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校园集市发起的『你其实很会写诗』活动

时间: 2022-03-18 14: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校园集市发起的『你其实很会写诗』活动

中山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中山大学的建筑主体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红墙绿瓦的构造异常精美。

南校区:

1.怀士堂

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2. 孙中山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校园中心的大草坪上竖立着孙中山铜像,据说与真人1:1等高。

3. 惺亭

惺亭系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是辛亥革命时期烈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革命牺牲第一人;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死难烈士。纪念亭有花岗岩护栏,亭盖呈八角塔形,紫色琉璃瓦顶,瓦脊上各有一龙头。亭中悬有一口铁钟,清嘉庆年间铸造,钟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4. 乙丑进士牌坊

位于南校区西区

5.马丁堂

马丁堂其实是在这栋人类学院院楼的角落处,门口有两个经典的石狮子

6.永芳堂

永芳堂位于学院西南区,临近逸夫楼和学生宿舍区,近期正在整改重修。

7.北门广场

北门广场的牌坊是每个校区的必备建筑之一,中大广场临近珠江畔,将马路隔开,是的学生从学校到江边散步都不需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广场虽然不大,但小路曲折,很有意境。

8.荣光堂

荣光堂一般是教师食堂和住宿处,年代久远,位于逸仙大道边靠近一教和管院的地方

9.岭南堂

岭南堂可以看作是南校最有气派的建筑之一了,位于逸仙大道中央,与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相望

10.十友堂

11.格兰堂

12.黑石屋

13.马应彪接待室-岭南学院办公室

14.张弼士堂-学校档案室

15,陈嘉庚纪念馆

16.爪哇堂

17.广寒宫

广寒宫是过去的女生宿舍

.

就说说我所在的南校园吧。

南校作为中大现有的历史最悠久的校址,校园里有非常多的有故事的建筑,我提几个我觉得最能称得上地标的建筑。

1、中大北门牌坊

 

中大北门牌坊是中大最有标志性的建筑,正面刻“国立中山大学”,背面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中大内的游客必打卡地标。这座牌坊于2001年仿照旧有的中大牌坊(位于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修建。

2、小礼堂

小礼堂在这个问题的回答里必须拥有姓名。小礼堂也位于南校中轴线上,北望中山雕像,南向南门。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发表过著名的“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的演讲。

小礼堂始建于1915年,为一名叫史怀士的美国人向格致书院(岭大前身)捐建,因此当初叫“怀士堂”。

怀士堂原是岭大的基督教青年会馆,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后,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建,例如将原有的十字型砖饰换为菱形,所以今天的小礼堂在建筑上没有什么宗教色彩,小礼堂的一楼大厅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多媒体设备齐全,主要作为学校的讲学厅使用。

3、惺亭

位于校园中轴线上,南面正对中山雕像,东临图书馆。惺亭始建于1928年,由岭南大学惺社同学筹建(岭大的每一届学生都有自己的社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大岭院),目的是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在民主运动中英勇献身的师生。

惺亭是一座八角亭台,亭柱是康乐园的主调红砖色,顶部则采用了蓝色间红色的琉璃瓦,八条亭脊上分别蹲着一只南狮,斗拱的比例不大,斗拱下还有镂空设计,具有明显的岭南风格。亭中央还有一口铜钟,其上篆刻了对于惺亭的介绍。

亭子是为人休息而设,惺亭位于中大南校的醒目位置,无论晴天雨天都是行人的休憩场所,站在亭中,中轴线的景色几乎一览无遗,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大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山大学地标性建筑

作为南校区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南校,看到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一肚子话要说了。

1、 北门牌坊

作为中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没有之一),北门牌坊可谓是中山大学学子精神寄托的象征。想当初来中大报道的时候,我第一次要找的建筑就是这个。

“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的中山大学牌坊一直以来都是中山大学的标志。现在,人们熟知的中山大学牌坊位于中大海珠校区(即南校区或校本部)北门、滨江东珠江南岸的那座 。此牌坊建于2001年,是参照五山路原有的国立中山牌坊复制而成的 。”

2、 中大校训

这个景观我觉得是仅次于中大北门牌坊的标志了。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建校时,孙中山先生为之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文出自于儒家经书《礼记·中庸》,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于广大学子的深切期盼,盼望新时代的年轻人振兴中华!

3、 中区草坪

除去那两个必须要说的标志性建筑外,这个就是我想说的,中大最养眼的景色,中区草坪,大草坪是中大校区的轴心,从南端的核心历史建筑怀士堂起,历经大旗杆、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惺亭、大花坛到岭南堂,全长约700米,宽约50米,再往北就是珠江边的中大北校门了。无论是烟雨朦胧还是艳阳高照,这里的景色总是那样令人心旷神怡,两旁是浓荫密布的逸仙路(孙中山先生字逸仙),沿路散布着中大的一些近代历史建筑和会堂类建筑。漫步其间,你会感到天地广阔心胸开朗,浓浓的学术味令人觉得这里真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舍不得离开!

从中山大学南门走进学校,穿过一条两侧树木蓊郁的大道,映入眼帘的首先便是中大的校训——由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是怀士堂的背面,怀士堂是中大校园内的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这座红墙翠瓦、塔楼高耸的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历史悠久,堂前巨樟由陈炯明先生亲手植下,距今已过百年岁月。

                                                            怀士堂旧照

                                                              怀士堂今照

沿着中轴线逸仙路往下走,能看到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惺亭。

惺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如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惺亭内有一哑钟,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981年,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为惺亭题写了匾额。

继续向下走,到达岭南大学旧址(今岭南学院)

再往下走便是中大学人馆。

中大凯丰学人馆是由广州中大控股公司与广东丰泰集团共同打造的按照四星标准兴建的精品酒店。同时,中大凯丰学人馆也是中山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为中大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的场所。

从学人馆往下走到达中大北门,北门外的牌坊由中山先生手书,宏伟大气,与迢迢珠江相峙。

逸仙路的两侧通往各大院楼和其他标志性建筑:

1.     陈寅恪故居

原是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理佩住宅,其后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就是在此写就。故居内现陈设陈寅恪居住时的摆设,手稿与书籍,免费开放。

2.     马丁堂

马丁堂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它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人类学系系牌匾为费孝通先生手书)。

3.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4.     爪哇堂

爪哇堂原为大学宿舍,为纪念爪哇华侨的赤诚,将该宿舍命名为“爪哇堂”。楼匾为容庚所写。

5.     十友堂

1.怀士堂

怀士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南北中轴线上,红墙青瓦,古韵悠长。怀士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于1915修建,1916年落成。为纪念史怀士先生,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其夫人宋庆龄女士来当时的岭南大学视察参观,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前发表长篇演讲,鼓励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2.乙丑进士牌坊

中山大学办学已有一百多年,康乐园内的建筑大多都保留了下来,其上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而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乙丑进士牌坊了。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虽然牌坊曾经被迁和被毁过,但修复后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匾额上刻着的“乙丑进士”4个字以及7位进士的名字。牌坊上的梅雀、万字纹和菱形图案也清晰可见。 

3.惺亭

惺亭坐落在康乐园的中轴线上,是一座蓝顶红柱的八角亭,亭中央还悬挂着一个大铜钟。惺亭建于1928年,据说是为了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革命烈士。

中大的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仍然屹立不倒,更添历史沉淀下来的韵味,中大学子每每驻足凝望,透过景物回望历史,都更加懂得何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并以之为目标去奋斗。

闻一多的生平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闻一多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中大校园集市外人可以进吗?

可以随便进去的。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特色。

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育人理念。

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

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你如何看待中山大学研究用核技术灭蚊子这件事?

相信很多网友看到中山大学在研究用核技术灭蚊子这样的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好笑,感觉像是”杀鸡焉用宰牛刀”,用核技术来灭蚊子有些大材小用了。虽然蚊子是很招人讨厌,尤其是在夏天,被蚊子咬出包会非常难受,但想想可能也不至于用“核武器”来消灭。但详细了解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且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技术。

一、蚊子是很多病毒的传播媒介

其实蚊子虽然个头很小,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带来的危害确实非常大的,并且蚊子被评为“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因为很多传染的病毒都可能通过蚊子作为媒介来传播。更是有世界蚊子日是来提醒人们,蚊子可能是很多中病毒的媒介,要注意提防。

二、核技术灭蚊原理

中山大学实验中,利用射线的辐射,来破坏雄性的生育能力,再将其放入到空中时,即使有雌性蚊子与其交配,也不会再有生育,通过降低蚊子子代的出生率来控制蚊子的数量,从而来达到灭蚊的效果。

三、核技术灭蚊不会产生污染,效果持久

利用这种核技术来灭蚊比使用一些杀虫剂更加安全和环保,不会产生其他污染,并且带来的灭蚊效果是非常持久的,也不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与危害。这是核技术绿色应用的典范。

以上为个人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技术使用,只要能够造福人类,发挥最大的价值,就是最好的使用方法,不存在什么大材小用之说,万事还是应该去深入了解,不能主观判断,太过于片面与狭隘。你如何看待中山大学研究用核技术灭蚊这件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研究,而且这一研究也是特别有意义的,研究人也特别厉害。
我觉得非常的不错,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人们在夏天更加安全,而且也会更加舒适,是因为蚊子很有可能会造成传染病,也会影响人们。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只要能把蚊子消灭,用什么手段不重要。

中山大学校园群发避孕套,和发传单一样。

中山大学为了响应某种精神,由学生组织,在校园里和发传单一样向过路的人下发避孕套,当然你可以拒绝接受,但是他们不论你是男是女,年长还是年幼,凡是经过的都向你递过来!rn 且不说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我感觉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一种侮辱,我们入学时经过体检的,在校生肯定不会有艾滋病,假设如果传染艾滋病,那肯定是做了不道德的事才被感染的,学校这样做,难道是怀疑我们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再说学校是个圣洁的地方,我们没有性接触,为何要给我们发套?学校这样做,是不是默许大学生可以同居并发生关系? rn 我和我男友交往两年多,将来结婚那也是铁定的事,但是我们都能彼此尊重,留着最后一份美好到毕业定亲,当然,这只是我和我男友的思想,其它人怎么想与我们无关,但是至少不会除我俩之外的所有情侣都喜欢在对将来没有任何曙光的情况下就发生吧?学校这样做,是不是认为天下所有的大学情侣一概都是干过的?!就像阿Q认为的,男女在一起说话,肯定就是勾搭上了!
首先必须声明,我仅仅代表我个人,发表下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一,我之所以觉得有必要来说几句话,是因为我也是中大的一员。我不知道楼主为何以“学校”这一主体来看待这件事情,或许楼主对这件事情是不清楚的,其实在学校里派送安全套是学生社团的活动,而且是其作为世界防艾日的活动。
其二,正如你所言,学校应该是“圣洁”的地方,但是圣洁并不表示学校里就排斥“性”,难道一所大学有“性”的存在就不圣洁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你以后和你的男友结婚之后也“无性”?因为在你看来,似乎一旦有性就不圣洁了。
其三,这所学校绝大部分人估计并非如你这般看待爱和性,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问高年级的学生的看法,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和大三的学生,其实社团这么做是出于一种“提醒式”的做法,当然不是提醒你,而是提醒那些需要做保护的人。
其四,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从那经过,也有人在那发,但是并非如你所言,派送的人都是微笑地礼貌性靠近,如果你不主动拿,派送人也不会强迫的。毕竟他不代表他自己,他代表他所处的社团,他代表中大学子的风貌。
其五,祝你在中大学习愉快,将来和你男友家庭幸福。
他们当然想破坏风气 黑心商人当然造假数据 那些没有道德的人玩完擦擦屁股就走或者用处进行交易 当然希望性开放 当然要造谣 需要自己不会买吗 钱多为什么不捐给上不起学的学生 那些打着道德旗号来传销这种思想的不单恶心而且可笑 其实上过稍微好一点的大学都知道这样的人只占少数
这个很正常啊,要平常心!这个是年轻人用的上的啊,以后用就行了,这个又不是说你怎么怎么了,只不过是让你要更好的保护自己!
楼上,这就是中国的性教育啊~严重落后~可悲吧
“我和我男友交往两年多,将来结婚那也是铁定的事”
...
孩子 我真不想打击你

我也是中大的 大一 没觉得红丝带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您拿到TT了可以提前研究下它怎么用 以防万一(例如意外伤害)
你们没干过不代表别人和你们一样没干过
TT和预防艾滋病是一种需要普及的观念
“学校这样做,难道是怀疑我们的生活作风有问题?”还真有问题 你进过贝岗吗?
而且这也不是什么作风不作风的问题
一句话 您的观念需要改进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校园集市发起的『你其实很会写诗』活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4899.html
文章标签:中山  写诗  集市  很会  大学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