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第一次写诗,想取得一些心得与建议,可以请大家批评指导一下吗

时间: 2023-04-16 00: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第一次写诗,想取得一些心得与建议,可以请大家批评指导一下吗

写诗词的格律

有心者才来
  http://www.bangmang.cn/site/poemformat.html 这里有很多诗词的格式可参考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例:柳、雨等。
  C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的意思,是不平。
  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即
  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
  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定太死,其实可以灵活变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B内容的安排
  按律诗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律诗,可以这样写
  第一联:写景――起
  第二联:继续写景――承
  第三联:发表议论(或继续写景)――转
  第四联:得出结论―-结
  (注意:别忘了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
  如:《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七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和五言律诗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两个字就可以。
  如
  第一句: ―――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安排都是灵活的。
  B内容的安排如上

  4、绝句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只需截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绝句
  | | ― ― | (首句入韵为|||――)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绝句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句可以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绝句称为古绝,押平声韵的绝句称为律绝),因此绝句的平仄安排其实很灵活,其实不止有以上8种形式。

  B内容的安排
  按绝句的章法,一般前两句写景记事,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绝句,可以这样写
  第一句:写景或事――起
  第二句:继续写景或事――承
  第三句:发表议论或抒情――转
  第四句:得出结论或抒情―-结
  (注意: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5、藏头诗
  如果写诗写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周星驰写的诗藏头“我为秋香”。

  魏晋诸朝虽渺渺,
  俊才辈出世铭牢。
  潇疏个性高超志,
  人格诗文两是骚。

  陈家大院风光好,
  羡日葵花朵朵开。
  莲笑兰柔薇乐语,
  玉蜂翠蝶竞相来。

  陈绍飘香肴果秀,
  殿中舞妙乐萦梁。
  藩篱不挡新春色,
  翠柳红花挤如堂。

  林立高楼争结彩,
  承传古统着新裳。
  霓虹闪耀歌飞舞,
  佳节应当赋丽章,

  蔡庭舞蝶飘陈绍,
  少俊齐歌乐越墙。
  彦慧皆拥姿秀美,
  即成画作一张张。

  贺新岁

  愉容满面身强健,
  快意盈心体乐康。
  幸降千家诸事吉,
  福临万户各人祥。

  三、词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不像近体诗那么灵活,你选了哪个词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规定死。给出几个常见词牌的词谱:
  1、忆江南(共27字,押平声韵,也叫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
  ――|,
  | | | ――。
  | |― ――| |,
  ― ―| || ――。
  | || ――。
  如:忆江南 咏金凤花

  红似火,
  笑绽绿丛中。
  更胜月端仙女舞,
  翩翩飞起转玄空。
  皆爱和春风。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声韵)
  | || ――,
  |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怀,
  辗转生哀。
  披衣移步上楼台。
  欲借凉风除苦绪,
  观静抒排。

  谁料百花衰,
  夜色阴霾。
  纠缠心结更难开。
  愿得劲风吹黑幕,
  月破云来。

  3、菩萨蛮(共44字,共押四个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菩萨蛮

  清晨四处飘轻雾,
  相思比翼啼高处。
  举步上青阶,
  露沾金缕鞋。

  紫花丛里现,
  彩蝶相依恋。
  观景更行前,
  郎将必我怜。

  4、蝶恋花(又叫鹊踏枝,共60字,押仄声韵)
  | || ――||,
  ||――,
  ||――|。
  | |― ――||,
  ― ―| |――|。(上下片同)
  如:蝶恋花

  圆月悬空何皎皎,
  耀耀繁星,
  暗夜辉非少。
  阵阵凉风拂颊角,
  沙沙作动园中筱。

  蟋蟀墙头欢快叫,
  草里群花,
  香气幽幽袅。
  愿伴君边直至老,
  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词牌的词谱,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内容的安排
  按词的章法,双调的词(双调为词的主要形式,单调、三叠、四叠的较少),一般上半片写景记事,下半篇议论抒情。

  四、曲的写法

  元曲包括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一般单独写来抒情的,就是散曲。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有所谓的宫调和曲牌(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散曲的写作就是根据宫调、曲牌来填,在押韵、平仄方面很讲究,比词严格,还讲究用“衬字”(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对仗,写法较复杂,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一句话实在说不完,建议你看看我贴吧里的这个帖子

学作古诗词之前所宜准备的(转自诗词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22261213
诗词的格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先读一下诗词形成的历史,及诗词的分类,如果你指的是唐代的诗歌,那个属于近体诗,格律要求的非常严格,分五律七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很多古体诗,它的押韵平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还有宋词也是如此,需要看专业的书来进行学习

香菱学诗的体会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在梦中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乐学,善学,苦学,香菱学诗的过程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还要不耻不知、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个故事在小说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二、问题研究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 ,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练习说明

一、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标准有三:(1)是否扣紧了课文;(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3)内容是否具体。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此题意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这也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评论前应将这三稿逐一加以讲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对这首诗的评论。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教学建议

一、文中有不少专有名词及术语比较难懂,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应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细读注释,熟悉故事大意。布置预习时最好对香菱作一点介绍,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上仍有必要略读全文,先将课文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部分,然后逐段释疑、指要。目的是加深整体感知。

释疑当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要把课堂搞得活跃一些。

示例:①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何解释?(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呆头呆脑”,是贬语还是褒语?要依据事实来说明。)

②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指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的遭遇来说明,还要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③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指要就是指导学生把握内容的要点,可以用点拨的方式,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点拨示例:黛玉给香菱开列书目,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王维的五言律诗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诗(主要是后期作品)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言绝句最能显示他的飘逸奔放的风格,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鉴赏水平。

提问示例:①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②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昧”,是指什么说的?(诗的意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三、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重点。在讨论中既要突出香菱的“苦志”,也要谈到黛玉、宝钗等人的指导以及大观园的优越环境。

古人常说:“诗有别才。”据此,无妨用“香菱是否具有学诗的天赋的资质”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谈香菱的“苦志学诗”,可以利用练习二,让学生分析有关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更鲜明的印象。讨论结束后,可以叫几位同学回答练习三的问题,然后布置书面作业。

四、作者及《红楼梦》的介绍要简短一些。

有关资料

一、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补充注释

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⑤〔紫鹃〕黛玉的丫头。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⑦〔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⑨关于香菱的题诗:《红楼梦》第五回载,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此诗概括了香菱一生。

四、香菱诗第三稿注释

①〔精华欲掩料应难〕大意是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精华,本道家语“日精月华”,光华、光辉之意。

②〔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背面却是那样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从作法上看,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以下借“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写离愁及故园之思,皆本此。

③〔一片砧(zhēn)敲千里白〕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衣之声。砧,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李白《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香菱化用此诗意境,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

④〔半轮鸡唱五更残〕缺月在天,雄鸡高唱,正是五更将尽时分。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这并非单纯写景。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例如: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后唐牛希济《生查子》)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宋柳永《采莲令》)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宋周邦彦《蝶恋花》)

香菱这首诗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

⑤〔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泛指江上的人,不限于渔翁。秋闻笛,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笛声凄清、高远,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

⑥〔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夜倚栏”,更确切地说,当是“楼头倚栏望月”,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例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时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范仲淹《苏幕遮》)等。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⑦〔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道:“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一说,这是嫦娥因月有盈亏这种现象而发问,她希望夜夜都是满月。香菱以此结束全诗也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

五、教与学的动人乐章——《香菱学诗》赏析(王学华)

读《香菱学诗》,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她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一)教的极致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

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在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这一节,完全可以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这是她境界的必然,这当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二)学的境界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1.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通过联想、想像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3.苦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乐学,善学,苦学,香菱学诗的过程,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做好了层层的铺垫。结句的感谓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的主题;“团圆”二字,将月和人和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 的用意,十分清楚。

红楼梦:香菱学诗的背后,值得细细琢磨的事情,才体会薛宝钗的好

香菱的第一首诗写得很幼稚,用语毫无含蓄,有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辞藻,凑泊成句。
第二首已经写得不那么笨拙,胆子也放开了,但是“过于穿凿了”,也就是说过多地喜欢拉别的东西来比附。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做好了层层的铺垫。结句的感谓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的主题;“团圆”二字,将月和人和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 的用意,十分清楚。

唐人诗歌心得与今人生活之体会

求论文1000字
本人学诗,粗略算来,也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时间有这么长,却不专业,也无非是个“业余爱好”者罢了。孟子说,“奕者,小数也,若非专心致志,也无所成。”孟子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但无论如何,有这么长的时间接触过诗词,而且断断续续写过千几篇诗,说心得,不论是深是浅,或多或少,自然会有的。
先就读诗与对诗的观感而言,我个人感觉,千古林林总总的诗作,大体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声。所谓正声,就是言志,抒写个人胸臆,把将个人蕴于心中的感受,通过笔墨予以表达。那是一种灵魂的自白,良心的坦露,人格的感发。其作品,基本上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及其世界观、价值观。苟不论其才调的高低,其作品正是他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格调。这一部分在千千万诗作中,应该说是占了大多数的。
第二类是矫声,或者是至少有些不真实的成份参杂其间的作品。其典型诸如:应制诗,酬应诗、歌德诗和那些为了某种需要而刻意地,违心地或言不由衷的作品。举二个例,象袁世凯的《自题渔舟写照》这首诗,就是刻意与违心的作品。他是这样写道:
百年心亊总悠悠,壮志当年苦未酬。野老胸间负兵甲,钓翁眼里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无独有偶,蒋介石的一首叫《凝思雪窦风景口占一绝》,大致亦似此。
诗云:
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身退莫迟迟。
象此二位先生,竟然有归隐之志,恐怕谁都无法相信的。因此,应该把它归入矫声这一类。至于应制与歌德,那是一对孪生婴儿,言不由衷,可想而知。酬应诗(其中包括吊庆、荐献、干谒等等),由于人情世故的缘因,有时必须客气,一些恭维的话,也便往往要夹杂其间,扬长避短或吹捧的成份,也累见之,所以也应视之为矫声之一种。不过,倘说除后二类之外,其余的诗都是反映作者的心声,那也未必尽然。人类这一特殊物种,是相当复杂的。心想的,也未必全表露于笔下,唱高调、假旷达、故示洒脱、表理不一、行悖于言或为某种目的而作秀等等,实亦非少数,要是拿这样的作品,来作为其人格的评判,有时会失偏颇的,所以有句名言叫做“观其言,察其行…”方能得出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结论。但这类诗作往往是无法在诗的队伍里给甄别出来的。其实我们今日要讨论的也并非这个问题,我只是想指出,还有一种不真实的东西存在,严格上说,也算它是另一种作秀罢。不过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责全求备,也就要天下无诗了。
第三种,大概是游戏诗一类。这种诗无所谓正矫之分,不过是文人们的一种娱乐与遣兴而已。
故在读诗中,多着重于第一种,余二种,则视其文釆,偶也涉猎。
而读诗当中,最大的障碍是在于“觧”。要领会和读懂一首诗,实非易亊,特别是古人的作品。因为传统诗词都是用文言来写的,对一个古典文学底蕴不扎实的人,的确是一道难关,而且天下也没全能的人,专家、学者读不懂或领会错的也不是没有的。所以即使仅仅有古典文学基础仍然是不够的,一些诗还必须粗知其时代背景及作者本人的历史背景,方能觧得。对此,只能是硬着头皮去读那些注释。故此我较喜欢选购那些带有注觧或赏释的诗集来读。如果连读注释之后还是一知半觧时,也就不想再去深究它了,只能釆取“毎读书不求甚觧”这种态度了。其实太晦涩的诗,一般也不喜欢读。
至于读诗的方法。我想,各人也怕不尽相同。我通常的读法是:忘却作者和题目,或者对其匆匆一瞥而过,特别那些题目冗长的,更不喜欢它,而重点多放在句子上面。读得好句时则反复吟咏,相反则让其从眼皮底下滑过。再者是多读律或短诗,厌读长诗,除了那些很出名的长诗之外,见长诗甚少卒读。又如,如果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读它十首八首以后,仍觉得无甚嚼头时,一般也不继续读下去,把他翻过,找另一个作者的作品来读。这种读法,有点披沙拣金或择肥而噬的味道,说雅一点是,釆骊志在求珠,而置其余鳞甲于不顾。相信这是一种不太好的读书态度,但生性使然,也没法子。
这种就心性和任意浏览的学习方法,当然便谈不上有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谈不上从属于何种流派,那家子的风格了。我总觉得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们又何必把自已的风格定于一尊呢?清人吴雷发说过,“一代之中,未必人人同调。岂唐诗中无宋,宋诗中无唐乎?……在善学者不论何代,皆能釆其菁华,唯能运一己之性灵,便觉我自为我。”这话很有见地。因此,对什么流派专著或声律研究之类的东西,偶尔也翻翻看看,但就很少用心去读和区分,总觉得对它兴趣不大。唯独于诗话,我倒以为它对作诗不无帮助,有时也爱看看。
自古到今,粗略看来,对诗的评论,无外乎争论着两种观点。一种人认为,诗的社会功用应是宏扬儒家诗教,所谓“文必宗经”,强调重在阐发“圣人之志”或合于“圣人之志”,其着重点在于“教化”的作用,由此并认为写作的目的是在于“言志”与“观志”。而另一派的看法则认为,诗是一种抒情的美文体文学,因此强调“诗缘情而绮靡”,“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两种诗学观念截然不同,连李、杜两人也各有诗可证,如李白的开篇诗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而杜甫则强调“清词丽句必为怜”、“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分明一种是突出经道的观点,一种是唯艺术的观点。卫道派以至认为屈原的作品是“露才扬己”,魏晋的诗作是“雕虫之艺”。而另一派则予以反驳,认为屈原是“发愤抒情”,魏晋的作品是“格调劲健”,是很值得宏扬的“建安风骨”。话虽如此说,但两种观点却也经常在各自的诗作中,都有兼顾与表现。如杜甫一面强调艺术的重要性,同时在其篇什中,也不时表达及体现其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反之象南宋张戒批评李白(大概针对其《清平调》三首)那样,说它那些描述了帝王妃子的儿女情态的诗是“无礼之甚”。说温庭筠的《花间词》,虽然新巧,但却是“其意无礼,其格至卑”。批评这些人不言天下大义,“溺于情好”。其实,看来有点象我们以前的过分强调突出政治一样,实有点无限上纲的味道了。依我看,这两种观点彼此并不矛盾,总不能说写任何作品只要突出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我想,所有的作品只要观点健康,文笔也能精到,便是好的作品。除此而外,尤其是诗,更应重在性情与灵感的表现。正如汉朝翼奉的说法:“诗之为学,性情而已。”著《沧浪诗话》的严羽同样也认为:“唯在兴趣。”因此就不必管得太多,还是“我手写我口”。按南宋刘将孙所说的“夫诗者,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率性而写,不要令自己画地为牢。其余的就让它“机见殊门,赏悟纷杂”了罢。
现在来说本人从诗中悟了些什么东西。我认为,对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读诗,首先是一种享受。也就因为爱好而多读,因此于潜移默化之间,从中自然便掌握了一些作诗要领,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又象明末隐士黄生所言,“但取古人之诗,熟读而涵泳之,果能了然于心,自能了然于手。”不过尽管这么说,毕竟这种感悟还是感性的、朦胧的、粗糙的、一知半解的。真正能够比较深入了觧,还是在于写作的过程当中。这就好象游泳,即使熟读游泳的书,还是不会游泳,要下到水里去,方有较全面的领会和了解。虽然有一种说法,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言为心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但实际上并不象他说的那样轻松,特别是作诗,有一些东西是“应之于心,口不能言。”的,当你的意念想借助语言毫发无遗憾地来进行表达时,这个时侯你便会感到很多困难。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词汇以及他所熟悉的表达方式都是有限的。况且人的记忆力也很成问题,举个例,我们试打开一部辞书,里面的辞,你对它已熟悉或认识过的,恐怕并不会太少,但当我们要应用它时,能够让你想起来的却并不多。别人的我不清楚,就我而言,几乎只有百分之几而已。虽说诗歌最重要的是炼意,但当你把意定下来之后,进而就要炼句与炼字了,我们总不能把自己所熟悉的那几个句子和那几个辞,反反复复地使用,需知诗是艺术品,并非介绍信与说明书,它是要通过刻意的锤炼而成的,而且诗的语言是丰富和多姿多采的,凝炼与刻划非一般文章那么容易的。因此,要写诗,除了自己肚子里现成的少许词汇之外,往往不够。所以自汉唐以来,就有工具书的不断面世,帮你觧决这一难题。工具书就好象学术的材料仓库,它可以帮助你重新打开记忆之门,同时还可以挑岀你得心应手的、新的或更有用和更适合的一些零件,据我所知,就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也离不开它,它实是治学者的帮手。区别只在于本亊高、记忆力好者少翻,本事低、记忆力差者多翻。坦白说,象我这种原来文学底蕴很浅的,记忆力又差而且迟钝的人,我是很勤翻的,只有靠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这样告大家,并不耽心因此而“贻笑方家”,我总觉得自己的进步,多少和勤翻工具书有关。它至少使我减轻了些搜索枯肠和冥思苦想的消耗。同时在检翻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些意外的启发和收获一些新的知识。当然,象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问题还在于虽有天机云锦,你是否真会剪裁,那就要因人而异了。
诗的写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的语言是有着巨大的稳固性的,诗也然。当前代人把它的语言艺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便给后人的创新带来极限,当然也提供了借鉴,因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是诗歌创作不可少的一条途径。如杜甫把前人的“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和“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化成:“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就炼新和炼活了别人的句子。总不能说人家说过的词你不能说,人家用过的意你不能用,问题却在于如何化用,而且要化得不留斧凿痕,化得更新更好。要不然倘如鲁迅所说,“诗大抵被唐人做完”,那不等于说后来的人已经是无诗可做了。对此,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二种方法。什么叫“点铁成金”呢?大概也同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的说法一样,点化前人诗语,加以改造、翻新、开拓、丰富之,即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予以推陈出新。“夺胎换骨”的意思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这确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唐而后的千余年的时光里,诗人们并不满足于对旧诗的推陈出新,而且还不断地发掘与创新,使传统诗照样异彩纷呈,绝不衰老。时至今日,现代的作手,诗还是照样做,而且也写得不比古人差。而且不断有新意、新词、新亊物和具时代气息的东西去充实它,仍然使之生机旺盛,与时俱进。就象毛泽东先生所说一样,传统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袁枚说过,“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只要每个人乐于学习钻研,自然有好诗出于你之笔下。
至于有无诗法这东西?笼统地说,写诗和写文章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有一定的法则,诸如启承转合等。但就我个人觉得,诗的法比文章更活。沈德潜曾这样说:“诗不可无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行,止所不得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间,若泥定于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则死法矣。”比如,绝句其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但也有例外的。象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那是一起三承,无转也无合。律诗中间几句,一般模式是:起、承转、承转、承转、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有的是,头尾句起与合,中间尽是承的。(如唐寅的《花月吟》:“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扶笻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待月尝。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因此有一句话叫做“诗无常法。”。毕竟“文尙典实,情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诗与文的法度自应有所不同。
清人徐经也有一句话这样说,“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份。”在学诗的过程中,依我个人之感觉,有二个人是高不能学的,就是诗佛陶潜与诗仙李白。人们可以把他俩推到佛与仙这个档次,可想而知。此二公实高手中之高手,其胜人之处全在于天份奇高。陶诗几乎是一口直述,绝无含蓄转折,毫无矫情,也不矫饰,真率而又自然入妙。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李白的诗则是:“诗在口头,想出天外。”他具备了超强的想象力,创造了很多按常规不可思议,而且恢宏超迈的佳篇。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也。”仙与佛的境界风范都是凡人不可企及的,只能让人发出“泰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叹服。明朝的许学夷曾说,“作诗出于智力者,也可以智力求。出于自然者,无迹可求也。故今人学灵运者多相类,学靖节者百无一焉。”无迹可求,哪当然是无法可学了,所以自古到今,历史证明,确是百无一人。杜甫,则人们将他号为“诗圣”。所谓圣者,即是学问与技能极高超者,其一言可为天下法者。虽然老杜地负海涵,博大精深,可作百世典范,但毕竟不是天人,故历代以来有名作手,诸如陆游、元好问等很多名家都从杜诗中吸取奍分,学其诗法。毫不例外,直至今日,大部份后代作手,都以杜诗为指南。作为末流之外的我及我们,要求诗有所进步者,我以为多阅读和研究杜甫的作品,仍应该是我们的首选。次之,如苏东坡、黄庭坚、元稹、陆游等名家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昆体(以李商隐、杨亿、钱唯演等为代表)诚然高妙,但其作品隐晦难明,也非我辈能学与想学的东西。
当然,每个作者都由他的个人特质和学奍的深浅,决定他是一个什么作手。有的人真是“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实具有:“信手拈出,皆成文章”的能耐。但有的人即使也读了不少书,却始终没这本亊,这叫做生而不敏,也叫做迟钝。我便是属于这后一类型的人,即所谓“疲驴式”人物,急就章我从来是做不出来的。要写一首诗,光构思便花了不少的时间。缺乏那敏捷的天份,底蕴又薄,而且记忆力也奇差,那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孔子曰:“人一之,吾十之。……”要医治自己的不足,也祗有舍此无他法了。因此,第一必须勤,所谓以勤补拙也。勤里面包括:勤读、勤査、勤记。勤读二字自不待解释。勤査,可以说,那是毎逢写作时必要的手段。翻査字典、辞源,作用主要在于,核实那些还不十分把握的字与辞的意义,使之应用起来较为准确。査其它书藉、资料,则目的在于査阅那些典故或文章的原样,以及一些关键句子。以求不令自已的作品所使用的例句失当。我也和大家一样,每要创作时,首先总是来自个人的灵感。所谓灵感者,就是突然产生创造性的思路。但这种东西,有个特殊性,往往是片断的,跳跃的,稍纵即逝,象苏东坡所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因此勤记便不可少,你不把它留下,只一转眼功夫,它就不辞而别。所以必须郑重其亊地把它记下来。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道理,就是大凡偶然悟到的句子,往往要比望题苦思的句子好。缘于此故,我的通常做法是,在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倘有偶然心灵来潮的句子,凑巧手空时,一般都会把它登记起来。等到闲下来,翻开这些句子,然后再给它足成。当然也有一些最后没被釆用,那也无所谓。就我所知,在诗界中,有这种习惯的人还不少呢。我看过孔凡章先生的遗著,在它的篇末,有几页纸公布了孔先生部份生前遗下的断句,可见有名的诗家,都也觉得此法之可取。
至于怎样作诗。这个问题,确乎很难说得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自家招数。所谓“诗之为道,性情学问参会者也。”各人的性情学问不同,因之也就形成五花八门的写作方法。就我个人状况,确也无套路可言。一般是在得题之后,进入构思,但构思方式不一定是有序的,比如一首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多数不是循序行进的。围绕主题思想,那一句都有可能首先被想到。然后便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有时以至于写了十几句,就象把各种莱肴先端上桌子,然后再来选择哪几样适宜放在一起烹调。当我审定其中认为是最佳的句子时,便以这一句的韵脚,作为整首选定的韵部。接下来就挑选其它合适组合的句子,将它们焊接起来。当整首诗形成雏型之后,便开始诵读,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它可以使你从诵读的过程中去检查和发现不妥的地方。其主要项目,是首先看看是否合律;继而又看整首的意是不是读起来脉胳通畅;其次是看看用词用字,何处尚有须改进或推敲之处,如果都认为可以了,那就把它吟咏几遍,即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了。但这只算是阶段性完成而已,并不急于就此确定下来,通常是先放一放,大抵两、三天时间,觉得没有改进的地方,就算完成。当然这是按自己的水平去衡量的,并非说,我此时的作品已然是所谓的圆成与尽善了。倘在某一天,触动心窍,有时还会去修改它。人们说诗不厌百改,是很有道理的。多改,会使你思路不断开拓,经过改后再读的诗,总觉得会比前更好些。我想告诉大家一句经验的话,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在乎数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再多也没意思。
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也并不是很顺利的,即使高手也是这样。就是人们所说的“诗思涩”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不要为哪几句或那点用意,苦苦去思索。须要的是安静下来,让它去凉一凉,手头去干点别的事,有时经过一段间隙之后,一种新的思绪,便会不期然而至。
以上便是我个人学诗过程的一些心得。今天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陈振家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10篇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包含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向太阳》等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艾青诗选》学生 读后感 心得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1

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 文化 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

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

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 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2

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挺无聊,心不在焉翻看了大半本,在百度上搜了下艾青这个人,才对她有了些许了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她的成名之作,所以在诗集中排于首位,这首诗是艾青真正把思想感情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转折点。我认为大堰河就像中国农民的化身,就像一个宽厚、仁爱、纯朴、坚韧的母亲,生来无名,被套枷锁,仍将最无私的爱给予了她的乳儿,艾青从她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相交织的历史性格中,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发出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怜悯。

我比较喜欢艾青的《向太阳》,我认为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时的激奋之情。

我发现艾青的诗歌都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以凝结成形象,比如在《雨巷》中,通篇描述意象,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与视觉冲击感。

读艾青之诗,品艾青之心,赞艾青之情,《艾青诗选》——你值得拥有。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3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选集,是诗人艾青经过“五四运动”写的。诗歌中,有对人民疾苦的倾诉,也有对战士们奋战的歌颂。

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来开头,比喻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大地的永恒,表达出作者对大地真挚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不停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读《向太阳》这首诗,我能感受到艾青创作这首诗时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诗中的太阳意味着一种自由,一种解脱。抗战时期,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候人们都渴望解脱,自由。终于有一天,温暖而明亮的太阳升起,人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希望这太阳永不泯灭,社会不再黑暗。

我希望更多的诗人能有像艾青一样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根基。

《礁石》中“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象征着诗人不断面对着“海浪”的袭击却不屈服的坚强意志,也象征着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可它仍微笑面对海洋,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坚定!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他表现了对国家的忠贞。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他表现了对人民的担忧,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他同我们一样热爱着土地与人民!

艾青的精神带领我们前进,带领我们冲向未来!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4

这本书我本是没有的,因为九年级的需要,我便买了它。刚拿到《艾青诗选》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地翻开,被书里面优美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

蓝色的封皮使夏天多了一丝清凉,我读了一篇篇小诗,我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读到“浪”,从“黎明”读到了“街”,又从“我们的田地”读到“古松”……我从30年代起步,经过了40年代,路过了50年代,又到了70年代。

我透过铁窗看见熔铁般红热的奔流着的朝霞,看过月明的夜是无比温柔与宽阔的,穿过那些十字铺的小巷,一切都如此协调。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是富“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是一个奔放、进取、激昂的热血青年。艾青作为五四之后的著名诗人,在那个年代苍茫的北方,写着彭拜激昂的诗歌,描述着复活的土地与战斗的血液。

艾青在写诗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它紧密结合现实的赋予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闻学的优良传统。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艾青的诗歌仍在歌颂劳动人民的 事迹 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式发展的重要收获。

我喜爱艾青的诗歌,源于艾青胸怀宽广,热情奔放,诗的内容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平铺直叙或彭拜激昂,每首诗到最后都会达到高潮。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特殊的手法,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读者。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5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 水彩画 。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6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能够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述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期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资料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 学画画 ,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 留学 生备受欺凌。之后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 年画 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鲁迅从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觉地把自我的一切献给解放事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中”为传颂的名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逝世后,全国人民给他献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正是人民对他中肯贴切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与徐悲鸿的爱国之心,而我们从他们的品质中我们能够学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期望全在我们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完美,让一个富强、民主、礼貌的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7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铭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锈的,那些夜饰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 故事 ,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 句子 ,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8

《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艾青的诗质朴、流畅,但不怎样讲究技巧,不注重表达方式的变化,这些也影响了它的审美质量。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9

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他的诗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10

一缕风,从远方吹,混着木质的芬芳和醉人的书香,令人满心愉悦。书籍里一个个字沉淀着各式各样的故事:有铁马冰河的壮阔气势,有胡风边沙的驼铃回荡,有青排闼的田园休闲,有感天动地的情意浓切……这些都使人沉醉于书中。

鲁迅说:“读书如打 麻将 ,真正爱麻将的人,不是在乎赢钱输钱,而是摸着麻将的感觉。”其实,真正爱书的人也是如此。我觉得,读书重在心境。一片阳光,一品茗茶,一本反复翻过已有几分杂乱的老书,坐在阳台旁的靠椅上,听着树叶的沙沙响,足矣。

在那些有着纷繁复杂装饰的书中,我一眼就相中了你。你的外表十分朴素,甚至能够说是有些旧了。然而,我就是被这样的你,所深深的迷住了。

一个温暖却略显燥热的午后,我与你有了第一次相约。拂去你表面的尘灰,你露出了清丽的模样——一株枯树,几只飞鸟,一叶小舟,一座高。你就是你——《艾青诗选》。

你的故事很清新,像是干净的春日枝头悄悄探出的嫩绿枝芽。同时,你又温暖的,让我在阅读时,连呼吸都不忍过重。

你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那浮躁不安的心。那看似波澜不惊的行,却是一列翻越岭的绿皮火车,在那外表安静的车厢里,我能够看尽人生百态。微微的酸甜苦辣,让我受益匪浅,于是我在 读书笔记 中留下了你的足迹。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其中的水分,滋润我荒芜浮躁的内心,让它开出一朵清丽的花。

尔后的日子里,我又在晴朗的午后,牵着你的手坐在窗前。我看到了那名为《礁石》的组诗,这首诗让我溢满水的心,摇晃着,将那晶莹的水珠从眼睛里泼洒出。

你说: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让我更不舍得离开你。我眺望窗外,天空已微微泛黄,太阳已失去了些许的光泽。闭上眼睛,仿佛我也听到了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海浪扑打礁石的声音……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也许是《礁石》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吧。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心得10篇相关 文章 :

★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左右十篇

★ 《艾青诗选》2021学生读书心得【五篇】

★ 艾青诗集读后感100字10篇

★ 2021精选《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想

★ 艾青诗选读后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

★ 2021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 《艾青诗选》读后感作文范文800字5篇

★ 《2021精选《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想.doc》

★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5篇

★ 艾青诗选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15篇

关于战争的诗句的心得

1.关于战争诗句,需要赏析,背景,读后感

关于战争的诗句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赏析】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曾任秘书正字。王翰盛行豪放不羁,在文坛深受后人尊重。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歌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特色。王翰的《凉州词》共有两首,本篇是第一首。本诗一号房的情调描写了军旅生活。正想喝酒,军中便奏乐设宴,那就喝个够吧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战士,能有几人活着回来。这首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别致的夜光酒杯,斟满殷红甘醇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能在夜里发光的玉石雕琢成的酒杯。诗人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壮美的军中场面,并富有西域边疆的特色,因为那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

“欲饮琵琶马上催”,将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从马背上忽然又传来了祝酒兴的铮铮琮琮的琵琶声。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是用它来渲染边塞军中将士们饮酒时的热烈场面。“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促饮酒,以祝酒兴,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倾向于以催饮为宜。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酒至半酣时的劝酒之词,意思很明了,就是相互劝对方,喝吧,就是喝醉躺在沙场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请大家不要见笑,古往今来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因为古往今来沙场征战没有几人能生还,所以在未战死以前要尽情痛饮,一醉方休,这种感情应该说是十分沉痛的,甚至有某种绝望的情绪,当然又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壮烈的体现。

读后感:古代的将士生活非常的漂浮不定、危险。

他们非常勇敢,敢于为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

但是,我在古代。其实,只有战胜回来的人,

才是真正的胜者。在战场上,死去的将士的葬礼实在很简单。

没有几个人真正记住了这些将士,战胜后,回不来的将士的家属,

只能得到无耐和扑面而来的悲伤。

2.求关于战争的诗句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

3.关于战争的诗句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倒海翻江腾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切功成万骨枯.

4.跪求关于战争诗词或名言的赏析

今欲觅此类,义气重然诺。放眼世界五千年,城南猎马缩寒毛。

葡萄美酒夜光杯。

还有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群峰壁立太行头,尸枕千寻山。 忠肝不洒中原泪,神州从此夸仁义。君不见?

男儿莫战栗,

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女儿莫相问。

人去紫台秋入塞。美名不爱爱恶名。

雄中雄,离情终日思风波。男儿从来不恤身。屠得九百万,重振雄豪气。

神倦唯思睡,

但使龙城飞将在,狮虎猎物获威名,即为雄中雄,但使今生逞雄风,处处愿与野草青,两不立。

生若为男即杀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不屑仁者讥,

万里长征人未还。朝出西门去。又有雄与霸。

仇场战场一百处。 太行浩气传千古。

朝来灞水桥边问,身比鸿毛轻,惨烈惊阴庭,夜夜杀倭贼,古来征战几人还。身佩削铁剑,母悲儿不悲,愿费十周星,士子豕奔懦民泣,与结冥冥情,不教无有骂我人。

男儿莫战栗。

名声同粪土。屠得九百万。三步杀一人,战号蓦然吹,此 — 朱德《出太行》

远望春光镇日阴。千秋不朽业,男儿凶何甚.

男儿行

男儿当杀人。西门别母去,笑靥映素辉,有歌与君听,男儿自有男儿行,驰骋走天下。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可怜麋鹿有谁怜。战士仍衣单,何处英雄不杀人。血流万里浪。

壮士征战罢。

一朝虏夷乱中原。梦中犹杀人,当暴戾,尽在杀人中,十月雪飞白,道义从来无一真,胆似熊罴目如狼。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纵使有理也枉然,岘首碑前洒几多。

杀斗天地间,屠万是为雄。

将军纵博场场胜?

古来仁德专害人。君不见:

看破千年仁义名,只将刀枪夸,暮提人头回; 两岸烽烟红似火。

千里杀仇人,留 — 朱德《悼左权同志》

伫马太行侧,不教男躯裹女心,道不同,杀人百万心不惩。割股相下酒,纵死敌手笑相承,即为雄中雄。我欲学古风,徒然捞月影。

至今西塞山头色,

不叫胡马过阴山,杀人不留情,愿拼热血卫吾华明代张居正

指点吴魏争雄处。事与仁,有歌与君听,屠万是为雄。

湘江竹上痕无限。

男儿行。君休问,心停手不停,冲天一怒为红颜,竖儒蜂起壮士死,

欲饮琵琶马上催,杀人乱如麻,太行高耸气森森,男儿长不归,兵残楚帐夜闻歌,

万军一日蛟龙吞,一怒即杀人。杀一是为罪。

睚眦即杀人,倦枕敌尸眠,谈笑鬼神惊,赌得单于貂鼠袍。

恸哭三军俱缟素:

杀一是为罪,未抵青袍送玉珂,

犹是当年战血痕。男儿事在杀斗场,

醉卧沙场君莫笑,壮 — 朱德《太行春感》

名将以身殉国家?

世间从来强食弱。专诸田光俦。身许汗青事。昔有豪男儿,天险黄河一望收。

宁教万人切齿恨

5.要关于战争的诗句和解释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

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6.关于战争的文段与诗句

【战争论】

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2、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3、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4、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5、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6、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7、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9、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0、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1、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象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12、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

7.关于战争的诗句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甫图申科)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那就请你们去问问

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

还有白桦和杨树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

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

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国家

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

也为全世界的人们

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在树叶和海报的簌簌声中

睡吧,纽约,睡吧,巴黎……

让城市的睡梦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是的,我们英勇善战。

但不希望在战斗中

士兵们又一次阵亡

在祖国忧伤的土地上。

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

去问问我的妻子,

你们那时就该明白: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文章标题: 第一次写诗,想取得一些心得与建议,可以请大家批评指导一下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8448.html
文章标签:请大家  写诗  批评  心得  指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