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1-05 12: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马的驯化可追溯到5500年前,而马镫的发现距今也有1800年。马镫的发明在军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马镫对材料的要求又不是很很高,为什么汉朝就发明不出来呢?
(马镫)
第一种可能:考古实物的尚缺,并不代表着汉朝就发明不出现来马镫。
像像现在网络上大量的人在讨论,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的人认为,夏朝是不存在,因为没有考古实物的证实。
马镫也一样,最早出现马镫的考古实物,是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墓葬,里面骑马乐俑的马半身左侧,就有一个三角型的镫具,但只是“单镫”;而发现“双镫”的实物则是在辽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的“冯弗素墓”,里面就有鎏金铜裹木质双马镫。
(冯弗素墓出土的骑俑——双镫)
汉朝到底有没有造出马镫这是一个问题,而汉朝为什么没有能力造出马镫,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没有考古实物,就能证明它不存在吗?”这一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种可能:汉朝真的没有发明出马镫,那只能说明汉朝统治阶层不重视技术创新。
骑兵这种性质兵种的出现时间,一种说法认为是商朝末期,一种说法认为是在中周时期。但当时骑兵能起到的也仅仅是信息传递、侦察战场、骚扰遮蔽、偷袭追袭的作用,并不能做为战场主力来独立承担起一场战役。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骑兵兵种)
到了赵国李牧时期,在他手上才出现了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古老的车兵这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退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到了汉文帝时代,车兵这个兵种仍然存在。
而汉武帝对漠北用兵动不动就十万以上,比如元朔五年卫青三万骑出高阙,其明年春卫青将六军,兵十余万骑;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将五万骑兵,步兵数十万等等数据,都表明了汉武帝对于骑兵快速机动的偏好。
(汉朝北伐骑兵部队)
但是马镫就是造不出来,这也只说是汉武帝甚至整个统治阶层太不重视技术创新了。
其实不难想象,汉朝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朝代,读书人读懂了点书,就拼命地向上层靠近,对于创造马镫这一类的活,基本可以看作“奇技淫巧”了,要去干这个那是要遭人笑话的;而那些会造马镫的那些能工巧匠,能设计马镫的能工巧匠,却是大字不识一个,无法扩散信息、上达天听。
如果当时朝庭能重视一下民间的创造能力,我相信,马镫这类产品肯定会生产得出来的,中国古代劳苦大众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总的来说,古代王朝都重视读书人,但都不会重视“匠”这个工种。
汉朝的冶铁技术是非常的发达和强盛的,可以说在当时是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发达的技术之下却造不出你任何一个马镫,这给当时骑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根本没有想到去制作这个东西来方便自己。
其实汉朝的冶铁技术即使放到如今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只是一个小小的马镫,在如今看来即使是汉朝这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应该制造出来应该给也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汉朝时期人们骑马从来不见使用马镫,其实主要不是因为汉朝人无法制造出来,而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于马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还没有想到制造出马镫这种产品。其实马镫在现在社会来看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东西,人们都已经见惯不惯了,但是在汉朝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因此当时的人也会觉得起码之前上马非常困难,但是人们又怎么能够想到要制作一个叫马镫的东西来方便自己呢?无论是什么东西的制作及都要经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当时汉朝没有有关马镫的记载,所以说人们即使空有技术,也制造不出来从来没出现过的东西。再加上当时没有人能够具有这种超前的智慧,提出马镫的设想,所以那时候冶铁技术之强也派不上用场。只能技术水平达标了,但是还没达到提出马镫的创想。而且当时可以说虽然冶铁技术很强,但是马登虽然小也不是那么平平无奇的东西,它是需要非常高强度的精密技术才能够制成的,因为其实打造出一个小小的马东很容易,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让它稳固在马背之上,让他能够不那么容易受磨损。这都是需要非常久的研究的。
汉朝当时之所以没有照出马磴,其实并不是汉朝人民不会造马磴,而是当时的特殊情况让汉朝人民并没有选择出一种好的材料造马磴。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还处于青铜器像铁器过度的时代,如果用青铜材料来制作的话,那么这个物品将很容易裂开。在汉朝之前的那些朝代,如果中原地区发生战争的话大部分都是用车或者船来作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原山地丘陵比较多,骑兵来到中原之后,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他们的真实威力。要知道在草原上才会选择骑兵出来作战。因为草原上的草可以当做马的天然饲料,所以当时草原上的民族都习惯用马来当作战争工具。当时秦始皇庞大的军团里面步兵和弓弩手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只有骑兵沦为了这些兵种的一个配角,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骑兵在这些人眼中并不重要。即使当时汉朝没有像样的马磴,古代人民也会把食物和水囊等生活用品绑在皮革条子上。所以当时有的皮节绳就可以完全替代马磴的作用。汉朝的时候制作的马磴都是单边的,而作用也比较简单,就是来帮助人们上马的。直到隋唐之后,人们才开始慢慢适应了启兵作战,而且也重视到了马蹄铁的重要性。
由于当时汉朝还处于一个青铜器像铁器过渡的时代,如果用青铜来打造这个物品的话,那么很容易让这个物品破碎。当时汉朝的制铁技术也并不是非常成熟,所以当时汉朝人民并没有制作出适合汉朝人民作战的马磴。根据相关史学家的研究,汉朝的时候就出现了马鞍。由此可见,汉朝虽然在马磴这方面技术不好,但是却制作出了其他符合战争需求的军事装备。
这么说,就是对冶铁的巨大侮辱。
造个马镫还用得着冶铁吗?
有青铜就够了。甚至古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用上了绳套马镫(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但可以成立)。所以,能编绳子、能驯马匹,就能造出马镫。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说,发明马镫就不是难事,因为马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单从马镫本身来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看到的只是两个铁环,甚至两个绳套。所以,得从马具,特别是马鞍,以及从骑兵作战这些角度讨论,才能说明问题。
最初的时候,就没有马镫。
那骑兵还有什么用?速度,骑兵提供速度就够了。到了指定地点,骑兵甚至都会下马作战,骑兵当步兵用。
此外,骑射也可以,游牧民族擅长马上射箭。这要求骑手操控战马的水平够高。秦人的秦弩,也可以在战马上操作。然后,就是一些短兵器,如剑,也可以发挥作用。
有资料说,项羽这个猛人训练出了骑兵冲击部队,就是在战马上用长杆武器,直接冲杀。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干趴下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基本上就用了一天时间。所以,推测项羽就是采用了骑兵加长杆武器的冲击战术,否则效率不可能那么高。
到了汉代,汉武帝横扫匈奴,就开始大量使用冲击战术了,骑兵也就必须配备长杆武器了,如戟和矛。所以,霍去病干匈奴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别让我找到,找到你就能干死你。汉军骑兵冲击、匈奴胡服骑射,这已经是战术上的代差了。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马鞍来配合了。操作战马的本领再高,也不能一直用两条腿夹着马肚子,这个稳定性太差。而马鞍则能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从后期出土的陶俑可以发现,马鞍有一个从“坐垫”到“高马鞍”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目的,就是为冲击战术的骑手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加高马鞍,就能加高前后鞍桥,而高耸出来的前后鞍桥就会为骑手提供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依托够强,稳定性就够高,冲击战术才越容易施展。
否则,跨着战马、拿着长矛去捅人,人还没捅死,自己就被反冲击力给干下马了。
从长沙西晋墓的陶俑中可以发现,马鞍的鞍桥特别高,前后鞍桥之间也非常狭窄。目的就是要提供稳定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