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的造船技术有哪些特点

时间: 2023-08-30 01: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明朝的造船技术有哪些特点

明朝的航海技术有多发达

明永乐三年(1405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首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不禁要感叹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福船”与帆橹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显示出我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沙船是方头方梢平底的浅吃水船,多桅多帆,长和宽的比值较大。广船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其张开如折扇的帆形,此外,其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也为减缓船只的摇摆起到一定作用。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一般用来作战。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宝船正是采用了福船的船型。
在利用风力航行的时代,除了船型,船舶动力也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郑和宝船在动力推进系统的桅帆和桨橹这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在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可起加固作用。这种帆虽然较重,在升起时比较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可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可适应海上风云突变的情况,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其次,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
郑和船队在观测天文气候、辨别方位、确定航线等航海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积累了航海的知识和经验。那个时代的人正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总结,使明初的航海技术在宋元以来的基础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以及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郑和航海图》可知,郑和在航行时使用了“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在古代,天文导航又称“过洋牵星”,它包括观测方向和方位两个部分。天文导航的方法在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后,并没有被遗弃,而是继续得到充实和发展,与指南针配合使用,把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元明时期,我国开始应用牵星术来观测船舶所处的地理纬度。牵星术是利用一种叫牵星板的简便工具来实施的。据研究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专家金秋鹏所撰《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介绍,牵星板用乌木制成,一副牵星板包括从小到大12块正方形木板,最小的每边大约2厘米。另外又有用象牙制成的一个小方块,大约6厘米长,四角刻有缺口。缺口四边的长度分别是半角、一角、二角、三角,一角是1/4指。使用的时候,左手拿着牵星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让木板的下边缘保持水平线,上边缘对准所观测的星斗,这样就可以测出从船舶所在地所看到的星斗距离水平线的高度了。而测得星斗高度以后,就可以计算出船舶所在地的地理纬度了。

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

海道针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用于导航的航海罗盘。该项技术利用8个天干(10个天干减去“戊”和“己”)、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份,能够准确指示方向。

郑和下西洋时,使用方位和时间标示地点。比如《郑和航海图》中所载“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就是说“从太仓港口开船沿105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除此以外,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海图、针路簿等航海地图都是当时先进航海技术的组成部分。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航海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合理应对,所以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雨天气,则用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信联系。

站在历史的起点上
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赴西洋,航线是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拓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线早92年,比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船队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全部船只的总和。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船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造船技术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进行航海活动就要有船只。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开始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 *** 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体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合理。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么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么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明朝的造船高峰

明朝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由于元朝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前代。元朝初期仅水师战舰就已有17900艘。元军往往为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几千艘战船。此外还有大量民船分散在全国各地。元朝时, *** 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它的性能远远优越于 *** 船。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 *** 。

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总之,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明朝造船业的伟大成就,久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

明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船舶体积增大和配套设施齐全,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同时,航海技术也日趋成熟,尤其是天文和地文航海技术的运用,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明代具备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才会有郑和7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郑和出海远航,打通了从我国到印度洋、红海及东非的航道,提高了我国人民的航海技术,开辟了我国和世界航海史新纪元。

我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至明代,更是将我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明代水军的强大是世所罕见的。明代一开始便是在强大水军的基础下建立起南方政权,而后北伐蒙古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明代在东南沿海抗倭,也表明了明代水军的实力。

而郑和七次下西洋,更加证明了明代造船技术的成熟与先进。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我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我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明朝时期的船有何特征

明代造船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运输船有大小黄船、快船、江汉课船、八橹船、满篷梢、摆子船、三吴浪船、西安船、清流船、梢篷船、黑楼船、盐船、乌艚、红单船等等;海船有蟹船、遮洋船、封舟等等;战船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开浪船、火轮神舟、鹰船、三板巡船、连环舟、子母舟、两头船、大福船、苍船、单撇船、白艚、唬船等等。如此种类众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还有广船与鸟船船型。广船船型的特点是,首尖体长,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吃水较深,利于破浪。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远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因始创于广东而得名,是我国明代南海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船型。鸟船“头小身|巴,船身长直;除设桅、篷(帆)外,两侧有橹二只,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行驶灵活,而且篷长橹快,船行水上,有如飞鸟”(清《浙江海运全案》)。自明代起,浙、闽、粤沿海的小型海船多采用鸟船船型,以求速快。至此,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全部出现并定型。尽管明清两代,我国的木船种类达千种之多,但就船型来讲,基本上都属于沙船、福船、广船和鸟船这四大类。
明代造船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
运输船有大小黄船、快船、江汉课船、八橹船、满篷梢、摆子船、三吴浪船、西安船、清流船、梢篷船、黑楼船、盐船、乌艚、红单船等等;
海船有蟹船、遮洋船、封舟等等;
战船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开浪船、火轮神舟、鹰船、三板巡船、连环舟、子母舟、两头船、大福船、苍船、单撇船、白艚、唬船等等。
如此种类众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还有广船与鸟船船型。广船船型的特点是,首尖体长,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吃水较深,利于破浪。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远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因始创于广东而得名,是我国明代南海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船型。鸟船“头小,船身长直;除设桅、篷(帆)外,两侧有橹二只,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行驶灵活,而且篷长橹快,船行水上,有如飞鸟”(清《浙江海运全案》)。自明代起,浙、闽、粤沿海的小型海船多采用鸟船船型,以求速快。至此,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全部出现并定型。尽管明清两代,我国的木船种类达千种之多,但就船型来讲,基本上都属于沙船、福船、广船和鸟船这四大类。

明代的造船技术有多先进?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我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我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代造船的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

文章标题: 明朝的造船技术有哪些特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394.html
文章标签:明朝  造船  有哪些  技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