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政权、或者军队被严重夸大,却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例子

时间: 2023-10-28 00: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政权、或者军队被严重夸大,却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例子

人们通常在哪些方面分析,拿破仑的人个素质?

著作,性格,兴趣爱好,学历 , 指挥方式,决策思路,信念,工作经历,人生历练,导师。。。????
  拿破仑·波拿巴

  Napoléon I
  拿破仑一世
  法国人民的皇帝
  意大利国王
  瑞士联邦仲裁者
  莱茵联邦保护者
  拿破仑加冕
  (安格尔作,1804年)
  在位 1804年3月20日—1814年4月6日
  1815年3月1日—1815年6月22日
  加冕 1804年12月2日
  (巴黎圣母院)
  全名 Napoléon Bonaparte
  拿破仑·波拿巴
  出生 1769年8月15日
  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肖
  去世 1821年5月5日 (51岁)
  英国 联合王国圣赫勒拿岛
  葬于 法国 法国巴黎荣军院
  前任 执政府(第一共和国)
  上任君主:路易十六(1793年殁)
  继任 路易十八(实际上)
  拿破仑二世(名义上、法律上)
  配偶 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
  玛丽·路易莎
  子女 拿破仑二世
  王室 波拿巴王朝
  父亲 卡洛·波拿巴
  母亲 莱蒂西亚·拉莫利诺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er),出生于科西嘉岛,法国军事家与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目录

  * 1 拿破仑生平
  o 1.1 早年
  o 1.2 埃及之战与夺取权力
  o 1.3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与俄罗斯
  o 1.4 战败与流放
  o 1.5 百日政权
  o 1.6 死因
  * 2 影响

  拿破仑生平

  早年

  拿破仑于西元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父亲给他取名“拿破仑”,意大利语的意思是“荒野雄狮”。科西嘉岛被卖给法国后,法王便承认拿破仑的父亲为法国贵族。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九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

  在拿破仑童年时,父母都是反抗法国统治的科西嘉游击队,身为次子的拿破仑随着父母亲躲避在潮湿的山林里,营养不良导致他终身矮小的遗憾,以及腹部产生顽癣导致他习惯将手置放于衣服内腹部抓痒(见附图)。

  拿破仑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中途辍学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军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当时科西嘉是三种势力——革命派、保皇派和独立派——的竞逐场,拿破仑加入了支持革命的雅各宾派,并在一个志愿军团中得到中校的地位,后因与科西嘉独立英雄巴斯夸•帕欧里起冲突,拿破仑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回法国本土。

  在西元1793年12月,二十四岁的拿破仑带“革命政府”兵防卫土伦岸炮炮台,成功击败进攻法国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国舰队,于是他大受法国“革命政府”倚重。西元1794年,热月反动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西元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队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在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西元1796年3月2日,二十六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他率领法军,大胆翻越阿尔卑斯山山脉,突袭让意大利防卫措手不及而投降,拿破仑统帅的军队还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尼亚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

  埃及之战与夺取权力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法国埃及方面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二千门大炮外,还带了一百七十五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和天文学,同时还十分热爱文学与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然而西元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西元1799年回国时,四百艘的军舰只剩下二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在远征埃及时,法军探险队深入金字塔内,拿出泥板楔形文字研究,开启日后考古学对埃及古文明研究起源,文化意义贡献重大。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西元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西元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反动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并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由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做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西元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有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藉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西元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拿破仑仿效查理曼大帝的历史,以减少革命派对于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时这也是第一次法国皇帝以自己的“名字”作为皇帝的称号。他并不是由当时的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为妻子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以示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教会控制。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在教宗庇护七世旁观下,拿破仑替跪下的妻子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

  西元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征,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邦城国组成“莱茵联邦”,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西元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定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与俄罗斯
  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宝座

  西元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英国于是在西元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牵制30万法军于西班牙泥泞无法调动至主战场普鲁士前线,导致“反法联盟”形成,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半岛。因为发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称为半岛战争。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问题之际,西元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在背后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签定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到了西元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由说十二个不同语言士兵组成的五十万大军攻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略(坚壁清野),直到西元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焦土政策(法军有四十四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国,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二万人;拿破仑称“败给俄国冬天将军”;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皆避免与西班牙作战及不与俄国冬天决战,即吸收拿破仑战败经验予以修正。
  博罗金诺战役获胜

  战败与流放

  西元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现今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十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西元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日记里说到:法国首相塔列隆是法奸,是波旁王朝复辟潜伏于他身边,暗算出卖他。同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他在前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

  百日政权

  西元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爱尔巴岛濳返法国,他再次夺得政权。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被英国威灵顿公爵带领的反法盟军所击败,史称“滑铁卢战役”,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圣海伦娜岛。从夺回政权到再次战败只有约一百天的时间,被称为百日政权。
  巴黎拿破仑墓
  拿破仑在荣誉军人院圆顶大堂内墓

  死因

  拿破仑被流放圣海伦娜岛。西元(公元)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这位征服者在礼炮声中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仍是众说纷纭,英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疡,但根据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物化学系检验拿破仑遗体发现,他应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壁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猜测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空气中渗透;普遍咸认为是波旁王朝为阻止拿破仑重返法国,买通侍从人员在拿氏专饮橡木桶葡萄酒里放砒霜,而负责囚禁监管的英国人员又失察,导致拿破仑被暗杀。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西元1840年,法国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荣誉军人院。

  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六十多场,而其指挥的多场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七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重新建立起来。在滑铁卢战役后,欧洲开始了百年的和平和繁荣。
  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拿破仑像

  拿破仑的影响还体现在《拿破仑法典》里,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被视作德国、法国及欧亚大陆“大陆法”条文法典代表,有别于英国、美国重视判例、轻法条之《海洋法》。

  政治上,拿破仑始终尽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则,一个统治者,是不愿意制定反对自己的法律的。《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卢梭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法律,还是他的统治方式,都可以看到“社会契约”的影子。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并不只是因为他打了很多胜仗,给法国人带来了荣誉,因为这些战争毕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是他从公众建设到政治制度的许多贡献,如留下的公路系统,为农民争夺的土地等等,才是他对法国的真正影响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拿破仑至少贯彻了第二和第三条。至于自由,这的确是值得非议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他的独裁统治避免了无政府主义,但又不是王朝复辟似的独裁。因此可以说,在名义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凯撒,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他已经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国家都还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合并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但今天的欧洲也正朝向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十八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西元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九十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足见法国人民对他的爱戴。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西元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荣誉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雄才大略
还有就是他对当时整个法国、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苏关系破裂后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上大量增兵,直到八十年代末,苏军在东北到新疆一线仍有54个师的总兵力。
面对苏军强大的军事压迫,中共领导人毫无惧色,一方面调兵北上,抽调大量军事科研人员前往崇山峻岭中研究原子弹与核弹;另一方面,号召全国7亿多人口“深挖洞广积粮”,把大量工厂与机关单位迁往西北。
然而,苏联在中国边境布下的百万雄兵并没有与中国发生真正的大型战争。
1982年,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承认中国依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关系从对立状态转向缓和,在两国交界处驻扎近40年的大军也悄无声息撤退,取而代之是经济贸易往来与外长互访。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有多甜蜜,翻脸后就有多“无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苏联方面,斯大林迅速做出反应,在次日发来贺电,庆祝新中国诞生,并邀请毛泽东在第二年访问苏联,商讨建交。
斯大林旗帜鲜明的表态使新中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与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摆脱了建国之初的外交窘境。
10月3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建馆工程开始动工。4日,新中国派戈宝权为代表,接管了驻苏大使馆。苏联方面,斯大林派罗申大使在13日到达中国,递交国书,正式开始工作。
这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完成后,中苏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方面,农业、商业、轻重工业等在战争中均受到严重破坏;军事上,海军空军极度匮乏。
而苏联此时已经完成工业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国,军事实力居世界一流水平。毛泽东认为,到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经验,对共产党来说很有必要。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领代表团首次出访苏联,受到热烈欢迎。
毛泽东此次出访,除了学习苏联经验,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商讨废除旧约、订立新约。
二战时期,国际上普遍承认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苏联在1945年8月,与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涉及到蒙古问题与台湾问题,毛泽东认为这些内容有损新中国主权,因此要重新签订条约。
但斯大林对此却并不配合,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无奈之下,毛主席回到宾馆,耐心等待周总理赶来。
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却趁机造势,称社会主义阵营的斯大林变相囚禁了共产党人毛泽东。印度与英国更是放出口风,准备承认社会主义中国。
斯大林迫于压力,主动请毛泽东出门谈判。
1950年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最迟在1952年收回长春铁路、旅顺大连,以及苏联掌握的日本在东北所有财产;中国获得苏联3亿美元贷款,10年内还清本息等。
条约签署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国依靠苏联援助与自身奋斗,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为之后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3月,斯大林忽然离世,赫鲁晓夫上台。为了稳固地位,赫鲁晓夫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帮助中国建造核弹、提供导弹技术,并废除了斯大林时代一些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这些举动使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后来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援助问题上,赫鲁晓夫与毛主席产生分歧。
毛主席认为苏联的方案是在侵犯中国主权,因此坚持在竣工后,由中国支付全部费用,获得所有权,苏联只有使用权。
最终因为意见不一,合作终止。
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对苏联并不服从。且两人“对质”时,毛泽东也是寸步不让。
但很明显,赫鲁晓夫忘了,中国与苏联都是主权国家,两国的交往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怒火冲天的赫鲁晓夫回到苏联,当即下令停止交付P-12型中程弹道导弹资料,次年原子弹样品、核武器相关技术材料也被禁止交付。赫鲁晓夫的行为,摆明了就是拿核武器在向中国耀武扬威。
对此,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几代人拼上性命,制造出了两弹一星,摆脱大国威胁。
此后10年,两国关系持续跌入低谷。
发展到后来,苏联在两国边境线上大量增兵,对中国北方领土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
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寸土不让!
百万大军逼近中苏边境,中国选择积极应对,绝不妥协
1960年,苏联情报部门收到消息,称中国的核武器很有可能在1964年试验成功。
为了阻止中国拥有原子弹,1963年,由美国牵头,苏联与英国参加,在莫斯科签署了《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63年10月10起生效。此后在伦敦、华盛顿开放签署。
苏联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为激怒了中国,加上1962年“伊塔事件”于边界谈判不利,中方开始在报纸上抨击苏联这种损人利己、维持核垄断的做法。
而苏联做法更加干脆,在边界谈判问题上否认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要求中国承认,沙俄与苏联违反条约、非法侵占的土地归苏联所有。
从1964年2月到8月,双方只对黑龙江、乌苏里江东段4200公里的领土划分达成一致。珍宝岛和七里沁岛争论未定。
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要求中国要么承认,要么全部不承认。谈判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苏联大使乘车返回莫斯科,想要极力劝说赫鲁晓夫,不料他到达目的地后,却意外得知赫鲁晓夫被党内人士轰下了台。
中共方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以为改善双方关系的机会已经到了,周恩来便亲自前往莫斯科商讨问题,不料在接待会上,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竟挑衅代表团。
周恩来当即返回国内。毛泽东破例前往机场迎接。此时中共领导人都意识到,中苏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
苏联开始源源不断向两国交界处增兵。到1965年,苏联在漫长的7400公里国境线上还只有15个师的兵力。
两年之内,苏联从西部调来2个近卫坦克师的兵力,总人数达到17万。此后又向蒙古进驻军队,到80年代,中国边境上的苏联军队已经达到54个师、50万人之多,号称百万之众。
中国方面,面对苏联的军事挑衅和威胁,毛泽东坚决不后退一步。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与大国对抗的底气。毛泽东又在西北地区进行三线建设,把大量工厂和科研机构搬到山里,动员全国兵力,做好了战争准备。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意识到再僵持下去,中苏两国很有可能爆发真正的大型战争,连忙派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找到周恩来,在双方努力下,珍宝岛最终顺利解决。
然而这时,中苏边境上的苏联军队已经扩充到了42万人马,坦克师、摩步师、装甲师、火炮、直升机、航空兵应有尽有,甚至太平洋地区也出现了一支舰队。
八十年代后,战略导弹和轰炸机也被派驻远东地区。
陈兵百万无功而返,战争代价高昂到无人承受
1979年,越南侵犯我国领土,中国军队发起自卫反击战,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境内。
当时越南背后有苏联支持,因此中国军队的做法使苏联十分不满,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甚至专门到远东来巡视,并为边境线上的军队配发了更先进的武器,火箭军也从其他军区调来,配合有着核弹头打击能力的重炮旅,一同驻守在当地。
然而也是勃列日涅夫,在美苏冷战中逐渐意识到,中苏对峙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否则苏联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70年代,苏联在冷战中居于劣势,又面临着来自西欧国家的威胁。欧洲共同体成立使苏联不得不把大部分精锐军队布置到交界线上,无暇东顾中国。
苏联国土面积辽阔,而远东地区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火车,在西伯利亚平原上,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部队调动、后勤运输的线路并不多。
其次,中国方面准备也非常充足。原子弹和氢弹的相继试验成功大大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底气,核武器对中国够不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苏联可能发起的战争,中国动员了国内600万人的现役与预备役部队,规模达到史上最大。
在东北地区,中国军队修筑工事,从张家口到长江一带,部署了多道完善的大纵深阵地。一旦苏联军队攻入东北,无数条封锁线在等待着敌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联军事部门对大纵深作战进行了模拟测试,通过对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铁路运输能力的测算,他们认为现有铁路设施无法支持苏联打这样一场战争。
机械化部队对后勤运输的要求很高,短时间内得不到粮草补充,先锋部队马上就会变成孤军深入、四面无援的困境。
而以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来论,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将苏联军队牢牢拖住,使后勤部队有心无力,坐视前线部队被分解、消灭。
到时候,美国等敌对国家对苏联现状虎视眈眈,如若趁机插上一脚,苏联将腹背受敌,重演纳粹德国的下场。
因此经过仔细考虑,苏联最终放弃了军事进攻中国的打算。
8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面对苏联内外困境,决定改善中苏关系。
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承认中国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方面接到信号,马上做出反应。1984年双方互派代表进行国事访问。中苏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驻守在边境线上的军队也开始逐渐撤离。到苏联解体时,号称百万大军的苏联军队数量已经恢复到从前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中国的苏联历史研究七十年;哲学与人文科学;世界历史;
中国知网;战后苏联从中国东北撤军问题研究;哲学与人文科学;世界历史;

战争史上被后人严重夸大的四次战争

战争史上被后人严重夸大的四次战争

战争史上被后人严重夸大的四次战争,袁崇焕和宁远大捷被严重神话。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循环的战争史,平均十五年就有一场战争。长期战乱的环境,诞生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

但是,在以军功封爵的古代,有许多战争被严重夸大,甚至颠倒黑白,将大败吹嘘成大胜。

一、陈庆之北伐。

陈庆之北伐的背景是尔朱荣专权,大杀北魏宗室,北方爆发六镇起义,国中大乱。

梁武帝趁机北伐,命陈庆之护送元灏北上称帝,建立一个附庸于梁朝的小政权。当时的北魏狼烟四起,先后动员了三十六万军队北上平叛,留守洛阳的军队不过十万,远远没有《梁书陈庆之传》中所说的三十万魏军。陈庆之以数千兵力,转战千里,以少胜多,确实是一个传奇,不过也是趁着北魏空虚和元颢的宗室号召力才完成的。

二、冉闵屠胡。

一直以来,冉闵都被当做是拯救汉族的大英雄,更创下了神话般的战绩。

首战以三千骑兵夜袭匈奴,斩首三万;再战以五千骑兵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六万汉军全家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以不足万人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在六大战绩中,邺城之战击溃赵军七万;苍亭之战斩首赵军二万八千;邺城守卫战七千骑破赵军七万,斩首三万余,这三战确有其事,其余三战均出自网文,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不过,各朝史书对冉闵大多报以同情。

三、李世民虎牢关之战。

隋朝末年,李世民亲率3500骑兵大破王世充、窦建德十万大军,一战擒两王。

在战史上,虽然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虎牢关之战的真实性却值得商榷,连《旧唐书》都没有双方兵力的记载,《新唐书》更是寥寥数句一笔带过。

事实上,虎牢关层层山塬,平地很少,粮草转运不易,很难找到平地扎营,根本容不下十万兵马驻扎。

四、袁崇焕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宁远之战,袁崇焕手握重兵龟缩于宁远城,凭借坚城利炮打退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是,由于袁崇焕的坚守不出,临近的后勤基地觉华岛被后金军攻陷,岛上一万多军民惨遭屠戮,数万石的粮草和数千艘船只被掳掠一空。

宁锦之战,袁崇焕再次龟缩宁远城内,不动一兵一卒。宁远之战后,明朝耗银五百万、费时十八个月苦心修筑的关外二十座大小堡垒,在短短数天内全被放弃,储备的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的粮食物资,也全都拱手送给了后金军。

袁崇焕有“明末长城”之称,许多人把满清入关归咎于崇祯冤杀袁崇焕。然而,在袁崇焕指挥下的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注水严重,甚至可以说是败仗。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政权、或者军队被严重夸大,却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例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598.html
文章标签:夸大  政权  军队  例子  接受
Top