
《列子·汤问》中记载工匠偃师向周穆王进献歌舞机器人的故事。周穆王西游昆仑,在回国的途中,遇到一位请求献艺的工匠偃师。周穆王问他:“若有何能?” 偃师回答说他已经造了一件东西,想让穆王观赏。周穆王说:“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第二天,偃师带了一个“人”来拜见穆王。穆王问他带来的是谁。偃师回答说是他造的倡优“机器人”。随后穆王便召来盛姬等嫔妃一同观看表演。但表演快结束的时候,这个歌舞“机器人”竟然对穆王身边的嫔妃暗送秋波。穆王大怒,立刻就想诛杀偃师。偃师大惊失色,立即把歌舞机器人拆开给穆王看,里面就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做的。穆王感叹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周穆王像
偃师制作的歌舞“机器人”其实只是虚构出来的,作者将人的情感神态动作赋予给木头做的人,看起来其和现代机器人相比更加智能先进。但这只是当时人对木头人的幻想。抛开幻想的机器人,看看真实存在的“机器人”。
指南车模型
古代车辆导航“机器人”——指南车。指南车,与靠地磁感应的指南针不同,它不用磁性,而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定方向。其原理就是利用两轮的差速和行星轮来指定方向不动。来抛开古史传说,指南车的发明应该是在西汉。《西京杂记》中记载:“司南车,驾四,中道。”后来东汉时期的张衡、三国时期的马钧、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等都复原过。《魏略》记载:“使博士马钧作司南车,水转百戏。”而关于指南车的具体构造记载在宋朝。《宋史·舆服志》记载了燕肃、吴德仁制造指南车,并详细记载了齿轮的直径、周长和控制齿轮离合的方法。其制造的指南车“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亶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指南车成为汉代到宋代帝王出行的仪仗车之一。
记里鼓车模型
古代车辆里程记录“机器人”——记里鼓车。记里鼓车,车行一里,车上的小木人就敲一次鼓。其利用了齿轮差动原理,即车轮始终与齿轮同时转动,齿轮之间的传动形成一套减速系统,而最后一个齿轮在车行一里的时期刚好转动一周,齿轮引动小木人击鼓一次。记里鼓车由汉代的记道车发展而来,关于记道车最早的记载是《西京杂记》中“记道车,驾四,中道。”在《宋史·舆服志》记载卢道隆制作的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来记里程。车上有8个齿轮,共285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达到重复记里的功能。记里鼓车同样也是汉代到宋代帝王出行的仪仗车之一。
二、利用空气动力的走马灯
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传统节令玩具,也是仙音烛、转鹭灯等这类具备灯影流动功能的灯的统称,大约在宋朝走马灯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走马灯之所以可以自动转动,是因为其利用空气动力的原理。在走马灯中点亮灯烛,加热灯筒中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减少,在灯筒内徐徐上升,推动上端的叶轮转动,从而带动中心轴和剪纸人马一同转动。热空气从上端散出,而冷空气从下端补充进来,循环往复,灯烛不灭,走马灯不停。这些纸人纸马的影子投影到灯壁上。从外面来看,就好像是人马奔跑,循环追逐。走马灯的发明离不开人们对空气热力的发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万毕术》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纳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说的是拿蛋壳,然后在里面燃烧艾草,蛋壳顺风可以飞起来,这里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南宋范成大诗云:“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展现了走马灯转动的情形。
现代走马灯
关于走马灯最早的记载在《西京杂记》中,其中说到:“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点亮灯之后,甚至还有铜人奏乐,但是“吹息亦不复见。”这里记载的青玉五枝灯很有可能就是走马灯的一种,点燃灯之后,鳞甲皆动可能就是灯影旋转的结果。后来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有仙音烛,说的是唐朝的同昌公主死后,唐德宗赐仙音烛给安国寺,来追悼公主。这个仙音烛它“其状如高层露台,杂宝为之,花鸟皆玲珑,台上安烛。”点燃灯后“玲珑皆动,丁当清妙”,灯灭后声响便消失。仙音烛声音可能是内部铃铛旋转而产生的。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人民对空气流动原理的伟大发现,但其产生原因更多的却是人们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三、看的见、摸得着的时间
古代的天文历法,因其可以预示天象,进而与祸福吉凶相联系,所以一直以来受到帝王们的重视。拥有一部可靠的历法成为帝王追求的目标。由于想对历法有准确并直观的观测,中国古代的日历报时机械自动钟应运而生。唐玄宗时期,因为唐高宗时期李淳风所编写的《麟德历》有误,所以唐玄宗诏令一行和梁令瓒编写新历法,并制造了一个巨型的自动钟,称为:“水运浑天俯视图”。《旧唐书》记载其“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自己改变日期“凡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这便是自动日历。不仅如此自动钟上面还有自动报时功能。钟上面有两个木头人,“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这就是自动报时功能。
古代浑天仪
在唐代之后,宋代的自动钟进一步发展。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蜀人张思训制作浑仪,《宋史》记载他所制作的浑仪每过一天就会循环。又用木头做十二个神,每个神代表一个时辰,“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其动力也是水和水银,但水在冬天对结冰,影响准确性,所以后来用水银替代。“开元遗法,运转以水,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今以水银代之”由此达到自动报时的功能。
水运仪象台
同样是在宋代,宋哲宗时期苏颂和韩公廉共同制造出水运仪象台。李约瑟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根据苏颂所著的水运仪象台设计说明书《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高约三丈五尺”约12米,宽大约7米。它由三部分组成,上面叫浑仪,用于观测天体;中间的部分叫做浑象,浑象就是天球仪,上面刻有天上的星宿;下面是报时机构,分五层:第一层用于每天的时辰报时,在每个时辰的时正报时;第二层用于看时辰的时初与时正;第三层用于报时刻,分初刻、二刻、三刻、四刻;第四层负责晚上日落、黄昏、各更、破晓、日出的报时;第五层用于展示夜晚的具体时间。
擒纵系统
上面这三个部分靠齿轮和轴承相互连接,其核心动力系统叫枢轮,用漏刻中流出的水来转动枢轮,进而带动齿轮轴承转动,使整个系统运作起来。同时控制运转还需要一个擒纵系统,平水壶中流出固定水量的水流而以等速均匀的方式一直间歇地运转不停,其原理运用在现代机械表中,因为擒纵系统使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最早的机械表。
文史君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回首古人,数不清的科技发明为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欢乐。可惜古代的先进技术未能实现整个社会技术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常常自豪古人的科技远超同时期的世界,又感慨当今中国的很多科技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时过境迁,古人不受重视的科学技术,或被后来西方国家借鉴并赶超,或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国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的垄断现象也频频出现。我们不应该囿于古人往日的辉煌,但或许可以从其中获取灵感。最后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不断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突破,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
我国古代失传的各种技术有哪些
有一种古老的中国玩具外形就像一只鸟,主体由玻璃制成。它的身体是一根玻璃管,管的上端是一个小球,也就是鸟头,管的下端是一个大球,也就是鸟的尾部。球内装有液体,管的下端浸在液面下。整个鸟身是密闭的,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座上。它的头部粘有尖尖的嘴,尾部粘有羽毛。为了让人不能看清鸟身体里的秘密,它的身体被涂上了黑色。而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在鸟的面前放上一杯水,鸟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到水里,“喝”了一口后,又直立起来。可是直立一会儿它又会俯下身去,等到鸟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有会直立起来。就这样,它不停地点头喝水,就像是一台永动机。但是永动机在科学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前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编著的《趣味物理学续编》中提到,曾有人将这个涂了颜色、看不见内部奥秘的“饮水鸟”赠送给爱因斯坦博士,并对他说,科学家不是说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吗,现在就让你瞧瞧这台永动机。当爱因斯坦看过并明白其原理时,真的十分惊叹“饮水鸟”的设计巧妙。因此这个玩具就被别人叫做“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
张衡发明的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发明的指示方向的指南车
还有诸葛亮的木马,华佗的五禽戏体操,和《青囊书》医学经典 。。。
数不胜数,数量惊人,比较著名的有:
东汉末年名医华陀的麻醉术《麻沸散》;
战国时干将莫邪的铸造铁兵器技术;
明朝时郑和巨舰的制造技术;
等等。
御剑术
麻沸散 木牛流马
文章标题: 我国古代产生过的最奇怪的技术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